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什麼東西都捨不得丟 往往逃不過這3種命運 很準

現在社會很流行一個詞,叫做:斷舍離。

斷舍離,意思就是,以自己為中心,以當下為契機,處理與周邊人和事物的關係,捨棄那些會拖累自己前行的事物,要讓外在繞著自己轉,而不是自己被外在事物牽著鼻子走。

通過斷舍離,篩選出對我們真正有用的人和物,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舒適,讓我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然而,現實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喜歡把什麼東西都請進自己的生活,哪怕生活已經擁擠不堪,也不捨得丟掉任何東西。

一般來說,一個人什麼都不捨得丟,往往逃不過以下三種命運,很準。

1、受過苦難,過於節儉

在過去物質匱乏的年代,很多家庭都是家徒四壁,連解決溫飽都很困難,所以,只要是自己擁有的東西,不管是好的、壞的,都會視若珍寶,不捨得丟掉。

對於受過苦難的一代人來說,勤儉節約是刻在骨子裡的。即使時代進步了,生活條件變好了,他們也不捨得丟掉任何東西。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當你對老一輩人說隔夜菜不能吃時,他們聽見了,也答應了,但是當飯菜剩下了以後,他們還是不捨得丟掉,收起來第二天接著吃;

當面對一袋水果,有好的有壞的,老一輩的人總是先挑出壞的吃,然後好的一直留著,直到好的也快要壞掉的時候,害怕扔掉浪費,這才捨得吃;

的確,不管任何時候,勤儉節約都是值得學習和稱讚的美德。但是,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如果節儉過度了,往往就會對生活起到負面作用。

因為過於節儉,生活中任何東西都不捨得丟掉,只會讓生活品質一直處於低水平的狀態;因為過於節儉,一直食用不新鮮或變質的食物,只會讓自己的身體素質不斷變差。

到最後,不僅生活環境和質量無法得到改善,還嚴重威脅了自身的健康,實在是得不償失。

2、遇事猶豫,選擇困難

有一些人,他們不捨得丟掉任何東西,不是因為經歷過苦難,也不是因為過於節儉,只是單純的選擇困難,他們難以決定到底要扔掉些什麼東西。

這樣的人,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想得太多,遇事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也可以說,他們缺乏明確的目標,以及自我判斷的能力。所以,他們才無法做出取捨,什麼都想要,但往往什麼都把握不住。

有句話這樣說:生活中的大多數煩惱,都是來自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取捨。

一個人生命的長度和寬度都是有限的,如果在有限的空間裡,不能有效地去取捨,留下對生命有意義的東西,丟掉對生活沒價值的東西,那麼本來並不寬敞的生命空間就會越發擁擠,從而陷入困頓,停滯不前。

說到底,人還是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自我判斷的能力,遇事少些胡思亂想,從自我出發,以當下為契機,適時做出選擇和取捨,這樣才可以讓自己一身輕鬆、暢快前行,擁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3、杞人憂天,患得患失

還有一種人,他們什麼東西都不捨得丟,哪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放在那裡從來不用,也不願意把東西丟掉,主要出於對未來的擔憂,可以說他們過於患得患失,杞人憂天了。

比如說,整理衣櫃的時候,閒置了好幾年的衣服,已經小了穿不下了,但是就是捨不得扔,總想著哪一天還會瘦下來,到時候可以穿;

比如說,家裡一些放置許久都不用的家電,放著太占空間,扔掉又覺得可惜,總覺得萬一未來想用了,沒有了還得花錢再買;

再比如說,一些人把快遞的紙盒子,購物的包裝袋,都一一收藏起來,不捨得丟掉,想著未來哪天裝東西的時候可以用得到……

可是,結果往往是,當下不用的東西,以後多半也不會用。即使未來某一天,想像中的場景真的發生了,也會因為事發緊急,想不起曾經收藏過的東西;哪怕想起來了,也會因為家裡存放的東西太多了,翻箱倒櫃地找個半天,也不一定找得到。

所以,真的沒有必要過於杞人憂天。人生並沒有那麼多「萬一」,未來也沒有那麼多「特殊情況」,不能因為對未來的擔憂,而讓自己無法安心舒適地享受當下的生活。

結語:

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一個人,唯有敢於捨棄對自己沒有價值的東西,才能有機會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及時對生活進行斷舍離,就是給生活更多新生的底氣。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冬琪

來源:知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