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首都基輔的一家商場被俄軍炮火炸成廢墟。(2022年3月21日)
儘管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侵略戰爭日趨慘烈,但在這個世界歷史上的決定性時刻,亞洲、中東、非洲及拉美地區的很多國家閃爍其詞,不願公開譴責俄羅斯,往往選擇類似中國的呼籲談判、提供援助等立場敷衍壓力和責任。
3月2日,隨著逃離戰火的烏克蘭難民人數激增到100萬,聯合國召開緊急會議,193個國家審查了一項關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決議,並以141票贊成的壓倒性多數票獲得通過,顯示了國際社會罕見的高度團結。然而自那時以來,一些國家卻越來越遠離決議精神,甚至背離本國在聯大決議投票時的譴責俄羅斯的立場。
在亞洲,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印度對聯合國的決議投下了棄權票。美國總統拜登本星期在稱讚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同時也表示,印度作為美日印澳四方機制(Quad)的一員立場不夠堅定,「有點搖搖欲墜「。
早在俄羅斯即將入侵烏克蘭之前,印度前駐俄羅斯大使莎隆(Pankaj Saran)就在推特上說:「印度站在哪一邊,我們站在自己這邊。「他把這說成是冷戰對抗的周期性爆發,而且「令人厭煩」。
東南亞國家協會在其成員國外長聲明中避免持及俄羅斯,也沒有採用「入侵」這一表述,僅呼籲停戰和通過對話解決問題。東協本月初的簡短聲明說,東協國家外長對愈演愈嚴峻的局勢」深感不安「,並呼籲」立即停火或停戰並繼續政治對話「。聲明中沒有包含任何對俄羅斯表示譴責的語言。
東協國家中只有新加坡將聯合國的投票付諸行動,對俄羅斯實施徹底制裁,被俄羅斯列入「非友好國家」名單。泰國雖然對該決議投了贊成票,但其書面立場以東協聲明為掩護,並未點名譴責俄羅斯。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本星期結束對亞洲的訪問,這是岸田今年首次外訪,在與印度等國的聯合聲明中均未直接提及俄羅斯。岸田在訪問後稱,在俄羅斯問題上「各國各有立場」。
在本月初的聯合國大會就譴責俄羅斯的決議草案進行投票時,在非洲大陸54個國家中,有17個非洲國家投下了棄權票,還有8個國家沒有投票,明顯表明非洲在這個問題上的嚴重分歧。
非洲聯盟主席麥基·薩勒(Macky Sall)和非盟委員會主席穆薩·法基·穆罕默德(Moussa Faki Mahamat)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發表的聲明中僅表示對烏克蘭局勢嚴重關切。聲明中包括有尊重國際法、領土完整和主權的語言,但這一呼籲並非只是針對俄羅斯聯邦,而且是針對「任何其他區域或國際行為體「而發出的。此外,聲明中還加上了中國等國家常說的」雙方立即停火「、」進行政治談判「等。
南非總統西里爾·拉馬福薩(Cyril Ramaphosa)甚至將烏克蘭戰爭歸咎於北約,並表示他將抵制譴責俄羅斯的呼籲。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星期與拉馬福薩通電話,雙方進一步協調了彼此間在烏戰問題上的立場。中共官方的新華社說,習近平指出中南兩國有著「同志加兄弟」的特殊友好關係,雙方一致認為,兩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立場非常相近」。
雖然大多數拉丁美洲國家都在聯大投票、或是一些其他場合對俄羅斯表示譴責,但之後一些國家的有關聲明似是而非,明顯與在聯合國的投票相矛盾。
墨西哥總統奧夫拉多爾公開表示,墨西哥不會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對俄羅斯實施任何經濟制裁。他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不會採取任何形式的經濟報復,因為我們希望與世界上所有的政府建立良好的關係,」
巴西總統雅伊爾·博爾索納羅同樣明顯背離了巴西在聯合國的官方立場,拒絕譴責普京入侵烏克蘭,稱巴西將保持中立。博爾索納羅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不會偏袒任何一方,我們將繼續保持中立,並盡一切可能提供幫助,」
四個拉丁美洲國家-薩爾瓦多、古巴、玻利維亞和尼加拉瓜在聯合國大會投票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投了棄權票。委內瑞拉總統尼古拉斯·馬杜羅在聯大投票前與普京通電話,向克里姆林宮表示「全力支持」,並公開批評西方制裁。
