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歷史為中國百位皇帝寫下的判詞 值得收藏

康熙大帝像(網絡圖片)

1、秦始皇贏政——千古第一帝

古今興亡事,幾頁故書中。帝王的故事從秦始皇開始,他所締造的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同時也是最短命的帝國。秦始皇翦滅六國、統一天下,正式稱帝不過12年。但是,秦帝國卻讓中國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專制集權統治。一個能影響歷史的人,固然是個了不起的人,而這個人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可見其影響力之巨大。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然而歷史不能忘記,這個自稱「功高三皇,德高五帝」的皇帝,其驚世之舉,早已印在歷史的塵封中。

2、秦二世胡亥——弒兄篡位的昏君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話在胡亥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詮釋。胡亥就是完全的胡作非為,這個極端自我、殘暴享樂的昏君,只做了三年的皇帝便被趙高所殺。由此,人們不得不發生這樣的浩嘆:「秦人不衰,而後人衰之。後人衰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3、漢高祖劉邦——從混跡市井到一代帝王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劉邦文不過人,武不能戰,卻利用秦末動亂的「大風起」的機遇,贏得了「威加海內」的榮耀,成為歷史的弄潮者,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布衣皇帝。漢族與漢字的名字由來,都與大漢帝國密切相關,都與劉邦密不可分,而大漢帝國卻是由一個被人們評價為「不務正業的無賴」平民劉邦創建的。「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正是他這種將將之術,才是劉邦取勝之關鍵。

4、漢文帝劉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劉恆雖出身帝王之家,但因其母而略顯卑微。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避免了被呂后殘害的命運。也許是少時為人所忽視,所以才成就了他的一鳴驚人。他是個恭儉的皇帝,為政清明,勵精圖治,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先河。他是歷史上有名的仁君,寬容待人,謙恭於己,幾乎沒有其他皇帝所有的驕奢。其統治期間,可以說是百姓之幸。

5、漢景帝劉啟——清明有為的皇帝

劉啟算是一個比較有福氣的皇帝,捕手了一個太平盛世。他在位期間也是基本上承襲了文帝的治國方略,繼續發揚著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保持政治的清明和政局的穩定,削藩減租,輕刑安邊,使西漢進入了一個輝煌的歷史時期,有了世人所熟知的文景之治。同時,劉啟的另一面可能鮮為人知:他年少的時候是典型的王公貴族形象,紈絝子弟的做派,直到後來因為誤會打死了吳王劉濞的獨生子才有所收斂。為此,有人完全從另一面評價了劉啟,認為他心胸狹隘——因為殺了曾經反對立他為太子的名臣周亞夫;認為他昏庸——因為他殺了名臣晁錯……但是歸根結底,他所採用的政策還是於民有利的,這就已經足夠了。

6、漢武帝劉徹——雄才大略於一身

漢武帝劉徹有多半生都在做皇帝,在有關皇帝的評價中,他多被後人所稱道。他要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統一思想;他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連續發動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戰爭,開拓疆土;他派張騫打通了「絲綢之路」,將西漢推向了一個鼎盛的時期。也有人說他是一如隋煬帝一樣的敗家皇帝,只是沒有亡國而已。其實這樣的評價實在是有些偏頗,時代不同,人們的思想和境界也不相同。如果當時的儒家思想,能給統治階級帶來穩定,或許他就沒有理由不去用。皇帝並不是人人能做,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好,手指尚有長短,我們又何須過於苛求。

7、漢宣帝劉詢——營造漢室中興的皇帝

雖然劉詢是生在皇族宗室,但卻並不比一般的百姓幸運多少。他剛出生五個月就因祖父謀反而連坐入獄,一直到5歲的時候才出來。後來也一直是長在民間,有著比較坎坷的經歷,這可能也是他更懂得民間疾苦的原因。在漢宣帝統治期間,他親躬萬機,勵精圖治,採取了整頓吏治、平理冤獄、輕搖薄賦、發展生產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吏稱其職,民安其業」,這個長在民間的皇帝為西漢的中興做出了很大的成績。

8、漢元帝劉爽——獨尊儒學的最佳實踐者

平民百姓犯一個錯誤,可能並沒什麼大不了。可是皇帝犯了錯誤就不一樣,它甚至可以因一個簡單的錯誤,亡了一個朝代,滅了一個國家。宣帝一世英明,卻在立太子中犯了躊躇。雖然他知道太子的諸多缺點,甚至有「亂我家者必太子也」的感嘆。但最終因念許皇后的患難之情,所以還是將皇位傳給了劉爽。結果還真應了皇帝的這句話,這劉爽果然把宣帝留下的大好江山給敗落了。劉爽喜歡儒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他這裡得到了最為完整的貫徹實施。因為崇尚儒學,所以他任用了一些人才;同時又因在儒學的圈子裡感到了沉重,所以他也信任奸佞。這個劉爽是典型的迂腐儒生,他可能終其一生也沒能明白為什麼崇尚儒學,卻把好好一個國家弄得亂七八糟。

9、漢成帝劉騖——謙恭有餘而豪爽不足

漢成帝劉騖在文化、天文等方面創造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且他還創立了延續千年之久的三公制度。他少時雅好學術,精通儒學經典。按理說這應該是個清明的皇帝,盛世的明君。可是,他的另一面卻讓人不敢恭維,他沉迷酒色、奢靡無度,好端端的一個漢家王朝卻讓外戚王氏專權,後來王莽代漢而立,就是從他這裡開始建立的根基。在他統治期間,也做過一些值得稱道的事,但是整體來說還是政績平平,雖然雷聲大,但雨點小,最終沒能給衰落的王朝一點復甦的跡象,卻讓西漢政權一點點旁落。

10、漢衰帝劉欣——斷袖之癖的皇帝

漢衰帝劉欣可能不足為世人所熟知,但說起斷袖之癖,恐怕世人皆知。他就是歷史上惟一一個明目張胆搞同性戀的皇帝。從性格來看,他非常守儒家禮法,漢成帝就是著重了他這一點,才把他立為太子的。他即位後,也曾設計削奪王氏的權力,並試圖一振西漢曾經的輝煌,只是無奈西漢已成大廈將傾之勢。再加上他獨寵董賢,將其一家人幾乎都封了官,甚至還想傳位給他。這就更引起了大臣們的不滿,而且這董賢又沒有一點才能,除了在劉欣面前嬌媚作態,別無其他長處,最後甚至把大權交給了後來篡位自立的王莽,可見衰帝之衰了。

11、漢平帝劉衍——王莽手中的玩偶

漢平帝劉衍倒是很幸運,九歲就當上了皇帝。不過他這皇帝當的只是個樣子,屬於當家卻做不了主的。從即位到死亡,他一直都是控制在王莽手中的玩偶。他能做一皇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是劉氏宗室而已。換句話說,如果不是王莽控制他,他一個小孩子也不可能做出什麼大事出來。面對如同垂死老人的西漢王朝,劉衍不可能變出什麼靈丹妙藥,來拯救垂死掙扎的西漢王朝。他的人生註定就是被人擺布的一生,他沒有能力選擇,更沒有能力去抗爭。

12、新帝王莽——一生真偽誰不知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白居易的這首詩就是封建士大夫對王莽評價的代表作。但從歷史的角度看,王莽輔政期間的救災安民、褒善顯功等政績,我們還是應該肯定的。儘管王莽改制失敗了,且走了一條空想社會主義的道路。可是改革本身就是一種探索和嘗試,這種精神及留給後世的經驗教訓,都是可以引以為鑑的。王莽雖然葬身於農民起義的烈火之中,但他的本意是想改變自下而上狀況,拯救社會的危機,他的出發點還是好的,只不過在做事的方法方面有些欠妥,另外時機也不是很成熟,於是王莽成了西漢的「替罪羊」。

13、漢光武帝劉秀——以柔治國治天下

劉秀雖然是皇族出身,但其實只是個姓氏和血統上的關係,他本身就是一介平民,喜歡農耕。他可能是所有的皇帝中學歷最高的一個,在稱帝之前,他已經是太學生了。他不是剛猛的人,但善於韜光養晦,「秀才造反」,在群雄並起之亂世,竟能興復漢室,一統江山,開創「光武中興」之局面,實是難得。他一生從善如流,注重吏治,釋放奴婢,壓制地方豪強,平徭簡賦,關注民間疾苦,為東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很關鍵的作用。正所謂能紹前業日光,克定禍亂日武,光武帝諡號給劉秀那是再恬當不過了。

14、漢明帝劉莊——締造明章之治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這句話用在劉莊及其母身上,倒是很合適。在他統治期間,雖說也沒什麼特殊貢獻,但是他也做到了吏治比較清明,政局相對穩定:對外基本上消除了周邊少數民族的侵擾,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應該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15、漢和帝劉肇——平庸走完皇帝之路

