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譯叢:關於中立的迷思——各國將不得不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

作者:

作者:理察·方丹(Richard Fontaine)

來源:《外交事務》2023年7月12日

譯者:白丁

隨著中美競爭加劇,其他國家面臨越來越明顯的困境:站在華盛頓一邊,還是站在北京一邊。這不是大多數國家願意做的選擇。過去幾十年來,外國資本在與美國和中國的交往中獲得安全和經濟利益。這些國家知道,加入一個團結一致的政治-經濟集團,將意味著放棄從另一個超級大國關係中獲得重大利益。

歐盟最高外交官何塞普·博雷爾(Josep Borrell)在2022年布魯塞爾印太論壇會議上表示:「絕大多數印太和歐洲國家不希望陷入不可能的選擇。」菲律賓總統小費迪南德·馬科斯(Ferdinand Marcos, Jr.)在2023年指出,菲律賓「不希望世界分裂成兩個陣營[並且]……各國應該選擇自己的立場」。許多領導人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包括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Lawrence Wong)和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本·法爾漢·沙特親王(Faisal bin Farhan al-Saud)。他們向華盛頓和北京傳達的信息很明確: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被迫在兩個大國之間做出二元決定。

美國已迅速向其盟友保證,它也有同樣的認知。「我們不會要求任何國家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在六月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發表講話時堅稱,華盛頓不會「要求人們在我們和另一個國家之間做出選擇,或要求各國在我們和另一個國家之間做出選擇」。白宮外交政策發言人約翰·柯比在四月份重申了同樣的觀點:「我們並不是要求各國在美國和中國、西方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

誠然,即使是對它最親密的夥伴,華盛頓也不會堅持「要麼全有,要麼全無」、「我們與他們」的選擇。鑑於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與中國有著廣泛的聯繫,試圖建立一個一致的反華集團不太可能成功。如果要求終止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即使是美國也不會接受這樣的安排,因為這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但各國繼續持觀望態度的時間可能不會太長。在技術、國防、外交和貿易等一系列政策領域,華盛頓和北京確實都在迫使其他國家選邊站隊。各國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超級大國間的競爭,它們將被要求以某種方式跨過紅線。美中競爭是當今世界不可逃避的特徵,華盛頓不應再假裝無視這一事實。相反,它必須做出努力,以使正確的選擇對於第三方來說儘可能地顯得有吸引力。

你站在哪一邊?

近年來,隨著中美競爭加劇,各國越來越處於不得不做選擇的尷尬境地。在美國前總統唐納德·川普的領導下,美國對其盟友施加了巨大壓力,不允許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為其建設5G網絡。北京自然希望獲得電信交易,多個國家的政府私下表示擔心禁止華為會激怒中國。作為回應,華盛頓採取了強硬態度。川普政府甚至向波蘭暗示,如果華沙與華為合作,美國未來在該國的軍事駐防可能會面臨不確定。美國政府警告德國,如果柏林歡迎華為,華盛頓將限制情報共享;不久之後,中國駐德國大使誓言,如果柏林禁止華為,北京將對德國企業進行報復。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夾在兩大貿易夥伴之間。

這種局勢發展動態在美國總統喬·拜登的領導下繼續存在。美國政府的2021年《晶片和科學法案》向在美國進行生產的美國和外國半導體製造商提供約500億美元的聯邦補貼,但前提是這些製造商在10年內不得進行任何旨在擴大其在中國晶片製造產能的「重大交易」。同年晚些時候,拜登政府單方面對中國用於超級計算的高端半導體實施出口管制。最初,荷蘭和日本——向中國出口晶片製造設備的其他主要國家——並未參與這一新方案。但它們很快就被告知,要將自己的出口限制與美國的這些限制相匹配。到2023年初,日本和荷蘭屈服於美國的壓力並這樣做了。

此後,這些行動和反行動仍在繼續。美國實施限制幾個月後,北京對美國進行報復,禁止在中國關鍵基礎設施項目中使用美國美光公司生產的半導體。華盛頓隨後立即要求韓國不要填補任何供應缺口。韓國的晶片製造商在中國經營著主要的「晶圓廠」(晶片製造設施)。反過來,北京限制了半導體製造中使用的關鍵金屬的出口。中共官方媒體在宣布這一消息時對使用這些金屬的國家之一荷蘭進行了譴責。

隨著美中競爭加劇,不可避免的困境只會加大。

零和遊戲不僅限於經濟決策。2021年,美國獲悉中國正在阿聯建設港口設施。拜登政府擔心北京打算在那裡建立軍事基地,向阿布達比施壓,要求其停止該項目。據報導,拜登警告阿聯總統穆罕默德·本·扎耶德(Mohammed bin Zayed),中國在阿聯的軍事存在將損害兩國的夥伴關係。

