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從地域歧視到種族歧視:越強大的人,越不會在意

歧視固然不對,但太把歧視當回事兒,動不動抱怨被「歧視」,甚至不惜動用強制手段統一他人思想,強迫他人靈魂革命,這樣的做派,恐怕都不能用「玻璃心」來形容了,他們是真的被歧視的無路可走了,還是為自己的不勞而獲找理由呢?

先看個有意思的留言。

上海人,大學在外地讀的。我說話不嗲,穿衣不精緻,招待朋友不小氣,沒有富有的父母,沒有拆遷出八套房。我更不排外,朋友哪裡的都交往。我同學對我的評價就是,你一點都不像上海人我該高興麼?

首先心疼留言者三秒,這個表揚確實聽起來很彆扭。刻板印象給人的第一感受肯定是不太好的,尤其是當你跟別人眼中的刻板印象差距有點遠的時候,反差更加強烈。

當事人肯定會很懊惱,就是你做的再多,也有你改變不了的標籤讓你徹底泄氣。你還不能一個一個的跟人解釋,在旁人看來,這種解釋多餘而矯情,口香糖粘在你身上,你甩也甩不掉。

「地域歧視」就是這麼一個讓你懊惱卻又甩不掉的口香糖。

從道理上講,不管是「地域歧視」還是「種族歧視」都是不對的。

這種不對,首先還不是情感上的不對,價值觀上的不對(即「政治不正確」),主要還是因為不符合事實和邏輯。

就比如這個上海同學,他本人就不符合外地人對於上海人所謂「小氣、娘娘腔、排外」這些性格特徵。如果有誰依據這個標籤來斷定他是哪裡人,或者因為他是哪裡人,來斷定他有這些性格特徵,邏輯上肯定都是不成立的。這個道理淺顯易懂,我想,只要是有正常思維的都會承認這個道理。

但是,道理都懂,為什麼還會被同學隨意貼上標籤,加以評價呢?

我相信,他的同學們並沒有惡意,話僅僅是脫口而出而已,符合大家一種常見的說話習慣,如果你強行去講道理,現實生活中,反而顯得有些情商不高了,給人不好相處的印象。

也就是說,你被誤傷了、背鍋了,卻「無處申冤」,而且最好不要伸冤,否則會更尷尬,這種現象其實很有意思。

不只是在國內,國外貼標籤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

比如《無恥之徒》裡這個8歲小男孩見到中國孕婦,就很好奇:

「你吃過狗肉嗎?」

描寫亞洲富豪生活的好萊塢影片《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s)最近在北美火爆異常,裡面有錢的亞裔也會時不時拿美國人來調侃。

「有很多美國小孩都在餓肚子,知道嗎?」

像不像某個「吃不起茶葉蛋」的笑話?

其實,這些都是影視劇里一些無傷大雅的調侃,你調侃我,我調侃你,本意也就是增加一些笑料。

看多了,自然會心一笑就過了,大可不必要上升到種族歧視,侮辱國家的層面來。

動不動就「雖遠必誅」的,大可不必。你看,這麼損美國人,這部電影卻在美國賣瘋了,也不見美國人抵制嘛。

下面這位河南朋友的留言就很有智慧。

「河南人怎麼了,偷你家井蓋了?」

一般跟風黑的人,其實也沒有那麼壞,自黑一下氣氛就緩下來了。

我覺得這一點,成都人也做的很好。

02

成都有個名人,叫李伯清,創立了一種叫「散打評書」的脫口秀形式。在川渝地區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四川年輕人都稱他為真資格的「四川男神」。

這話我可沒有誇張,成都歌手張靚穎就說過:「李老師是我們一家人的男神,我是聽李老師評書長大的。」

男神的待遇自然不同凡響,四川甭管哪裡的公共廁所,碰到李伯清都會免費:「李老師的嘛,隨便疴!」(聽不懂「疴」?我也不解釋了,找個四川人翻譯下)

李伯清底層出身,為了謀生,做過工人、拉過車,就是因為家庭貧困導致矛盾,他第一任妻提出了離婚。據說因為很會擺龍門陣(侃大山),1980年李伯清開始了評書表演。

他的評書表演自成一格,經常自嘲自黑,比如說到成都人,就會用一些案例來自嘲成都人「假打」。

顧客點菜:

「你這兒有莫的清蒸熊貓?」

「莫的」(沒有)

「紅燒鮑魚?」

「莫的」

「基圍蝦?」

「莫的」

「那對蝦喃?」

「莫的」

「你們開個館子咋啥子都莫的哦,算了算了,給我冒碗酸辣粉算了」

朋友,有啥子困難儘管開口,除了借錢

成都人有個壞習慣就是見啥問啥~讓很多外省人都搞不懂

比如說端碗面過來「吃麵哇?」我端的是面的嘛,端碗飯就問吃飯哇~拿個鍋盔就問「吃鍋盔哇?」

這些都可以理解嘛~最慪人的是廁所頭碰到,「嘿,解手哇?」

我不解手我跑到這兒來爪子嘛?修理燈泡唆?

