新聞 > 港台 > 正文

香港觀察:不能踫的廣東話?圖

作者:

港府教育局就廣東話非香港的「法定語言」發表聲明

農曆新年期間,港人彼此問候多是「恭喜發財」和「大吉大利」,以廣東話說的感覺就很地道,若說「新年好」就有點不自然。

各處家鄉自有不同賀年用辭,可是教育的語文運用卻不一樣,因為這是國家對主權的演繹,是政府高度控制的環節。

雖然過年期間學校休假,香港教育局卻在此際鬧出風波。當局上周於網站刊登題為〈語文學習支援〉的文章,首段說「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與急速發展的中國並駕齊驅,同時面對鄰近地區的強大競爭,亟需發展兩文三語。」此段說話港人大多耳熟能詳,人人可背誦。

該段文章接著說:「雖然基本法規定中英雙語為本港法定語言,但接近97%本地人口,都以廣東話(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作為家居及日常交際的常用語言,而英語則多作商業用途。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語言,普通話的使用日見普遍,反映大陸與香港經濟及文化的緊密聯繫」。

文中指廣東話為「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惹起關注,這個說法觸動了部份人的神經,反問為何港人每天都在說的廣東話,沒有成為法定語言的資格?

廣東話代表了一種驕傲?

數年前廣州曾集會,抗議粵語地位受威脅

說到捍衛廣東話,數年前的廣州也曾經有過一陣子運動,故港人對此自然特別敏感,因為廣東話不只是香港的語言,更是大部份港人就身份認同的一個主要建構成因。

而且,香港多年來的文化產物,如電影、流行曲和電視劇等都是廣東話,這令廣東話對港人有多重意義。

不少人都會同意,能否使用當地語言代表了一個人在當地的投入度,能否說廣東話被看作是關鍵,所以早前關於「誰是香港人、新香港人」的討論,是否願意學習廣東話便被看作一個重要指標。

在目前中港矛盾隨時一觸即發的社會環境當中,廣東話在香港便更形重要,因為說到香港人和大陸人最基本的不同,能否操廣東話是一個分野。

是語文還是方言?

根據《基本法》,香港法定語言為中文及英文,行政、立法與司法機關可採用中文和英文為正式「語文」,《法定語文條例》也沒有規管口語。

所以把廣東話定位作「方言」,便難免出現矮化廣東話的質疑,也令人聯想到一國兩制中的「一國」更強大,廣東話的主流地位將會被動搖和改變。

於是關注普通話教學的組織「港語學」就此去信教育局局長,要求澄清為何廣東話非法定語言,也有立法會議員就此要求政府當局提供合理解釋。

其後教育局承認有關廣東話的注釋出現了「含糊不精準的地方」,對引起誤會深表歉意,並刪除該篇文章,換上「網頁內容正在更新,不便之處,敬請見諒」的告示,這當中只是數天時間,在新年假期期間都算罕見。

當局其後上載另一篇文章〈兩文三語正面睇〉,指「廣東話是大部分本地人口的母語和中文口語」,再沒有提及方言的說法。

普通話教學排擠廣東話?

對於教育局這個做法,有網民表示高興,表示當局收回「方言論」是市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當然在港的中共喉舌報則發表評論,批評教育局日前的網誌文章及「致歉」新聞稿,內容上都有可資商榷之處,甚至予人以越說越糊塗之感。

事實上,這次文章背後爭議關乎香港教學語文政策,根據現行教育政策,中小學可視乎本身情況,選擇以粵語或國語作為教授中國語文科的語文。自2000年開始,課程發展議會把國語教中文科列為長遠目標。

雖然還沒有正式頒布政策文件,部份中學和小學巳經以國語教中文,有教育界人士指這些學校的比例巳經越來越多。

不少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都習慣在課堂上學習書面中文,老師教書用白話,同學之間說廣東話,多年來都是運用說寫不一樣的模式。

但這樣的情況在香港主權移交後漸漸有所改變,因為香港家長出名功利,不少家長都希望下一代學好國語,能夠有更好的發展和機會,所以過去一些並不著名和特別受歡迎的中小學,結果因為普通話是教學語言,而成為了家長的熱門選擇,不少香港小娃牙牙學語時就是說英文和國語。

廣東話又怎會是不能踫呢?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BBC中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