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沒安全感,有明顯的行為表現,發現太晚可能會集造成性格缺陷

不知從何時起,家長發現孩子的性格變了。別的孩子嘰嘰喳喳像個小鳥,而自己的孩子卻總是保持沉默,做事情謹小慎微,喜歡看身邊人的臉色。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其實不然,孩子身上的問題反倒是家長教育方式的折射。

楊女士夫婦工作很忙,根本就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於是不得不將孩子寄養在孩子的姨媽家裡。楊女士夫婦會定期給孩子姨媽打錢,每周給孩子打一次電話,他們自認為孩子被照顧得好好的,也就不再惦記孩子。

等到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才把孩子從姨媽家接回了自己家。接孩子放學時,老師把楊女士留下了,老師對楊女士說,楊女士的孩子在學校經常被欺負,老師希望楊女士能夠和孩子好好溝通,避免給孩子留下陰影。

聽完老師的話,楊女士一臉漠然,孩子從來沒有對自己說起在學校受人欺負的事情。回家之後,楊女士和孩子進行了簡單的溝通。

原來孩子在姨媽家也經常被表哥欺負,自己都是忍一忍就過去了,並不認為這是受人欺負。他已經習慣了隱忍,更不知道如何去反抗,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

聽完孩子的話,楊女士不由得淚流滿面,自己一直認為孩子生活得很好,卻知道孩子的性格已經變得懦弱不堪。孩子完全沒有孩子的天真浪漫,後悔自己不該把孩子寄養到親戚家裡。在孩子6歲之前是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一旦孩子安全感缺失,那麼將會對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

缺失安全感,對於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性格懦弱

明明受人欺負了,可是孩子卻並認為自己反抗也沒有用,他們一味地忍讓,想要通過忍讓息事寧人,不懂得守護自己的正當權益,更不懂的向周圍的人求救,只能逆來順受。

沒有人為自己撐腰,孩子習慣了一個人扛下所有的事情,既然自己無法和對方抗衡,那麼就只能忍耐。

討好型人格

孩子擔心自己會落單,擔心自己會被身邊的人嫌棄。於是,不惜放棄自我,努力討好對方,哪怕對方做出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也不敢拒絕和反抗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是沒有自我的,他們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討好別人,只有別人開心了,他們才很開心,完全以別人為中心。

敏感自卑

孩子能夠從一件小的事情中,感覺到別人對自己的敵意,明明這件事情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可是卻還是會將錯誤攬到自己身上,已經習慣了不被人肯定敏感而自卑。

明明自己足夠優秀,可是需要自己表現的時候,還是會自卑毫無自信可言,經常因為自信心不足而搞砸很多事情。

孩子經常有這幾種行為方式,代表孩子缺乏安全感

習慣啃指頭

孩子到了口欲期,喜歡用嘴巴感知周圍的事物,一旦口欲期過去之後,孩子還會習慣啃手指頭,尤其是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孩子習慣性啃手指,代表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

家長可以抱抱孩子或者陪伴孩做遊戲,讓孩子走出自我恐懼,漸漸打消內心的不安,和身邊的人打成一片。

習慣抱著被子的一個角或者在角落裡蜷縮

晚上睡覺的時候,孩子習慣性地抱著被子的一個角,明明床很大,可是孩子卻習慣性蜷縮在角落裡。看到這種睡姿,家長未免會覺得心疼。孩子會出現這種睡姿,大多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

當孩子夜裡害怕的時候,家長不要恐嚇孩子,應該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如果孩子一人睡覺害怕,雖然到了分床睡的年齡,家長也需要推遲分床的時間

性格不合群,過於孤僻

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可是自己的孩子卻性格孤僻,總是一個人玩,根本沒有朋友,很容易會被其他的小朋友欺負。

孩子希望自己能融入集體,可是卻擔心自己會被嫌棄,不敢走出自我空間,越是不敢走出去,越容易被身邊的人嫌棄,形成了惡性循環

孩子的安全感,需要家長小心呵護

家長勇於表達內心的感情

中國式家長大多比較內斂不喜歡將愛表達在嘴上,即使很愛孩子,往往也不會讓我愛你成為口頭禪,反而會通過嚴格要求孩子、呵斥孩子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愛意,難免會讓孩子誤解了父母的溫情。

愛要勇敢的說出來,親子之間也是如此的。勇敢的對孩子表達愛,讓孩子懂得父母對他們的愛是無條件的,絕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改變,讓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

積極回應孩子的恐懼

孩子年齡小,難免會遇到很多恐懼的事情。當孩子害怕的時候,家長應該要給予孩子積極回應。不要恐嚇孩子,更不要將孩子置於恐懼中不管不顧。

當孩子恐懼不安時,家長可以把孩子抱在懷裡,告訴孩子,有父母在,什麼都不用擔心,讓孩子逐漸塑造內心的安全堡壘。

分別時,提前告知孩子

很多家長離開時,擔心孩子會哭鬧不止,因此總是會悄悄的離開。他們認為這種方式能夠避免孩子哭鬧,可是,這種沒有任何預兆的離開,往往會讓孩子內心焦躁不安。

孩子懂得父母的離開是短暫的,過一段時間,父母會再次回到自己的身邊,自然也就容易接受父母的分別,更不會因為父母的離開,而在內心種下不安的種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性格發生變化,往往是生活中的小事積累的結果。因此,家長應該要從自己的教育方式上尋找原因,積極幫助孩子塑造強大的安全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感受到來自身邊人的溫暖,從而有勇氣面對未知的一切。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赫媽育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