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毛澤東問習仲勛水平 薄一波引毛澤東語答

作者:

1952年,習仲勛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和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檔案春秋》2008年第1期刊文《最後一任秘書眼中的習仲勛》披露,某日,時任財政部長薄一波毛澤東匯報工作,毛正在閱讀習仲勛發來的一份關於西北地區土地改革、統一戰線和民族工作的報告。毛澤東對這份報告十分滿意,他問薄一波:「習仲勛這個同志怎麼樣?」早在延安時,薄一波就聽說過毛澤東讚譽習「年輕有為」,於是便以此語作答。毛澤東說:「如今他已經爐火純青。」

習仲勛

我從1996年初開始給習老當秘書,直到2002年習老去世,在他身邊工作了整整七年。以後,又有兩年時間為其整理資料,直到2004年6月調到上海工作。是他的最後一任秘書。

我是他的後輩,他所經歷的滄桑歲月我無法親眼見證,但作為他的秘書,我長期接觸與他有關的人和事,也曾聽他親口講述早年的種種經歷,由此,我對他的一生有了一點了解。

縱觀習老的一生,有兩大閃光點:一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土地革命時期,跟隨劉志丹創建了陝甘邊根據地,為經過長徵到達陝北的中央紅軍提供了落腳點。二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廣東擔任省領導時,他力主制定讓廣東「先行一步」的政策,率先進行改革開放的試驗、開拓,為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和廣東的改革開放,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大吃一驚,想不到這位「習主席」只有22歲

毛澤東初識習仲勛是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陝北之後,毛從當時農村院牆上張貼的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的布告上看到了「主席習仲勛」的名字。當時,陝北受「左」傾機會主義影響,在革命內部進行了所謂的「肅反」,凡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縣以上幹部、紅二十六軍營以上幹部全都被抓了起來,習仲勛當然也無法倖免,與劉志丹等人被關押在瓦窯堡的土牢裡準備處死。幸虧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在此時到達,得知此事後立即通知「刀下留人」,釋放了劉志丹和習仲勛等遭受迫害的同志。毛澤東見到習仲勛後大吃一驚,想不到這位「習主席」只有22歲,「真年輕」。習老後來對我們說,「如果黨中央、毛主席遲到四天,我們這些人就被活埋了!埋我們的坑都已經挖好了。」

1952年初,習老任西北局書記和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一天,薄一波向毛澤東匯報工作,毛正在閱讀習仲勛發來的一份關於西北地區土地改革、統一戰線和民族工作的報告。毛澤東對這份報告十分滿意,他問薄一波:「你講講,習仲勛這個同志怎麼樣?」早在延安時,薄一波就聽到毛澤東讚譽過習「年輕有為」,於是便以此語作了回答。毛澤東說:「如今他已經『爐火純青』。」

習老最早提出「經濟特區」的概念,還為廣東要來了「先走一步」的「尚方寶劍」

習老是1978年4月到廣東主持工作的。先是任省委第二書記、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同年12月,任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命委員會主任,後又當選為省長,直至1980年12月調回中央。習老主持廣東工作的這段時間,正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後這一歷史轉折時期。當時的廣東,在經歷了十年「文革」動亂之後,千頭萬緒,百廢待興。而習老直至來廣東的前一個月,才恢復組織生活。按習老的夫人齊心的話說:「仲勛那時候恨不得沒日沒夜地工作,他想把失去的16年時光補回來,多為黨和人民做些實事。」

習老到任後,即到廣東各地進行調查研究,接觸了很多人,了解了許多事。當時,素有「水果之鄉」美譽的廣東,別說荔枝香蕉這些水果成了奢侈品,就連日常必須的副食品也極其短缺。老百姓的菜籃子裡多是「無縫鋼管」(空心菜),更不敢養「三鳥」(雞鴨鵝)。習老曾說過這樣一件事:1978年7月,他到當時的寶安縣城深圳考察,在沙頭角鎮第一次看到那條獨特的「中英街」。一街之隔,香港那邊繁華熱鬧,而我們這邊卻荒涼冷清,不少人跑到香港那邊去就不回來了。他感到很難過。這次寶安之行,對他的觸動很大,他下決心要搞好廣東的經濟。

