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史上最牛打工人 送走了10個皇帝

東晉永和十年(354年),荊州刺史桓溫奉命統兵北伐前秦,駐軍灞上(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眼看長安指日就可攻下,但桓溫卻按兵不動了。

這時,一個貧寒出身的隱士從華山趕到桓溫的大營求見。

桓溫請他談論對時局的看法。

此人在大庭廣眾之中,一面捫虱,一面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

桓溫暗自稱奇,說江東找不到你這樣的人才。

言下之意,要此人出山南下,做自己的謀士。

但此人通過此次面談,已經認定桓溫不是自己要找的老闆,於是拒絕了桓溫的邀請,回去繼續隱居讀書了。

此人便是被稱為「一時奇士」的王猛。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歷史上那些傳奇「打工人」的故事。

01

桓溫北伐之時,天下大勢有利於東晉。

彼時,後趙政權的領袖石虎去世後,親族不睦,互相殘殺,使得原先趨於穩定的北方地區再度陷入混戰與分裂。以函谷關為界,往西的關中地區崛起了一個由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權;而東邊,則歸了石虎的死對頭,鮮卑人建立的前燕政權。

對於偏安一隅的東晉而言,這無疑是光復祖宗舊業的大好時機。

眾所周知,東晉延續西晉司馬氏血脈。而西晉王朝在北方兩座最重要的城市——洛陽和長安,都留下了問鼎中原的帝王印記。

桓溫大軍的到來,令北方的中原遺民無不歡欣鼓舞。百姓以簞食壺漿慰勞官軍,希望桓溫能帶領東晉部隊收復長安和洛陽,光復漢人的天下。

王猛生逢亂世,出身貧寒,自小便感受到戰亂帶來的顛沛流離。在他心中,若有一人能結束亂世,乃天下之幸。

正是抱著尋找能夠統一天下之人的目的,他來到了桓溫的軍營。

桓溫有意考問王猛,稱自己不遠千里,奉天子之命前來收復故土,百姓們都無比認同,為何世居關中的地方豪強卻無動於衷,是不是他們不想配合?

王猛答道,非也,您這大軍都壓到灞上了,去長安不過一步之遙,結果您按兵不動了。那些關中豪強或許有意扶助官軍,可是他們還沒看到您下一步的作戰意向,他們也不敢輕舉妄動啊!

王猛的話,戳中了桓溫的內心。

的確,從灞上進軍長安,指日可待。但如此一來,可能會功高震主,引起天子卸磨殺驢,對自己不利。何況,收復長安和洛陽,得益的是朝廷,對於想要趁機發展自家勢力的桓溫,折損的卻是自己的人馬,得不償失。

因而,對於王猛的說法,桓溫只是點了點頭,稱讚王猛的見解異於常人,並未表示明確的意見。也正是這一舉動,讓王猛明白,桓溫或許並非明主!

一個月後,在前秦將領苻雄的打擊下,桓溫被迫撤出關中,返回南方。東晉王朝的北伐以失敗告終。

臨走前,桓溫對王猛許以鮮衣怒馬,邀請其南下。

王猛不為所動。他在等一個對的人。

02

桓溫大軍南歸一年後,王猛終於在北方紛爭中,等來了屬於他的明主。

那時,與桓溫對峙日久的前秦高祖苻健駕崩,前秦的政局出現了急劇動盪。繼任前秦皇位的,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苻生。此人在位期間,只要做夢夢到大臣謀反,醒來後便將大臣全族滅掉;還經常因所謂的星象有異,將身邊的人一個個虐殺。

身為前秦皇族,苻生的兄弟們人人自危。

為防止苻生對自己下手,同為前秦皇族、在民間頗具聲望的苻堅打算先下手為強。他專程請教時任尚書的呂婆樓,希望對方能給自己出謀劃策。而呂婆樓對於苻堅舉事的成敗,無法完全篤定,所以向苻堅推薦了王猛,稱對方有不世的謀略,可為殿下鞍前馬後。

苻堅趕緊派人請來了王猛。

兩人一見如故,苻堅甚至將王猛比作當代諸葛亮,聲稱自己和當年的劉備一樣有福氣,能得王猛這樣的奇才輔佐,真乃如魚得了水。

不久,在王猛的協助下,苻堅成功發動政變,推翻了苻生的統治,自號「大秦天王」。

苻堅即位後,王猛出任中書侍郎,參掌機要。

當時,整個前秦政權在長期動盪中禮樂崩壞。即便在京師附近的始平縣也豪強橫行,不服京畿管束。王猛成為前秦政權的正式官員後,苻堅派他出任始平令。到任後,他立即將其中鬧得最凶的官員抓起來,當街鞭死,以儆效尤。

