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嗓子總有痰,痰多吐不完?3個小方法,教你從根本上祛痰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情況,總感覺嗓子中有痰,想要吐痰,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沈醫生就給大家聊一聊痰這個問題。

首先,這痰是怎麼產生的呢?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這裡的意思就是說生痰的源頭是在於脾臟,當我們飲食不規律,或者情志不舒等原因就可能損傷脾胃,導致脾虛,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就會生濕生痰,而痰濕大多數會聚集在肺裡面,因此,祛痰濕要從生痰的源頭去調理。

但有些朋友就會說了,我之前也吃了不少健脾、祛痰的藥,為什麼就是沒有效果?這其中,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名醫朱丹溪曾說:「善治痰者,不知痰而治氣。」這裡就是說,當體內有痰,不要一味只用化痰、祛痰的藥,而是要先去調暢氣機,當氣機運行通暢了,這體內也就不會聚濕成痰了。因此,治痰要以治氣為先。

這裡沈醫生就給大家總結了,從健脾理氣、化氣、補氣這3個方向入手來化痰的方法,下面帶大家來看一看。

第一個就是理氣祛痰。

中醫認為,氣是津液在體內正常輸布運行的動力,而津液的輸布以及代謝活動是離不開氣的推動以及調控的。當身體氣機順暢,痰濁就會隨著氣機的運動而代謝或者消散。而如果氣機不暢,就會導致人體代謝紊亂,以至於痰濕內生,從而就感覺嗓子有痰,兩肋脹滿、神疲乏力等,而這種情況就需要理氣化痰,而理氣化痰的藥有代表性的就是二陳丸,它不僅可以理氣祛痰,還可以健脾燥濕。

第二就是化氣祛痰。

這裡說的化氣就是靠陽氣的蒸騰氣化的能力,正所謂陽能化氣,從而把體內的痰濕給蒸發,而這種人群通常表現為四肢冰涼、畏寒怕冷,一著涼就容易腹瀉,伸出舌頭一看舌胖淡、苔厚膩。這種就要以化氣祛痰為主,代表方為金匱腎氣丸,該方可以溫腎陽、利水濕,當體內陽氣足了,這水濕自然就蒸騰消散了。

第三種就是補氣祛痰。

正所謂氣足則化津,而當氣不足,就不能推動津液的輸布,這津液也就很容易聚集體內,形成痰濕。所以如果你經常感覺乏力氣短、少氣懶言的,干一點活就氣喘吁吁的,體力很差,有一些氣虛的表現,這種情況就不僅要祛痰,還要補氣,從而利於痰濕的代謝,該代表方為六君子丸,有很好的補氣化痰的作用。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沈醫學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