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晚年李白最清麗的七絕思鄉唐詩,28字寫貶謫之苦更寫思鄉之痛

公元758年,李白已經57歲。他一共活了61歲,此時正是他人生暮年。李白的一生非常坎坷,但是在他將近60歲的時候,卻經歷了人生一場大難。

我們大概都知道李白被賜金放還的歷史,李白曾經短時間內得到唐玄宗的認可,進了京城,寫了很多宮廷內容的詩作。但是很可惜的是,兩年以後,李白就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仕途之路幾乎就此斷絕。

面對人生當中的低谷,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那個時候的李白是極其有挫敗感的。在過了十幾年以後,畢竟李白的名氣在那裡擺著,後來被永王李璘拉攏,進入了這個王爺的幕府。但是這個王爺後來卻起兵造反,在與唐肅宗爭奪皇位的過程中,失利被殺。

可憐李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牽連,被發配夜郎。

今天我們談到的這首古詩,就寫於李白被發配流放夜郎的路上。這是晚年李白最清麗的七絕思鄉唐詩,28字寫貶謫之苦更寫思鄉之痛。且看: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或為《題北榭碑》,是李白晚年時一首非常膾炙人口的唐詩作品。

尤其是這首古詩的前兩句,「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非常通俗易懂,膾炙人口,雖然只有短短的14個字,就已經把詩人要表達的貶謫之苦和思鄉之痛全數展現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古詩並非李白在長沙所寫,寫作地乃是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武昌。第一句當中的「一為遷客去長沙」其實是借漢代賈誼的命運來寫自己的被貶之苦。西漢賈誼曾經被貶長沙,在王勃的《滕王閣序》當中,也曾經寫出「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的篇章。

第二句的意蘊就更為深刻了,「西望長安不見家」,他所望的不是家,而是「長安」。在李白的心中長安顯然是代表著他心中所有的夢想,雖然他在那裡頻繁受挫,但是他依然對那裡心懷盼望。可惜的是,李白在江夏終究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自己的故鄉。

最後兩句主要是表達思鄉之慟。「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黃鶴樓上有人吹起了《梅花落》的笛聲,笛聲悠揚更激起了李白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人都說落葉歸根,李白已經年近花甲,但是卻要奔向被流放之地。無論是自己的夢想,還是自己的故鄉,都只能越離越遠。

如此哀傷卻成就了李白如此清麗的唐詩,一代詩仙絕非浪得虛名。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書畫熱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