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習寄予厚望的「金磚」究竟能砸多大坑?

作者:
何清漣評論分析文章:從金磚這個概念被成功轉化為國際政治概念並實踐之後,BRICKS的首腦峰會已經開了十五屆,但從來沒有一屆象剛落幕的第15屆BRICS峰會這樣舉世矚目。幾乎所有數得上來的媒體都有評論,或貶或贊,但所有的擔憂或期待集中在兩個關鍵點上:是否會形成一個反西方陣營,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對美元究竟形成多大的挑戰?

(南非金磚峰會照片)

 

美國表現淡定歐盟憂心

儘管有超過40個國家表示有興趣正式或非正式地加入金磚國家,但中、俄、印度在新國家加入條件方面看法不同,因此,本屆峰會最後只邀請沙特、埃及、阿聯、阿根廷、伊朗、衣索比亞六國加盟。新「入群」的這6國中,伊朗與沙特的加入尤其受到關注。一個被美國「極限施壓」,一個與美國「漸行漸遠」,這兩國5個月前剛在北京實現了「世紀和解」,是因為響應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北京一直當作自身巨大的外交成就,認為這是「中國智慧」的體現。

白宮努力試圖緩和氣氛,沒有高調譴責這是對美國全球霸主地位的正面挑戰,刻意淡化伊朗、沙特等六國加入金磚國家的影響。白宮表示,每個國家都有選擇合作夥伴的自由。華盛頓更願意關注兩周後在新德里舉行的第18屆G20峰會。屆時五個金磚國家以及BRICKS准成員阿根廷和沙特都會出席。白宮期望,在G20會議上,西方國家希望獲得「積極的成果」,以證明G20作為「最重要的經濟合作論壇」的作用。美國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的表達則直接得多,金磚國家並非美國的地緣政治對手,因為它們的利益存在較大差距。言下之意是這個鬆散聯盟不可能捏沙成團,形成對美國(包括西方)的威脅。更何況,美國也有的是辦法對付沙特,讓其不要跳得太高,據彭博社8月25日報導,沙特阿美公司成為與氣候變化有關的聯合國人權調查的目標。

德國之聲於8月26日發表《金磚新成員「入圈」西方真的淡定嗎》,指出歐盟的焦慮。該文稱,在面對可能的新權力中心金磚國家時,西方國家幾乎有意表現出低調的姿態。不過也有歐洲政治人物擔憂地表示,金磚國家之前就並不和西方站在一起,現在則轉向了與西方對抗。該文指出,其中不乏出現許多政府暗地裡的想法。儘管南非還強調,將金磚國家視為反西方平台是完全錯誤的,但挪威媒體《晚郵報》(Aftenposten)的一篇評論說,金磚國家已成為「一個由中國和俄羅斯主導的威權和反動領袖的全球俱樂部」。文中還舉了數個例子,說明歐洲擔心這個對抗西方的「獨裁者俱樂部」。

美國是西方的領導者,當然不能張皇失智,表現淡定符合身份。歐盟需要託庇於美國,擁有豐富能源的中東是「歐洲的燈」,有德國在俄烏戰爭後「去工業化」的經驗在前,自然憂心忡忡。

 

核心問題:美元霸權是否受到威脅?

無論是美國的盟友還是對手,都看到一點:美元霸權受到威脅。但在受到多大威脅上卻見仁見智。

在金磚五國當中,巴西對挑戰美元霸權呼聲最高,態度也最明確。鑑於這次會議有71國參加,「主席團」在貨幣問題上採取了最大公約數的辦法,主要討論發展本幣貿易往來以及擴大新開發銀行(NDB)成員規模,以減少BRICKS對美元的依賴;但不討論取代美元和採用單一貨幣的計劃。熟悉貨幣學的人都知道,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這一操作彈性非常大,可窄可寬。這說明,BRICKS的「主席團」認識到一點:在現階段成員國經濟差異仍然很大的情況下,巴西尋求建立共同貨幣的呼籲並不現實。但在一個正在兩極化的世界,全球許多開發中國家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持謹慎態度,這對BRICKS挑戰美元霸權是個機會。