俄羅斯在歐洲的兩個最親密的盟友塞爾維亞曾在聯大投票譴責俄羅斯入侵,但是塞爾維亞後來加入他們所稱的西方「歇斯底里」對俄羅斯制裁的行列。針對立陶宛提出,塞爾維亞如拒絕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就應受到懲罰,塞爾維亞內政部長亞歷山大·武林(Aleksandar Vulin)本星期三在政府網站上憤怒地抨擊說:「除非對俄羅斯聯邦實施制裁,否則以制裁威脅塞爾維亞,這一主張既愚蠢又虛偽。」
數十年來,海灣阿拉伯國家一直在很多重大的國際問題上支持美國,但它們對烏克蘭戰爭的立場明顯與華盛頓相左。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直避免抨擊和懲罰俄羅斯,也沒有增加石油產量來控制油價上漲。
中國的中東問題特使翟雋最近剛剛訪問了中東地區。《阿拉伯新聞》報導說,據消息人士透露,在翟雋與阿拉伯聯盟秘書長艾哈邁德·阿布勒·蓋特的會晤中,「雙方就俄烏危機的發展以及危機對國際社會的影響交換了意見;正如中國特使表示,他的國家將繼續在緩解緊張局勢、促進和談、防止人道主義危機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消息人士稱,阿布·蓋特「強調了通過對話和外交解決方案解決這場危機的重要性」。
在宣布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國家中包括有列支敦斯登、聖馬利諾等人口不過數萬的小國。在這一名單中,除了歐美國家外,在亞太地區有日本、台灣、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和西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但除此以外幾乎很少有世界其他地區國家宣布制裁俄羅斯。
在俄羅斯本月初發布的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的非友好國家名單中,除了亞太地區的日本、台灣、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和西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外,沒有任何非洲、中東、拉丁美洲國家。
中東地區的一些輿論甚至藉此抨擊美國等西方國家。巴勒斯坦活動家迪馬哈提卜(Dima Khatib)說,西方支持烏克蘭極為虛偽。她在一則推文中指責說,西方雙重標準,「普京:5天制裁,對以色列:70年不制裁」。
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的一項全球調查顯示,歐洲以外的國家在如何看待俄羅斯的問題上存在很大差異。俄羅斯雖然在美國和歐洲很多國家近乎聲名狼藉,但在亞太、中東、非洲和拉美地區則完全不能一概而論,甚至在越南(83%)菲律賓(55%)和坦尚尼亞都有過半數的人對俄羅斯頗具好感。該調查說,儘管普京和俄羅斯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評價很低,「但很少有人將俄羅斯的國力和影響力視為對他們國家的主要威脅。」
烏干達總統約韋里·穆塞韋尼(Yoweri Museveni)的兒子穆胡齊·凱內魯加巴中將(Muhoozi Kainerugaba)在推文中宣稱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支持俄羅斯,「普京絕對正確!」
石油、軍火及民主的倒退
無論是在非洲、亞洲、拉美還是中東,俄羅斯以及前蘇聯作為世界近代史上的大國都與這些地區的一些主要國家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這些國家目前在烏克蘭戰爭中所持立場從很多角度來說並不令人吃驚。
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都急劇下降,但在普京出任總統後,一直將恢復世界強國地位作為其歷史使命,從2000年以來,俄羅斯經濟連續數年實現7-8%的快速增長,從1999年的1959億美元到去年的1.6萬億美元。
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俄羅斯藉助同年7月在巴西舉行的第六屆金磚國家峰會訪問了古巴、尼加拉瓜、阿根廷和巴西等4個拉美國家,簽署了從擴大貿易、加強能源合作到提供軍火等一系列具有實際分量的大單,在該地區投資的項目多達100多億美元。巴西金磚峰會通過的«福塔萊薩宣言»隻字未提烏克蘭,也沒有批評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目前拉美33個國家中有25個對俄羅斯公民實施免簽制度。
