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從小被父母打擊的孩子,最終長成啥樣子?我用自身經歷告訴你答案

昨天傍晚,我和女兒在樓下玩,旁邊是一家超市,超市門口的一對母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男孩看上去六七歲的樣子,正在低聲啜泣。

男孩的媽媽苦口婆心地說:「你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每天都那麼辛苦嗎,不就是為了多掙錢給你更好的生活嗎?你得知道節省,不能亂花錢。你呢?放學回來不好好寫作業,我來超市買個菜你也得跟著,進了超市就想要東西,怎麼這麼不懂事呢?有本事考個雙百回來,回回考試都不到90,還有臉要玩具。」

任憑媽媽怎麼說,男孩都是低頭不語。突然男孩的媽媽情緒失控,一把拉起男孩的胳膊就往回走,一邊走一邊還在數落他。男孩被媽媽的反應嚇住了,終於放聲大哭。

女兒怔怔地看著那對母子,眼神里有些恐慌,我摸摸女兒的頭,帶她轉身離開。

那個男孩的遭遇,讓我回想起自己的兒時經歷,不覺有些難過。

不管做什麼,都得不到媽媽的一句肯定。

媽媽從不誇獎人,她總是習慣在我身上挑毛病。我記得小學二年級有次期末考試,我拿回一張獎狀,興高采烈地拿給媽媽看。可媽媽瞥了一眼,說:「一次得獎狀不算啥,回回得獎狀才厲害。」我瞬間覺得身上有千斤擔一樣沉重。

後來,我考上了市裡的一所重點初中,當時那所初中是市里重點打造的明星學校,是從全市選拔尖子生。我接到錄取通知的時候,以為這次媽媽該高興了。

結果媽媽卻說:「學校好,學費也貴,爸爸媽媽掙點錢不容易,你得知道加倍努力。」

也就是從那開始,我慢慢覺得學習不再是我自己的事,我成績好不好直接關係到我對不對得起爸媽的血汗錢。

所以,進了那所初中後,我每天只知道學習,成績一直穩居班裡第一。有一次,考試成績出來了,我得了第三名。如果換作別的同學,第三的成績早就可以拿著向父母報喜了。可我……

我回到宿舍,站在電話前好一會才撥通家裡電話:「媽媽,我這次沒考好,考了第三。」

「奧,趕緊上上心,看看哪裡沒學好再追回來。」電話那邊傳來媽媽的聲音。

掛掉電話,舍友吃驚地看著我:「你考第三都說沒考好,讓我們可怎麼活?」

再後來,升入市重點高中,我壓力越來越大,高三有段時間成績也是起伏不定。但不管怎樣,我從沒得到媽媽的一句鼓勵和肯定。

高考,我發揮失常了,進了一所普通大學。這是我心裡的痛,更是媽媽心頭的遺憾。

後來我參加工作了,由於我做事踏實,領導讓我做項目小組帶頭人,還給我漲了工資。我打電話和媽媽分享這份喜悅,媽媽聲音里依然沒有高興,冷冷地說:「就這些工資還高興,人家誰誰誰以前學習不怎麼好,現在工資比你多多了。」

媽媽的話讓我啞口無言,眼淚順著臉頰嘩嘩流,那無聲的傷痛到底有誰能懂?

再後來,我談戀愛結婚,媽媽也是對我的選擇各種不滿意,總是拿著別人和我比。

總之,就是覺得我這女兒讓她失望了,我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長期的「打擊式教育」,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30年成長經歷,記憶里都是冷冰冰的打擊,讓我變得膽小、自卑、敏感、不敢面對挑戰。

在同學眼裡,我品學兼優;在同事眼裡,我踏實肯干。但是在我自己心裡,我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我害怕接受突如其來的挑戰,做什麼都喜歡求穩,而不擅長創新。

我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我不敢對別人說「不」,我極度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一旦有人對我表示出質疑,我會難受好久。

就像以前一位老師對我做出的評價:患得患失。

我一直生活在各種糾結中。

還有一些長期被父母打擊的孩子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破罐子破摔,說啥也不在乎。

就像小孩子被老師罰站,第一次罰站覺得臉紅心跳很沒面子,第二次罰站覺得有點不好意思,第三次罰站覺得好像也沒啥……

次數多了,時間久了,就像產生了免疫,那些打擊貶低自己的言語和行為無法再激起內心的漣漪。

這也是很危險的一種心理狀態,長此以往,孩子將變得不服管教,任性妄為。

父母就像孩子的一面鏡子,決定他形成怎樣的自我認知

從孩子有了思想意識開始,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的自我認知。

有個心理學家曾說,如果想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那就無休止的批判打擊他。

你總是說他膽小,那麼他就會變得膽小;你總是說他沒用,那麼他就會變得一無是處。

父母的言語是孩子接觸最多的聲音。一通數落之後,父母氣消了,該做啥做啥,可留給孩子的是深深的傷害,從而不斷地自我懷疑。

父母的辛苦難道都是為了孩子嗎?為什麼要讓孩子背這個鍋?

很多父母都會把生活的艱辛,歸責於孩子,一旦孩子達不到自己的預期,便會說孩子不懂事,不知道體諒父母。甚至將自己的不愉快發泄到孩子身上。

如今,我也有了女兒,也成為一位媽媽。我經常勸誡自己:「既然選擇為人母,就要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是你決定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就要好好愛護她。養育孩子的過程畢竟會辛苦,但這一切是自己的選擇,與孩子無關。」

其實,生活本就辛苦,只不過有的人擅長發現快樂,有的人習慣傳播焦慮。

不管有沒有孩子,我們都會為了生活而奔波,只不過有的父母喜歡為自己的疲憊和狼狽包裝: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然後沉浸在這種自我奉獻的自我肯定中。

殊不知,孩子卻無端承受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雖說父母都是愛子心切,但也要給孩子做合理的預期。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漫長的,不要輕易給孩子下定論,貼標籤,否則扼殺了孩子的更多發展可能,悔之晚矣。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 陪寶寶寫日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