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忘(深度好文)

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jié)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相濡以沫,不如各自逍遙;讚美非議,不如混同於道。

有時候,記住是一種負累,忘記才是一種解脫。

人生在世,學會善忘,為心靈減負,就是人間清福。

忘年

《前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人生不長,沒有人可以逃過時間。

最好的年齡,就是當下;最好的心態,就是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暮年對《易經》尤為鍾情。

為了給《易經》做註解,他廢寢忘食,反覆鑽研。

春秋時,書都寫在竹簡上,再用牛皮繩把竹簡編連起來。

因為常常翻看,牛皮繩都磨斷了好幾次。

有人問:「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年過半百的孔子,說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同是變老的路上,有人老氣橫秋,有人老當益壯;有人渾渾噩噩,有人萬丈光芒。

時間就像手裡的一把沙,握得越緊,流逝得越快。

放心把年齡交給天命,才能把精彩留給自己。

歲月無情,人心不老;心態積極向上,才是真正年輕。

忘言

《道德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智慧的人惜字如金,深思熟慮之後,才會適時表達。

淺薄的人口無遮攔,說得越多,越容易被人看穿底細。

從前,有三個好朋友,結伴登山。

他們爬上山頂,極目遠望,第一個人說:「好山好水,都很好。」

第二個人,引經據典:「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第三個人,看著山河壯美,怔怔發呆,感動地落下淚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心有所得,不在於話說多少,而在於領悟多少。

瞭然於胸的人,往往默默不語;一知半解的人,才愛侃侃而談。

《莊子·外物》:「荃(quán)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得意忘言,是刪繁就簡的智慧,是心照不宣的境界。

語言是表達內心的工具,也是禁錮心靈的枷鎖。

話說多,不如少,解開枷鎖,心得喜悅。

忘物

《莊子·讓王》:「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修養心志的人,會忘掉形骸;保全性命的人,會忘掉利益;致力修道的人,會忘掉心機。

楚王派人請莊子出山,做楚國的丞相。

莊子問使者:「聽說楚王的宗廟裡,供奉著一隻神龜。」

「你說它寧願活著在爛泥里搖頭擺尾,還是願意變成被供奉的屍骸。」

使者說:「它更願意在爛泥里活著。」

莊子說:「請回去吧,我將繼續在爛泥里自由地活著。」

如果莊子為了名利,入朝做官,世上就少了一位智者,多了一個俗人。

如果為了身體的享受,忘了內心的修行,聖賢也會淪落為凡夫。

《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築巢,一枝可以容身;鼴鼠飲水,喝飽就會停止。

物慾,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但慾壑難填,卻是一場悲劇的開始。

人能用物,非物用人,放下貪慾,才能知足常樂。

古詩云:「行禪與坐忘,同歸無異路。」

佛言參禪,道言坐忘,忘不是糊塗,而是一種修行。

忘年者,不憂自樂;忘言者,不辯自明;忘物者,不求自得。

人生善舍,是清歡,人生善忘,是清福。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老子道德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