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全球千頃填海項目爛尾近8成 促煞停5800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與研究組織「本土研究社」周四(16日)發表研究報告,揭全球千頃填海項目爛尾率近8成,促港府煞停5800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

港府傳出財政危機之際,卻擬繼續推出「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計劃,有關工程估算涉最少5,800億港元,被批評是倒錢落海的「大白象」工程。香港有團體發表研究報告,指全球面積約1千公頃或以上的填海工程,「爛尾」比率接近8成,憂慮香港的「明日大嶼」會步後塵,引起財政和生態危機,促請港府煞停計劃。

香港「明日大嶼」交椅州人工島填海項目,公眾諮詢期將於下月底完結。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與研究組織「本土研究社」周四(16日)發表研究報告,在全球超過200個有海岸線的國家,篩選出52個規模和用途與「明日大嶼」有可比性的大型填海項目,包括中國、韓國、印尼、丹麥等地。其中13個項目的填海面積達到1000公頃或以上,至少有10個項目出現空置、停滯、被腰斬等,「爛尾」比率達77%。

研究亦發現,大型填海工程普遍出現規劃、財務或環境等問題。以韓國松島國際都市為例,案例與「明日大嶼」最具可比性,兩者都出現重複規劃的問題。韓國政府宣布短時間內填海增設3個性質相近的「經濟自由區」,重複規劃令商業地供應過剩,未能吸引外資進駐松島,工程延誤逾10年,大量土地空置,發展商亦發展利潤更大的私樓項目,令規劃願景走樣;最終市政府需動用公帑為這個爛尾項目「埋單」,更錄得財赤。

報告顯示,大型填海項目的發展模式可分為「政府主導」、「私人主導」和「公私合營」。研究亦發現「明日大嶼」所採用的「公私合營」模式,是失敗率最高的大型填海項目,最後得不償失。

團體憂香港明日大嶼步外國失敗後塵

本土研究社成員黃肇鴻表示,從外國例子可見,人工島項目失敗率高,「爛尾」不是個別國家的問題,而是非常普遍,憂慮香港「明日大嶼」計劃將步後塵。

黃肇鴻說:我們不明白政府哪來的信心,覺得「明日大嶼」能獨善其身,因為它(明日大嶼)很多條件,與外國失敗的例子很相近,政府的態度就是不理會,「我現時是賭一鋪,迎難而上」,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做一個有意義的公眾諮詢,如果沒有公眾論壇,讓社會有一個正規渠道去表達意見,去表達外國的慘痛經驗,很有機會政府只會重步後塵。

環團:「明日大嶼」計劃是一場勝算極低的賭博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陳可淳形容,政府動用龐大的土地儲備去興建人工島,是一場勝算極低的賭博。

陳可淳說:問題是機率和成本,是不是真的能夠做得到?這個研究告訴我們,賭贏的機率極細,而且風險及成本極之高,無論是財政、環境的付出,還是公眾利益方面,都是輸的機會大過贏,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用土地儲備,做一個那麼高成本的賭博?

「明日大嶼」被指是歷來最鬼祟的「三無」諮詢

陳可淳指,多個環保團體多次批評,港府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是「歷來最鬼祟的3無諮詢」,缺乏公布、諮詢、公信力,質疑「3大願景」變「3大危機」,質疑港府填海沒有必要性。

陳可淳說:我們看到3大危機,就是核心商業區(CBD)未必做得成,與「北都會」搶資源,「綠色宜居」其實是公屋隨時走數,變豪宅,所謂的前瞻創新一點也不創新,因為似乎步向的路途,都是一個重複犯錯的命運,所以如果原本的願景或目標都做不到時,為何還要填海?

團體批評,當局以「斬件」形式為「明日大嶼」做環評,有淡化積累的環境影響之嫌。團體又指,「北部都會區」已有至少433公頃快熟棕地,當中100公頃更是閒置土地,政府須優先規劃並善用,釋放大量土地潛力,以助持續增加房屋供應,無須硬推「明日大嶼」。

「明日大嶼」是香港前任特首林鄭月娥在2018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大嶼山發展計劃,以解決土地及住房不足的問題。港府去年底公布「明日大嶼」計劃的最新方案,建議1千公頃的交椅洲人工島由3個島嶼組成,整個項目的總工程造價估算5,780億港元,最保守估計相關賣地收益達7,500億港元。

港府預料島上會興建19萬至21萬個住宅單位,料可容納最多55萬人口,並提供27萬個就業職位,居民將無須跨區工作;同時,期望打造成香港第3個核心商業區,並採用15分鐘生活圈規劃概念,擬興建途經人工島、港島西至大嶼山東北連接路,以及人工島連接港島西和洪水橋的鐵路,聯通「北部都會區」、前海、深圳和港島區,令香港交通運輸網絡更完善。

記者:董舒悅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