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海外挺習黨媒:王岐山誰也看不上 卻對「習老大」心服口服

海外挺習黨媒多維網/周永康一案雖一直懸而未落,但所有人都知道周已經是瓮中之鱉,只待揭蠱。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三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齊齊被免的消息又展現出中共意圖在電力領域打「大老虎」的意圖。(多維網昨日明確表示,「大老虎」不是李鵬,見: 李鵬捲入三峽風暴?小琳再不敢招搖過市?海外挺習黨媒信號明確)這些在胡溫時代民眾想都不敢想的反腐動作,不僅讓輿論驚嘆,也使得中共黨內進一步了解習近平的政治勇氣和個人能力,這其中就包括王岐山。據極為接近高層的消息人士向多維新聞透露,近日王岐山在與某國企老總私下交談時,由衷地感嘆「(習近平)這個老大讓我心服口服,我只要踏實做事就可以了」。

這句話流傳出來之後,據悉一些熟悉王岐山的人對此感到「驚訝」,因為在他們眼裡,個性張揚的王岐山一向是個自信於自己的能力的政治領導人,甚至有些「自視甚高,誰也看不上」,很難對一個人心悅誠服。而從他嘴裡說出這番話,也表明習近平的政治能力確實讓他折服。不過細想也在情理之中,兩個人都有著相似的家庭出身,都是從底層做起,熟悉民情,喜歡單刀直入不說空話套話。習近平性格是外柔內剛,王岐山脾氣是雷厲風行就像軍火庫,這也決定了兩人的搭檔會極為默契,如同「鋼鐵公司」。

王岐山略帶「恃才傲物」的性格和「不按套路出牌」的工作方式,在過去兩年間也被中國民眾看得一清二楚。早在十八大上王岐山擔任中紀委書記之時,與王岐山共事多年的好友黃江南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分析,王的思路不落窠臼,「他很多事情的做法想法,不按官場的思維來……中國的官僚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這個崗位上應該說什麼話,這個事情應該怎麼說,都是有規矩的,每件事情應該怎麼處理,官場其實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這套規矩是最安全的,也是最落俗套、最不用費腦子的,但王岐山一定不按這個套路」。從中共反腐方面的做法也證明事實的確如此,如建立中紀委網站、開展巡視組工作等。

十大人物之王岐山

不過對於中國民眾來說,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今年3月份全國「兩會」之時,王岐山當著所有代表的面批評吉林省委書記王儒林。當時王儒林正開始念一份顯然是早就準備好的稿子,這時王岐山打斷了他,要求他「講短點!」當王儒林回答說可能短不了之後,王岐山生氣地說,「你說話肯定是說我的發言如何重要。」王岐山接下來說,「我剛才又沒稿子,你怎麼知道並事先列印出來那麼多呢?這不是形式主義麼?你不用念了!」中共高層領導很少會當著其他人的面指責另一位高層領導,尤其是以這樣一種唐突的方式,足見王岐山「毫不給人留情面」的性格。這一批評似乎相當恰當,因為國家媒體新華社隨後報導稱,王岐山發言的重點是要求強化黨內監管、改善黨內工作作風。

但就是這樣一個性格桀驁、能力很強的中共官員,卻表達出對於習近平的「心服口服」,從中也足見習近平個人的政治能力。實際上,同樣出身紅色家庭的習近平與王岐山關係一直很好,兩個人的友誼甚至可以追溯到早年同在陝西上山下鄉之時。據陝西省延長縣作協主席張思明採訪習近平的文章記述,他曾為寫作習近平在延安插隊的經歷,前往延川縣梁家河採訪,並於2002年赴福建拜訪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他曾聽習談起,下鄉初期,一次從北京返回延川,因路途遙遠,先到了馮莊找王岐山借宿一夜,兩人合蓋過一床被子。當時習帶著一本經濟方面的書,卻讓王岐山留了下來。

習近平的「手」和王岐山的「鞭子」

在2012年兩人攜手共同進入常委之後,當時多維新聞就認為,圍繞十八大這一路線精神,中共正在形成以習近平為核心的強有力的三套馬車,為習保駕護航。其中的一套就是「習王反腐體制」。作為上任之後的第一把火,兩人聯手添柴,讓這把火燒得漫天赤紅,延及整個官場。且不說這兩年間多少「蒼蠅」落馬,單是打掉周永康這隻「老虎」就足以使兩人被後人頻頻提及。

早在2013年王岐山推動金融領域反腐之時,就有知情人士透露,王岐山之所以能夠如此大刀闊斧、雷厲風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習近平對於王岐山的絕對信任,甚至可以說,目前在反腐敗尤其是金融領域的反腐敗問題上,習近平已經全權交付王岐山,不作任何干涉。可以想像,如果沒有習近平的支持,王岐山很難有這樣的政治能量做這樣「翻天」之事,或許這也是習為何讓王「心服口服」的重要原因。

王岐山在表達對習心服口服的同時,還說到了「自己只要放手去做就可以了」。王岐山曾在上任之初向紀檢幹部們提到了《紙牌屋》這部美國政治劇,消息稱,王岐山在提及這部美劇時,非常重視劇中「黨鞭」這一政治角色。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王恰恰就扮演著中共這個黨派的「黨鞭」角色,警示黨內官員要遵循黨紀,保持隊形。但細細想來,王岐山如果以「黨鞭」自喻,而習近平就是揮舞黨鞭的那隻手。如果沒有鞭子,赤手空拳難有作為。同樣如果沒有揮舞的手,鞭子也只能靜靜地躺在那裡,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習、王搭檔,自然是順手至極,也無怪乎王岐山能夠發出那樣的感嘆了。

出身、經歷、性格決定二人搭檔默契

習近平、王岐山兩人搭檔為何能夠如此默契?有觀察人士表示,這要從兩人的出身、人生經歷和性格方面來觀察。習近平是中共元老習仲勛之子,王岐山系另一位在中共建政後擔任重要角色的元老姚依林的女婿,共同的家庭出身、相近的年紀,決定他們在政治動盪的年代受盡苦難,曾一度親身活動在中國大陸社會的最底層,接觸過真正的勞動人民。

此外,習近平從河北正定的縣委書記做起,王岐山則是從中央農村政策研究部門開始仕途生涯,兩人自然對於民情艱辛,對於大小官員的種種手段知根知底,這也都決定了他們在此後的行事作風上養成了不說套話、不說空話的習慣。這也是為何王岐山能夠直斥王儒林發言不要念稿,為何習近平能夠說出「小康不小康,關鍵問老鄉」這樣的「大白話」。

可以說,看上去敦厚的習近平,在性格上實際是外柔內剛,就像當年毛澤東評價鄧小平那樣,是一個「鋼鐵公司」。而王岐山的脾氣則從裡到外都是雷厲風行,說一不二,更像軍火庫。大凡中國人交往,很是講究「對脾氣」一說,習王二人無疑就是極為「對脾氣」,配合也就自然默契了許多。從今天來看,即使是那些一直用「權鬥」思維來看中國的人來說,習、王二人都是「一黨」,足見二人的默契已經顯露在外了。  (王雅撰稿)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多維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