東漢的皇帝有作為者甚少,國力也是從和帝劉肇開始,一代不如一代。和帝劉肇是個平庸的皇帝,在他執政期間,也就是打敗匈奴算是一件大事,不過那還是竇太后的傑作。他的所有精力幾乎都是用於整頓後宮。好事沒做什麼,卻給後世添了很多麻煩,他提拔生母梁氏家族,使得東漢勢力最大、危害最多的一個外戚集團有了發展的空間。另外,他借宦官的勢力打跨了「竇氏集團」,這本是一件好事,卻讓宦官擅權打開了序幕。這位平庸的皇帝開創的這兩個先河,將東漢王朝從此推向了墳墓。

16、漢桓帝劉志——一生操縱於小人之手

按照傳統規則,在外為王候者,一般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但是這條規則卻在東漢屢屢被破。外戚和宦官成了東漢後期的主宰,像在野黨和執政黨兩者之間無休止的鬥爭。這樣的結果就是當朝皇帝基本沒什麼地位,甚至連皇帝由誰來做,也是當權者說了算。劉志的皇位便是得益於外戚梁氏。不過他也因此當了13年的傀儡皇帝,在終於剷除了外戚勢力後,宦官又開始挾持劉志,東漢王朝出了狼窩又進了虎穴。如此朝政紊亂,小人當權,東漢的危機也越來越嚴重,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劉志開始增稅賣官,嚴重破壞了吏治,增加了百姓的負擔,讓東漢王朝走向越來越黑暗的深淵。

17、漢靈帝劉宏——一世無成的皇帝

東漢未年的幾個皇帝,基本上就是一個擺設,他們在那個位置上坐著,只是證明漢室還姓劉而已。至於具體的權力,則都是在權臣或者宦官手裡。貴為封建九五之尊的皇帝,卻悲哀地做了別人手中的傀儡。如果說恆帝還對被壓制有一點心懷不滿的話,那麼靈帝可就是一個十分容易滿足的人,他是極盡吃喝玩樂的能事,中國古代幾百個皇帝可能沒有一個人比他精通此道。作為一個成年的皇帝,應該多少能做出點政績來,而這靈帝還真讓史官們省了心,他居然一點政績都沒有。也許是皇帝之位本來來得僥倖,來得意外,所以他從來不曾珍惜,也不曾想要做點什麼,來對得起「皇帝」這一稱謂,靈帝就像是抱著過一天算一天想法活的,所以他玩得極瘋狂,把東漢的江山也玩得一塌糊塗。如果說前幾個皇帝還能用「江河日下」來形容的話,那麼到他這裡就只能叫做「病入膏肓」了。

18、漢少帝劉辨——短暫而悲哀的帝王生涯

做了皇帝卻主宰不了自己的生命,甚至不能為自己做一次主,這真是少帝劉辨的悲哀。因為靈帝在位時,朝權一直握在宦官的手裡,所以到他這裡,也只能是個延續而已。不過後來清剿「黃巾」起義時,皇后的哥哥何進等人,又擁有了重兵,其結果一是使得劉辨能登上帝位;二是讓外戚又有了資本來與宦官一決高下。劉辨也成了再一次宦官與外戚鬥爭的犧牲品。他做皇帝僅僅一年時間,卻經歷了被劫持的危難,也是因為自己的無能,最終落得個被殺的下場。

19、漢獻帝劉協——一輩子的傀儡帝王

如果說做皇帝也是一種悲哀的話,那麼劉協肯定是體會最深切的一個。他所捕手的王朝,本來已經陷入了末路之中,並不是因為他想做這個皇帝,或是因為他沒有經營好這個王朝,才讓東漢走入了消亡。他在幾十年的皇帝生涯中,幾乎沒有做過一天真正的皇帝,在他漫長的一生中,他飽受了屈辱和辛酸。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得不到,而是對自己擁有的東西做不了主,那才是一種真切的無可奈何。

20、魏文帝曹丕——笑傲三國之雄才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記,才藝兼備。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勵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三國志》中如此評價曹丕。在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並不在少數,但是在兩方面都很有成就的並不多,而曹丕就是其中一位。他一生戎馬生涯,著書論文,且能爭雄三國,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21、魏元帝曹奐——被迫禪位的皇帝

在曹丕奪了漢家天下的46年後,司馬氏依法炮製開國皇帝曹丕的方法,逼魏元帝曹奐舉行一個禪讓儀式,自己當上了皇帝,美其名曰為漢室復仇。時光不再,而歷史的故事竟然跨越了半個世紀,然後重新上演。而曹奐的角色與南帝是何其相似!在曹奐在位期間,他就是一個令人擺布的棋子,也許終其一生,他能做主的就是禪讓給司馬炎。但這肯定也不是他所願意做的。作為末代皇帝,他不可能在司馬氏的重權下有所作為。即使那時曹魏滅了蜀漢,可那也僅僅是發生在他在位期間的事而已。

22、蜀昭烈帝劉備——賣草鞋的帝王

劉備其實真沒多大本事,他既沒有曹操的政治家謀略,也沒有孫權割據江東的棲身之地。他能從一介布衣,一個賣草鞋的皇室遠親,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最後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不能說他沒有一點方法。用現代的話說:劉備肯定對人性很有研究。他善於用人,善於抓住人的弱點並加以利用。他所有的成就並不是靠自己取得的,而都是用他人的謀略以及他人的施行得來的。他能做的僅僅就是用一點策略而已。但是就這一點策略就讓他與眾不同!劉備善哭,哭得謀臣諸葛亮;哭得荊、益之地;甚至哭得諸葛亮終其一生為蜀漢天下殫精竭慮,扶著那個扶不起來的阿鬥。以哭得天下,甚至是延續蜀漢天下。他利用了人性的善良和諸葛亮的忠貞。他不僅會哭,而且還有市井無賴的習氣。賴得下邳之地以棲身,賴得荊州以發展。不過他這「哭」和「賴」倒還都管用,只是到了「義氣」這裡,似乎不怎麼起作用了。劉備雖因義氣而得張飛、關羽兩員猛將,但也是為了給這兩人報仇,而放棄了立國方針,結果不僅讓蜀漢大傷元氣,也讓自己抑鬱而死。成長在市井的劉備,終不知道治國是要為利益,而不是為義氣的。

23、蜀漢後主劉禪——素絲無常,任人染之

自從禹把帝王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後,這種世襲制就一直延續了下來。這其中,有人用武力奪取政權,有人用陰謀掌控帝王。然而,這種延續中,究竟埋沒了多少人才,引起了多少廝殺,添寫了幾多戰亂,流離了多少百姓?這一定是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所沒想過的問題吧!「扶不起來的阿鬥」是人們對這個無能的皇帝所給予的評價。一直到現在,人們依然沿用著這個詞。可是,或者很少想到:他到底願意不願意做皇帝?從襁褓中,他就因為軍閥混戰而到處逃亡,那些金戈鐵馬,那些爾虞我詐,會不會成為他一直躲避政治的原因?他從不操心政務,一切交給大臣來管理,他是不是從這份簡單的逃避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快樂?我們永遠不得而知。

24、吳大帝孫權——有謀占江東

在《三國演義》中,側重點偏重於諸葛亮、曹操,而對這個作為皇帝的孫權,筆墨似乎少了些。其實,孫權在三國鼎立的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他是三國中吳國的創立者,聰明的他十幾歲的時候就轉戰斗大江南北,參與平定江東,並在周瑜的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戰勝曹操,構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他北拒曹操、西抗劉備,他能夠忍辱負重,以柔克剛。只是,稱帝後他開始剛愎自用,猜疑成性,寵信奸臣,讓這個在自己手中強大起來的東吳又衰落下去。

25、吳末帝孫皓——嗜殺亡國的暴君

如果說殘忍也是一種性格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很可怕。而如果這個人還是皇帝的話,那麼這一定是個可怕的朝代。「老幼饑寒,家戶菜色」,這個細緻的描寫裡面,寫上了多少作為百姓的悲哀!王朝興盛時,百姓苦;王朝衰敗時,百姓更苦。在封建帝王時代,多少百姓跟著這個殘暴的皇帝,走完了那個苦不堪言的年代。

26、晉武帝司馬炎——笑傲三國終歸晉

「晉武之初立,正郊廟,行通喪,封宗室,罷禁錮,立諫官,征廢逸,禁讖緯,增吏俸,崇寬弘雅正之治術,故民藉以安;內亂外逼,國已糜爛,而人心猶系之。然其所用者……皆寡廉鮮恥貪冒驕奢之鄙夫;是以強宗妒後互亂,而氐、羯乘之以猖狂。小人濁亂,國無與立,非但王衍輩清談誤之也。」這是清王夫之給予司馬炎的評價,可謂寥寥數語,概其平生。這個善始卻不能善終的皇帝,將中國的分裂歸為一統,卻又因自己的奢侈荒淫,導致了在其死後不久政權又重新陷入了分裂。

27、晉惠帝司馬衷——白痴也能當皇帝

比起「扶不起來的阿鬥」劉禪,司馬衷的「名望」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司馬衷從小愚笨,朝野皆知。然而,武帝以一己之私,置國家、萬民於不顧,執意立白痴兒子為皇太子。司馬衷即位後,根本沒有能力理政。皇室爭權,天下大亂,百姓苦不堪言,不少人餓死在荒野。當他聽了大臣們的上奏後,竟感奇怪地問:「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這樣的皇帝!居然也是皇帝!「傻皇帝」從政,決非司馬衷本人的過錯,這是封建特權運作的必然結果。這不僅是司馬衷的悲哀,也是天下百姓的悲哀!

