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最後的多頭」滙豐也下調了中國經濟預期

滙豐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將2016、2017年中國GDP增長預期從7.2%調低至6.7%。儘管相較其他機構,滙豐預期一向偏於樂觀,但這次,這個「最後的多頭」也開始用悲觀的語調講故事了。

中國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

滙豐認為,中國經濟有可能出現二次探底(double dip recession)。簡而言之,需求放緩會導致通脹不斷下降,家庭和企業預期價格會越來越低,因此不願意消費,從而進一步削弱需求。

滙豐預期,需求端放緩速度會比供給端放緩速度快,從而導致持續的產出缺口。中國市場將看到:大量商品產出,更少人消費,價格持續下跌,導致更深層次的通貨緊縮。此外,滙豐預期該現象還將導致「加槓桿」現象。

日前,民生證券研究院首席債券分析師李奇霖在財新網專欄中提到,在通縮遇見高債務時,阻止或延後被動加槓桿的途徑有以下三種:

增收:擴大總需求改善企業盈利,積極實施穩增長政策,但以「鐵公雞」為核心驅動的產能過剩部門的需求受益有限。減息:外部融資抵補需求不足,降低企業債務成本。貨幣政策持續寬鬆,銀行恢復信用派生能力;激活樓市,修復企業和銀行資產負債表。做大權益:股市上漲增厚企業淨資產,降低資產負債率。但由於企業處於被動加槓桿階段,基本面決定很難形成持久性慢牛,流動性驅動的牛市或會放大市場收益率。

壓力太大中國必須干一票大的

滙豐相信,政府願意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噩夢成真,因此應該以可協調方式出台更有力刺激政策。

通貨緊縮對其他經濟體有負面影響,但對中國來說是「災難」——因為通貨緊縮意味著固定收益債務到期時,債務人要付出更昂貴的代價。

美銀美林(BAML)數據顯示(下圖),2014年全年,全球15大經濟體中中國的企業債務增速最快。中國企業的債務變得無法控制的跡象是中國的債務率(GDP用於償還債務的比重)已進入紅色區域,截止去年二季度末,中國企業債務已經達到GDP的125%。

美國金融博客Business Insider援引UBS上周指出,中國企業的償債成本正在快速增加。他們急需通脹和需求來緩解債務壓力並刺激盈利。

美聯儲加息在即,油價持續低迷迫使中國政策制定者必須干一票大的,才能刺激需求。

《經濟參考報》日前援引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對政策制定給出了更為直觀的建議:

中國要在穩增長和促改革之間獲得平衡,確實需要對宏觀政策做出適度調整。目前中國的潛在增長率略高於7%,但由於需求不足、產能得不到充分利用,供應端的潛力難以轉化為現實增長率。因此,要在「十三五」期間實現年均6.5%的經濟增長,需求端的適度政策支持仍然必要,應該讓財政政策更加積極,讓貨幣政策真正穩健,建議將2016年的預算赤字提高到GDP的3%至3.5%;廣義貨幣量(M2)的增長則控制在12%以內。同時,在確保增長底線的情況下,應促進市場出清,容忍市場波動,並加速結構性改革,減緩潛在增長率趨勢性下滑,以便在更長的期間保持中高速發展。同時需要防範資本帳戶開放速度快於國內企業和金融改革所帶來的風險。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