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最加速坍塌的,肯定不是中文網際網路

而是我們的認知能力。

前兩天,有一篇文章在日漸冷落的公眾號上火了,叫《中文網際網路正在加速坍塌》,文章標題起的很驚悚,內容則是寫當代牛人傳記的作者在百度上搜索馬雲等人信息,他發現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的很多網頁、訪談、記錄,如今的都已經找不到了。

有讀者問我,怎麼看這篇文章(捎帶說一句,這篇文字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再次證明了微信公眾號上有價值、爆火、安全,現如今是個不可能的三角)。我覺得我對這篇文章有正反兩種觀感。

從反面上說,我覺得作者的考據並不算嚴謹,某度雖然是簡中網際網路大家最常用的搜尋引擎,但它並不能代表整個中文網際網路。比如有網友在看過文章後,用谷歌同樣在1998-2005搜索馬雲,結果搜索到了5000多條結果,且跟某度上僅有的一條結果還不符合要求不同,所有結果都符合設定。

所以,我們可以說「加速坍塌」並不是中文網際網路,而僅僅是某度這個搜尋引擎。

實際上作為一個常常需要寫文章、查資料的人,應該很早就察覺到某度的不靠譜了,想查一些有用的資料,跳出來的東西不是廣告就是水文。很多寫文的人都應該早就學會各種其他手段收集需要的資料了。時至今日再以此為例論證「中文網際網路加速坍塌」多少有點後知後覺加故作驚人之論。

但是我們又必須承認,這篇文章之所以能火,是因為它的確說出了很多人普遍感受到一種感受,我們不妨將其稱之為現象真實背後的心理真實。

這種真實概括起來說,就是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看似信息爆炸和過載的時代,但你用心梳理一下會發現,你所接受到的信息,同質化的正在變得越來越多。而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卻變得越來越少。

連帶著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作為這些信息受眾的我們,思維正在急速一維化、簡單化。

舉個例子,我最近正在上海開工作室,最近在招實習生和正職的文字助理,面試的時候我就發覺一個問題,就是很多當代的中國大學生,他們名校畢業、履歷也很光鮮、比我們更幸運的趕上了網際網路信息爆炸的時代,但你真跟他們聊起一些很基礎的常識,他們是真的不知道的,他們所擅長的基本上就是自己履歷上寫的那個專業、甚至自己研究生做的那個方向。其他方面的知識儲備,不僅沒常識,而且沒想法,可能因為他們在這些方向上的獲取知識的渠道,真的都只停留在抖音和百度級別的。而百度麼,一如《中文網際網路加速》一文所言,真的是一個加速崩塌的地方。

所以,我擔心,加速崩塌的,肯定不是中文網際網路,但也不僅僅是百度這一個搜尋引擎,而是一代青年人的認知能力。

幾次面試之後我有一個感覺,我覺得雖然我比這些大學生同學早畢業十年,但怎麼總感覺我們那一代,才是真正的「網際網路一代」?

因為我們那個時候看帖可以去天涯、凱迪,知乎也方興未艾沒有淪落,自己如果想要寫文章練手,可以去校內網水一篇帖子,哪怕是文章說錯了話也沒有關係,那個時候這些平台的風氣還是比較開放自由的。像校內這種網站,不僅實名上網,你還能看到發帖人是哪個大學、什麼專業、哪個班的。就這樣,當時在校內網上一篇一篇寫文字的我們,卻絲毫不用擔心那篇文章寫的讓人不爽了,被人肉或者網暴,更不用擔心被輔導員請去談話。而當時的手機也沒有那麼方便的錄影功能,不會有學生悄咪咪的在課堂上錄一段某位老師的不當發言,課後反手就發到網上搞的老師身敗名裂……

是的,我們的大學時代,是在那樣的網際網路環境下度過的。想要拓展一個人的認知空間,需要的不是信息總量的堆砌,而是其種類豐度和品質的增加;想要練就一個人妥善表達的寫作能力,需要的也不是他刷多少條短視頻,而是他自己能坐下來,不受拘束、認認真真的去寫一篇網絡帖子練筆。

可是這兩個空間現在都在消失,天涯涼了很久了,人人網涼的更久,微信公眾號是最近十幾年來碩果僅存還有一定生命力的網際網路文字平台,可是這幾年,其文章品質和公眾號種類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降。各大短視頻平台倒真的越來越火,可在上面最火的永遠是「郭有才」這樣的草根派。倒不是說我們要自命清高的歧視草根,可是十年或者更久以前,中文網際網路那種承載思想交流、碰撞,各路大神將自己有價值的觀點拋出來交流碰撞的氛圍到哪裡去了呢?在娛樂至死的搞怪與傻笑退潮之後,夜深人靜、關掉手機的時候你想一想,你刷了這一天的手機,你到底有點什麼收穫呢?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人的大腦會因為信息攝入的不足而變得麻木、甚至退化麼?在歐洲歷史上這種事情倒是真的發生過一次,那就是歐洲文明從古典時代的昌明跌入到歐洲中世紀早期的黑暗的過程。但與普通人想像的有所不同,中世紀教會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主動去毀禁那些非基督教的古典知識,他們只是在修道院的抄經過程當中,優先抄寫和保存了那些基督教的經典。

而任何一種信息,只要它是信息,就是會遭受「耗散」的。寫在莎草紙上的希臘羅馬典籍一旦沒有志同道合的後繼者傳承,很快就會朽壞,最終被人所淡忘。所以幾乎僅僅用了幾代人的時間,歐洲就從昌明的古典時代,倒退回了普羅大眾除了誦經和用聖經解釋萬物什麼都不懂的中世紀。

你是不能指望一種信息長存的,無論你把它寫在紙上、還是燒錄在硬碟里,信息一定是會發生耗散的,人類社會保存信息的唯一途徑,就是讓一個信息被看到後說服更多的人去傳播它,牢記它,反覆闡述它。這樣這個信息生長的速度才能抵得過它被耗散的速度。反之,如果一種信息的傳播被壓制、被選擇性傳播,它一定是會被迅速遺忘的。這與記錄它的載體究竟是莎草紙還是硬碟無關。因為人類都是健忘的。

所以加速崩塌的,肯定不是中文網際網路,但也不僅僅是百度這一個搜尋引擎,而是一代青年人的認知能力。更有甚者,也不僅僅只有年輕人,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思維上限。

我擔心有一天,我所接觸的高度同質化信息,終會讓我自己如同我所見的那些更年輕一代一樣,再也想不出什麼有意思的表達了。

而我常常想,我之所以在這個時代仍堅持自己的寫作,也許就是為了給這個日漸黑白的世界增添一點淡淡的色彩吧。

就像馬伯庸老師在《寂靜之城》的文尾所說的那般:

「阿瓦登萬萬沒有想到會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碰到她,這讓他已經沉寂已久的心靈泛起了幾點火花,可惜他遲鈍的神經已經無法表達出「激動」這一個簡單的情感了。兩個人互相對視了一陣,他終於木然走到她身邊,張了張嘴唇,想對她說些什麼。但是他掏出今天新發布的健康詞彙列表,發現上面是一片空白。」

你的思想終將與你所看到的東西歸一,

如果信息世界單一了,你自己也會變得單一而乏味。

我不願意自己的思想終有一日也變成一片空白。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林中的維吉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