更慪人的是,看到你在廁所格格上估到,臉都漲紅了,他還跑過來問:

「上大號哇?」

(老規矩:看不懂,我也不解釋了,自己想辦法)

不曾想,這個自嘲隨著李伯清在川渝地區的爆紅,不脛而走,反而形成了川渝其他地區的人對成都人的刻板印象,享受到了跟上海人類似的那種冷嘲熱諷。

然而,面對這些明顯不公的冷嘲熱諷,成都人的表現著實讓我驚奇。

我在許多公開的或私人的場合都看到,這些並不恰當的對成都人人品的攻擊,成都人普遍表現出異常的淡定,不但不會據理力爭,很多時候反而會跟著附和「對頭,成都人就是假打」,往往跟著這一通沒心沒肺的附和自黑,眼看會激化的氣氛也就隨之緩和下來。

這一點確實讓我非常好奇,我私下在跟一個成都朋友喝著蓋碗茶的時候,問他:

「看到別人評價你們,甚至是非常不禮貌的當面指責,你們成都人是真的不會生氣嗎?」

成都朋友笑笑說:

「他過他的,我過我的,我又不跟他過日子,有啥子好爭的?」

是啊,你有你的生活方式,我有我的生活方式,很多時候不同地方的人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卻被很多人無限發揮,上升到了道德人品的高度。其實,動不動就指責別人,顯示自己高人一等,並不是一個體面的習慣。

我也曾經撰文說《不評價別人的道德,就是最大的道德》,那種高高在上的道德說教,對他人道德人品肆無忌憚的評價,是非常失禮的。

前段時間,網絡瘋傳一段視頻。

視頻里兩個人在划拳,說是成都一輛奔馳車撞了計程車,計程車索要700修車費,而奔馳車主只願意出500,最後划拳決定,結果計程車贏了,奔馳車也履行承諾。計程車如願以償的獲得700元賠償。

雖然一個個例不能說明問題,但是至少從側面折射出了一個地方的文化性格。

包容謙和、遇事不爭這種生活智慧,說出來容易,真要做到卻很難。

這也是我佩服和欣賞成都人和成都文化的地方:

面對所謂的「歧視」,沒有那麼玻璃心,懂得用智慧去應對。

03

既然貼標籤、各種疑似的「地域歧視」是不對的。一個地方有好人,也有壞人,不能以偏概全,但為什麼大家在生活中都愛這麼貼標籤,取外號,拿刻板印象說事兒呢?

這是因為,在日常生活的交流首要是快捷方便,不需要跟做科學研究似得那麼精確,等你把話琢磨好了,黃花菜都涼了。

人類的認知模式會自然而然的簡化複雜的事物,減少腦部的能量消耗,這種簡化符合人性,在應付大多數生活場景上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不能指望一個普通人每說一句話、每說一個字,都跟寫論文似得做到滴水不漏、完美無缺,可能嗎?既做不到,也沒有必要。

所以,面對各種疑似的「地域歧視」、「種族歧視」,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太過在意,那麼玻璃心,偶爾自嘲自黑,允許別人偶爾言語不當,這並非什麼原則性的大問題。

這也是我之所以反感現在歐美社會日益嚴重的「政治正確」的原因。

某些族裔和群體打著反對「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的旗號,對他人無心之言上綱上線的做法,除了玻璃心,我找不到更合適的語言來形容了。

長期以往,見面不說話最好,因為你真不知道那句話就會「冒犯」對方了。

我當然不是在支持「歧視」,我只是在說,我們不能一股腦的把所有讓人不快的話語和行為都歸到歧視上去,沒那麼嚴重。

相對於言語上的所謂「歧視」,我覺得真正的歧視,是影響了他人的工作和實際生活的道德評價,從而導致其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實質性影響的言行。

比如,在招工的時候,公示這樣「侮辱性」的條件和門檻來。

比如,在社交媒體上對他人的道德人品進行指責和抨擊。

這些言行都是極端錯誤的,需要公眾譴責,甚至法律制裁。

社會需要秩序和平衡,只有在這種良性的秩序和平衡中,人們才會生活的平靜安穩和多姿多彩。

對於系統性歧視,我們當然要堅決反對;對於公開的羞辱和規則上的「歧視」,這些讓個人實質權益受損的規定和行為,我們也自然要旗幟鮮明的反對。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把握好「歧視」和「玻璃心」的度,既不要帶著無所謂的心態放任自己去歧視傷害別人,也不要對被別人的歧視和批評動輒發怒,就跟那些矯枉過正的白左和黑人一樣,這種打著消滅歧視的口號,行逆向歧視之實的行為,是不是問題更大呢?

歧視固然不對,但太把歧視當回事兒,動不動抱怨被「歧視」,甚至不惜動用強制手段統一他人思想,強迫他人靈魂革命,這樣的做派,恐怕都不能用「玻璃心」來形容了,他們是真的被歧視的無路可走了,還是為自己的不勞而獲找理由呢?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這個世界上,越是強大的人和群體,越少聽見他們抱怨被「歧視」。有這功夫抱怨別人歧視,強大自己不更好嗎?之前弱小被歧視,從不抱怨,默默努力,現在再也沒人敢歧視的群體和種族,還少嗎?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江一

來源:北游獨立評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