28、晉元帝司馬睿——苟且偷安的皇帝

史稱司馬睿「恭儉有餘而明斷不足,故大業未復而禍亂內興。」他是東晉的開國皇帝,歷來的開國皇帝都有一套治理天下的本事,而他卻沒有。因為他的開國皇帝之位不過是地方權臣支持擁立的,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力量爭取得來的。任何一個時代恐怕沒有從一開國就被權臣控制的,而東晉就是,並一直延續到滅亡。他在江南的一隅之地苛且偷生,眼看著北伐的天時與人和的機會白白遠去。但是,並不是你不去侵犯別人,別人也就不侵犯你,在那個勝者為王的年代,只有去闖才能前進。他的苛且偷生並不能阻擋別人的腳步。權臣的勢力發展,終於讓他成了一個作為皇帝卻要看人臉色行事的無能君王。

29、晉廢帝司馬奕——被廢掉的皇帝

如果一個人用隱忍來度完一生,那麼這個人就是儒弱的。如果一個人一生只能用來隱忍,那麼這個人無疑是悲哀的。這樣的人如果再是個皇帝,不如說是在做著一個標誌、一個象徵。而真正的掌權者卻是能將他抬上轟下的桓溫。他循規蹈矩、謹小慎微,每天為自己是不是能看見明天的太陽,而感到無比擔心。然而,即使他沒有任何錯誤,權臣的利益也不會讓他將這樣的日子沿襲下去。他還是被廢掉。這樣的生命不悲哀嗎?如果他想站起來反抗,那麼他去哪裡尋找力量?

30、晉孝武帝司馬曜——命喪后妃之手的帝王

按說司馬曜是很幸運的,他是司馬昱絕嗣多年後,才有的一個兒子。又是皇親宗室,所以他所享受到的寵愛和富貴,並非一般所能比的。他父親在最後的歲月做了一次皇帝,而他則順利地成了皇位繼承人——幸運;權臣桓溫本以為自己能當上皇帝,憤怒之餘率大軍來襲的時候,卻忽然病死,司馬曜沒費一點力氣就滅了縱橫幾朝的權臣——幸運;他當了皇帝後,又有謝安、謝晉等良臣——幸運!可是他卻將這樣的大好機會白白浪費掉!如果他肯努力的話,或許做個東晉的中興之主也說不定。可這位皇帝卻偏安於「老底之道」,11歲時父親去世竟然說「哀至則哭,何常有之!」居然不落一滴淚。他偏重於無為,不過這無為可不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之意,而是堅決不作為!乾脆躲進後宮成一統,任他朝廷風雨中!這位很有個性的皇帝死法也很特別,居然是妃子擔心失寵而將其殺掉的!可見其一生之與眾不同。

[page]

31、後趙高祖石勒——從奴隸到帝王的蛻變

貴族——商販——奴隸——平民——將軍——皇帝,後趙高祖石勒就是走的這樣一個歷程。既然人生經過這樣的角色轉變,那麼他的人生閱歷一定非常的豐富。能從這樣一個個的或悲慘或順利的角色中蛻變出來,證明礬勒是個有勇氣、有理想和有毅力的人。一個人如果能平靜地接受大起大落,能夠不為某個角色而沉迷,那麼,他就一定會成為一個人物。比如,石勒就成了這樣一個帝王。石勒僅以十八騎而成其大業,能與其相比者真是不多。而且作為一個少數民族首領,還能在文治上有所建樹,本已難得。十六國帝王數個,能出其右者,也只有前秦王符堅而已。

32、前秦宣昭帝符堅——東方拿破崙

世界上本沒有完美的人,被人們稱為一世英明的符堅,一樣因為好大喜功而生生地斷送了自己的性命和前秦的無限江山。有人說命運是公平的,當你擁有這個的時候,你就同時失去了那個。在每一次選擇中,我們都要為自己的所做付出代價!符堅雄心勃勃,立志統一全國,他在二十餘年的時間裡,統一了中國北方,他出身部落首長,卻沒有蠻族作派;他任人惟賢,堪稱一代明君。但是,淝水之戰卻成了他人生永遠的遺憾!甚至還來不及後悔,便已命喪黃泉

33、宋武帝劉裕——時勢所造的英雄

命運會給每個人設一條門檻,只是方式略有不同而已。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含金帶銀的來到人世,也不是貧寒出身就不能出人頭地。時逢戰亂、出身寒微、父母早逝,這就是當初劉裕所面臨的生存境遇。然而,正是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堅韌,劉裕一步步擺脫了困境纏繞著的網,一步步走向了象徵著絕對權威的龍庭。

34、齊高帝蕭道成——叱吒風雲的開國皇帝

蕭氏的先祖為西漢相國蕭何,蕭道成是蕭何的第24代孫。所以他的父親蕭承之算是劉宋的外戚親屬。因父親的關係,蕭道成也由此走上了通往帝位的坎坷之路。憑藉準確的判斷力,他選擇了本來屬於弱勢的明帝。後來又憑著豐富的作戰經驗和指揮才能平定了戰亂,反而使他成為執掌朝廷政權的權臣,為自己通往皇帝之路又步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他稱帝後,敢於祛除弊政,恪盡節儉。能容人、善用人,是個不錯的皇帝。一般而言,人們對篡權的皇帝一般都抱以大逆之看法。但是如果一個新的皇帝能比那個殘暴的皇帝有能力、有眼光,能讓百姓過上相對安穩的生活,那麼這個皇帝就應該值得肯定。

35、梁武帝蕭衍——捨身佛寺的第一君王

「靈海自己極,滄海去無邊。蜃蛤生異氣,闥婆郁中天。青城接丹霄,金樓帶紫煙。皆從望見起,非是物理然。因彼凡俗喻,此中玄又玄。」此詩便是蕭衍所做。這個擅長詩文的帝王,曾經是「八友」之一。在中國的帝王史上,不乏文人雅士,但作為開國君王,實屬罕見。中國的帝王有縱情聲色犬馬的,有馳騁疆場、喜好武功的,有一心勵精圖治的,而「以佛化治國」,到佛寺里捨身為奴的,卻只有一個,這個人正是蕭何。「時采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後人的評價,見證著這個曾經叱吒風雲的帝王。

36、陳武帝陳霸先——陳朝開國皇帝

一個通曉戰爭,善於權術的人,在南北朝時期是非常走運的。天下混亂,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只要有這兩方面的能力,至少就可以混個一官半職。而那些能抓住機遇,趕上時機、運氣再好點的人,就可以當個重臣、皇帝的。手握政權、擁兵廢立的事,在這個時期簡直就是此起彼伏。而陳霸先正是在這亂世走出來的皇帝。他能征善戰,並且通過這些而得到重用,然後執掌朝政,最後自立。他走了這一時期很多皇帝都走過的路。在這頻繁的改朝換代中,能者上、庸者下,然而在這不斷的更迭中,百姓不得不承受戰亂!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37、陳後主陳叔寶——多情文士,荒唐帝王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這句著名詩句中的「後庭花」,就是來源於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庭花》。魏徵說:「古人有言,亡國之君,多有才藝,考之梁、陳及隋,信非虛論。」陳後主就是一位「文化精英」,富有才華的亡國之君。陳後主作為陳朝的最高統治者,以其地位和權力倡導文學藝術,提攜才秀之士,使陳朝無論在文學、史學、經學等方面都出現了繁榮的局面。然而作為一國之君,其能力實在是比一般人不足。