而這也讓在場圍觀的人們驚駭不已,因擅殺官員,王猛被抓入獄。

苻堅趕到獄中質問王猛:「為官之人不是得先講究道德,先生這樣一上任就當街處死官員,跟以往那些酷吏有啥區別?」

王猛也不分辨,直言道:「治安定之國可以用禮,理混亂之邦必須用法。」

雖然王猛那套「亂世當用重典」的操作方法,苻堅一時半會還無法適應,但對王猛治國的才能,他從未有半分懷疑,於是當場赦免了王猛擅殺官吏之罪。

之後,在始平縣樹立了威信的王猛,回朝述職中書令,兼領京兆尹,負責京城周邊治安。

比起小小的始平縣,歷朝歷代的京城都是權力盤根錯節的地方,豪強貴戚往往直通帝王,最難治理。

王猛到任後,依舊沿用「擒賊先擒王」的思路,將京師附近為非作歹的頭號豪強抓了起來。

此人正是前秦強太后(明德皇后)的親弟弟強德。對內,強德是前秦國舅,典型的皇親國戚;對外,強德魚肉鄉里、欺壓百姓。若按照一般官員的性格,強德即便被抓起來,治罪上也多有考量。然而,王猛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斬後奏,在未等來明確聖旨之前,京城首惡、罪魁國舅強德已身首異處。

此舉令苻堅頗為尷尬,可王猛毫無顧忌地打擊不法豪強和貴族,又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和鞏固了前秦的中央集權,同時讓治下地區擺脫動盪不安的局面,漸趨和諧。

看見王猛重拳治理的效果,苻堅不禁感嘆道:「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為尊也。」

不過,對於王猛在前秦復興路上所做的一切,那群曾隨前秦太祖打天下的老臣們終究感到威脅。

從打天下到坐天下,他們已從賣命者,轉變為退居二線、在家享福的豪強貴族。王猛的做法,無疑觸動了這一群體的根本利益。所以,在王猛步步高升之時,老臣們與王猛的矛盾愈演愈烈。

一次,立過大功的老臣樊世與王猛一起進宮議事。樊世見到王猛後,氣不打一處來,不管王猛提任何建議,一概全盤否決。王猛將建議中的利害關係講予樊世聽,結果對方直接衝上來,對著王猛拳打腳踢。

針對此事,苻堅並沒有選擇袖手旁觀,而是將鬧事的樊世推出去斬首。

從此,但凡有前秦舊貴族對王猛的詆毀,苻堅要麼一概不聽,要麼對帶頭之人處以重罪。

隨著王猛的威望與地位的樹立,前秦天王苻堅相繼攻滅前燕、出兵西拓、北取代國、南逼東晉,漸次成就統一北方的霸業。

而王猛在苻堅的授權和充分信任下,終於從一個「職場小白」變成一代名相。

03

王猛終遇苻堅,固然有慧眼識明主的本事,但在職場中懂得抓住轉瞬即逝的機遇,同樣至關重要。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隋唐年間的名將屈突通了。

隋朝末年,各地紛紛起兵反隋,隋朝早已名存實亡。而此時,受隋煬帝所託的屈突通,還在長安24小時兢兢業業守護留守的代王楊侑(即後來的隋恭帝)。

作為當時少有的猛將,屈突通出身於一個勇武之家,與弟弟屈突蓋一起,在隋末亂世中均有赫赫威名。時人因兄弟倆的剛直鐵面無私而盛傳:「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

鑑於屈突通的剛直嚴謹,隋文帝與隋煬帝父子對他都有充分的信任。屈突通先後參與平定了楊玄感之亂、劉迦論起義等。即便在各地官員乘機起兵割郡獨立,地方豪強紛紛加入反隋的陣營時,他仍不改忠於大隋之心,為隋室天下默默付出。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在得知隋煬帝再度東巡江都(今江蘇揚州)後,奉命鎮守太原的李淵父子果斷起兵,宣布討隋。由於準備充分,李淵父子率領的唐軍連戰連勝,很快進抵河東地區(今山西西南部一帶)。

自古以來,河東地區都是關中平原的門戶之地,奪取河東,也就意味著西進可抵長安。

眼見戰場態勢對隋朝嚴重不利,屈突通奉命率隋朝禁衛驍果軍前往一線督戰。彼時,在唐軍的計誘攻擊下,原先奉命駐守霍邑,與屈突通大軍互為犄角牴御李淵的宋老生早已戰敗被殺。屈突通大軍人數雖多,卻已成孤軍奮戰之勢。

