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謝逸楓:上海廣州深圳房價全線「停跌」

作者:

2015年開年,一線城市房價全線「停跌」,二線城市房價格則企穩,三線城市處於調整階段。國家統計局2015年2月17日發布最新數據,1月份全國70個納入監測的大中城市中,房價環比下跌的城市仍然多達64個。不過,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房價環比中,上海、廣州、深圳均已「停跌」,北京也僅輕微下降0.1%。國家統計局認為,當前環比房價繼續分化,一線城市房價初步呈現「止跌回穩」態勢。從同比看,多數城市房價下跌明顯,如1月份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房價同比分別下跌4%、4.9%、5.4%、1.4%。房價同比繼續下降,這主要是受去年同期基數較高影響。

作為中國樓市變動的主要城市風向標,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環比價格數據顯示,與上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4個,上漲的城市有2個,持平的城市有4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0.3%,最低為下降1.7%。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同比數據則顯示,與去年同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9個,上漲的城市有1個。1月份,同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0.8%,最低為下降10.5%。

2014年下半年,納入監測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曾連續三個「停漲」,到了去年12月,深圳出成屋價環比上漲,打破了70個城市房價環比全數「停漲」局面。而今年1月份,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房價環比中,上海、廣州均已變為持平,深圳繼續上漲0.3%,北京則輕微下跌0.1%。國家統計局認為,1月份環比房價繼續分化。一線城市房價初步呈現止跌回穩態勢,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綜合平均連續兩個月微漲,二手住宅價格環比綜合平均連續四個月微漲。二線城市房價環比綜合平均仍然下降,但降幅緩慢收窄。三線城市房價繼續下降,且降幅略有擴大,房價降幅大於0.5%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三線城市。

隨著北京土地市場的過年前最後一拍結束,截至2月16日,在不足50天內,北京土地市場成交額達到了452.29億元。截至2月16日,今年年內,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四個一線城市賣地收入達693億元,約占2014年1月份賣地收入914億元的75%。其中,北京一城土地出讓金額達一線城市賣地總收入的65%以上。在廣州,2月10日,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了廣州市2015建設用地供應計劃,預計2015年出讓204幅地塊,總面積達1621.46萬平方米。而從上海方面來看,2月5日,上海大寧掛牌一幅新地塊,掛牌起始價為60.67億元。據悉,該地塊將成為新「地王」,而上海3月份預計有超過145億元的土地出讓。

據易居統計顯示,從2015年1月份一線城市的庫存消化情況來看,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有所上漲,去庫存速度也明顯加快。事實上,在房企爭相搶奪一線城市土地儲備的背後是有邏輯的,即房價正呈現上漲趨勢,即使一線城市成交量減少,也能通過降價迅速實現反彈,進而資金回籠。數據顯示,2015年1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24138元/平方米,環比增長0.4%,同比增長8.1%;「北上廣深」4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分別為27510元/平方米、28588元/平方米、14176元/平方米和27146元/平方米,環比增幅分別為6.4%、-4.8%、-3.2%和2.4%,同比增幅分別為3.9%、11.1%、7.5%和-6.9%。其中,北京和深圳環比增幅較大,上海的同比增幅較大。

易居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量為3748萬平方米,環比降低3.9%,同比增長35.5%。這意味著一線城市1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存銷比為11.4個月,相比2014年12月份12.6個月的數值出現了小幅下跌,說明一線城市去庫存的速度在繼續加快。鑑於此,從去庫存周期看,一線城市住宅類物業的去庫存速度明顯加快,這反映了住宅市場去庫存壓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釋放。此外,隨著降准效應的積極釋放,預計過年後一線城市供求雙方會繼續活躍,這將會帶來一線城市各類物業的價格上漲,尤其是存銷比快速改善中的住宅市場。一線城市樓市房價步入上漲通道,下半年會再次步入「買漲不買跌」的行情。

