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五個國家的合力重塑了今天中國的模樣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完全獨立於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影響而存在。一個國家對外國文化的吸收與接納態度,常常深刻影響著國家的未來,甚至關係到國民的生死。對中國而言,有五個國家的影響尤為顯著,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直至今日,這些國家與我們的命運依然緊密相連。

中國如何塑造成今日之貌?眾多解釋涉及地理、文化、民族、思想等多個維度,這些多在探究「內部因素」。

然而,真正深刻塑造中國命運、左右國家歷史軌跡及未來發展的,往往是被極大忽視的「外部因素」——即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文明的影響。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完全獨立於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影響而存在。一個國家對外國文化的吸收與接納態度,常常深刻影響著國家的未來,甚至關係到國民的生死。

對中國而言,有五個國家的影響尤為顯著,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直至今日,這些國家與我們的命運依然緊密相連:

印度:對中國文化影響既久且深

在外來文化中,佛教對中國人的影響之深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廣泛,是無與倫比的。印度,作為佛教的發源地,通過這一宗教文化,成為了第一個對中國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的外來文明。

有人可能會低估印度的影響,認為佛教傳入中國屬於古代歷史,其影響力已成為過去。但實際上,印度佛教的影響已經深入中國文化的骨髓,無處不在,甚至超出了人們的直觀感知。

●佛學深刻地影響了漢代以後中國幾乎所有文學巨匠。如果不熟悉佛學,我們很難完全理解朱熹、王陽明梁啓超、王國維、周作人等大家的思想。即便是《水滸傳》、《紅樓夢》、《金瓶梅》等古典文學作品,若無佛學知識,也難以領會其深層含義。

●如果不了解佛教,我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將是殘缺的。佛教與儒家、道家一起,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即所謂的儒釋道,「釋」便是指佛教。

●佛教還深刻地塑造了中國人的日常語言表達和眾多的名山古蹟。與佛教相關的詞彙如「心境」、「平等」等,數量之多足以編纂成冊。無論是五台山、九華山,還是少林寺、敦煌石窟等,都與佛教有著密切的聯繫。缺乏佛教知識,人們只能看到表面的風景,而無法領略其深層的文化意義。

●最為關鍵的是,佛教為我們對生命中一些最重大問題提供了深刻的思考方式。正如梁文道所言,佛教哲學在各方面都是非常符合邏輯的,而且在修行方法上,佛教提供的內容是最完整、最系統的。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遠不止於此,這些影響難以一一列舉。而且,佛教只是印度對中國的直接影響之一。除此之外,印度文明通過其對世界的貢獻,間接地也對我們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首先是在數學領域,印度的數學研究成果通過不同途徑影響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以及以地中海地區為代表的歐洲國家。

●其次是在貿易領域,印度與東南亞的貿易往來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孔雀王朝時代;印度與地中海地區的貿易聯繫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甚至更早的時期。通過貿易等途徑,印度文明的科學成就參與了世界文明的構建,儘管這一點常常被公眾忽視。

英國:開啟中國現代化之門

相較於其他國家,英國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可謂是最早的,其歷史可以追溯至1840年以前:

●1796年,嘉慶帝即位之初便宣布禁止鴉片進口。隨後,嘉慶帝再次重申了這一禁令。東印度公司雖然表面上停止了在廣州的鴉片貿易,但實際上卻轉入了地下走私。

●1808年,英國10艘兵船在安南遭遇挫敗後,以大西洋地區被法國占領為由,擅自闖入中國海域,並在澳門強行登陸。這種無視中國領土主權的行為為中英關係投下了陰影。

●1838年,為了迫使中國放棄禁菸政策,英國駐印度海軍司令馬他侖率領軍艦進入中國海域。英國殖民主義者已經準備通過武力來實現其在外交和貿易上未能達成的目標。兩年後,鴉片戰爭爆發。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及其他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條約,英國逐步在中國獲得了香港島、南九龍以及新界等大片土地和其他多項特權,而中國則從一個封建大帝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但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標誌著中國近代現代化進程的開始)。

