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驚人的3大心理學效應(深刻)

生活中,無人不渴望獲得成功。

但,有的人初時默默無聞,最終卻能名利雙收;

而有的人看似躊躇滿志,歸來卻是一事無成。

其中的重要決定因素,並非來自運氣,而是來自人與人間的不同心理。

當然,功成名就也並非部分人才可擁有的「專利」。

讀懂以下三大心理學效應,你也能穩住好心態,更上一層樓。

瓦倫達效應

在上世紀的美國,有一位非常擅長在高空走鋼索的雜技演員,名叫瓦倫達。

在一次表演中,他不慎失足身亡。

事後,他的妻子說,她就知道瓦倫達這次一定會出事。

因為在往日演出時,瓦倫達只會專注於走鋼絲這件事。

可這次表演前,他總念叨著:「這次太重要了,我絕對不能失敗。」

最終卻釀成大禍。

瓦倫達之所以失敗,是由於他對結果太過患得患失,才導致失去了一切。

後來,心理學家便把這種現象稱為「瓦倫達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會陷入這種心理狀態而不自知。

例如,有些平日表現不錯的學生,因為太擔心高考考砸,結果在考場上,緊張的大腦空白;

有些人接到一項複雜任務,因為害怕失敗後遭人非議,最後熬得身體頻出狀況,工作也無法完成。

殊不知,所有能成大事者,非但不會瞻前顧後,只會著眼於事情本身。

在2004年,歌手刀郎憑藉一曲《2002年的第一場雪》,紅遍大江南北。

在人氣攀升的同時,他也招來了不少非議,其中還不乏圈內前輩的批評。

但面對嘲諷和惡評時,他只是淡然地笑道:「沒事兒這個。」

只因刀郎深知:越在乎外界評價,就越容易迷失自我。

於是,他不再回應任何惡評,漸漸淡出了舞台。

在這看似銷聲匿跡的二十年裡,刀郎不斷積極探索,打磨作品。

在打造《如是我聞》專輯前,他潛心學佛,修煉禪心;

在創作《彈詞畫本》專輯前,他專門請教藝術家,在蘇州學習了一年崑曲;

在推出最新專輯《山歌寥哉》前,他也曾觀看大量文獻紀錄片,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皇天不負有心人。

最終,他的新歌《羅剎海市》一經發行,立即便引燃整個華語樂壇。

這首歌甚至還以火箭般的速度風靡至全球範圍,網絡播放量在短短11天裡,便已達到80億次。

美國散文家 E·B·懷特曾說過:「生活之所以亂七八糟,原因就在於此——進來的東西太多(除了錢),出去的東西太少(除了力氣)。」

心中若只在乎成敗得失,便會忘記最初的快樂;

若只在意他人非議,便會變得畏首畏尾。

紛擾自我的外物,就如同絆住腳步的繩索。

你越想掙開,就會被纏得越緊,以至於再也無法前進。

與其費力氣胡思亂想,不如花心思提高層次。

當你專注於自我修煉時,時間,自然會把最圓滿的答覆交予你。

蘑菇效應

在暑期熱映電影《封神》中,有一批青年演員嶄露頭角。

但在參演前,他們都是毫無表演經歷的普通人,所以必須經過長達半年的嚴選和苦練,方能獲得演出機會。

在訓練營時,他們每日都需要學習騎射、馬術、禮儀、表演等多門課程。

由於訓練難度高,考核嚴苛,許多年輕人在進營後,都因受不了苦而選擇退出。

但他們沒想到,當初堅持到底的另一批人,如今早已被廣大影迷所熟識。

而他們,卻依舊籍籍無名。

明明是同一批參加訓練的年輕人,為何命運的走向會截然不同?

那是因為——學不會做一朵蘑菇的人,根本無法親眼看到陽光。

當蘑菇的孢子仍埋在地里時,絲毫不起眼。

可即便沒有陽光照耀,也沒有他人施肥,蘑菇仍能在陰暗的角落裡倔強生長。

等它長得足夠高時,才會被旁人所發現,並得以享受陽光與雨露。

其實,你所承受過的磨鍊,最終都會成為你賴以生存的依靠。

黃梅戲演員丁格,從12歲那年便主動離家,到外省學習黃梅戲。

除了新年以外,她幾乎不回家,每日就都過著學校、宿舍與飯堂三點一線的生活。

可因為她的嗓子條件並不夠好,在讀書那幾年的時間裡,她絲毫沒有當主角的機會,但她依舊不想放棄。

15歲那年,她被外派到黃山劇團。

老師要求女孩們早起練習,其他人都不願意,唯獨丁格每日6點多就趕去報導,一直練到晌午。

不到兩個月後,很多人都不肯來了,丁格卻把早練的習慣保持了下來。

在2020年,她獲得了一個為劇團開直播的機會。

於是每天晚上,她都需要在直播間裡連唱4小時。

當觀眾只有一兩百人時,她依舊兢兢業業地唱;