38、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勇猛並殘忍的喋血者

如果說僅僅憑藉自己的能力去開創一個新的王朝,那歷史上真的找不到幾個人。而如果這個開國皇帝又僅僅16歲的話,那麼可能就只有拓跋珪一人做到了。他自幼失國,跟著母親寄人籬下,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開創了一個歷史的新格局。拓跋珪領兵消滅了後燕,並收復了被燕國所占的土地。他注重發展農業、改革體制,將拓跋珪部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這其中他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他也犯著猜忌的毛病,亂殺無辜,結果被親子所殺。

39、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能征善戰的一代豪傑

拓跋燾少年英武,十幾歲就開始帶兵東征,西討,使北魏統一了分裂多年的北方政權。他是北魏皇帝中,最有成就的皇帝之一。他興辦學校、開館授經,提高了鮮卑族官員的漢化水平,並接受中原漢族的封建統治思想,修訂律法、整頓吏治,用了20年的時間擬定391條律令,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北魏的政權建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40、北魏孝文帝元宏——一個銳意改革的先行者

北魏孝文帝元宏是我國歷史上有作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順應時勢,銳意進取,做出的一系列促進文化的改革,一直被世人廣為稱頌。他是鮮卑族,但卻認定了本族文化的缺陷,命令全族漢化,自己首先改姓為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徹底的民族融合。孝文帝南遷、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與太和年間頒行的均田制、新的租調製、三長制等是孝文帝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的核心,促進了北魏封建化進程,同時推動農業、手工業、商業繁榮發展,使少數民族迅速擺脫了奴隸社會的統治,為隋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41、北魏宣武帝元恪——功過參半的皇帝

北魏在元恪統治時期國勢達到了頂峰,他趁南朝政治昏暴之時,大舉進攻南朝,並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他延續了父親的漢化改革,鞏固了元宏的漢化成果,擴建洛陽,使之更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他躊躇滿志,渴望做出一番成績,但是他姑息污官,寵信外戚,最後將北魏又推向了深淵。在其統治後期,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雖然他採取了一定的辦法來鎮壓,這也耗費了他太多的精力,使他過早病逝

42、隋文帝楊堅——亂世走出的明君

隋文帝以外戚身份專權,逼迫外孫宇文闡讓位,取代北周,建立起大隋。和每個開國的皇帝一樣,隋文帝用非常的手段取得了政權。有人說他狠毒,有人說隋朝沒有一個皇帝得到善終就是他應得的報應。但是,評價皇帝,我們不能僅僅用普通的道德觀點來衡量這些,一個政權取代另一個政權必有其進步的一面。無論從社會發展,還是社會更迭來看,楊堅能登上龍庭,都是一種必然。況且,他勤儉自律,善待百姓,能在街上給百姓讓路,能只娶一個獨孤皇后,這是一般的皇帝所無法做到的。至於殘暴,作為一個政權的統治者,他完全有必要或者有理由維護自己的地位,這在所有的皇帝中是幾乎都存在的現象。總體來說,他還是個優秀的明君。

43、隋煬帝楊廣——千古唾棄的君王

楊廣的父親楊堅,北征突厥,南平陳國,結束了從東漢滅亡以來長達四個世紀的分裂局面,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在他當政的二十幾年中,隋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為他兒子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卻是一個荒淫無度,統治殘暴,堪與胡亥齊名的昏君。他恃才傲物,但卻缺少高尚的靈魂,所以,他用「聰明」的狠辣手段,在短短的十數年間,就斷送了自己的王朝。可謂善惡到頭終有恨,當宇文化及的長中勒在他脖頸的那一刻,他是否為自己的所做感到過一點後悔?他是否會對明天的陽光有些許留戀?然而,往事已矣

44、唐高祖李淵——唐朝開國君主

縱觀唐高祖李淵的一生,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顯赫的人物,在當時也是如此。李淵7歲就當了唐國公,此後平步青雲,最終成了唐朝的開國皇帝。他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表現出來的老練沉穩及他一些手腕,都是當時和他爭天下的很多人所不及的。李淵也很有才智,雖然唐初政局未穩,但是他照樣開疆拓土,修明改治。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們相信他會有更大的作為,無奈的卻是玄武門之變,讓李淵深刻地明白了作為皇帝的悲哀。原來人們可以為了權力不顧一切的,就如同當初自己的種種。李淵本可以光芒照人,但更加耀眼的則是他的兒子李世民。有子若此,李淵不知是該高興,還是嘆息……

45、唐太宗李世民——貞觀聖主,一代明君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李世民因此而成為一代明君。他一直被尊奉為「真命天子」,是因為他有著遠大的志向和堅韌的毅力;有著遠見卓識;有果敢狠辣之心;有容忍納賢之德;有知人善用之術。這樣的人放在如今,也會是一個非常有成就的人,而作為皇帝的他,這樣的德行也可以說是萬民之福。他勵精圖治,重用賢才,善於納諫,改革政治制度,發展社會經濟,提倡學術文化,創造了歷史上少見的盛世現象。

46、唐高宗李治——強光之下的黯淡

提起高宗李治,可能略微了解歷史的人,都很熟悉他。但是他所為人所知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自己昏庸,或是自己賢能,而是他找了父親的妃子做了自己的皇后,這個皇后又自立為帝——武則天。在唐朝建立政權後,因為在李淵、李世民以及武則天的掩映下,李治一直被人們所遺忘,他所做出的功績也不為人所知,甚至有點成績也被歸到了武則天的名下。他為人淳樸、善良、重情,或許正是他表露出了人性中太多的善,才會被世人認為軟弱。如果他是個普通人,他一定是個好人。然而遺憾的是:他是皇帝,他需要有作為皇帝所必須的政治素養與干政權謀。

47、唐中宗李顯——被妻兒毒殺的皇權殉葬者

李顯的整個人生都是悲哀的。因為他從出生到死亡,一直都在做著別人手中的棋子。從他出生到死亡,命運就被捏在兩個女人手裡。在母親武則天的光環掩映之下,基本沒有他自主的機會;終於自由了,又被操縱在韋後與女兒手裡,甚至被害了性命。雖然他兩次稱帝,雖然他做了幾年的皇帝,但是,真正自己說了算的事,可謂屈指可數。他在吃了自己最愛的妻兒送來的膳食而遭毒死的時候,不知道他可曾想過:稱不稱帝到底哪個更幸運?

48、唐睿宗李旦——夾縫中的艱難行走

李旦和哥哥李顯一樣,都是兩度做了皇帝的君王。而且他們的經歷也都差不多,都是第一次受制於他們的母親武則天。只是後來他是夾在了妹妹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之間。所以,他這前後兩次登基都沒有感覺到作為帝王的尊嚴。嚴酷的宮延鬥爭,讓他覺得很厭倦,於是後來自己甘願退居為太上皇,將帝位傳給了兒子,而自己卻去潛心鑽研文字訓詁以及書法,逃離了政治鬥爭,又把帝位給了自己比較能幹的兒子,這大概也是他一生做出的最好選擇。

49、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千古一女皇

她以不同的身份主持了初唐半個世紀的政局,其影響可堪與任何一個頗有成就的帝王相媲美。在其當權時期,生產發展、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疆土開拓,這都是她所做出的業績。

50、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的開創與葬送者

唐玄宗是個半明半昏的皇帝,他曾撥亂反正,救大唐於危難,開創了「開元盛世」,卻也在這中間滋生出驕奢的惡性。他重用的奸佞高力士、李林甫、楊國忠長期執掌朝綱;他生產奢侈放蕩,納兒媳楊玉環為自己的貴妃,朝不上朝,夜不罷宴,終於引發了安史之亂。從「開元盛世」到「天寶之亂」,唐玄宗走了一條由盛而衰的道路,在一些人的眼中,他就是個可悲的皇帝,因為開元盛世是承蒙了祖宗的先績,很有些借了大樹乘把涼的意思,而到後來的安史之亂以及寵幸楊貴妃等等都是他錯庸的表現。站在歷史的後來而評論先期,除卻個人的偏好,我們更多的是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開元時期「糾之以典刑,明之以禮樂,愛之以慈儉,律之以軌儀……」還是值得肯定的。社會是發展的,人也是會變的,當一個人做了幾十年的皇帝,有點驕傲自滿、自以為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他走過的一生,正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51、唐肅宗李亨——戡亂有為,治國無方

如果長期壓抑在一種氣氛中,大家想換個環境也是很自然的事。唐玄宗就是把皇帝當得太久了,才讓人覺得厭倦,再加上他執政後期也是不務正事,朝綱混亂,宦官、外戚擅自專權,百官貪污腐敗,百姓民不聊生,各地起義者此起彼伏。在這個時期,能有人站出來,帶領官兵鎮壓起義,保證唐王朝的正常運行,他就是被人所擁護的皇帝。肅宗李亨就是在這樣的時候走上了歷史舞台。他在玄宗南逃的時候留了下來,帶領官兵收復了長安,給了唐朝軍民一個象徵和希望。他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別人物,事實上他也只是做了一次正確的選擇,然而,做了皇帝的他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在他執政期間幾乎沒有什麼政績可言,相反倒是在專權的宦官與皇后那裡受了很多窩囊氣。這樣做皇帝的體會如何,只有他能品味著箇中滋味吧。