進入二戰後的時期:

●1950年1月6日,英國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大國。

●在朝鮮問題、台灣問題、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上,英國與美國立場不同,放寬了對華貿易限制,為美國對華「禁運」政策打開了一個缺口;英國政府宣布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應歸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在60年代初就在聯合國投票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儘管英國也支持了美國提出的將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列為「重要問題」,需要聯合國大會2/3多數票才能通過的提案。

●1983年7月,中英雙方開始了關於香港問題的建設性談判,並在1984年達成了協議,兩國政府首腦正式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的主權,「一國兩制」的構想得以實現,中英關係從此邁入了新的階段。

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中,人們往往只記得英國是鴉片戰爭的發起者,卻常常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事實:英國雖然是第一個對中國使用武力的近代國家,但它也打破了中國晚清時期的封閉政策,促使中國這個古老的帝國開放國門,融入了現代文明之中。現代中國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英國的影響所激發的。

日本:深刻塑造近代中國

日本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是深遠且複雜的,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的國家走向和政治結構因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36年,國民政府正準備從訓政過渡到憲政,但「七七事變」不僅中斷了這一進程,也徹底重塑了中國的政治格局。

實事求是地說,在100多年的歷史中,沒有一個國家像日本那樣在多個層面上對中國產生了深刻影響。

●維新變法後,大量日文詞彙被引入中國,如取締、手續、積極、具體、目的、權利、義務等,這些詞彙如今已成為我們日常語言的一部分。

●民國成立前後,大量日文書籍被翻譯成中文。在民國建立前的十五年間,有956本日文書被譯成漢文,而同一時期漢譯日的書籍僅有16本。民國成立後的十五年間,日譯漢的書籍更是達到了1759本。這些翻譯作品,尤其是教科書,對中國的文化和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白話文運動,其前身「文言合一」運動也源自明治時期的日本。

●從1896年起,大批中國留學生赴日本學習,到1906年時,留學生人數已達8600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留學潮。

●體制改革和社會改良也多以日本為榜樣。明治維新使日本成功「脫亞入歐」,成為世界強國,為中國樹立了榜樣。戊戌變法中,光緒帝頒布的許多改革詔令便是直接借鑑了《日本變政考》。

●中國的革命運動也多從日本起步。孫中山雖然足跡遍布世界多國,但最終選擇以日本為革命的大本營,並將日本視為中國的天然盟友。1895年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逃至橫濱,此後一直以「日本人」的形象示人,著名的中山裝也是由日式學生裝演變而來。

然而,日本的影響並非全然積極:

●1894年,日本發動了甲午戰爭,並在旅順進行了大屠殺,導致約2萬人死亡。隨後簽訂的《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之後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割占了台灣等地,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主權。

●1928年,日本出兵製造了「濟南慘案」,導致中國官民死亡17000餘人,受傷2000餘人,被俘5000餘人。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策劃了「九一八事變」,短短四個月內,東北三省全部淪陷。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對平民和戰俘進行了長達六周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姦,殺害了30多萬中國軍民,燒毀了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至1945年,中國軍民傷亡人數超過3500萬,財產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

日本在中國的暴行甚至被當時的納粹德國形容為「獸類集團」。

日本,這個讓中國人情感複雜的鄰國,如今我們審視日本時,不應僅僅局限於民族主義的視角。在銘記歷史的同時,我們應保持客觀和審慎的態度。日本為何會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又是什麼使得日本戰後能夠迅速崛起?中日之間的摩擦與關係如何變遷?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從日本歷史的宏觀脈絡中進行解讀和反思。

