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娛樂評論 > 正文

《歌手2024》:你咋知道,內娛比國足更爭氣?

說說那英被網友「加封」為葉赫那拉·英的事兒,這兩天微博上鬧得挺歡樂的。

前不久剛剛開播的《歌手2024》請了兩個外國歌手來和國內歌手同台競唱,本來可能是為了娛樂氣氛,彰顯比賽的國際化氛圍。

結果比了半天,兩位外國歌手分得第一第二,那英以50多歲之身,忝列了個第三。為國內娛樂圈強行挽尊了一回。

結果公布後,把很多網友整破防了,琢磨一場國內比賽,憑什麼讓兩個來湊趣的老外不知名歌手給屠榜了呢?

再加上那英本來就是滿族人,讓人想起晚清某位老佛爺一口氣宣戰十一國列強的「光輝戰績」,於是「葉赫那拉·英」的諢名就出來了。還編了什麼順口溜,什麼「葉赫那拉是你的姓,抵抗洋人是你的命,上一個五旬掛帥的是穆桂英。」

再然後,這個事兒與很多近期的網絡熱點一樣,也開始向「魔幻愛國主義」方向發展。好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歌手都開始借這個熱點表態,要上類似的舞台和洋人比劃比劃。

什麼「我是中國歌手韓紅,我請戰」

什麼「我是中國歌手曾一鳴,有召必回。」

等等等等

據說現在內娛已經有十來個大大小小的歌手做了類似「申請出戰」的表態。

怎麼說呢?拋開水平不論。我覺得唱歌這種東西,本來應該是最私人的表達,歌為心聲,你想唱就唱,如果連唱歌都要跟「愛國」強行綁定,還搞什麼「申請出戰」,整的跟要上戰場一樣……

是不是太小題大做了一點呢?

再說你唱好了說自己「為國爭光」,萬一要是唱走調怎麼辦?你是做好了走調就以叛國漢奸罪論處的覺悟了,是麼?

難怪錫進·胡總編都遭不住,吐槽歌手們如此硬蹭愛國流量實在是太不著調了。

從賣個奶茶、到唱個歌,啥行當都能蹭愛國流量,這事兒眼下已經不新鮮,咱說點不一樣的。

這是出了以後,久不看內娛節目的我現去找了兩集「歌手2024」看了看,總體感覺是以下三點:

第一,最終賽出這個結果是公平的,兩位外國歌手與中國歌手之間的差距確實很大,這兩個人在嗓音、樂感、控場、與樂隊協同的現場演繹等等方面都比中國的大多數歌手高出一頭,老練的那英是唯一能跟她們稍微掰掰腕子的存在了。最後賽出這個名次真的是名至實歸。

真不是有意崇洋媚外,而是比到那個程度,不把第一第二給人家,有點說不過去。

第二,雖說是名至實歸,但還是佩服湖南電視台和參與投票的聽眾的實事求是精神和勇氣,能把這個結果選出來,還播出來,播出來以後也不怕被好事者們罵成是「辱華節目」「漢奸比賽」(我看網上已經有傻x在挑這個風頭了,好在響應者還不多),這個勇氣確實可嘉。

第三,就是為什麼會比成這樣?就是因為《歌手2024》吸取之前歷次娛樂比賽被質疑黑幕的教訓,首次採用了全開麥、無修音直播、即時投票的賽制。換句話說就是摻不了假。

可這麼一弄,很多混水摸內娛的明星就露怯了,總導演洪嘯很無奈地在採訪中說,能請的都請了,但「大家都沒空」。

於是大家才發現,內娛歌手目前的狀態可能和某音某手上的直播行業有點相似,開上美顏個個美若天仙,美顏一關不知多少個喬碧蘿。

而要真刀真槍的比,內娛歌手說實在的,又怎麼拼得過那些洋老外呢?紐約、巴黎有多少劇院、酒吧?有多少音樂行業從業者?那幫人都是在龐大的從業人員基數中一刀一槍辛苦打拼出來的。那種環境下出來的人,論專業素養跟業態還不完善、三天兩頭爆黑幕、前不久還被刀郎一曲《羅剎海市》嘲諷過的內娛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這種狀態下,你硬要去跟人家真刀真槍的去比,這不就好比讓從青訓到職業聯賽都做的一塌糊塗的國足去跟日韓乃至巴西、德國隊同場競技,最後打輸了一樣自然麼?

你還自問「為什麼13億中國人就找不出十一個踢球的(一個唱歌的)」?