向以往爆發式的增長告別,就會迎來需求快速萎縮和房價急劇下跌嗎?答案也是否定的。世聯行報告指出,根據根據UNdata(聯合國資料庫)對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統計及測算,2015-2020年,中國25-34歲的人口(即首置型購房者集中的人群)將保持在2.4億左右,占總人口比例為17%。34-49歲的人口(即改善型購房者集中的人群)在2015-2035年期間均達到3.1億以上,占總人口的比例保持在23%的高位。這表明未來20年,中國房地產仍處於改善型置業高峰期。除了改善性住房需求進入高峰期,還有城鎮化率提升、家庭規模小型化、棚改等因素影響,預測2015年房地產市場銷售總量仍將在一定高位波動。

一線城市仍然普遍看漲。世聯行認為,一線城市房價會上漲、演繹資產的故事;二線城市分區域,有些城市會平穩中上漲,是增量的故事;三線城市分化更為明顯,房價下跌的居多,也會有上漲的城市,是選擇的故事。全國商品房銷售金額超過2014年是大概率事件。中金公司報告預計,2015年是房地產投資的「小年」,預計投資增速降速至8%,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10%,按揭貸款支持將有所好轉,預計銷售額同比增長5%左右,銷售面積同比增速3%。對於房價,該公司預計2015年2季度之後才能回暖,環比調整幅度在5%以內,全年整體較為平穩。

今年的立春已過,天氣逐漸暖和,但中國房地產行業卻從未像今天這樣,對這個春天卻充滿疑問。如果說房地產行業的調整期始於2014年,那麼,2015年,這個行業和市場將更趨謹慎和理性,從以往只盯著價格和規模,轉變為更關注服務和發展,或不失為一種積極的變化。房地產仍是經濟的平穩器,未來政策轉向差異化,並不意味著市場會隨著政策周期而大起大落,而是通過市場自發機制,驅使供求逐漸平衡。跟隨宏觀經濟的步伐,未來住房市場進入中速增長常態,中國房地產進入白銀時代,政策、市場和行業都將迎來根本變化,2015年被賦予「轉型元年」的期待。

從2014年起,中央對房地產調控思路已經轉向,行政化的一刀切政策越來越少,堅持市場化調整方向。行業規則構建增多,包括公積金調整、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等,均著眼於構建房地產市場長期機制。另一方面,金融工具運用增多,包括利率調整、存款準備金調整等,相信這些經濟手段會成為未來行業調控的重要方式。我們因此有理由相信,2015年樓市有望實現軟著陸。世行業規模並不會急劇衰減,市場在探明需求的頂部以後,規模總量將不再高速增長,但預計在未來5—10年,依然會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高位水平。不同於以往,隨著中央房地產調控政策權限「下放」到地方政府,中央對地方的政策干預已鮮有耳聞。歲末年初之際,地方政府已經出台許多救市的微刺激措施。可以預見,延續2014年態勢,2015年樓市在政策面將迎來全面「寬鬆潮」,貨幣環境也將趨於寬鬆。

緊接著,今年2月4日晚央行公布降准,更像是一場甘露,降准疊加降息,釋放的資金會優先流入樓市。此外,在最新發布的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央行放棄了此前「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需求」的措辭,這意味央行對房地產的態度由抑制轉為刺激需求。政策的落地將增加房地產行業資金的流動性,開發企業以及購房者的貸款需求將可能得到擴大性的滿足,有利於激活整個行業。從去年下半年資金、經濟政策已經多次微調,和上一輪降息相比,本次降准已經明顯少了「久旱逢甘露」的意義,最多只能是錦上添花。企業融資環境在年初已經放寬,從銀行對房貸額度以及優惠力度上看也趨於寬鬆,加上當前公積金等政策利多的信號傳出,和去年相比,買家的貸款環境也走在變好的路上。

融360金融搜索平台對全國最具代表性的15個重點城市的房貸市場進行了一次節前調查。數據顯示,相比1月的房貸利率,過年前15城中有10城平均利率繼續下行,3城保持不變,2城利率有所反彈,8.5折優惠利率再現北京和上海。與此同時,報告預計,與2014年前緊後松的走勢有所不同,2015年上半年銀行很可能會延續2014年年底寬鬆的房貸政策。不過,總體來看,2015年房貸政策將呈現前松後緊的走勢。事實上,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央行便推出多項房貸利多政策。其中,「9?0新政」是個突破,規定貸款利率下限為貸款基準利率的0.7倍。不過,儘管房貸有所放鬆,但是銀行一方的房貸利率並未跟上。此後,去年11月22日央行降息,倒是讓不少購房者享受到了切實的優惠。