經過一番調查和思考,習老意識到,在現行經濟體制下,廣東難以有大的發展,調整經濟的關鍵是政策,如果中央能給廣東一些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廣東完全有能力把經濟搞上去。不久機會就來了。

1978年11月至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在北京召開了一個多月的中央工作會議。會議期間,習老代表廣東省委匯報了廣東的工作,其中就講到希望中央能給廣東更大的支持,多給地方處理問題的機動餘地。比如允許廣東吸收港澳華僑資金,從香港引進一批先進設備和技術,購進電力,進口部分飼料,以便把一些國營農場、畜牧場、海水養殖場等裝備起來,作為示範,培養人才,取得經驗;同時在近香港的地方搞拆船業,以解決鋼材之需,發展支農工業;還希望中央允許廣東在香港設立辦事處,與港澳廠商建立直接的聯繫;凡是來料加工、補償貿易等方面的經濟業務,授權廣東決斷處理,以便減少不必要的層次手續。這種敢於突破舊體制的大膽構想,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中央工作會議之後,習老又出席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習老曾說過,參加完這次會議,他心裡有底了,他感到自己的一些想法與中央提出的改革開放的決策非常相似。

回到廣東,習老召集省委常委開會,討論如何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一定要根據廣東的特點和優勢,要求中央給廣東放權,在全國的改革開放中讓廣東先行一步。

1979年4月,習老再度赴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這次會上習老直截了當地把廣東省委的這些想法說了出來。他請王全國同志(時任廣東省委副書記)代表省委發言,建議在深圳、珠海、汕頭劃出一些地方實行單獨管理,建立對外加工貿易區,以利於華僑、港澳同胞和外商投資,按照國際市場的需求組織生產。

廣東省委的意見引起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重視,並得到讚許和支持。之後,習老又單獨向小平同志匯報。小平同志聽後說:「對!辦一個特區,過去陝甘寧就是特區嘛!」當談到配套資金時,小平同志一揮手:「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5月中旬,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受中央委託,率領一個由中央有關部委領導組成的工作組到廣東,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並幫助廣東省委起草了一個文件上報中央(即《關於發揮廣東優勢條件,擴大對外貿易、加快經濟發展的報告》),這個文件給特區定名為「出口特區」。

7月中旬,中央做出了回應,批准了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的方案,同意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並在深圳和珠海兩市試辦「出口特區」,待取得經驗後,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即1979年「50號文件」)。

對於中央的這一決策,習老感到責任重大。他多次講到當時的心情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廣東有了這個權,可以先走一步,充分發揮廣東優勢,也為全國摸索一點經驗,這個任務很光榮;懼的是,任務艱巨,缺乏經驗,能否搞好,有些擔心。

為了落實這一決策,習老做了很多具體工作,他同深圳市委共同研究建設特區的各項工作,具體研究解決了邊境小額貿易、過境耕作等政策問題,並決定從省直及有關方面抽調幹部,增強深圳市的幹部力量。

1980年3月末,谷牧又來到廣州,主持成立特區的會議,會上習老將最早提出的「出口特區」名稱改為「經濟特區」。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國將「在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立經濟特區」。

此後不久,深圳特區開始設立,特區的奠基儀式是由習老親自主持的。

1980年12月,習老調離廣東到中央。這時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的各項工作已經初步展開,經濟建設,特別是外貿出口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發展較快。一些大的合資項目,如大亞灣核電站、廣深珠高速公路、以補償貿易方式同澳門合作在韶關擴建大型發電機組、向外資貸款建設珠江三角公路橋等,都在進行技術可行性論證或洽談。此後廣東的經濟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習老在調離之前,為廣東要來了「先走一步」的政策,這是他為廣東爭取到的一把「尚方寶劍」。