就連被屈突通大軍擋住去路的李淵也敏銳察覺到:「屈突通精兵不少,與我軍相隔僅五十餘里,但不敢來戰,足以證明他的部下已經不為屈突通效命了。但是屈突通害怕上邊怪罪,又不敢不出戰。」

軍心離散之際,屈突通的處境尤為艱難。為了不讓上峰怪罪他擁兵不進,屈突通決定派出小股部隊襲擾唐軍,而他自己則固守前線,以拒唐軍。因其擅於守城,唐軍始終未能從正面越過他,染指關中一步。

然而,隨著形勢發展,隋軍在各地節節敗退,屈突通的死守也變得毫無意義。

在對屈突通大軍圍而不攻的同時,李淵父子分兵迅速向西南挺進,繞道順利進駐長安,俘獲了屈突通一家,並派人前往河東勸降仍在做無謂抵抗的屈突通。

面對來人,屈突通誓死不降。即便被派來的人當中有自己的兒子屈突壽,他仍直言:「昔日你我是父子,今天你我是仇人!」

屈突通所率領的驍果軍多為關中子弟,在關中陷落後,他們不願隨屈突通東去。此時,他們全都扔掉兵器。

屈突通見大勢已去,下馬向東南方向(指揚州)再三跪拜,並號哭道:「臣力盡兵敗,沒有辜負陛下,天地神祇,實所鑑察。」遂被迫歸降,押送長安。

李淵並未因屈突通是隋朝最難啃的一塊骨頭而記恨他,反而摒棄敵我對立的矛盾,主動表示:「屈突通乃隋朝忠臣,宜受重用。」隨即,拜屈突通為大唐兵部尚書,封蔣國公,為秦王李世民行軍元帥長史,委以重任。

之後,屈突通跟隨秦王李世民攻滅薛舉、劉武周,從平王世充,為大唐江山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為表其功,登基稱帝的李世民對屈突通禮遇有加,在凌煙閣落成之際,作為兩朝重臣的屈突通也圖形其上,位在第十二,功高於柴紹、程知節等人。

假如屈突通沒有遇到能夠尊重和接納對手的李淵,那麼,他或許會在押赴長安後被處死——雖然也可以在史書上寫上一筆,但終歸沒有了後面的功業,難免可惜。

04

歸降大唐之後,屈突通接到的第一個任務便是趕往河東,勸降舊部堯君素。

比起屈突通,堯君素的名聲不算響亮。他早年間曾是隋煬帝身邊的侍從,一直追隨隋煬帝由皇子變成皇帝,若非隋末天下動盪,他或許無緣留名史冊。

在屈突通良禽擇木而棲後,這位仍替隋朝死守最後一隅的前線守將反倒被推到了道德的頂峰。

河東郡城下,兩位生死戰友見了一面。

為了留住這位戰友,也為了留住過去的回憶,屈突通來到城下,含淚告訴自己的老夥計:「吾軍已敗,義旗所指,莫不回應。事勢如此,卿當早降,以取富貴。」

站在屈突通的角度,良禽擇木而棲,本來就是一種重新選擇。對於過去,既然已經盡力,既然已經於事無補,那就理應堅持心中的大義,在新環境下造福天下。

但堯君素見到屈突通,直接指責對方不思報效,有負隋朝君王的重託,實無顏立於世。

面對堯君素強硬的態度,屈突通自知理虧,被迫離開戰場,與堯君素永別了。

其實,一路孤軍死守的堯君素何嘗不知隋朝大勢已去,只是正如他鼓舞部下時所說:「吾是籓邸舊臣,累蒙獎擢,至於大義,不得不死。」

也就是說,堯君素心中對於「大義」的理解,一早便確立為他需畢生守護的晉王、隋煬帝楊廣。即便「大義」的化身已無存,但忠君之心不能死。

如果非得為這個事找出一個應該怪罪的對象,恐怕也只能說是堯君素跟錯了老闆吧。

在那段戰亂的歲月中,李淵父子算是愛惜人才的一流老闆。他們一直在用「非戰之罪」去感化那些超越敵我界限的天下英豪。在他們心裡,堯君素也好,屈突通也好,不管過往為誰效力,都值得招至麾下,為我所用。

