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溫家寶1998年抗洪:大堤決垻 我就跳江

——溫家寶從政往事

作者:
1998年夏,長江抗洪搶險行動中,溫家寶擔任總指揮。當時,湖北武漢汛情告急,荊江已超過國務院規定的分洪爭取水位,輿論急切要求炸毀荊江大堤,分洪以保武漢三鎮。溫家寶最終決定固守大堤。後來對人說,當時他已做好準備,如果大堤決垻了,他會承擔一切責任,從那兒跳到江里去。」

溫家寶

「遵守遊戲規則,不越雷池一步」

1942年9月,溫家寶出生於天津市北郊宜興埠鎮溫家胡同8號。溫家寶的祖父溫瀛士是著名教育家,早在1930年他就在宜興埠創辦了「普育女子學堂」,後男女兼收,更名為宜興埠「士范小學」。

溫家寶5歲入該校讀書,直至國共內戰時期該校因戰火而燒毀。

1952年,溫家從郊區搬至南開區達摩庵前胡同後,全家依然從事教育工作,父親溫剛是中學地理老師,母親楊志雲是小學語文老師。

溫家居住的胡同在老城裡,是最受天津傳統文化影響的區域。溫家正對門的鄰居、曾經做過中國駐歐盟大使的宋明江說:「住在這裡面的居民,是最純粹的天津本地土著居民。」老城裡文化看重禮數,尊師重教,許多人家都供奉著天地君親師牌位。

少年時代的溫家寶安靜、規矩,又很靦腆,遇到胡同里的長輩,他都會熱情地打招呼。碰上在家中行五的宋明江,他會叫聲「五哥」,比溫家寶母親年長十多歲的宋母,溫家寶則尊稱她為「宋奶奶」。「溫家寶很孝順父母。對於父母交給他的事情,辦得比較徹底。」宋家排行老三的宋明荷說。

他的父親溫剛性格內向,平時沉默寡言,溫家寶曾經對鄰居李溥說,「我父親非常老實,待人特別和氣。」夏天很熱,當時又沒有電扇,溫剛就穿著褲衩光著背在屋裡待著。「他父親連院都不出去,因為覺得一個男人穿著褲衩出去不太禮貌。」宋明荷說。

為人處世方面,溫家寶繼承了父親的謙遜,又能像母親那樣與群眾貼近。溫母楊老師是街道代表,跟如今居委會代表類似,由於性格外向,她與周圍鄰里相處融洽,小朋友們有時叫她「溫娘」。

溫家寶獨處時候多,群聚時候少。他喜歡讀書,在那個年代,《幼學瓊林》、四大名著等書籍,已經在胡同里孩子們中廣為流傳。

溫家寶不喜歡一般的遊戲,比如捉迷藏、彈球等,他從來不參加。但他喜歡下棋,而且並不以勝負為目的,只是當作一種趣味。玩遊戲時,宋明荷發覺,溫家寶往往是建立規則的人,「他很遵守遊戲規則,不越雷池一步。但對於違反規則的人,他往往採取原諒的態度。」

溫家寶很愛學習,對於音樂、藝術也頗有興趣。宋明荷有時在院子裡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敖包相會」等歌曲時,被溫家寶聽到,他就問:「三哥,你能教給我嗎?」宋明荷說:「沒問題啊,只要你有嗓子就行!」

多年以後,溫家寶對少小時的玩伴們依然印象深刻。溫家寶當中辦主任時,有一次在文件里看到宋明江的名字,他就托老鄰居、南開中學教師李溥去打聽是不是對門的「五哥」,很快重建了聯繫。2003年,溫家寶就任國務院總理後不久,李溥讓宋明荷擬一封恭賀溫家寶的信。溫家寶後來回電話告訴李溥:「這個字是你寫的,但說這話的人是宋明荷。」

從天津到北京

1954年,溫家寶考入南開中學。從家到學校十幾里路,初中生溫家寶每天往返四趟,中午也回家吃飯。「家寶,走,咱一塊兒回去。」中午一放學,讀高三的宋明荷就帶著溫家寶往家奔。那時的午飯也草率,「有時候就是麻醬拌麵醬,蘸窩頭吃。」

溫家寶自小就有運動天賦,他參加了南開中學籃球少年隊,在天津市打過第六名。「現在他不打籃球了,改打桌球。」溫家寶曾告訴李溥,他早起第一件事就是長跑,「他當中辦主任時住中南海附近。每天早上他從北門進去,沿著中南海跑一大圈,然後回家沖個澡,吃完早飯後再去上班,天天如此。」