美國:近代中國的重要助力

儘管當前的中美關係依舊緊張,但回顧中美兩國的歷史,可以發現美國在近代對中國的支持和幫助是顯著的,許多事情可能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1926年,國民政府開展北伐,面臨各地軍閥的反對和帝國主義國家的干預。在這一時期,美國率先承認了南京政府,並支持中國的統一大業,為中國在形式上的統一做出了貢獻。

●1919年巴黎和會上,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引發了中國國內的強烈不滿。然而,直到1921年11月,在美國的倡議下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山東問題才得到了和平解決。這次會議是中國自1840年與列強交往以來,首次不僅未喪失主權,反而收回了一些主權的國際會議。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的第二年,美國國務卿史汀生向中日兩國政府發出了「不承認主義」的照會,明確反對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國的行為,並拒絕承認日本的侵略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侵略行動。

●二戰期間,美國率先廢除了與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並積極支持中國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藉此,1943年底,中國首次參加了世界大國高峰會議——開羅會議,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並在戰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之一。

●在洋務運動期間,清朝政府共派遣了四批、總計120名幼童赴美國學習,美國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國際化人才。其中包括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著名工程師詹天佑、民國初期國務總理唐紹儀等。

●燕京大學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教育質量最高的高等學府之一,由美國人司徒雷登創辦。美國人在中國創建的多所高水平大學、中學及女子學校,後來都成為了中國最優秀的教育機構,如齊魯大學、金陵女子大學、聖約翰大學等。

實際上,美國對近代中國的支持和幫助是實質性的。然而,為何兩國關係後來會多次陷入低谷,這一直是當前許多人感到困惑的問題。

蘇俄:對中國影響最為複雜

在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中,來自北方的威脅始終存在。清末名臣左宗棠曾預言,「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也」,這句話在後來的歷史中得到了驗證。

●沙俄通過《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璦琿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侵占了中國約4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些地區包括了面積超過東三省的外興安嶺和資源豐富的西伯利亞,導致中國人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遷徙受限,並間接影響了後來的人口政策。

●1898年,中俄簽訂條約,將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海域租給沙俄,從而使東北全境成為沙俄的勢力範圍。

●在戰爭中,沙俄採取了滅絕式的屠殺策略。與日本和滿清不同,沙俄在統治中國人民時,更注重財產和土地,其「屠戮務盡」的政策導致遠東地區鮮見華人。

●1924年,在蘇聯的幫助下,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蘇聯派遣鮑羅廷擔任廣東國民黨政府的顧問,並積極促成國共聯合戰線的建立。蘇聯軍隊中的政委制模式,後來在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在北伐戰爭開始前的1923至1926年間,廣州國民政府共接受了價值300萬金盧布的蘇聯軍火,以及從1924年11月起每月10萬金盧布的黨務經費。國民黨的成立、北伐戰爭乃至政黨的大改造,都離不開蘇聯的策劃和干預。

●蘇聯與日本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為了自身利益,縱容日本侵略中國,使日本的侵略行為更加肆無忌憚。

正是沙俄(及後來的蘇聯)多年的介入和干預,不僅改變了中國的政治走向,也影響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命運,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中多個重要轉折點的決定性因素。

要正確認識中國,首先需要從歷史的源頭和流變中,直面那些對我們產生影響的他者。我們的歷史發展,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的道路,可以說是由這幾個國家的合力塑造的:

英國敲開了大清的國門;

日本為中國提供了一面鏡子;

美國在教育、文化和軍事上給予了巨大幫助;

蘇俄為中國的發展道路重塑了方向;

印度,尤其是佛教的影響,已經深入中國文化的骨髓。

中國現代道路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都可以從這幾個國家的歷史教訓中找到根源。

歷史在哪裡扭曲,我們就需在哪裡尋求突破。當前最迫切的,是從歷史中那些被忽略的起點和關鍵轉折點,從這些國家的文明和歷史中,重新審視和理解我們自身歷史中被遮蔽的源頭和節點。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安達

來源:中西A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