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葉克飛:有多少中國人,一輩子從未為自己而活?

作者: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當他們讚美「無私母愛」時,做母親的就要警惕了》,頗有感觸。

我在朋友圈裡寫了幾句:「一個社會好不好,我有一個判斷標準:看它鼓吹什麼。如果動不動一點小事就鼓吹普通人去犧牲,肯定是既得利益者有所圖謀需要炮灰,如果鼓吹無私母愛,將之絕對化,肯定是有既得利益者在推卸社會責任(比如福利、教育和醫療)。如果讚美苦難,那肯定是絕大多數人正在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吃苦……」

最讓我有感觸的是文中的這段話,寫得真好:「什麼樣的母愛才是好的呢?其實就跟所有的愛一樣,要帶有一定的鬆弛感。愛對方的時候也知道愛自己,將對方引向光明的時候,自己也活在光明中。當所愛的人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豁出生命去保護所愛的人,但不會把自我消融於對方之中。給對方空間,也給自己空間。會愛人,也會愛己。」

母愛當然有偉大的一面,但將之神聖化和絕對化,既不合乎事實(畢竟現實中確實存在許多並不負責任的母親),也不合乎邏輯。

即使完全「無私」的愛真的存在,對人類而言也未必是好事。真正有生活經驗的人應該都明白,不管什麼感情,過分濃烈和「無私」,帶來的往往是窒息壓抑甚至悲劇。所謂物極必反,就是這個道理。

很多人都說,中國人活得太累了。有人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小時候為了父母的期望拼命學習,大學畢業為了滿足父母的要求而尋求穩定工作;學生時代聽從父母囑託壓抑自己的感情,但一畢業就為了讓父母安心,在催婚聲中嫁給一個自己可能並未真正考慮清楚的人;然後就是為孩子而活,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為孩子的學習乃至人生付出全部,直至老去,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捨不得用,把一切都留給孩子。

CDT檔案卡

這是無數中國人的一生,會帶來「無私」的評價和各種自我感動,但它真的不算「好的人生」,甚至連「正常的人生」都算不上。

許多習慣以極端思維衡量一切的人,此時會砸過來一句「難道只顧自己,毫無責任感就對了嗎?」

問題就在這裡,他們對一切事物的衡量都是非黑即白的,在他們眼中,人生只有兩種:一是為他人而活,為子女付出一切,另一種就是毫無責任感,什麼也不管。

他們可能忽視了一點: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正常社會都不是這樣的。在正常社會裡,絕大多數人不管貧富,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不否認窮困的存在),他們也會養育孩子,盡力為孩子提供好的條件,應對不同社會環境下的要求,為孩子未雨綢繆,但這並不耽誤他們自己也做一個正常人,在可承受範圍內享受正常的人生。

「為自己而活」與「責任感」,從來都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兩個詞。但在中國社會,「為自己而活」背後的「自我」或者「個人主義」元素,會被許多人自動認定為貶義,等同於不擇手段的「利己」。這種曲解的根子在於中國文化對個人乃至私域的漠視,所以對於私權並不在意。注重集體利益是中國價值觀的主流,傳統文化始終強調群體意識和人的社會性,強調社會對個人的約束。

對個體的漠視,很容易衍生對個體權利的侵犯。比如中國家庭很常見的逼婚與逼生孩子,都是打著「為你好」的無私旗號。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種逼迫,往往就會被指控為「自私」,聽到類似「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你不快點結婚生孩子,我死了都不會瞑目的,你怎麼這麼自私」的控訴,但這顯然不是自私,僅僅是對自身權利的捍衛而已。

將「自我意識」曲解為「自私」,實際上是對「自我」這個概念的極度恐懼。這種恐懼是巨大的悲哀,因為很多人一輩子都不知道「自我」為何物。

所謂自我,是尊重內心選擇,不剝奪他人權利和自由,自給自足,認清自己;所謂自私,則是索取和剝奪他人權利和自由,缺少獨處能力,需要通過他人來滿足自己。由此可見二者的區別有多麼大。一個社會的大多數人不能為自己而活,最大的問題就是會讓整個社會喪失邊界感。

