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上海女研究生廁所自殺:沒有人願被臍帶栓一輩子

上海海事大學,24號宿舍樓506寢室衛生間。

楊元元背對著洗手台半蹲著,一條毛巾和一條枕巾綑紮的繩子,一頭勒在她的脖頸間,另一頭套在她身後的水龍頭上。

她以這種極端痛苦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同學說,洗手台離地不足一米,只要有一絲絲生存的欲望,她可以隨時站起來重回生門。

但楊元元沒有,她異常決絕地要與這個世界告別。

這是一樁舊案,事發時距離楊元元踏入校門不足70天。

撲朔迷離的自殺原因曾引起坊間熱議,到底是誰把她逼到這一步?

時隔多年,答案依舊觸目心驚。

宜昌女孩楊元元的前半生,媒體用了十六個字概括:「幼年喪父,家境貧困,母親陪讀,居無定所。」

也有人總結,「這是一個被母親剪斷翅膀的女孩的一生。」

高考填志願,喜歡法律的楊元元想報考大連海事大學,看看外面的世界。

母親望瑞玲說不行,因為「路途遠,花費太高」,逼她讀了離家近的武漢大學。

楊元元讀到大三,望瑞玲住進了她的寢室。

理由是廠區宿舍樓搬遷,很多人花了三萬五搬進了新房,望瑞玲覺得貴,又不願意住荒涼破舊的老房子。

在不足一米二的單人床上,母女倆睡了兩年。

圖源@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

大學畢業後,楊元元曾有兩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她考上小城裡的公務員工作,望瑞玲不准她去,因為「高材生去小縣城太丟臉,又掙不到錢。」

圖源@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

工作8年之後,望瑞玲又讓她考上海的大學,因為她曾在上海打過工,很喜歡這個五光十色的大城市。

所以她規定女兒:「弟弟上北京去,你就去上海。」

圖源@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

被上海海事錄取後,楊元元以為自己終於解脫了。

當時弟弟在北京念博士,提出要把母親接走,但望瑞玲拒絕了,她偏要和女兒生活在一起。

於是新生入學,望瑞玲再一次住進了楊元元的寢室。

室友受不了,一個個申請轉宿或者直接搬走。

學校知道後,要求望瑞玲儘快搬離,還仁至義盡地為母女倆聯繫了一間月租450元的房子。

當時望瑞玲的退休金已經漲到了900多塊,楊元元每個月也拿著300多的補助。

但這些,望瑞玲都不滿意。

一輪輪重壓之下,楊元元終於崩潰了,在一個尋常的早上選擇離開。

天涯網友@午後的水妖說,「我一直難以想像,這30多年,她是怎樣過的。

因為母親時刻不離左右,沒有私人的空間,沒有自己的個人時間,沒有自身情感的小小角落——母親,似乎已經成為她今生今世無法擺脫的另一半。

所以她無法尋找另一半,也無法開始戀愛。

她走到哪裡都要帶上並不年邁也無疾病的媽媽,始終活在她的監管和控制之下。」

望瑞玲像一根藤曼,緊緊地纏繞在女兒身上,直至女兒死於她的病態寄生。

楊元元的遭遇並不是個例。

一個25歲的姑娘曾經發帖控訴父母,她寫道:

「我人生的大部分時間,父母都過於霸道及過度干預。

我很愛他們,但是這樣的成長過程影響了我成為怎樣一個人。我非常害羞、性格內向,並且無法保持長久的友誼。」

她小時候,只被允許和兩位女同學保持聯繫。

一位是因為成績好,另一位是雙方父母都互相認識。

13歲時,父母開始審查每一位和她接觸的網友,翻閱郵箱和簡訊,並且有選擇地進行刪除。

從小到大,父母都會堅持門禁:晚上9點前必須到家,否則就去報警。

如果接近9點她還沒回家,父母就會簡訊轟炸。

15歲了,過馬路的時候媽媽還要牽著她的手。

家裡兄弟姐妹幾個,最受影響的是她的大哥。

30歲的人,沒有工作過。

「他從來不離開家,每天就在家裡玩遊戲。」

她也一樣,無法交友,無法融入社會關係,卻又無法獨處,整個人全部亂了套。

精神失調到崩潰,腦袋裡只記得起她媽媽說過的一句話:

「你問我什麼時候才能不管著你、賴著你?