52、唐德宗李适——一半清醒一半醉

有時候皇帝為後人所熟悉,並不是因為這個皇帝怎麼樣,或者僅僅是那時期出了幾個有名的人、或者出了幾件有名的事,德宗李适為人所知,則是在他當權的時候,實施了著名的兩稅法。德宗是個有理想的人,但同時又是個行動上的小人。歸根到底是因為自己沒有毅力,本來自己想得好好的,但是一遇到別人的反對,就沒有勇氣堅持下去,結果一個本來很有出路的改革半途而廢,倒是他所實施的讓宦官掌握禁軍的制度被堅持了下來,結果卻成了宦官左右政權的禍患。

53、唐憲宗李純——創造中興的「小太宗」

唐王朝後期的藩鎮割據現象已經非常嚴重,或者是長期相對安寧的生活,讓各地割據勢力也大有發展趨勢,而且朝廷長期不怎麼用兵,這些人也漸漸地不害怕朝廷的武力威脅。李純即位後,一改前期對潘鎮的妥協政策,審時度勢,連連用兵,取得了前朝所沒有的勝利,藩鎮割據在他在位期間再也沒有出現過什麼問題,然而,他在解決了這一問題的同時,又把軍權交給了宦官,致使宦官又開始作亂,甚至還掌握了後期朝政的大部分權力,就連這個親手將宦官權力做大的皇上也未能倖免於宦官的屠刀。

54、唐武宗李炎——晚唐少有的清明皇帝

唐朝從中期開始,就有國力日衰的跡象。或許一個朝代維持了太久,讓這些皇子皇孫們生活得過於優越,所以皇帝的能力也是每況愈下,是一個不如一個。到了武宗這裡,能做到網羅賢能之士,革除弊習,打擊宦官、外擋邊患、內平藩鎮的皇帝還真不在多數。雖然武宗並不是個能幹的人,但他敢於納諫,聽取能人的意見,就是他的聰明之處。

55、唐僖宗李儇——不知「愁」滋味中死去的皇帝

李儇從小長在深宮,不諳世事,父親的昏聵無能,讓這個小皇子也是無所建樹。沒有明確的方向,也沒有正確的指引,讓這個皇帝雖然擁有著無上的權力,卻不能發出最有用的威力。他有著很高的天分,騎射、算術、音樂等,都是精通得有如專業,然而他這份天分,卻沒有一點用於治理朝政上,李儇把所有的權力都下放給了宦官田令孜,然而這個宦官是除了貪污腐敗、獨擅專權之外就什麼也沒有了,所以,李儇也註定了就是個悲哀的皇帝。

56、唐哀帝李祝——無可奈何花落去

李祝生在帝王之家,但是他生不逢時,唐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他卻偏偏生於沒落的時代,他小小的年紀,卻嘗不到半點人生的快樂,他被軍閥和權臣擁立為帝,實際上就成了他們任意擺布的一顆棋子。在三年的皇帝生涯中,沒有一點實權。他不過是朱溫為了篡位的需要而推上台的應景人物。他坐看父母被殺,兄弟遭戮;卻無能為力。他在百般屈辱中過著壓抑的日子。他無法抗爭;他只能用自己鮮紅的血,祭奠曾經輝煌的王朝,用自己的血來:為歷史翻開新的一頁。

57、後梁太祖李溫——兩面三刀面三刀將,淫亂無恥君

「王候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很有力度的質問,讓後來人感受到了希望之所在。朱溫出身草莽,有一種極端的冒險精神。毛澤東曾經評價他說:「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就是憑了這狡猾的心計,他才一步步走上了帝王的位置。他先是在黃巢起義軍中當上將領,後來起義要失敗的時候又賣主求榮,投降朝廷,不久又殺唐帝自立,建立梁朝。他嗜殺成性,荒淫無比。然而上天畢竟是公平的,這個惡魔皇帝最終死在了自己的兒子手裡。

58、後唐莊宗李存勖——寵信伶人而亡國的帝王

李存勖是個很有心計的皇帝,他先是於內憂,等到實力增強後又解外患,統一了北方。但在他將國都遷到洛陽後,卻志驕意滿,終日沉湎於郊遊聲樂之中。李存勖非常寵信伶人,他們可以隨時出入宮廷,還將其不知是真是假的見聞講給李存勖,李存勖皆信之。因此,有些伶人也就得以干預朝政,氣焰薰天,將相大臣也怕他們幾分。李存勖聽信伶官讒言,殺戮功臣,最終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59、後晉高祖石敬瑭——甘當「兒皇帝」

能建立一個新政權的皇帝,歸根到底是有些手段的。石敬瑭應該也算是其中一個,他在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雄時,便以驍勇善戰聞名。所以才得到了重用。在戰亂頻繁之際,他又借重契丹援助得以問鼎,建立後晉王朝。由於割讓燕雲十六州以及歲輸布帛30萬給契丹,並甘當百依百順的「兒皇帝」,以換取契丹對自己的支持,使中原門戶大開,將北方百姓置於契丹鐵蹄之下,遂民心盡失。因此,他為人們所提起的時候,基本上是為人所不齒的。

60、後漢高祖劉知遠——壯志未酬,空懷劍氣

在五代十國那個藩鎮割據的時期,各地擁兵自立的此起彼伏。劉知遠正是在這戰亂中利用軍事實力和政治權術獲得了統治地位。同時,這個時期也是唐朝後期藩鎮進一步發展的階段。人民內受著封建軍閥的殘暴統治,外受著契丹不斷的侵擾。生在其時,當為不幸之至。但是,就是這一亂局,卻給了很多人爬上來的機會。比如劉知遠等人。可能因為他在位時間很短、也沒什麼過於大的成績,倒是因為戰爭引發了無數的災難,所以歷史學家們對他多持反面態度。不過,在當時對於某一個人,如果想給社會帶來安寧的話,那真是太難了。不過他努力遏制契丹的南侵,對恢復和發展中原地區的生產起到某種積極的作用。

61、後周世宗柴榮——為他人做嫁衣的英明君主

宗室皇族,一直是封建帝王制的傳統沿襲首選。一般都是父子相傳,兄終弟及,再怎麼也得找個同姓的接替自己。而這後周太祖郭威卻是個例外,他把帝位傳給了內侄柴榮。不過柴榮也的確能讓郭威感到欣慰,在柴榮的管理下,後周的國力日增,他徹底打破了唐末藩鎮割據的格局,他勵精圖治,重用人才,使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雖然他因為早逝而沒有完成全國的統一,但其所作所為,卻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不過,如果他不死的話,那麼這宋朝的建立與否將是另一回事。柴榮是歷史上很出色的一個皇帝,他一生如果有遺憾的話,那麼他應該後悔把軍權交給了趙匡胤吧。

62、南唐後主李煜——淺吟低唱的亡國之君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常東。」作為皇帝的李煜,無疑是不合格的。但是作為一個詞人,他的確是才華橫溢,是晚唐五代十國時期成就最高、對宋詞影響最大的一位。多少年來,人們不曾看到他在政權上的無能,而是看見了他失國失家的痛楚。是的,他本來也不想當皇帝,但是歷史卻偏偏將他推上了這樣一個舞台,做了一場渾渾噩噩的演出。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離別歌,垂淚對宮娥。長年生活在宮廷,貴為國主的李煜,不知道戰爭意味著什麼,也壓根想不到「干戈」會讓他成為俘虜。習慣了別人在他面前稱臣叩拜,一旦自己變成了任人宰割的「臣虜」,他怎麼也無法接受這樣殘酷的現實。「人瘦發白」,從外貌的變化寫出了內心極度的痛苦。三國時的蜀後主劉禪被俘後表示樂不思蜀,未嘗不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而李煜卻念念不忘他的家國、山河、宮殿,卻因此而招致殺身之禍。

63、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

唐朝未年以來,藩鎮割據的現象一直延續著,當大梁正式成為一個國號的時候,中國開始進入了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烽火連天,篡奪皇位的劇目頻繁上演。在53年間,共出現了14位帝王。這個時候,趙匡胤從歷史中走了出來,結束了民不聊生的日子。在我們的印象里,他或許是一位寬容仁慈的皇帝,因為他沒有屠戮功臣,而是採用了杯酒釋兵權的手段;他是一位出色而有成就的政治家,因為他實施了開明、進步的政策,然而,同時他也是個重文輕武的皇帝,或許他可能認為從此天下少戰,但一策略卻給北宋留下了軟弱的禍根。任何一個皇帝都有其經世之道,在所有的皇帝里,他算比較成功的一個。

