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吼叫型父母」後果多嚴重?孩子竟有了一種奇怪的能力!

河東獅吼,可能是公獅,可能是母獅,雖然威武雄壯,但對孩子而言,後果是可怕的。

畢竟孩子不是幼獅。

01聽不懂別人說話的孩子

美國的簡·希利博士講過一個案例,令人印象深刻。

保羅是一名小學二年級男生,具有明顯的語言障礙,對學校生活極不適應。

障礙分兩個方面,一個是聽,一個是說。

別人說話,他理解起來十分困難,半天都聽不懂,經常要讓別人重複好幾遍。

說就更麻煩了,經常說錯話;又因為經常說錯話而不敢說話。有時候,他不得不發言的時候,都快哭了。

博士起初認為,這個孩子患有語言障礙。

和孩子的父親交流之後,博士驚呆了:這並不是簡單的語言障礙,而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練就的一種「能力」!

02不聽、不說,是為了「自衛」

原來,小男孩的媽媽,是一個典型的「吼叫型家長」,對孩子沒有一點耐心,經常破口大罵。

家裡有好幾個孩子,據其父親描述,「其他孩子都會主動反抗,但保羅表現得就好像什麼都沒聽見」。

事實上,他不是裝作聽不見,而是練就了一種「充耳不聞」的能力。

一個長期在高分貝車間工作的工人,耳朵會習慣性耳聾。如果耳朵不去適應環境、讓自己的聽力下降,人必然會遭受巨大傷害,最終崩潰。

這是一種生存本能,只有如此,他才能在這個家裡生存下去。

但這種「能力」,一旦到了學校、到了社會,就成了巨大障礙,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

03大腦的發育,始於談話

雖然學校和希利博士做了很多補救工作,依然收效甚微。

希利博士感慨道:

「如果他的第一位語言老師——也就是他的母親——肯費心教導他語言的點點滴滴,那麼情況會不會大不一樣呢?」

毫無疑問,一定會。

語言對大腦的發展,極為關鍵。

甚至可以不誇張地說,大腦的發育,是從「和孩子談話」開始的。

即便在和孩子交流之前,孩子的大腦有發育,也是生理性的;從父母和他交流的那一刻起,大腦就開始了「社會性發育」的第一步。

父母先不用考慮孩子聽不聽得懂、理解不理解;何況大部分家長會採用一種便於理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04交流不是「浪費時間」

很多家長有兩個誤區。

其一,小時候,孩子如果聽不懂,交流就是在浪費時間。

其二,孩子大了,作業多、負擔重,與其把時間用在和孩子談話上,不如讓孩子抓緊時間寫作業,提高成績。

兩個觀點都是錯誤的。

你說的一些話,如果孩子聽不懂,可以變換一下說話的方式,去啟發、引導孩子;而不是因此就拒絕交流。

孩子有一個階段——「十萬個為什麼」階段,不管什麼事情,都會問「為什麼」;直到你解答不了。

沒關係,會的儘量闡釋;不會的,就老實交代:「我也不懂,要不我們查找一下資料?」

尤其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家長要主動去啟發孩子。比如,孩子對雨刷產生了興趣,你可以告訴他:

「這兩個長長的東西,叫雨刷,可以刮掉雨水,這樣司機就能看清楚道路了。只要撥一下這個東西,雨刷就能運動了。」

孩子長大之後,交流也很重要。如果作業負擔沉重,和孩子談一談,讓他說說最近的困難,幫他想想辦法,大有好處。

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05要善於交流,更要善於提問

有的老師很有經驗,上課的時候,第一句話,先問大家一個問題,製造懸念。

想知道答案?好吧,認真聽講,課程中自然就有答案。

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專注度也提高了。

提問是一種非常好的談話方式。

除了可以讓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積極性,提問還讓孩子知道:家長是一個傾聽者。

這對構建和諧的家庭關係,非常有利。

很多家長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開發,什么九九乘法表、唐詩宋詞,背了不少;這種做法,是有爭議的。

但有一點,專家都很認同:閱讀無早晚,讓孩子越早閱讀,效果越好。

孩子不認字的時候,給孩子講故事,也是一種閱讀。

在講故事、給孩子讀書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巧妙地插入一些提問,避免平鋪直敘。

比如,講「小貓釣魚」:老貓回頭一看,小貓不見了。

這時候,不妨插上一句:「小貓去了哪裡呢?寶寶你覺得它跑哪兒去了?」

不要著急,讓孩子想想,然後回答。

這樣一來,單純的「讀——聽」,就變成了「讀——聽——問——想——答」,程序複雜了很多,非常有助於智力的發育。

孩子聰不聰明,未來向哪個方向成長,就藏在這些細節之中。

06和善而堅定,做個好家長

即便做不到這些,也要記住:避免吼叫甚至打罵,提升自己,做和善而堅定的家長。

「媽媽吼叫導致孩子語言障礙」的案例,只是極個別的;即便遇到了吼叫型家長,很多孩子也能及時調整自己,避免出現極端情況。

有的孩子,會把父母的打罵,當成「挑戰」,僥倖「逃脫父母的魔爪」之後,長出一口氣:「幸虧我聰明,又戰勝了他們一次!」

這樣的孩子,在家長眼中,刁蠻、難纏,但抗挫能力強。很多小時候的「壞孩子」,有了和父母「鬥爭」的經驗,在社會上遊刃有餘,反倒很成功。

但不能因為他們的存在,就認為吼叫、打罵是正確的。

父母的素養是一回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一回事。如果父母素養高了,這些孩子的成就說不定會更大。

理想的家長,能夠協商制定規則,然後和善而堅定地執行。

和善而堅定,很難;但這是成為「好父母」最便捷的路子。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 趙丁慶聊軍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