南開中學注重傳統教育,此前有梅貽琦等名人都曾在該校讀書,這對少年時的溫家寶影響深遠。2004年南開為慶祝百年校慶,特意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行大型展覽。校方跟溫家寶商量,想把他的大照片與100年來的知名校友一道,擺在一樓展廳里,溫家寶聽後堅決不答應。李溥聽他家人說,展廳布置好後,溫家寶特意派外甥來查看,確認沒擺照片他才放心。

溫家寶中學成績不錯,雖不屬於出盡風頭的高調學生,但據他的多位南開校友回憶,「溫家寶一步一個腳印,非常踏實。」溫家寶在中學時就加入了共青團,在一位如今住在香港的同學眼裡,「他跟人等距離交往,沒有親沒有近,不搞小圈子」。

1960年,溫家寶高中畢業,考入北京地質學院。溫家寶一直想考清華大學,「當年胡同里一個姓劉的東北人,他兒子就考上清華了。」溫家寶母親為此跟李溥提過好幾次,因為家庭出身問題,溫家寶錯失考清華的機會,「憑他的能力應該沒問題」。

溫家寶在大學裡讀地質系地質找礦專業,全系共七個班,溫家寶在三班,班號11603。當時班上有28個男生、3個女生。男生14個人住一個大房間,潘桂堂跟溫家寶當年睡隔壁床,溫住上鋪,潘在下鋪。

溫家寶讀書一貫認真,「我們在五年當中一共學了四十多門功課,他基本門門都是優秀」。潘桂堂記得,溫家寶野外實習也很好,北京周口店是溫家寶當年的實習基地,從測量、填圖到考察地貌,他樣樣不落人後。

在政治上,溫家寶也積極要求進步。當時一個小班就是一個團支部,潘桂堂是組織委員,溫家寶是宣傳委員。有一年全班同學到北京清河一個生產大隊幫忙收玉米,回到學校沒幾天,溫家寶自己又去了一趟。潘桂堂就問他:「我們剛剛回來了,你怎麼又去?」溫家寶回答:「你們從農村來的同學,都注意培養與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我作為城市裡出生的,要更加注意這個事情。」

組織政治學習時,往往是宣傳委員溫家寶主持。那時中共跟蘇共起了爭論,舉國上下興起「反修鬥爭」。溫家寶在發言時特別認真,都要提前打好腹稿,「一條、兩條、三條,說得很清楚。」潘桂堂說。

他與同學、老師也相處融洽,「全校唯一一個非洲留學生,就是家寶負責幫助他的學習。」潘桂堂說,「還有一個同學在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平反以後插班到我們班,也是家寶幫助他。」

地質工作需要整天跑野外,接觸大自然。在那個年代,大學生們也經常利用假期赴各省實習,住到老鄉家裡。有時候頭天晚上在炕上睡一晚,第二天起來發現滿身都是虱子,「還不能嫌髒,要和老鄉一起捉虱子比賽。」潘桂堂笑著說。

中國地質大學校長趙鵬大後來看到溫家寶當總理時經常下基層與老百姓傾心交談,一點也不覺得意外,「這是他很自然的一種職業習慣」。2009年元宵節時,趙鵬大受邀與中央領導歡聚,看到第四個節目時,溫家寶突然跑到趙鵬大身邊拍他。兩人就那麼站著聊了好久,趙鵬大對溫家寶感慨道:「看你抗震救災、抗洪搶險的表現我感到很親切,都是我們校風的自然流露。」溫家寶連說了三聲:是,是,是。

西北錘鍊

由於成績優異,表現突出,作為全班兩個黨員之一,溫家寶在本科畢業時被保送讀研究生。1968年研究生畢業時,溫家寶主動要求前往「邊塞」甘肅,他被分配到武威以西500公里的酒泉,一干就是十多年。

溫家寶身處的建國初期,地質專業畢業生去邊疆野外隊天經地義。他的本科同學畢業時,填志願基本是第一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第二是「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第三個是「到祖國邊疆去」。

溫家寶在酒泉的工作單位叫地質力學隊,他任隊技術員,主要從事祁連山地區區域地質調查,即填出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供找礦用。據《蘭州晨報》報導,溫家寶從地質技術員干起,常年奔波在野外,用老同志的話講,一年四季穿皮襖,沒有見過夏天。至今仍供地質部門使用的祁連山幅1∶20萬區調圖,就是在他參與下繪製完成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湯中立曾經在甘肅地礦局與溫家寶共事。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溫家寶的工作能力是很有特色的,他能抓住問題的關鍵,也能夠給領導出謀劃策。」