觀眾提出各種批評建議時,她都虛心接受和改變。

兩年過去了,丁格越唱越好,直播間的觀眾也越來越多,最多時曾有3萬人。

她還從昔日劇團里的邊緣人物,晉升為副團長,各種演出邀約也紛至沓來。

就像《霸王別姬》裡提到的一句話:「想要人前顯貴,必先人後受罪。」

矚目背後,儘是艱辛。

但,唯有蟄伏時期的積累,方可成就日後綻放的華美。

我們做人,就要做一朵蘑菇——

在潮濕中吸收養分,在黑暗處做足準備。

當你足夠成熟時,便能頂著華蓋破土,迎接曙光。

這,便是所謂的「蘑菇效應」。

竹子定律

植物學家發現,竹子有著神奇的生長規律。

在前四年,它們僅能長3厘米,但在第五年,它們每日的生長速度就能達到30厘米。

在短短的6周時間內,竹子便能飛快地長到15米。

經研究後才發現,原來早在前四年,竹子一直利用自己的根在土壤里不斷延展,吸收養分。

當養分充足時,它們便能節節拔高,長勢令人驚嘆。

如同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成功也並非一天就可實現。

作家葉兆言講述過自己「失敗」的寫作經歷:

在剛開始寫作時,他有五年的時間一直發表不了任何文章。

那時候,他數不清自己收到了多少封退稿。

有一位老師還勸他:「你以後不用投稿了,你就寫吧,寫了就放在抽屜里……」

寫作進程停滯不前時,葉兆言卻沒有灰心。

他每天5點多就起來寫作,草草應付著刷牙和早飯,持續地寫到中午。

當朋友前來拜訪時,他也要先把最後的章節寫完,才願意招待對方。

一年中有300多天,他都維持著這樣的日子。

終於在五年後,他成功地發表了一篇小說——《懸掛的綠蘋果》。

自此,他的寫作之路忽然就變得順暢起來。

在1987年和1988年,他的兩篇小說相繼問世,很快便獲得了讀者們的一致好評。

之後,他又連續發表了《追月樓》等幾篇小說。

它們共同構成了著名的「夜泊秦淮」系列,也奠定了葉兆言在當代文壇中的地位。

他的故事,完美詮釋了何謂「竹子定律」。

原來,俯瞰眾生的底氣,都來自長年累月的苦練。

縱覽中外的成功者,全都如同竹子一般,於初期拼命紮根,再於成熟期迅猛生長。

格鬥運動員張偉麗在衛冕金腰帶前,曾在雨中跑步,在海里訓練,每天過著苦行僧一樣的自律生活;

企業顧問劉潤在聲名大噪前,曾瘋狂訓練演講能力,堅持寫作十餘年,每天不論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時間學習;

「方便麵之父」安藤百福在研發杯麵前,曾起早貪黑地躲在實驗室里,做了上萬次的實驗,才改進了麵餅的各種難題。

正如《看見》中寫道:「每個輕鬆的笑容背後,都是一個曾經咬緊牙關的靈魂。」

竹子的迅猛生長並非偶然,乃積攢多年的爆發;強者的一夜成名不是神話,而是付出的努力在發芽。

所以,看不清前路時,別太慌張,等不來好消息時,也別太焦慮。

總有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是為了默默蓄力的你而來。

很喜歡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說過的一句話:

「生活的10%是由發生的事情決定,剩下90%則由你的反應決定。」

人生之旅,從來無法一帆風順,唯有學會轉變心態和認知,才能砥礪前行。

在飽受干擾時,專注眼前工作;

在身處幽暗時,修煉成為強者;

在等待爆發時,堅定積攢力量。

通往輝煌成就的路上,從來沒有捷徑,但只要你有足夠的專注與韌性,每走一步,便能離它更近一些。

總有一天,成功會不再遙遠,終點也將始現足下。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