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院長選舉老蔣說了不算

作者:

國立中央研究院

1940年3月5日,72歲的老院長蔡元培去世。在舉國哀悼之際,新院長的選舉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根據《中央研究院評議會條例》第五條規定:「中央研究院院長辭職或出缺時,推舉院長候補人三人,呈請國民政府遴選。」

當時的院士中,翁文灝、朱家驊、王世傑三位呼聲較高,都是候補院長的合適人選。

但臨到評議員們投票選舉新院長的前兩天,蔣介石卻叫陳布雷帶來一張條子,希望選舉顧孟余為新院長。

顧孟余早年留學德國,先任教於北京大學,後出任廣東大學校長。1927年步入政界,先後出任過宣傳部長、鐵道部長、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交通部長。傅斯年在寫給胡適的信中說:平情而論,顧孟余清風亮節,有可佩之處,其辦教育,有歐洲大陸之理想,不比朱家驊、王世傑差。

但問題是,蔣介石下條子破壞了選舉章程,將三選一變成了一選一,而且是不經推選的唯一指定候選人,這和直接任命有什麼區別呢?

一時間群情沸騰,眾聲喧譁,陳寅恪更是直接反對說:我專程從昆明趕來重慶,為的就是要投胡適一票。

3月23日,中研院評議會正式選舉新院長,窗外春雨瀟瀟,室內筆端凝重。會議由王世傑主持,採用無記名方式投票。選舉結果:翁文灝與朱家驊各24票,胡適20票,李四光6票,王世傑與任鴻雋各4票。

蔣介石下條子的顧孟余,不被大家認可,沒有選中。翁文灝和朱家驊知道老蔣屬意的人選是顧孟余,自己也不想當。老蔣於是叫孔祥熙打電話通知胡適從美國回來。

孔祥熙隨即電告胡適,讓他辭去駐美大使一職馬上回國。但胡適拒絕回國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最終,院長一職落到了朱家驊肩上。

對於這樣的結果,陳寅恪和傅斯年表示滿意。畢竟他們反對下條子的目的,是拒絕行政干預,堅守學術獨立的精神。老蔣指名的新院長被成功阻擊,他們的堅持就達到了目的。蔡元培先生如果地下有知,定然會感到十分欣慰。

中央研究院成立於1928年,是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地位和教育部平行。蔡元培是首任院長。但中研院成立後,因連年戰亂,一直沒有條件選舉院士,直到蔡元培去世,抗戰勝利,才開始了籌備院士的選舉工作。

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華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國立中央研究院年會攝影

1947年4月,由各方選出的15人組成第一屆院士選舉籌備委員會,制定出台了《院士選舉規程草案》,由此拉開院士選舉的序幕。籌委會下設三個小組:1、數理組,成員有吳有訓、茅以升、吳學周、謝家榮、凌鴻勛);2、生物組,成員有王家楫、羅宗洛、林可勝、汪敬熙、秉志;3、人文組,成員有胡適、傅斯年、王世傑、陶孟和、李濟。

1947年5月16日,院士候選人提名在全國展開。到8月20日提名截止,由各大學院校、各專門學會、各研究機構及學術界著名人士,共提名院士候選人510名。

北大校長胡適是院士選舉「人文組」的召集人,具有相當大的學術權力。人文組院士的推薦標準是:發現、掌握新材料,提出新問題者。類別包含哲學、中國文史學、歷史、語言、考古、法律等10類。中國文學類不推薦文學創作的作家,只推薦研究語言文學的專家。哲學類不推薦玄學論者,而側重於實證的哲學史家。從全部候選人的提名表中可以看出,胡適一人的提名就多達119人。胡適沒有提名馮友蘭,認為他的「見解多帶反動意味,保守趨勢甚明,而擁護集權的態度亦頗明顯」。

此時,因高血壓在美國就醫的傅斯年看到初選的公示名單,分别致信朱家驊、翁文灝、胡適、薩本棟和李濟,對人文組提名劉文典和潘光旦,提出了否決意見。傅斯年在信中說:

候選人中確有應刪除者,如劉文典君。劉君以前之《三餘札記》還算是佳作,但其貢獻絕不能與余、胡、唐、張、楊並舉。作為學人,論其貢獻,其最後著作最為重要。劉君校《莊子》,甚自負,不意歷史語言研究所之助理研究員王叔岷君曾加檢視(王君亦研究莊子),發現其無窮錯誤。校勘之學如此,實不可為訓。劉君列入,青年學子當以為異。更有甚者,劉君在昆明,自稱「二雲居士」,謂是雲腿與雲土。彼曾為土司之賓,土司贈以大量煙土,歸來後既吸之又賣之,於是清華及聯大將其解聘,此為當時在昆明人人所知者。斯年既寫於信上,當然對此說負法律責任。今列入候選人名單,如經選出,豈非笑話。學問如彼,行為如此。故斯年敢提議將其自名單中除去。(《傅斯年遺札》第三卷,1340頁)