1976年,溫家寶由隊技術員調任隊政治處幹事,隨後轉為政治處負責人。在地質隊曾經發生過一次溫家寶讓工資的故事。溫家寶畢業以後,到1970年代的很長時間裡,都沒有提過工資。湯中立回憶:那次國家有個精神,要給一部分人提一級工資,大概只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

「本來他們隊上要給溫家寶提一級工資,但他表示讓給其他的同志。」湯中立說,在那個時候能提工資機會難得,他主動讓了。

1981年,溫家寶被提拔為甘肅省地質局副局長,更大的政治機遇也很快到來。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談到「幹部隊伍要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並且要把對於這種幹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

在此背景下,時任地質礦產部部長孫大光開始在全國地質系統考察幹部,為部級後備幹部選將。

「從1980年開始,先後組織了五批這樣的考察,涉及三十多名中青年幹部。我有幸參加了第二批和第四批考察。」2010年1月13日,在孫大光去世五周年紀念日,溫家寶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回憶文章,稱:「我們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就是這樣從山溝里被選拔出來,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的。」

在西北山溝里磨礪十四年後,1982年,溫家寶由甘肅調入北京地礦部,擔任正局級的政策法規研究室主任。

從地方到中央

赴地礦部工作後,溫家寶曾經給潘桂堂寫去一封信:

「經中組部批准,上個月我已調任地質礦產部政策法規研究室主任,這對於我來說有著一副不輕鬆的擔子。前面的道路不會是平坦的,困難很多,我還是堅持這樣的人生要義:聰明老實,且多聞多思,實事求是,持之以恆,行之有素。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難,公道自在人心。」落款時間是1982年12月19日。

1983年,溫家寶就升任地礦部副部長,分管計劃、財務等工作。

對於孫大光的知遇之恩,溫家寶心存感念,即便後來到中央工作時,也不忘逢年過節看望老領導。「我父親不過是發現了一個人才而已,他只是做了一個伯樂。」孫大光之女孫茜苓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溫家寶調入地礦部後,大學同窗潘桂堂常赴北京出差,幾乎每年都會見他一面。上世紀80年代,地質工作正面臨經費短缺的困境,即便如此,潘桂堂也從來沒有請老同學「走後門」,「我們的青藏高原項目都是按程序一步一步報上去」。

但作為地質專業出身,溫家寶的確非常重視地質事業的長遠發展。「國務院做出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就是他當副總理後期的事情。」潘桂堂認為,1998年地礦部被併入國土資源部的影響很大,「這個決定以後的十幾年,是地質工作最輝煌的時候。」

在地礦部副部長任上不足兩年,1985年春天,溫家寶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據人民網2012年報導,溫家寶在上世紀80年代得到重用,主要因為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選幹部不任人唯親,很重才幹」。胡耀邦挑選標準有四個:副部級以上、年輕、學歷較高和有才能。一位曾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工作近10年、作為溫家寶直接下屬4年多的人士說,「中組部考察時,發現他各方面才能很全面,人品也好,而不僅僅是個只懂技術的幹部。」

關於這段往事,胡耀邦之子胡德華曾對《東方早報》回憶:「王兆國同志跟我講過,當時他是中央辦公廳主任,他就跟我父親提出來,說:『中辦還要有一個副主任,耀邦同志你看選誰好?』父親就說:『中辦這個崗位非常重要,你要選一個非常優秀的幹部,最好選一個我不認識的幹部,要選你認為最優秀的。』因為如果選他認識的,將來一些原則問題不好處理。這樣,兆國和中組部專門挑選了家寶同志。」

從中辦副主任到主任,溫家寶給下屬留下工作非常細緻的印象。「我們寫的文件,包括研究室的領導都覺得沒問題了,他還是能發現一些問題,比如措辭不當等。」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在中辦工作過的吳稼祥覺得:溫家寶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認真。

之後,溫家寶從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到中央政治局委員,分管的事項愈發繁重。1992年後,溫家寶以政治局委員身份兼任書記處書記,主管財經、科技、農業和農村工作,兼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防汛總指揮部總指揮等職務。

「溫家寶是個開明的人,對不同領域的知識都能包容。」香港專欄作家馬玲分析。上世紀90年代,溫家寶在家中也告訴李溥,「每天無論多忙,睡覺前他一定看書一個小時。」

從每年兩會後的記者招待會,到各種即席講話中,溫家寶喜歡引用中國古詩詞。李溥就聽說,溫家寶父母搬到北京以後,他父親很快就到書店買了一本《明史》,「因為溫家寶家裡二十四史就差這一本,他父親給他補齊了。」

南開校友、台灣女作家齊邦媛寫的《巨流河》溫家寶非常喜歡,還推薦給南開中學的老師閱讀。李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張伯苓之孫張元龍聽說後,2012年赴台灣訪問時特意面見齊邦媛談及此事。齊邦媛為溫家寶簽字贈書一本,帶回來通過我轉交給了他。」