64、宋太宗趙光義——重文輕武的皇帝

無論「燭影斧聲」是不是真事,趙光義都比趙匡胤要殘忍得多。至少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的死、趙廷美的死都與趙光義脫不了干係。在他得到皇位後,他很快掃除了被自己視為威脅的趙匡胤的兒子和自己的弟弟,在其死後,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子嗣,整個北宋的皇帝後來就沒有了太祖子孫的關係,可見其自私程度。他是五代以來武功不怎麼樣的皇帝之一,但卻偏偏剛愎自用,凡有大戰事一定要他來指揮,結果不僅耽誤了作戰良機,還束縛了將士們的手腳,後來一味求和的姿態,更是宋後期皇帝偏安一隅而不思進取的直接原因。不過他作為皇帝也還有一點可取的地方,就是在文治上還做得不錯。

65、宋神宗趙頊——厲行變革的皇帝

趙頊是個很有個性的皇帝,也是一個很悲哀的皇帝。他一改太祖以孝為治國之本的策略,力排眾議,任用王安石實施了改革。使北宋的中期國力有了些許恢復,但遺憾的是,他的改革也因為他的英年早逝而宣布終結,哲宗即位後,代理朝政的太皇太后高氏,將趙頊的改革全盤否定;使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宣布告終。在神宗即位的時候,宋朝已經積弊頗深,而且武力也相當軟弱,也是趙頊一反唯唯諾諾的外交策略,打了兩次勝仗,挽回了一點宋朝的尊嚴,他是宋朝少有的能夠創新的皇帝之一。他繼位之後,不治宮室,勵精圖治,希望有所作為。而且,這位皇帝的心地相當善良、寬厚,確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傑出而英明的君主。

[page]

66、宋徽宗趙佶——擅長書畫藝術的帝王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句話可能在徽宗身上得到了最直接的體驗。作為皇帝,他昏庸無能,但作為藝術家,他實在是當之無愧。據說他降生之前,他的父親宋神宗看過南唐後主李煜畫像,神宗對這位亡國之君的儒雅風度十分欣賞,隨後就生下了宋徽宗。而且,史書曾很細緻地描繪說,在他出生時,宋神宗還夢見李煜前來謁見。於是,有後人推斷:宋徽宗趙佶是李煜的再世。而實際上,他們兩個人確實是有著驚人的相似:比如他們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天分,才華橫溢。不同的是,在詩詞曲賦上,趙佶略輸文采;在書法繪畫上,李煜則稍遜風騷;比如在治理國家上,他們同樣弱智,同樣昏庸,同樣的貪圖享樂;再比如他們都是亡國之君。我們在綜觀歷史的時候,總能發現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67、宋欽宗趙恆——北宋的亡國之君

趙桓是個窩囊得不能再窩囊的皇帝。生活在皇宮裡本來就是個比較鬱悶的地方,當了太子後,還要戰戰兢兢地生活。本來想安穩地等著日後做上皇帝,改變上半生的際遇,不料這種希望也被金國的大軍澆滅了。金軍壓境的時候,徽宗倉促地將黃袍加在了他身上,將亡國帝王的名稱加在了他頭上。在即位的一年時間裡,趙桓是在金軍的轉困下,惶惶不可終日。想來也是夠可憐的,他在金國做俘虜的時間比在宋朝還要長。他能叫做「重昏候」,可見趙恆是在怎樣的恥辱中生活!至於他是否對金兵只知一味求和,昏庸亡國等;或許這也是他所無法選擇的吧。即便他不昏庸,即便他不求和,面對強大得多的金國,他還能怎麼樣?歷史的更迭更多的時候並不是某一個人的錯誤,如果把北宋的亡國之錯都放在他一個人身上,那麼歷史會有欠公平。

68、南宋高宗趙構——萬世為人所不恥的皇帝

趙構是比較幸運的,在金人押解皇室北上的時候,惟獨讓他成了漏網之魚,「中興之主」的位子自然非他莫屬。靖康二年,趙構重建趙權宋政權,史稱南宋。但是,高宗這個「中興之主」之詞對他實在是個讚譽,父兄被擄的奇恥大辱卻無法激起他對金人的仇恨,國恨家仇,非但沒有讓他有點抗擊之心,卻因曾經見識過「金人」的強大,患上了嚴重的「恐金症」。甚至是怕到了勝也求和、敗也求和的地步。一個堂堂的皇帝,卻在給金伯表章中,稱自己為「康王」!可見其被奴役的劣根性!「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他連自己的臣子都不如,卻因害怕其功高蓋主,怕打贏了迎回自己的父兄而讓皇位不保,從而殘忍地謀害忠臣!正如岳飛臨死時在莫須有的罪狀上留下的那兩行字一樣: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人們之所以記住他,並不因為他是個皇帝,而是因為他賣國求榮、殘害忠良!

69、南宋恭帝趙絲——從南宋皇帝到合尊法寶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莫過於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生在帝王之家,在許多人看來這應該是件很幸福的事,享受著常人想都想不到的榮華富貴,然而,生在一個沒落的王朝,一個行將就木的王朝,實在也是一種不能選擇的悲哀。從皇帝到囚徒,再從囚徒到和尚,有多少人有能力承受這種角色的轉變,又有多少人願意接受這種不能選擇的命運?在我們時常對一些人發出羨慕的目光時,我們可曾想過別人的無奈?清燈古佛下,這位曾經的帝王究竟領悟了什麼?

70、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戈鐵馬戰平生

「戰地征衣似鐵,馬前流矢如蝗。飲血狂刀亂影,鼙鼓聲中塞外寒。夜風正颯然。震落長空星月,撼他山嶺虎狼。渴飲金甌都已缺,沙場晨暉淒復涼。可憐幾將還?」阿保機的一生是奮進的一生;拼搏的一生。他在戰爭中出生、稱汗、建立帝國,並在戰爭歸途中死亡。他驍勇威猛,尤其善騎射,在統一了契丹八部後,建立了大遼帝國。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皇帝,武功超常本也在預料之中;但他能在文治上有一定的成就,是其讓人刮目之處。阿保機啟用漢人朝延徽等,改革習俗;並參照漢字的偏旁部首創製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在發展民族文化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為促進契丹社會經濟發展、推進契丹封建化進程,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71、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英明睿智的金開國皇帝

一個沒有尊嚴的人,一定是個不成功的人;而一個沒有尊嚴的民族,也註定會是個失敗的民族。貧窮和落後,是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在發展進程上的差別,但這個人或者這個民族不一定是失敗的。阿骨打就是從不願給遼國人「跳舞」開始,舉起了民族尊嚴的旗幟,他不怕擔當「破壞大遼和女真友好關係」的罪名,不怕大遼國可能採取的經濟制裁和軍事打擊,不怕本部落民眾的誤解與非議,甚至不怕其他酋長的趁機出賣與陷害,毅然決然地對遼國皇帝說「不」!阿骨打正是用這種「傲氣」贏得了女真人對他的尊重,並逐步統一鄰近部落,擴充了實力,連續發動反遼戰爭,並最終滅掉了大遼。

72、金世宗完顏雍——金國的中興之主

力圖改革的政治家金世宗完顏雍對「金朝」中期歷史有一定的影響,在金世宗初登大堂之時,大金江山風雨飄搖。他先從北平起義,然後南與宋以勝成和,保住了大金社稷,足見其經邦之才。在治國方面,完顏雍也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勤於政事、恤民重農、給域內各族人民創造了個有利生存的環境。他把金國建成了一個基本上是封建制的中央集權的帝國,對於中國北部邊疆的穩定與統一、對於社會發展與進步都具有積極作用。「內安百姓,外和鄰敵」這一治國之策更是顯示了他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73、西夏景宗李元吳——雄才大略的西夏國主

李元昊有著非凡的氣度,他做了爺爺和父親想做卻沒敢做的事——建制稱帝,向大宋發兵。他在幾年之內,讓西夏與宋、遼形成鼎足之勢。他有著雄才大略,他的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也猜忌功臣,稍有不滿即罷或殺;他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部日益腐朽,眾叛親離。他是個複雜的人物,更是個勇敢的人物。

74、元太祖鐵木真——一代天驕真英雄

「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組織家和軍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戰場上的光輝成就,在二十世紀之前,很少有人可跟他媲美。鐵木真具有蒙古民族殘忍好殺的特點,也具有英雄們所不容易集於一身的各種優點。鐵木真心胸開闊,氣度恢弘,對朦朧不明的情況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態度和嚴厲的警察手段統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脹的帝國。高度智慧使他發揮出高度的才能。」這段話摘自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我覺得這是對成吉思汗最客觀和公正的評價。「一代天驕」,除了彎弓射大雕,他還統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版圖橫跨歐亞的帝國,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真正的風流人物!

