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環球旅遊 > 正文

中國人是全球街溜子沒錯了,網友分享笑抽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被稱為「史上最忙五一」。因為走哪都能看到中國人,還一度登上熱搜,咱們跟著網友來感受一下。

有網友去芬蘭看雪景,身後傳來一句:「我覺得不如哈爾濱。」

有人在瑞士一個小鎮爬雪山,爬到山頂,發現先後上來的三撥全是中國人。

有網友去世界的盡頭俄羅斯的勘察加,心想這樣的地方應該沒有中國人吧,結果兩個老鄉興奮地沖他打招呼。

有人去了一個地圖上都找不到的荒島,上去後發現有三個中國人。

在埃及潛水,剛浮上來,聽到一句標準的普通話:「喝飽了」。

有網友說:「到北極看極光,10個人有8個人是中國人。」

有網友發朋友圈說:「都說人生是曠野,但曠野都是中國人。」

有網友總結說:「開發中國家就是把世界發展成中國人的家。」

如此看來,世界就是巨大的中國城,原來中國人是全球最大的街溜子。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讓旅遊如此火爆的,當屬洗版全網的那封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2015年4月13日,河南鄭州當地教師顧少強提交了自己的辭職信,並且隨手一拍發到了網上,結果她火得一發不可收拾。

如此簡短的10個字,深深地打動了億萬網友想要「出走」的心。從此,旅遊熱潮開始高漲,出國游更是讓人「魂牽夢繞」。

其實早在1988年,泰國就成為國人第一個出境游目的地國家。千禧年之後,「X天X國歐洲游」,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旅遊路線。

後來,乘著網際網路的東風,旅行更方便了。憑著攜程、去哪兒、馬蜂窩等APP,足部出戶,就可以搞定旅行所需要的機票、酒店、景區門票等。

如此便捷,讓國人們對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更是充滿了期待。

2019年,據旅遊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出境游規模高達1.55億人次。這個數據到底有多龐大呢?換種方式來理解。

譬如在日本,每3人遊客中就有1名是中國人;在泰國,3980萬人次的外國遊客中,中國遊客近1100萬人次,約占三分之一。

中國遊客在西班牙的平均停留時間為八到十天,是停留時間最長的國際遊客之一,「二刷」西班牙的比例更是高達38%。

所以,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幾乎都能看到中國遊客也就不足為奇了。

疫情三年,國人都苦哈哈的熬著,秉持著堅定的信念:「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

終於等到2023年,疫情解封,全面開放,網友們高聲吶喊:不觀世界,何以有世界觀。如此雙標,簡直讓人笑不活。

到今年「五一」,國際航班比去年增長了94.5%,國人的足跡已經遍布全球200個國家的1000多個城市,中國人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街溜子」。

有錢的要旅行,沒錢的就「窮游」。老年人有「夕陽紅」團,年輕人有旅行搭子,穿上多巴胺色系的衣服,用腳丈量世界土地,國人已然成為全球的「顯眼包」。

電影《一代宗師》裡說:「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這句話,其實很符合旅行的意義。

於是,「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就成了一種熾熱的情懷。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對旅遊的訴求不止是情懷,還有精神和身心的愉悅與放鬆。

現在國人出國遊玩,不再熱衷安排緊湊、集中出行的跟團打卡,而是開啟自由行模式,深入體驗當地的生活方式,沉浸式享受。

據旅遊大數據顯示,國人出境最喜歡去的國家分別是泰國、日本、新加坡、韓國、西班牙、英國、馬來西亞等。

國人扎堆的熱門城市有曼谷、京都、濟州島、新加坡、倫敦、吉隆坡等。

除了地域距離近、免簽、性價比等原因考慮,更多的是對特色美景的迷戀,像曼谷的熱情、濟州島的浪漫、馬來西亞的南洋風情等等,都深受國人喜愛。

當然,一些極具當地特色的遊玩體驗異常火爆,例如去土耳其乘坐熱氣球、去斯米蘭島浮潛看海底世界、包車環遊濟州島等等,只要有特色,國人就願意嘗試。

網友果果說:

偏愛京都,作為千年古都,日式美學的集大成者,無論是美食、美景還是人文風情,都值得!即使拖家帶口,也不會覺得麻煩。

網友CC說:

這次去印尼參加了火山徒步,既享受了傳統的度假休閒模式,也感受了不一樣的險峻風光,真是一次超級體驗。

網友良先生說:

在肯亞,感受了一次草原歷險游。跟著嚮導乘坐越野車,觀看非洲象、犀牛、野牛、獅子和獵豹的「非洲五霸」的日常生活,非常刺激。

網友小暖說:

偏愛越南芽莊的泥漿浴,如牛奶般絲滑,回歸兒時玩泥巴的快樂,泡掉疲憊和煩惱,出來時再喝一杯滴漏咖啡,享受歲月靜好般的輕鬆,美極了。

所以,快樂很貴,但是國人願意為旅行的快樂付費。

正如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中說:「人生中許許多多的事件,其實都是被一些最簡單、最經不起推敲的快樂圖景所影響,就像一次開銷巨大、超出經濟承受能力的旅程。」

旅行是生活里的「詩和遠方」,是庸碌的日常、疲憊生活里的美好和極致,更是對未來的一份翹首期待。

多元化旅行正在成為新型生活趨勢

因為熱愛旅行,熱愛旅行中輕鬆、愉悅的自己,所以旅行正逐步演化成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從最初的特種兵式旅行,到後來的跟團快餐式旅行,再到現在的全家人一起自駕游,還有人辭職開啟了旅居生活模式,國人們正在以旅行的方式去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

例如,前幾年很火的張昕宇和梁紅夫妻兩人,變賣家產後開啟全球游,10多年時間,耗資大約1個億,走了近200個國家。

他們橫跨南北極,穿越索馬利亞,人頭遭懸賞……他們的旅行,不止是精彩,更多的是驚恐。

這樣像探險一樣的旅行生活,滿足了億萬國人狂野的心。因為要過平凡人的生活,所以塵封了少年時的夢,但是有人做到了,便覺得未來可期。

還有此前大火的遼寧丹東父子倆,父親老傅40多歲,是一名攝影師,兒子14歲,正值叛逆期,由於兒子壓抑到不想讀書,老傅便辭職帶著兒子自由行。

因為工作太忙,缺席了兒子童年,他深深的內疚,不想再錯過,於是決定「在路上」,共同經歷、磨礪,開啟一段父子關係的修補之旅。

他拉著兒子嘗試各種事情:海邊奔跑,山中祈福,古都休養……一次旅行,不止療愈了少年的厭學情緒,還教會了他獨立與成長。

「出走的娜拉」蘇敏阿姨,56歲開啟自駕游,本來只是想離開丈夫,緩解抑鬱的心情,沒成想火爆全網。

旅行,不止給予她自信快樂、陽光燦爛,她也因此獲得了新的生活方式,重塑了生命的意義。

相比療愈功能,旅行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即通過打工、寫文章、拍視頻等賺取生活費,自給自足,邊走邊看。

像旅行博主房琪,2018年主持人辭職,開始拍旅行vlog,到目前已經遊歷了200多個國家,擁有了千萬粉絲,妥妥的旅行大V。

老當益壯的窮游達人徐玉坤,60歲騎上自行車,開始了「流浪地球之旅」。前半生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後半生是「追夢少年」。

10多年時間,他窮游全國33省,世界25個國家,既書寫了仗劍走天涯的豪情,也有「別白活」的英雄夢想。

現如今,旅行不止是享受美景、美食,收穫了內心的成長,以及對世界的包容,還可以逐夢、追求自我,開啟對生活可能性、生命意義的多元探索。

童話作家安徒生曾說:「旅行就是生活。」生活是為了體驗,而旅行成就了豐富多彩的生活。

世界那麼大,你的下一站定好了麼?

有網友感慨說:「莫愁前路無知己,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能遇到感動。」

最有名的橋段,有國人掉到泰國海里了,結果被一群東北人給救了。

有網友去英國玩耍,餓了走進一家麵館,看完價格後嘟囔了一句好貴呀,結果店家說:「中國孩子打五折。」原來老闆是陝西人。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砍柴書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