敢負責任

1998年3月,溫家寶在全國人大九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務院副總理,並在隨後出任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總指揮。那一年夏天長江抗洪搶險行動中,溫家寶擔任總指揮。

據人民網報導,當時,湖北武漢汛情告急,荊江已超過國務院規定的分洪爭取水位,輿論急切要求炸毀荊江大堤,分洪以保武漢三鎮。當時難以抉擇,如果炸堤分洪,公安縣將化為澤國,40萬人無家可歸,並造成150億元人民幣的損失。而萬一決口,武漢三鎮將遭淹沒,損失更非千億元所計算。

作為前線總指揮,溫家寶最終決定固守大堤。經過護堤官兵艱苦卓絕的努力,大堤保住,洪水終於退下。溫家寶後來曾跟老同學潘桂堂說起此事,「除了根據自己的專業做出一些判斷外,最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聽了氣象專家和水利專家兩方面意見,沒聽當地人的。」

「這次表現充分說明,溫家寶是個敢於承擔責任的人。」馬玲在她關於溫家寶的一本傳記中提到,「溫家寶後來跟孫大光說,當時他已做好準備,如果大堤決垻了,他會承擔一切責任,從那兒跳到江里去。」

華盛頓郵報》也評價他「具有領袖氣質,敢做決定,敢負責任」。在溫家寶2003年就任總理後的首場記者招待會上,他說:「大家普遍認為我是一個溫和的人。但同時,我又是一個有信念、有主見、敢負責的人。」

輿論普遍認為,溫家寶是一個比較有個人感染力的人。2001年9月12日,美國遭受恐怖襲擊的第二天,溫家寶在參加一次會議時發現人群中有一名美國人,他當即走上前去握住他的手,表達自己對在災難中死難的美國人的哀悼。這位美國人說:「溫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在他握住我的手的那一瞬間,我感覺到了發自他內心的對生命的關切。」

溫家寶十年總理任期,時常流露出個人感情。一次人大會議上,溫家寶跟甘肅代表團座談,有個金川公司(甘肅大型鎳礦公司)的人大代表向他匯報工作,他當場就說,「你們知道誰有功勞啊,湯中立有功勞。他在二礦區那個地方打了那一鑽,要不是那一鑽,底下的礦就找不出來。」甘肅省領導回去後專門把錄音放給湯中立聽,湯很感動,「老朋友官越當越大,還是不忘記過去的貧賤之交。」

2009年教師節前夕,溫家寶到北京三十五中學聽課,其間指出該校使用的地理教材中的問題——對中國地區的劃分不清楚,把陝西、甘肅等劃入華北地區。過後沒幾天,一天晚上八點多鐘,中國地質大學老校長趙鵬大在家中突然接到中辦電話,說溫家寶要跟他通話。

溫家寶上來就直接問他:「你看了我在三十五中講話的那個報導嗎?」趙鵬大回答:「我看了,我很同意你的觀點,那些省怎麼能劃到華北行政區呢?」溫家寶說,「現在有人批判我的觀點,外電還藉此來炒作。」隨後他在電話里詳細解釋為什麼這些省不應該劃到華北,「從李四光的地質力學,到現在板塊構造的觀點,用地質理論論證」,解釋了二十多分鐘。

2013年中央元宵晚會上,趙鵬大本來想或許還能再遇見溫家寶,「我想請他退休後回地質大學做校委會主任,把北京和武漢兩個學校協調一下。」然而已經不再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溫家寶,並沒有現身。

自從2003年過年,宋明江去溫家寶家拜年後,十年總理任期內,宋明江再沒去過他家,「主要是怕打擾他」。溫家寶當上總理後,老同學潘桂堂也和同學們商量過,今後就不要叫溫家寶參加同學聚會了,他也再也沒去過溫家寶家。

作為少年時一個胡同里長大的玩伴,退休教師宋明荷現在回想當年,「溫家寶是一個不言不語的孩子,他的內心也許是龐大的。」李溥則聽溫家寶的母親說過,「家寶有一次放學回來說,長大了我要給國家幹大事。」

溫家寶從小立志,跟隨偶像周恩來的步伐入南開中學讀書。1968年他離開學校步入甘肅地質工作第一線,從最普通的找礦技術員做起,一步一步走上總理的崗位。

走過十年總理任期,溫家寶在2013年兩會後將卸下重擔。一如當年對他母親許下的諾言,溫家寶確為國家幹了大事,功過如何,也將留與後人評說。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白梅

來源:南方周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