阿布達比叫停了中方的施工,但最近《華盛頓郵報》報導的泄露文件顯示,該設施的施工已經重新啟動。作為回應,美國參議員、康乃狄克州民主黨人、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中東小組委員會主席克里斯·墨菲(Chris Murphy)誓言反對向阿聯出售武裝無人機。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鮑勃·梅嫩德斯(Bob Menendez)補充道:「我們的海灣朋友必須決定他們想向誰求助,特別是在安全問題上。如果是中國,那麼我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

印太地區國家同樣面臨選擇。2017年,在與朝鮮的緊張關係日益加劇之際,華盛頓向韓國提供了薩德飛彈防禦系統。這些飛彈將部署在韓國樂天集團提供的土地上。北京警告首爾不要接受這一部署,擔心其雷達會讓美國跟蹤中國境內的軍事行動。北京堅稱其「無法理解或接受」這一部署,中國駐首爾大使警告稱,允許部署薩德可能會破壞雙邊關係。在首爾部署了「薩德」反導系統之後,北京果然進行了報復。中國旅行團被禁止前往韓國,中國的樂天商店被關閉,韓國藝人的簽證被拒絕,韓劇被從中國網際網路上刪除。一些強制性經濟措施至今仍然存在,飛彈防禦系統也未被拆除。

華盛頓必須表現出更堅定的存在和承諾。

各國政府一次又一次被迫做出涉及實際成本的選擇。如果有可能的話,他們寧願避免這種選擇。隨著美中競爭加劇,不可避免的困境只會增加。

最糟糕的困境可能會圍繞對技術供應鏈進行分離和保護的努力。拜登政府已表示,希望在半導體、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生物製造和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和生產方面超越中國。為此,華盛頓需要在各個領域建設國內產能,並限制中國領先的能力。擁有技術細分優勢能力的國家,將夾在需要這些技術的北京和希望最大限度地限制中國獲得這些技術的華盛頓之間。

類似的零和算法也適用於北京在阿聯之外增加其國際軍事存在的舉措。中國已在吉布地和柬埔寨設有軍事基地。據報導,它已在赤道幾內亞、所羅門群島、萬那杜和其他地方尋求更多設施。正如在阿聯所做的那樣,華盛頓將反對中國的舉措,並向第三國施壓,要求其拒絕中國的建設和部署。這場拉鋸戰在太平洋島嶼上尤其激烈,中國軍事力量的擴張可能會限制美國海軍的行動自由。華盛頓和北京已經開始爭奪太平洋島國的忠誠度,儘管在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的競爭迄今為止只是一場競購戰,而不是一系列的被迫選擇。

站在美國一邊更好?

美國應該讓各國在最重要的問題上更容易地選擇支持美國。華盛頓應該首先提供切實的替代方案以抗衡中國所提供的方案。美國威脅說,使用華為的國家將會被切斷情報共享。這個威脅沒有效果——因為華為以比西方所能提供的任何產品都低的成本提供一體化5G網絡。然而,當華盛頓與盟友合作提供有意義的替代方案時,各國開始重新考慮——尤其是在中國變得更加好戰的情況下。只有當各國能夠以合理的成本獲得替代供應時,在稀土礦物、太陽能電池板和某些化學品等領域擺脫中國壟斷供應的努力才是可行的。美國無法為中國製造和中國所做的一切提供替代品,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也不需要這樣做。相反,華盛頓應該明確和專注於國家安全風險最大的領域,並與合作夥伴迅速合作開發替代方案。

美國還應儘可能避免要求各國損害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有時,這樣做是不可避免的,例如華盛頓組織了半導體聯盟或領導其他政府對北京實施人權制裁。但這些聯盟應該是傷害性最小的。如果美國將其他國家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置於重大風險,那麼美國將不會贏得多少盟友。為了贏得朋友和盟友在出口管制、對外投資審查、供應鏈多元化和技術分離方面的支持,少即是多。

最後,如果華盛頓希望各國與其合作並對抗北京,它就必須表現出更強大的存在和堅定的承諾。各國可能願意通過與美國合作而承擔成本並冒中國報復的風險,但前提是華盛頓在其他問題上站在他們一邊。然而,如果它們預感到,當事情變得艱難時,美國將缺席、不置可否或無能為力,這就會誘使它們與中國推行的方案保持一致或乾脆默許。因此,美國必須依靠持續的外交接觸、貿易協定、重申的國防承諾、軍事行動和廣泛的發展援助,來安撫那些懷疑美國的持久存在和擔心中國實力的國家,特別是在印太地區。

各國不能魚與熊掌兼得。選擇的時刻到了。各國將必須決定是站在華盛頓一邊還是北京一邊,還是僅在表面上選邊。美國不應向各國保證不必做出這樣的選擇,而是應該接受這一現實,並幫助各國做出正確的決定。

理察·方丹(RICHARD FONTAINE)是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執行長。他曾在美國國務院、國家安全委員會工作,並擔任美國參議員約翰·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外交事務》 Foreign Affairs/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