75、元太宗窩闊台——英雄嗜酒半功罪

「窩闊台將繼承我的汗位,因為他的旨意堅定卓越,他的識見穎敏優越。憑藉他靈驗的勸告和良好的見解,軍隊和人民的管轄以及帝國邊界的保衛將得以實現。因此,我指定他為我的繼承人,把帝國的鑰匙放在他的英勇才智的手中。」成吉思汗的英明得到了一半的詮釋,窩闊台果然是諸子中最明智者。他具有與父親一樣的判別能力和穩重,但卻沒有繼承其父親的統治能力和政治遠見。他是一位生性隨和、無憂無慮的酒徒,待人非常寬厚和慷慨,他利用他的絕對權威,按自己的方式飲酒取樂。他活的倒是人生之自在!政務的荒廢似乎從來沒有讓他放在心上。

76、元世祖忽必烈——稱雄歐亞的元大帝

忽必烈是元朝的創建者,是在蒙古族不斷擴張中長大的王子,所以他能征善戰,具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他接觸漢族文化,融合漢族文化,利用漢族文化來鞏固自己的力量,並治理元朝的政權。他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唐朝以來中國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三代600多年的長期統一。他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77、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優柔寡斷失天下

元朝中期以後,皇位之爭一直是宮廷層出不窮的戰爭。妥懽帖睦爾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做著皇帝之爭的犧牲品——被流放;即位之初又受制於權臣——做傀儡。直到自己親政。作為元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只是沾了皇族血統的光,他沒有一個作為政治家所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和才幹。他既不可能解決元朝中期以來積累的各種社會矛盾,又不可能跳出宮廷鬥爭和內訌的怪圈,消除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最後只能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

78、明太祖朱元璋——從寺廟走出的開國帝王

平民劉邦做成帝王后,給了身後無數平民一個美麗的夢想。是的,「王候將相,寧有種乎?」這一聲質問,讓後來的人們更有了勇氣向腐朽的統治者發出衝擊。而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他在位期間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矚目的,他所做的錯事也是一直被人口誅筆伐。人無完人,在其在位的30年時間裡,我們還是看到了他勵精圖治的變革,他對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前進所起到的重要的推動作用。能夠做到像他那樣文致太平,武定禍亂的君王實在是不多,而明太祖兼而有之。

79、明惠帝朱允炆——合格但卻失敗了的守成之君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做皇帝不一樣,皇帝註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有很多人也認為,建文帝的新政,是符合作為一位守成之君的。朱元璋是一個陰沉、猜忌之主,刑法很嚴,到了建文帝的時候,刑法寬鬆了很多。如果朱棣不造反的話,那大家是不是會說他是一個好皇帝呢?歷史是全面的,不能因為他是一位仁柔之君,就說他註定失去江山。建文帝手下有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一班忠臣,相信是可以做開明仁德的好皇帝的。

80、明成祖朱棣——能屈能伸的皇帝

在歷代帝王中,朱棣屬於一個能屈能伸的人,也是方圓之道運用得最靈活的一個皇帝。作為王子,他能在需要的時候裝瘋賣傻;能在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他是個馬上天子,他以武功而揚名,用武力奪皇位,因善戰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於兵,最後也死於行軍的途中。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奪來的,然而他能勵精圖治,廣納賢才,致力於把一個大明王朝推向繁榮鼎盛的巔峰,給天下百姓帶來幸福,不失一代明君,這就足以讓世人景仰,因而不論是正史也好,野史也罷,朱棣始終是一個好皇帝。

81、明宣宗朱瞻基——能文能武的太平天子

當年明成祖曾經預言朱瞻基會是個「太平天子」,此語果然沒錯。雖然宣宗在位僅有10年時間,但他是個守成之君,再加上前面幾位皇帝的勵精圖治,明朝的社會經濟狀況有了恢復和發展,到了宣宗統治的時期已是國泰民安,他統治的時期是明朝政權最穩定的時期。他以自己德政和治道被載入史冊,將明朝推向了「仁宣之治」的黃金時期。另外,宣宗在文化上的造諧也很深,詩文很有文采。不過,他在武略中的能力,要遠遠遜於文治。宣宗一直在對外交往上都是不好武功好安寧,實行安撫的政策,力主和議,使百姓有了穩定發展的環境。宣宗還愛惜民力,與民休息,使社會財富迅速積累起來。時稱「宇內富庶,賦入盈羨」,是明王朝財力最雄厚的時期。商品生產程度也有了提高,手工業也得到發展,商路增闢,國內外貿易等都有所發展。農民生產生活得到保障,農民起義也很少。宣宗任人得當,吏治較為清明,是皇帝中較有成就的一位。

82、明英宗朱祁鎮——命運多舛的皇帝

朱祁鎮的一生大起大落,極富戲劇色彩。他年少的時候很幸運,不到兩個月就被立為太子,9歲登基。不過他的這份幸運並沒有一直陪伴他,在「土木堡之變」中,英宗被瓦刺所俘。他的人生際遇也因此而進入了另一面,帝王被俘,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恥辱,對人生多了幾分尊重,對世事多了幾分理解,所以也做了些可傳後世之事。比如釋放建文帝的兒子,廢除殉葬制度,《明史》稱英宗在位期間,「無甚稗政(壞政策)」。可是,英宗並不能遏制大明帝國日益走向危機的趨勢。內環境和外環境的變化,永遠不是一個人所能主宰的。

83、明孝宗朱祐堂——明朝中興之令主

朱祐堂即位後,「更新庶政,言路大開」,肅清朝政,恭儉愛民,力挽危瀾,使得當時明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為明代迎來了個難得的和平時期,他也因此而躋身於歷史上中興帝王的行列,被譽為「中興之令主」。作為一個皇帝,他不可能令天下所有人都能幸福,但最少他應該讓自己的決策少些錯誤,能任人惟賢、馭人有術,這樣如果不是在積重難返之時,基本上都能做個不錯的皇帝。

84、明世宗朱厚恩——先清後濁的皇帝

能由壞變好的皇帝不多,但是由好變壞的皇帝卻是不勝枚舉。或許是驕傲,或許是滿足,或許是由於成績迷失了曾經的方向,許多先期為政清明的皇帝,到了後來卻糊塗了起來。世宗也是如此,他在即位初期誅殺宦官汪直,節用寬民,提拔了正直官員,任用賢明的臣子,吏治一時清明。但在其執政晚期卻荒淫無度,吏治腐敗,迷戀道教,重用奸臣嚴嵩。導致期間多次爆發農民起義,邊患四起,使明朝妁國力逐漸走了下坡路。

85、明神宗朱翊鈞——消極怠政的皇帝

朱翊鈞即位時年僅10歲。由於其年幼不能處理朝政,便由兩宮皇太后輔政,採用張居正的改革,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在整頓朝綱、發展經濟和維護國家統一與社會穩定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在張居正去世後,他謀略利用自己無上的權威去擺脫張居正的陰影,擺脫理學綱常的束縛,可是他只能摧毀張居正及其勢力,卻無法走出張居正對他潛移默化教育所構築的「無形的網」的束縛,無法走出元輔的陰影,竟三十年不上朝,荒廢朝政,並廣搜民脂民膏,派宦官到處搜索珠寶,以勘礦開礦為名,廣搜民財,過著驕奢淫逸的荒誕生活,導致民憤紛起,怨聲載道。他放縱的是肉體和靈魂,最終毀掉的是大明朝的基業。

86、明光宗朱常洛——極富傳奇色彩的皇帝

皇宮中的不幸不比常人,常人的不幸充其量不過是貧困、少愛、孤苦,而作為皇室成員的不幸卻沒有如此地簡單,在這個象徵著無限權威的宮廷里,到處都是競爭、廝殺和無情。在光宗短暫的39歲生命里,他幾乎沒有過上幾天幸福的日子,20歲之前,因為母親的地位低微而得不到父親的疼愛,終於當上了皇太子之後,又不得不過那些戰戰兢兢的日子,幸福的大門剛剛打開,他終於登上了皇位,一個月後,厄運又悄然來臨,一個千古疑案——「紅丸案」,成了光宗生命的終結。

87、明熹宗朱由校——帝王中的出色的木工程師

中國的歷朝皇帝中,有許多有特殊才能之人,有好賦詩論文的、有好丹青畫卷的、有喜好戲劇文藝的等等。明熹宗是比較特殊的一個,他喜歡木工、土木建築,據說,凡是他所看過的木器用具、亭台樓榭,都能夠做出來。而且他有時候還親自動手,並樂此不疲,甚至廢寢忘食。如果單單讓他做這個專業,他一定是個難得的人才,但除此之外,他還有更重要的角色,他還是皇帝——一個要主宰朝廷、家國百姓的君王,如果將之棄之不顧,那麼國將如何?