以讀書為例,幾乎每個家長都會告訴孩子「學習是為了你自己」,這句話當然是對的。但有多少家庭能真的做到這一點呢?太多家庭在子女的學習中加入了不該有的東西,比如父母的面子,讓一代代人反感的「別人家孩子」便是例子。父母的過度期望,或者將自己曾經的遺憾投射於孩子身上,是無數家庭悲劇的來源。至於過分剝奪孩子的快樂,甚至為卷而卷,早已是一種時代病。它固然有社會成因,推著每個人往前走,但「沒有問過孩子是否願意」仍然是家庭常態。

即使成年後,中國人的人生也很難與「自我」「自主」扯上關係。比如找工作,是追求穩定還是要理想,堪稱中國家庭的永恆命題。這兩年考公熱,甚至成為畢業生的首選,看似實現了代際之間的觀念統一,但說實話,它更多是年輕人的無奈與老一輩思維慣性的合流,並不意味著觀念上的真正統一。

結婚生子更是重災區,逼婚逼生孩子,本質上就是對「自我」的剝奪。中國家庭最常見的「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還不結婚生孩子,你對得起誰」是典型的道德綁架,但卻被許多人視為理所當然。草草結婚釀成的悲劇,即使在現實中發生再多次,當事人的父母也不會真的檢討自身。至於生孩子和「必須生個男丁」,往往伴隨著「女人就像母雞,不下蛋就沒有用」的陳腐觀念。

有人會說,父母是無私的,他們根本不要回報。這句話顯然過於絕對化,而且,即使是那些真的不要物質回報的父母,也不意味著不存在問題。當父母為了孩子付出一切,完全喪失自我時,帶給孩子的巨大壓力是無形的。父母越是強調不要任何回報,孩子內心往往就越是壓抑,繼而會主動選擇在各種人生大事上違心進行迎合(這實際上也是許多父母內心期望的「回報」)。

無數中國家庭都有過這樣的悲劇:子女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中直至崩潰,但父母又覺得自己很冤枉,因為自己在物質上極其無私,並不要求物質回報,所以覺得孩子不領情。其實,這是因為雙方對「回報」的認知並不一樣。

中國家庭的「付出」和「回報」往往只注重物質層面,簡單來說就是「錢」,對於精神一向缺乏呵護。為什麼當下許多面對升學壓力的孩子,會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精神崩潰?這種壓力並非僅僅來自學校,而在於「我們辛辛苦苦,你要以好成績回報我們」的潛意識壓力。

長期以來,「為他人而活」占據著中國社會的道德高地,但它恰恰阻礙了社會走向文明——連一個為自己負責的正常人都做不到,社會又談何正常呢?

在大多數中國家庭,都充斥著類似的場面:父母無比節儉,對自己的吃穿用極為苛刻,對孩子則非常捨得。許多人認為這是無私奉獻,卻忽視了它帶來的無數負面影響——過分節儉和自我苛刻其實會傳遞給下一代,左右他們的觀念;孩子會覺得一切理所當然,反而失去對愛的感知;過於強調物質上的積累,但精神上的貧瘠才是對孩子最深刻的影響。

最後一點最為重要,許多中國人對養育兒女的理解其實只有一個字——錢。他們認為,只要經濟上能支撐,就能讓孩子吃好,接受正常教育,以後有好的出路,即使暫時沒有出路,家裡的積累也能夠幫助孩子。

錢固然重要,但精神層面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我很久以前就說過,我寫作和出書,除了自己喜歡之外,還有一個目的是讓自己的孩子在很多年以後,能有途徑感知到父親曾經的努力和對世界的認知。這是一種精神的傳遞,是錢無法代替的(這句話並不是說我不打算賺錢,極端思維者退下吧)。

一個人不懂得「為自己而活」,正意味著對自我精神層面的忽視。一個忽視精神的人,又能真的給孩子留下什麼呢?

一切物質的東西都是脆弱的,甚至會有煙消雲散的一天,但一個過好自己這一生、同時懂得愛之邊界的人,會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愛,也懂得如何去愛、如何面對人生。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那些原本是廢話的常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