 

美元霸權必受影響,但過程漫長

美元霸權有兩個指標:一是美元在國際結算中的份額,二是美元在世界各國用於儲備貨幣的比例。用這兩組數字衡量,就知道美元究竟受了多大影響。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於8月23日發布的月度報告顯示,2023年7月,在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躍貨幣的位置,占比升至3.06%,為連續第六個月上升。中國方面非常高興,因為這是人民幣有紀錄以來第二次在全球支付占比中超過3%,2022年1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占比曾達到了3.2%,但並不穩定,多月都在3%以下。從外貿企業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的占比持續上升,將有助於出口企業規避外匯匯兌風險和損失。

日經新聞曾於7月25日發表評論,認為與中國占全球GDP之比相較,人民幣結算的全球份額仍然很小,只是與5年前的1.81%相比有所上升,存在感逐漸提高。但該評論卻注意到人民幣國際化另一更大的成績:在中國雙邊結算中人民幣占比首超美元。詳情如下:在以中國為交易方的雙邊結算領域,中國人民幣的使用正在擴大。根據企業和機構投資者等的結算貨幣統計,使用人民幣的比例在2023年4至6月為49%,首次超過了同期美元占比46.46%,主要原因是資本市場的開放、中俄交易增加影響較大。其驅動力就是以中國經濟實力為背景的雙邊結算。

衡量美元霸權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其在世界儲備貨幣中的占比。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數據顯示,巔峰時期的美元在全球外儲中的占比高達72%(2001年),但是自從歐元誕生以後,美元的占比逐年下降。IMF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外匯存底中所占的比例降至59.02%,20多年裡下降了約13個百分點。歐元占比達19.77%,依然是全球第二大外儲貨幣;人民幣資產占比升至2.43%,仍居第五位。

 

美國高度關注美元的國際地位

美元在國際貨幣中的主導地位,為美國帶來了兩大顯而易見的好處。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高級經濟學家Colin Weiss的觀點,持有美元儲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偏好:一種是政治上的,出於美國的盟友身份或認同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以持有美元儲備的方式換取安全保證;另一種是經濟上的,基於美國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全球金融市場中的主導性以及美元的錨貨幣地位,以持有美元儲備的方式換取經濟利益。

這些經濟利益細說有三大類:1、美國可以憑藉獨特的貨幣儲備地位以低成本向全球借債(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估計,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元紙幣超過9500億美元,約占未償美元紙幣總額的一半;2、可以通過運行經常項目逆差獲得自動保險;3、可以依靠美元在全球支付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對其他經濟體採取金融制裁。

這就是美元地位下降雖然緩慢,但每下降一個百分點,非西方陣營就會覺得美元霸權正在嚴重削弱的原因所在。與此同時,西方包括IMF在內的各種擔憂就會出現,畢竟水滴石穿,20多年內下降13個百分點也不容忽視。

 

小結:

第15屆BRICKS峰會,引起美國與西方高度關注,乃是美國全球戰略上必須予以關注的大事,就連BBC也不得不承認,這次峰會將給克里姆林宮提供一個有用的平台,以展示其外交政策遠比西方更有戰略眼光與成效。但是,已經加入的這些國家,雖然反美是其中多數國家的共同特點,但總的來看,其經濟目標更重於國際戰略目標。這些國家在人口與資源的總和上雖然占優勢,但經濟實力與發展潛力相差懸殊,中國成了BRICKS的經濟擎天柱——中國GDP占金磚國家GDP總量的69%,是所有其他金磚國家總和的兩倍多。而中國經濟此時此刻正遭遇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麻煩,正面臨可能的經濟衰退,背負著巨額債務,青年失業率超過20%,外國投資正在銳減,增長預測正在下調。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萬維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