88、崇禎帝朱由儉——煤山上的亡魂

如果可以抱怨的話,那麼崇禎帝朱由檢肯定認為自己生不逢時。他是個勤政的皇帝,但一樣不能挽救大廈之將傾。因為他是明朝末代皇帝,所以在他身上也一直有著頗多爭議。他處置閹黨、整理朝綱,卻又信任內臣、不分青白殺戮文臣武將;他殫精竭慮,使盡全部智慧,力圖挽狂瀾於即倒;他搜刮民財、恪盡節儉,卻依然無法填平戰爭的無底洞。在中國兩百餘年的封建帝王中,他應該不是特別無能的皇帝,但是因為歷史的積澱,他不得不掩面而絕於世。歷史的更迭,總有人要充當這個角色,他只不過是一個犧牲品而已

89、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大汗

努爾哈赤是個智慧而有為的皇帝,他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力挫群雄,完成了幾百年來未能完成的統一女真各部落的偉大事業,成為「奉承天命撫育列國革命汗」。他馳騁疆場,建功立業,為後來的清王朝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他用不斷勝利的戰爭,證明了自己是真正的英雄領袖。

90、清太宗皇太極——非比尋常的文治武功

世間有很多天然的巧合,「皇太極」這個名字竟與漢族皇帝的繼承人「皇太子」的讀音非常相似。或許皇太極剛一出生,就註定了他必須是一統天下的清王朝皇帝。而現實中的皇太極也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明君,他博覽群書,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發展經濟,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91、清順治福臨——承前啟後的皇帝

有清朝初期執政的皇帝中,順治帝可能是其中最不出色的一個。這並不是因為他一點能力也沒有,也不是他昏庸敗政。讓他顯得有些暗淡的原因,一是因為他執政時間短;二是他前後的幾位皇帝,也確實都非常出色;三是因為他後期寵信佛教,甚至對他是死還是出家為僧的質疑,反倒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忽略了對他執政能力的關注。而實際上,雖然他獨自掌握朝權的時間不長,但他文韜武略,革故鼎新,重用漢官,穩固了清朝統治,為康熙王朝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他的歷史功績依然是我們所不該忽視的。

92、清康熙玄燁——勵精圖治的聖明君王

「滿族是個了不起的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做出過偉大的貢獻。清朝開始的幾位皇帝都很有本事,尤其是康熙皇帝。」這是毛澤東的評價。除去近代史上的幾十年;清朝在中國的歷史上還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年代,尤其是聖祖玄燁——康熙大帝,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伴隨他61年的政治生涯載入史冊的,是他顯赫的文治武功。除鰲拜、平三藩、統一台灣、穩定西藏,奠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的基礎;他立志治理黃河水患、減輕賦稅、實行科舉、提倡滿漢平等措施,促進了社會的繁榮。

93、清雍正胤鎮——嚴猛治國的皇帝

他是個讓人充滿疑竇的皇帝,從他的繼位到他的死亡都流傳著各種版本。至於真實的情況,我們也許只能保持在猜測之中。但是這一切似乎也不再重要,關鍵是我們能看到他在位期間的成績就已經足夠。該誰做皇帝,那只是封建帝王制的一種傳承,或者那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在那個時期能夠做好皇帝,便是朝中之幸,百姓之幸!在雍正在位的13年間,他的政績還是足以證明:這個皇帝沒有白當,同時他為後來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94、清乾隆弘曆——鼎盛名帝

或許是乾隆帝離我們更近一些,或者是那個時代是清朝的最後一個盛世,所以我們對他的印象似乎更深刻一些。無論是從電視上或是圖書中,我們看到的關於乾隆的宣傳大多都是正面的,是個有著文治武功而又風流倜儻的皇帝。可是,在乾隆時代,世界卻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英國工業革命、美利堅合眾國成立、法國大革命等都在這個世界上上演著。這三件大事正在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但是公元1793年,當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時,還自豪地說「天朝統馭萬國」、「天朝撫有四海」、「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等等。乾隆皇帝在中國的皇帝中,的確是個比較英明的人,但他卻看不到西方工業科技的進步和世界發展的潮流,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國」、「千古第一全人」的迷夢之中。雖然我們不能對一個帝王有著太多的苛刻,但是中國之所以在清末期落後於世界,難道與中國這些自大的皇帝沒有關係嗎?

95、清嘉慶禺琰——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

嘉慶四年,乾隆帝去世,禺琰開始親政,親政僅六天便逮捕乾隆朝時大奸臣和坤,將和坤的金銀財寶等價值連城的物品全部歸屬自己所有。嘉慶帝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卻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的勢頭。雖然嘉慶皇帝是一個不錯的君王,勤政愛民,但他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許這是嘉慶帝最為無柰的感慨,他並不是沒有努力,而是所有的努力都變成徒勞。嘉慶帝始終找不到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一個奮發圖強的出口,而且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國家,並不是一個人的努力就能解決的,所以,他也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但這並不是他的錯,這是歷史要前進須經歷的必須階段,嘉慶帝只不過是被推上歷史前沿的一個人物而已。嘉慶帝時期,官吏貪污,政治更加腐敗,執政時革除積弊,努力振興清王朝,但仍未能改變清王朝走向衰弱的局面,自此,清朝國勢日非。

96、清道光旻寧——殘陽空照

和他的父親一樣,道光也是個勤政圖治的皇帝,登基後,雄心勃勃的道光,也曾效仿其先輩,勤力朝政,意圖振興祖業,但是卻不能明察秋毫,為人優柔寡斷,又是一個平庸之人,所以導致清朝國勢更加衰弱。他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但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難以定奪。他想嚴厲禁菸,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歷來排斥外國以天朝自居的清朝皇帝,卻不知英國的究竟何在。在道光的眼裡,根本就沒有對外侵略的正確認識,再加上他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茫然無所措,毫無方略,徒嘆奈何。他只能在自恨自愧與自責中,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訂了近代史上第一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他執政以來,事必躬親,但卻了無成就,面對先祖的章章業績,他也只能留下無奈的聲聲嘆息。

97、清咸豐奕貯——志高才疏,縱情有色

咸豐即位時,朝政十分腐敗,清朝病入膏肓,他為了挽救統治危機,也頗思除弊求治,企圖重振綱紀,儘管他宵衣肝食,日理萬機,局面還是越來越壞。其在位期間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對外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進一步喪失了主權,大清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面對腐敗的清王朝,他無可奈何走上了縱情聲色,逃避現實的道路。

98、清同治載淳——無所作為,淫病而終

同治帝少年即位,在位期間,西方列強來入侵,而太平天國已被消滅,清室亦興辦洋務,頗有奮發圖強之心,此段時期被稱為「同治中興」。但他本人卻十分無能,看戲、享樂、不好讀書,是有名的「浪蕩天子」。親政後依然沒有任何作為,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不過他這種情況也是有原因的,在慈禧太后的大權傾軋下,即便他想有所作為,又能如何?

99、清光緒載湉——變法維新,不做亡國之君

不可否認,清朝的大部分皇帝還是進取的,無論是盛世也好衰世也罷,清朝的皇帝都想著奮發圖強。雖然光緒即位後,清朝的政局已經相當難以為繼,但是光緒帝親政後,依然立志圖新。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堅決主戰,戰敗後光緒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簽字用璽。自此他意識到變法革新的必要性,為了「不做亡國之君」,推行了百日維新運動。

100、清宣統溥儀——中國的末代皇帝

溥儀在位僅僅三年,而且那個時候,他還只是個孩子,但是作為中國的末代皇帝,他引起了太多的關注,中國的歷史在他之後,翻開了新的一頁。溥儀在位期間,由其父載灃任攝政王,載灃曾在政治上罷免袁世凱,成立皇族內閣,繼續加強滿族貴族的統治;經濟上,通過買辦盛宣懷大借外債,以挽救清王朝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但終究挽救不了清王朝覆滅的命運。1912年2月12日溥儀宣布退位,此後,溥儀在張勳導演的復辟活動中又當了13天的短命皇帝,抗日戰爭期間溥儀充當日本帝國主義的傀儡——滿州國皇帝,抗戰勝利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虜,後移送中國撫順戰犯管理所,他通過學習和改造,完成了從皇帝到公民的轉變。從皇帝到囚犯,再到普通公民,再到政協委員,他的一生經歷可謂多變,他能以平常的心境看待,並能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他的境界應該是非同一般的。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白梅

來源:微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