這從一開始就是個假問題。任何行業比的都不是總人口,是從業人數,是從業環境,是有沒有一個健全、完善、能讓有天賦者發揮出來的市場。

但說起國足的事兒,你會發現這次網民看《歌手2024》和球迷看歷次國足比賽真有一個迷之相似之處:人們總會把歌手和球員的能力和其愛國意願連通起來,把兩者看成等價的東西。

比如過去人們罵男足,說他們輸韓國、輸日本、輸越南、輸泰國接下來沒人可輸了……言語間帶著一種埋怨,似乎男足隊員發揮一下主觀能動性或者愛國情操,球技就能上去,不說憑精神力打贏足球列強,或者至少贏個列弱吧。

可是我們其實知道,中國男足幾十年如一日的低水平穩定發揮,甚至越來越拉,原因並不是所有球員都沒有愛國熱情,不願為國爭光。而是真的技不如人。技不如人的背後,關乎的又是我們整個足球產業的問題,和與先進國之間的差距。

但大多數球迷罵男足的時候從來只著眼於前者,好像男足覺悟提高一下,寫個為國爭光的血書,足球水平就能超規格提升一樣。

這是一種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維方式。

而同樣的思維方式在此次歌手事件中也有體現,為什麼那麼多歌手會一窩蜂的在微博上「申請出戰」,因為我們有些受眾真的信這個,好像歌手覺悟上去,「主動請戰」了,上去唱了就能好三分。

可是你仔細想一下,就會覺得很荒誕:

唱歌這事兒,是靠提升一下愛國覺悟,就能擺平的麼?藝術細胞這個東西需要漫長的積累和培養,甚至有時候是天生的,你不是那塊料,你就是唱不好。喊再多「為國請戰」的口號也沒用。

那把能唱得好的人選拔出來,並讓他們從事這個行業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健全而繁榮的音樂市場。需要的是公平公正的選拔機制,需要的是對音樂產權的保護和對音樂人的尊重。

而歸根結底,我想這有賴於我們「國民總娛樂時間」的提升,更多的老百姓有閒暇、有時間、有消費能力去酒吧、劇院、音樂會消費了,那真正能在現場唱好歌的人自然也就錐出囊中了。

這就像為什麼那英、韓紅那一代老歌手中有不少可堪一戰的實力派,道理也簡單,因為她們崛起的那個年代是中國經濟開始起飛、思想獲得解放、老百姓有了一些閒錢和閒暇的「娛樂藍海時代」,「國民總娛樂時間」大幅增長,再加上國門打開,港台、日韓甚至歐美的大量競爭與交流湧入,內娛當然也能時勢造英雄。

反之,如果一代年輕人天天996,加班時間越來越多,每天累成狗,根本逛不了酒吧、買不起音樂會門票。平時就上班擠地鐵的那點時間聽聽音樂,甚至只夠刷個抖音短視頻。娛樂市場還不規範,消費層級很低,大多數人沒有花錢買歌的習慣。那娛樂市場能推出的頂流能是什麼呢?

當然只能是口水歌、是靠修音搞出來的「科技與狠活」。

這個道理跟足球搞不上去的根本原因,是大家都沒時間也沒條件踢球,更不願意送孩子走這條兇險從業之路一樣。

把國足和內娛搞不上去的根本原因,歸結為愛不愛國,似乎愛國就雄起,疲軟就不愛國,這是一種避重就輕的簡單換算。但我們的輿論偏偏總愛搞這個。

歷史學者茅海建先生,他在研究鴉片戰爭歷史的某本書中,做過這樣一個總結。他說中國人總有一種「忠奸史觀」:

「不能說用忠奸的理論來解釋鴉片戰爭完全一無是處,但是,這種理論確有其致命傷:忠奸的理論所能得出的直接結論是,中國欲取得戰爭的勝利,只需罷免琦善及其同黨、重用林則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觸動現狀。也就是說,只要換幾個人就行,無須進行改革。」

而這個「忠奸史觀」的簡單化思維發展的極致,倒真的是葉赫那拉向十一國洋人宣戰那一把——

庚子年時候,主戰派勸說老佛爺向洋人開戰的一大理由就是義和團都是「忠民」,且正踴躍「申請出戰」,「民氣可用」。

可是,光靠忠君愛國,能不能擋住洋人馬克沁水冷機槍呢?什麼樣的體系又能造出水冷機槍?

這種問題,是當時群情激奮的朝堂上沒人想的。大家都急於表現自己是忠臣,不會看著洋人欺負老佛爺。

或者你即便要提,也會被徐桐、剛毅那幫人說成是漢奸。然後就拖下去一刀砍了。

於是這種「忠奸史觀」的簡單化思維持續了下來,一直用在了我們討論國足、歌手比賽里——

國足不爭氣,就是因為他們不夠愛國,覺悟不夠!

歌手落敗,一幫歌手「申請出戰」了,大大滴好,以此覺悟,何愁唱不過洋人!

在這種簡單化思維里,那些真正該探討的問題,就這麼被忽略掉了。

文章的結尾,說點正能量的誇讚吧。

我覺得,國足也好,《歌手2024》也罷,至少有一點是值得嘉許的——它們至少敢於走出國門,或把洋人請進來,搞一個公平的比賽,做公正的比較。有比較,才有進步的可能。

而實話實說,就像沒有《歌手2024》之前,你都不知道內娛這麼」國足」一樣。你又怎麼知道,那些比都沒比過的行業,就一定比國足或內娛更爭氣呢?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山巔上的加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