因此,屈突通「勸降」堯君素失敗後,李淵父子又先後派出了堯君素的舊部和妻子至城下去勸降。

堯君素卻視而不見,妻子前去勸降亦被他一箭射死。

最終,彈盡糧絕,城中百姓人皆相食。堯君素被部下所殺,全了他一生愚忠的氣節。

儘管如此,在唐朝統一天下後,為表彰堯君素「固守忠義,克終臣節」,他畢生的敵人——唐太宗李世民還是特地下詔,追封堯君素為蒲州刺史,並厚待其子孫。

05

遇上李淵父子這樣的好老闆,有的人選擇跳槽,有的人選擇死戰。但在接下來的五代亂世,有一個人堪稱「打工皇帝」,閉著眼睛,不用做選擇,卻始終穩居高位,屹立不倒,最後還全身而退。

此人名叫馮道。

馮道一生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服務過的皇帝幾乎貫穿了整個五代時期。諸如歷史上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後唐莊宗李存勖、後周太祖郭威、後周世宗柴榮等都曾是他竭力維護的「老闆」。

作為貫穿唐宋之間亂世的「政壇不倒翁」,馮道並無光鮮的出身。

最早,他不過是唐末幽州節度使劉守光手下一個文員。但勝在年輕時品性純良,勤奮好學,又極其勝任文員這份工作,寫得一手好文章。

在戰功吃香的時代,他卻無意於沙場征戰,日常除了上下班,就是「負米奉親,披誦吟諷」。無非就是吟詩作對,針砭時弊,自娛自樂。

但馮道還是負有責任心的。當看到自己的老闆劉守光在對抗後唐李存勖過程中犯錯時,這個打工仔還是很誠懇地向上反映了戰爭雙方的利害關係。

只是,對於平常只會抄抄寫寫的馮道,劉守光根本看不起。他將多嘴的馮道關了起來。

直到劉守光兵敗,馮道才迎來仕途上的第二春。在李存勖親信張承業的舉薦下,馮道進入後唐工作,並在數年間,憑藉自己的學識一步步攀上了權力的巔峰。

繼李存勖之後,李嗣源為後唐皇帝。彼時,後唐在諸國之中疆域最廣,境內百姓日漸富裕。但長期更換單位的工作經歷告訴馮道,這種小康局面或許是很短暫的。為此,他作詩勸諫李嗣源,希望其繼續保持治世作風,還天下百姓安寧。

可惜,亂世之中,遠在北方放牧的契丹國也南下分一杯羹。繼後唐覆滅後,失去鐵飯碗的馮道被命運分配到了「兒皇帝」石敬瑭的手下打工。

那時,在後唐做到宰相地位的馮道已非尋常的打工仔,自然,石敬瑭用他也絕非尋常之事。他那溫吞的性格以及平和的處事方式,成了石敬瑭諂媚契丹政權的「最佳工具」。而這些,也是後世戳馮道脊梁骨的主要原因。

對此,馮道本人並非不清楚。

當得知自己在世人面前毀譽參半時,這個出了名的「打工皇帝」只是寥寥地說了句:「凡人同者為是,不同為非,而非道者,十恐有九。昔仲尼聖人也,猶為叔孫武叔所毀,況道之虛薄者乎!」

在馮道看來,即便世間聖明如孔子者,仍無法逃避被人詆毀貶低的命運,就他馮道一個不值一提的打工仔,實不必如此緊張聲名之事。

不過,他很清醒,罵名可背,天下蒼生必須救。

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年),契丹的耶律德光打出救中原百姓的旗號,大舉南下,滅亡後晉。馮道再度失業。

對於此前多次出任兩大政權「友好使者」的馮道,遼太宗耶律德光並不想殺他。

於是,在耶律德光和馮道的會面中,被迫跳槽多次的馮道不卑不亢地與「勝利者」耶律德光展開以下對話:

耶律德光:「你為什麼來見我?」

馮道:「無兵無城,怎敢不來?」

耶律德光:「你是何等老子?」

馮道:「無才無德,痴頑老子。」

耶律德光:「天下百姓,如何得救?」

馮道:「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耶律德光)救得。」

此次對話之後,馮道卑躬屈膝的小人面目不幸被坐實,但中原百姓也因他的卑躬屈膝而免遭屠戮。或許對於馮道而言,這就足夠了。

在那之後,馮道又出任後周宰相。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在遇到人生中的第十一個皇帝——後周世宗柴榮後不久,這名亂世中的不倒翁,死於天下一統的前夕。

此時,他的老闆柴榮正計劃用30年時間打造出一個和樂統一的世界。可惜柴榮壽短,歷史將天下一統的重任,交給了另一位,趙匡胤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最愛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