我告訴你,我以前管你,我現在管你,等你到了40歲,我還是會和現在一樣管著你!」

[page]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到處都是父母的影子。

就像吸血的螞蝗,牢牢地附著在她的身上,怎麼也甩不掉,快要崩潰。

姑娘的控訴,得到了無數網友的共鳴。

他們說:

被父母寄生,是比被父母冷漠攻擊更可怕的體驗。

後者相當於缺衣少食,可憐是可憐,但還有活路。

而被父母寄生,等於整個人被包裹在無邊無際的黏稠膠水中,慢性窒息死亡。

「病態共生」這個概念,最開始是武志紅老師提出來的。

一是父母入侵孩子的生活,孩子即便成年也無法和父母分離。

二是父母接受不了違背自己意願的孩子,孩子即便厭惡,也會病態地滿足、迎合父母的全部期望。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代人共同使用一個身體和心理,生活彼此糾纏在一起。」

這是中國家庭常發生的矛盾,也伴隨著最傷人的痛楚。

有人說,每次放假回到家,都會感覺深深的壓抑和窒息。

360°無死角地被父母入侵,像是被丟進一個真空缺氧的密閉空間,難以喘息。

有的孩子,刻意迎合、討好父母,卻無法做到真正的敞開心扉,感覺自己莫名的孤單。

表面嘻嘻哈哈大大咧咧,內心卻總是敏感多疑。

最嚴重的「病態共生」親子關係,往往都會指向殘忍的家庭悲劇。

畢竟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強行占據,最後和孩子的結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楊元元就是最典型的案例,而那個發帖控訴的姑娘,則是許多人都曾有過的經歷。

但說到底,父母把自己的私慾寄生在孩子身上,無非是大人為了滿足自己對於操控子女人生的快感而已。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圓桌派》裡有一期話題,討論為什麼中國大多數父母總愛逗孩子是垃圾桶里撿來的?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里,作者不留情面地揭穿了這樣的親子關係:

「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非常不幸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往往是過於擔憂的父母,總愛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干涉。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並不是真的為了孩子好,而是為自己的面子、虛榮心和支配慾。」

就像楊元元的母親,逼女兒去她喜歡的城市上學,明明有地方住,卻硬要跟女兒擠在大學宿舍。

當她擠在女兒那張狹窄侷促的小床上,看著女兒忍受著周遭人的白眼和諷刺,連一個說知心話的朋友都沒有時,難道就沒有想到過自己的越界和剝奪嗎?

我猜她大抵也曾閃過幾瞬這樣的念頭,只是已經習慣不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真正的生命。

她攀附在女兒的身上,不過是為了控制女兒,重活一回自己。

電影裡,得了寄生蟲病的人,沒有完好無損的,不是被影響得大腦不正常,就是宿主死亡。

而在現實中,那些自殺的孩子,很多也源於寄生蟲父母的蠶食。

《時代周刊》曾經刊發過一篇文章,說的是「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生活」的現象。

裡面著重提到了兩個詞:「回應」和「要求」。

對孩子的需求給予較大程度的回應;對孩子獨立人格和責任心要有高要求。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會有較高的自我價值感、認同感安全感和人際交往能力。

要做到這兩點,適當的「分離和放手」、足夠的「尊重和平等」是重點。

可絕大多數父母,都沒有履行好這兩個關鍵詞。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裡,尹建莉老師曾提過這麼一句話:

「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若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生命中最深厚的緣分,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

好父母的條件之一,就是能夠忍受孩子長大所導致的自己被「拋棄」的感覺。

這不是貶義詞,而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孩子越長大,和父母離得越遠。

沒有人願意被臍帶栓一輩子。

這是他們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終要面對的現實。

就像曽奇峰老師說的:

「越有出息的孩子,越會拋棄父母,因為他們要去更遠的地方,遇見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要創造一個自己的世界,就勢必會離父母越來越遠,因為,他正離自己越來越近。

所以,他們會從原來的家庭中剝離出來,而被拋棄的父母,也要趁早做好準備,從對孩子的過分關注和過度期待中,抽離出目光,回歸自身,做好自己。

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孩子,而他們也註定要超越父母,成為最棒的自己。」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我是王耳朵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