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中國工業產品淹沒歐洲,還有多遠?

在中國國內市場,電動汽車、消費品和工業產品的銷售已經陷入停滯狀態。國有企業產能過剩,新的出路是瞄準歐洲市場。《世界報》從上個月比亞迪第一艘自有汽車運輸船「探索者1號」首航停靠德國不萊梅港觀察到這一跡象。

報導寫道:「從技術上講,它們(比亞迪電動車)至少與大多數德國車型號相當,但就價格而言,它們有時要便宜得多。這是向德國核心產業發起進攻的先兆。僅比亞迪一家就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再投入7艘汽車運輸船,將車輛從亞洲運送到歐洲。」

「電動汽車只是工業產品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在不久的將來,這股浪潮可能會從中國席捲德國。這些產品在價格方面可能往往是無與倫比的,因此企業和政治人物將不得不尋找新的答案來應對挑戰。」

中國今年前兩個月的出口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達到5280億美元。由於人民幣相對於西方貨幣的匯率目前走弱,中國出口商品數量可能會大幅增加。

文章寫道:「中國歐盟商會會長伍特克(Jörg Wuttke)說:『產能過剩是計劃經濟的標誌。北京政府15年前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卻束手無策。』對此承擔主要責任的是國有企業,但是國有企業很難破產,國企的工作崗位必須得到保留。」

「這些企業通常受益於地方扶持計劃,因此除了比亞迪這樣的成功公司外,還有大量小型汽車製造商被認為是所在地區未來的冠軍。在環保技術方面,最近也出現了產能過快增長的情況。」

文章指出:「從長遠來看,這將對經濟構成影響。因為如果更多產品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進入全球市場,貿易緊張局勢也將繼續加劇。『如果中國公司賺不到錢,他們就會減少對科研的投資,繳納更少的稅。』伍特克說。這可能比實現5%的增長目標更讓人頭疼。」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冬琪

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