父子倆相隔25年先後擔任黨中央書記處書記,主持書記處日常工作

習老對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身教」,而非「言傳」。他性格耿直,一輩子堅持真理不說假話,作風清廉,從不驕縱家人。習近平當福建省省長的時候,回家看望習老,都是畢恭畢敬站在一邊,直到習老發話他才會坐下。前不久香港《大公報》的一篇文章評價習近平「平實低調,謙和大氣」,這也是習家家風的體現。

上世紀五十年代,習老的夫人齊心在中央黨校工作,離家很遠,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家中都要八九點鐘了,當時近平的弟弟遠平還在哺乳期,沒有一天不餓得嗷嗷大哭,但即使這樣,習老也沒為夫人換一個離家近一點的單位。後來,為了讓齊心阿姨安心工作和學習,習老硬是讓小女兒安安靠吃奶粉長大。

習家的孩子從小家教甚嚴,眾所周知。用習近平的話說,「爸爸平生一貫崇尚節儉,有時幾近苛刻」。孩子們的衣服從來就是哥哥姐姐穿舊了、穿小了,再給弟弟妹妹穿。有一次近平因為不肯穿姐姐橋橋的花衣裳急哭了,習老出面救急,用黑墨水把花衣裳花鞋子染黑了,再讓他穿。

在齊心阿姨看來,近平的為人特別像他的父親,有些事做得和習老簡直如出一轍。那年,近平離開中央軍委,主動到河北正定工作不久,有次出差,坐的是火車硬座。途中,忽聽有人在車廂里哭,原來是一對逃票的姐妹被逮著了。兩姐妹說是去找父親,實在沒錢買票。近平聽了,一下子就想起自己「文革」中孤苦一人異地漂泊的日子。他看那兩姐妹年紀很小,穿得也很破,不像撒謊的樣子,於是就主動掏錢為她們補了票。兩個小姑娘非要近平留下地址,說找到父親就來還錢。近平推脫不過,就留了地址。後來,這兩個小姑娘還真拿著錢找來了,一看近平是縣委書記,很緊張,近平趕緊好言安慰,最後不僅沒要她們的車票錢,還又給了她們一筆回家的路費。

如今,父子倆相隔25年先後擔任黨中央的書記處書記,主持書記處的日常工作,這在中共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習老的晚年生活平靜安詳,保持著每天讀書看報的習慣,他還特別喜歡聽秦腔,興致濃時自己也吼上幾句,他是陝北人嘛。現在,他的骨灰已按照他的遺願,安放在家鄉陝西省富平縣—那片他所熱愛並拋灑過熱血的黃土地。

習仲勛其人其事

1913年10月15日,習仲勛出生於陝北富平的一個農民家庭,12歲那年就加入了共青團,1928年春,他因參加愛國學生運動,遭國民黨當局關押,在獄中轉為中共黨員,當時他還不滿15歲。出獄後,他長期在陝甘地區,1933年與劉志丹等人創建了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是陝甘蘇區最年輕的一位領導人。1935年9月在錯誤的「肅反」運動中被關押,幸被及時趕到的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解救。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關中地委書記。國共內戰時任西北野戰軍副政委。中共建政後,任西北軍區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長期主持西北黨、政、軍工作。1951年親自護送第十世班禪從青海進藏。1952年調中央,1953年任政務院(後為國務院)秘書長,1959年4月至1962年10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1962年9月,因一部名為《劉志丹》的長篇小說,遭康生誣陷,在「文革」中又受到「四人幫」殘酷迫害,被審查關押前後長達16年之久。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歷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二書記、第一書記,廣東省省長。1980年12月,調中央工作。1982年9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主持中央書記處的日常工作。1988年4月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3年後,不再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2002年5月24日在北京病逝。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東方白

來源:檔案春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