軍火貿易是俄羅斯外交的一大特色。武器出口不論對俄羅斯經濟和其國際影響力來說都至關重要。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統計,俄羅斯近年來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上第二大的武器出口國,主要出口到亞洲、非洲、及中東地區。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政治學教授約瑟夫·賴特(Joseph Wright)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很多國家的政治領導人都跟俄羅斯和普京身邊的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令他們很難站出來譴責。他說:」當一些小國依賴俄羅斯的投資時,或者是一些國家購買俄羅斯的武器,鑑於這種與俄羅斯政府的關係可能令他們更不願意批評俄羅斯政府。「
俄羅斯官方媒體去年報導說,俄羅斯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局長德米特里·舒加耶夫在一次公開講話中透露,俄羅斯武器訂單總額估計為550億美元,其中約一半來自亞太地區國家。舒加耶夫說:「亞太地區國家在進口很大一部分俄方出售的軍用產品。俄羅斯在軍事技術合作領域的主要夥伴國是中國、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和馬來西亞。幾乎一半當前俄國防出口訂單來自亞太地區國家。」
印度多年來是俄羅斯武器出口的最大客戶,甚至超過了中國。俄羅斯在亞洲的另一大客戶越南在2000年到2019年期間84%的武器進口來自俄羅斯。
俄羅斯與非洲的關係可以上溯到冷戰時期,當時前蘇聯在美蘇對抗中曾大力利用反殖民鬥爭的議題,近年來也努力加深與非洲國家的關係,成為非洲大陸最大的武器供應國,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顯示,俄羅斯對非武器出口量占全球對非出口總額的49%。
此外,官方媒體去年11月的一篇報導稱,俄羅斯三分之一武器出口訂單來自中東地區。
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原油出口國,對中東石油輸出國來說,俄羅斯在全球石油生產國聯盟角色至關重要。為了減少美國頁岩生產對該組織的衝擊,沙特等國在2019年邀請俄羅斯組建一個擴大後的被稱為「石油輸出國組織+」的能源聯盟集團。儘管西方國家強烈呼籲增加原油產量,但石油輸出國組織明確表示無意響應呼籲。該組織秘書長巴爾金多(Mohammed Barkindo)稱,「我們無法控制當前的事件、地緣政治,而這正決定著市場的步伐。」
分析人士指出,很多國家明白,西方國家不會來賠償他們加入制裁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瑞典哥德堡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凡妮莎·博斯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對很多國家來說,他們考慮的中心點是經濟,而不僅是政治上的問題。她說:「是否支持民主是一個問題,但另一問題是,我與世界經濟中的某些大玩家有什麼樣的經濟聯繫。」
近年來不斷有國際組織警告說,世界民主狀況正在嚴重倒退,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國家權力過於集中。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國際民主及選舉協助研究所(IDEA)的報告指出,很多國家出現了民主的倒退,幾乎三分之一倒退的國家已經轉變為混合或專制政權,其中包括俄羅斯,以及尼加拉瓜、土耳其和委內瑞拉等等。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民主的倒退,普京博得的同情也越來越多。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政治學教授約瑟夫·賴特(Joseph Wright)說,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希望他們也有一個不受軍方約束的執政環境,普京就既沒有軍方的制約也沒有政黨的壓力。他說:「我可以想像世界上很多其他領導人也希望自己也沒有國內權力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