《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將於3月1日施行,全國業已完成職責整合及機構建設的地區將儘快頒布統一的登記簿冊和證書,力爭2015年底全面頒發新證書。國土資源部2月16日下午通報不動產登記工作第三次部際聯席會議有關內容時稱,已完成職責和機構整合,具備頒發新版證書條件的地方,應正式啟用統一的不動產權證書,停止發放舊版證書;對未完成職責和機構整合的地方,要繼續按照原有職責發放各類舊版證書,確保登記工作不斷、秩序不亂,平穩有序。條例實施後,無論是依法頒發的新證書,還是繼續頒發的各類舊證書,以及條例實施前已經依法頒發的各類證書,都繼續有效。

力爭2015年底全面頒發新證書。信息平台建設今年上線試運行,2016年拓展擴容,確保2017年全面運行。完成國家層面統一登記窗口正式運行的技術準備工作。目前國家層面不動產登記職責整合工作已經完成。不動產登記簿冊設計已經完成,相關配套規章政策不斷細化,登記信息互通共享加快推進。地方職責整合工作全面啟動,26個省份完成了省級不動產登記職責和機構整合。市縣級不動產登記職責整合工作全面推進,30多個市(州)完成了市本級職責整合工作,70個縣(市區)完成了縣級職責整合。

來自國土資源部的消息稱,近日,中央編辦、財政部、農業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八家不動產登記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相關工作人員,在國土資源部機關集中辦公,就近期不動產登記工作推進中的重大事項展開研討。國土資源部地籍管理司司長王廣華表示,目前,國土資源部牽頭制定的《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已在徵求國務院36個部門和全國31個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意見。同時,不動產權籍調查的有關政策意見也在抓緊起草,力爭3月1日《條例》實施前出台。

隨著《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進入倒數計時階段,各項細則的研究也在抓緊進行中。國土部資源部不動產登記局相關負責人稱,第二次集中辦公討論研究了《實施細則》以及《關於做好過渡期間不動產權籍調查工作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將於今年3月1日正式實施的《條例》大多是原則性條款,真正落地需要操作細則,《實施細則》便是重要的配套文件。進入地產白銀時代,銷售規模見頂、利潤率下行、競爭加劇之後,開發商唯有轉型,存在布局重劃、產業拓展、模式切換三條路徑。

房地產中長期行業規模增長空間有限,開發商應回歸市場飽和度較低、未來仍具潛力的一二線城市。此外,龍頭開發商縱向一體化,未來三到五年將是產業併購大發展大時代。事實上,部分房企早已開始積極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轉型方向,布局多個領域發展。萬科從提供商向城市配套裝務商轉變,開展商業地產、養老地產、旅遊地產、產業地產業務。綠地通過智慧城市技術為商辦及住宅產品提供智能服務。恆大的轉型就更為明顯,業務涉及飲用水、農牧業、能源、傳媒、娛樂、體育、美容整形等多個行業。萬達集團乾脆改變企業風格,從以往的高冷范轉向年輕化,業務專注於商業地產與文化旅遊地產的雙核心驅動。

2014年,大量的非上市房企資金鍊緊繃,中小房企處在寒冬期。而上市房企也遭遇較大困難。據統計,在滬深兩市144家房地產企業中,當前有73家公布2014年業績報告。其中,36家實現業績增長,37家出現下滑,包括可能出現虧損的15家企業。另一方面,房地產企業間出現的一些新的變化也引發強烈關注。始於深圳的佳兆業事件目前未有最終定論,同時並不意外未來仍將有房企捲入反腐浪潮。雖然是「燙手的山芋」,但融創依然願意將佳兆業收入囊中,或算是收購綠城失敗後的些許安慰。據清科研究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四季度行業併購案例陡增至62例,2013年全年行業完成148起併購交易,交易總額142.75億美元,同比增幅達265.7%。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謝逸楓樓市專欄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牆 免翻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