對於潘光旦從事的社會學,傅斯年認為,潘光旦研究譜牒學的結論,實在不能成立。他借科學之名,證明蘇州人天資優越,但這種說法根據不足,不能成立。(《傅斯年遺札》第三卷,1342頁)

正式提名結束後,選舉籌備委員會於8月27日至10月13日連續召開四次評議會,按照《選舉規程》對各方提名進行嚴格初審,在提名的510人中,刪掉了108人,留下402人。

10月15日至17日,評議小組再次召開會議,審議402人的名單,從中選出150人作為院士候選人。

按照《選舉規程》,院士的選舉資格:其一,是對研究的專業有特殊著作發明或貢獻;其二,應是專業學術機關的領導或五年以上主持,成績卓著。二者符合其一,即可當選院士。對於候選人的學術水平,是考察重點。

1948年3月9日袁翰青致信中央研究院評議會,主張「寧缺不濫」,以免貽笑於國際科學界。他指出化學一科中的紀育灃,在化學界雖為前輩,亦偶有論文發表,「但所發表之論文均無創見」,他的實驗僅限於「嘧啶」,是他美國導師的工作範圍。而其導師的論文在化學界已被公認為二三等論文。「紀先生二十年來只知做其博士論文之延續,無異自認其尚無自尋門徑,獨立研究之能力。國內類似紀先生之有機化學家為數不少,今獨選舉紀先生為院士,恐既不能使國內化學界心服,亦不免使國際化學界訝異也。」

此前3月6日,醫師王和夫也致信選舉籌備會,說「候選人中行政人員太多」,而且「貴院評議員全部列名,最受國人攻擊。還以退避為是」。又馬文昭醫師,「此人老朽昏聵,他根本無研究之素養、熱心與能力,所有數篇非驢非馬之研究皆是技術員、助手及友人代作代寫。關於忌煙之研究與治療全是詐騙,他用於忌煙之蛋黃素雜有嗎啡,不能根戒菸癮。貴院評議員林可勝及吳憲二先生熟知此人,可請其作證也。」

袁翰青、王和夫與傅斯年三人的信分別被選舉籌備會作為「極密件」第一號、第二號、第三號刻印件,分發給評議員「作為參考資料」,讓「評議會討論」。結果是紀育灃、馬文昭、劉文典、潘光旦四人都落選。

1948年3月25日下午評議會開會審查院士名單,到27日院士名單最終確定。其間先後五次投票,共選出院士81人。其中數理組28人,生物組25人,人文組28人。

數理、生物兩組,在第二次投票便已確定。惟人文組第二次增加柳詒徵,第三次加顧頡剛,第四次加余嘉錫,第五次加吳敬恆。足足經過了五輪投票。

評選結束後,當選院士名單在國民政府公報中公告,同時呈報國民政府備案。每位當選院士,由中央研究院發函通知本人:

敬查先生業經當選為本院院士。除關於當選院士證書、證章正在設計式樣,俟另寄奉外,相應檢奉院士名單,函請詧(察)照。此後尊址如有移動,並希隨時示知,以便通訊為荷,此致××先生。代理院長朱家驊。附名單一份。」

從選舉的最終結果看,81名院士的選出,是否做到了盡推盡選,也未必。當時便有人指出,因提名辦法不佳,導致有些應入選者未被提名。而數理組和生物組的人選,更多體現出對一些學科奠基人貢獻的尊重。有些學生、弟子的發明、貢獻事實上可能比老師還強,但因為是選舉第一屆院士,所以把機會給了老師,把未來留給學生和弟子。

不過無論怎樣,第一次院士的選舉,從總體看都是值得肯定的,她不但沒有受到行政干預,而且還超越了政黨政治,體現了學術獨立的原則。從郭沫若的提名到當選,可謂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最初,提名郭沫若的四家單位,是代表北京大學的校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河南大學校長姚從吾。

郭沫若這個人,政治立場反覆,人品極具爭議,不少人是持反對意見的。但胡適根據郭沫若甲骨文和上古史研究的成果,依然堅持提名並確保他成功當選院士。

夏鼐作為傅斯年的代表,曾參加了院士選舉會議,親眼見證了關於郭沫若提名資格的辯論。

問題是胡適提起的,他詢問會議主席朱家驊,對提名郭沫若有何意見。朱家驊謂其參加內亂,與漢奸罪等,不宜列入。總幹事薩本棟擔心,如果提名郭沫若,恐刺激政府,對於將來的經費撥款會有影響。吳正之則擔心郭將來以院士地位,在外面亂發言論。對此,巫寶三起立反對,認為不應以政黨關係,影響其學術貢獻;陶孟和說,如果以政府意志為標準,不如請政府指派;胡適贊同應以學術立場為主。雙方各自表示了不同意見,最後採取無記名投票做出決定。夏鼐因為是列席者不能參加投票,無表決權,乃起立闡明自己的看法,認為主要看學術成果,政黨立場不妨從寬。

表決結果,以十四票對七票通過,將郭沫若列入候選人名單。

2023-10-31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量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