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漢明帝尊師重道一如往昔

漢明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對自己的老師、當時的議郎非常尊敬,從不擺皇太子的架子。一次,桓榮老師病重在床,不能前來太子宮講課,年輕的劉莊每天早晚都要派人前去詢問病情,並且送去最好吃的東西。桓榮那時已60歲了,劉莊為了照顧他,遇到下雨,或者天晚,行走不便,就留老師在太子宮住。9年後,由於桓榮的悉心教導,劉莊成了當時出色的經學家之一。為了表達對老師教誨的感激之情,他親自給桓榮寫了一封信,殷切希望老師「注意飲食起居,好好保重身體。」即位當皇帝後,雖然處在唯我獨尊的地位,但尊敬老師卻一如既往,從不把桓榮當一般臣下看待。當時桓榮已80多歲了,明帝為了照顧他,首先免去了上朝奏事的禮節,讓他在家裡好好修養。為了能經常見到老師,繼續向老師學習,並讓桓榮教授更多的人,明帝常常帶領百官和到太常府去聽桓榮講解經義。到了桓榮家後,明帝親自攙扶老師起坐,讓他坐在東面,把自己仍放在原來當學生的地位。老師坐定後,明帝就叫侍從把几案擺在老師面前,明帝親自手捧經書,帶著百官及儒生侍立在老師面前,恭恭敬敬地聽桓榮講課。在學習中,有人向明帝請教,他總是很謙遜地說:「太師在這裡,我們好好聽太師講吧!」一到休息時間,明帝又親自捧著從皇宮帶來的點心到老師面前,請老師食用。

對桓榮的健康狀況,明帝尤為關懷備至。只要一聽說桓榮生病,明帝馬上就派侍從帶著名藥和佳肴美味,前去慰問。後來桓榮一病不起,在彌留之際,特意寫了奏章,向明帝謝恩,並請求歸還他的爵位和封地。明帝看了奏章,知道老師的病情嚴重,就立即決定親自前往桓榮家。

這天早晨,明帝下令免去朝儀,他連早飯都顧不上吃,就乘到太常府去。當御輦進入桓榮居住的小巷時,明帝怕驚動老師,就下輦步行。只見他憂心忡忡,愁容滿面,雙手捧著經書,輕腳輕手地走在前面,其餘大臣和侍從,也默默地緊跟在後,這支不太長的隊伍,緩緩地向前移動著。

這條小巷,不太寬,也不太窄,長卻有一里路。兩旁高樓庭院,多是官宦人家。他們聽說當今皇上親自來看望桓榮的病情,雖不敢走出門外,但男女老幼都早已聚集在門口、窗前。他們看到這種情景,都默不作聲,肅然起敬。

到了桓榮家,明帝放鬆了腳步,慢慢來到桓榮的病榻前。看到生命垂危、膚色蠟黃、說話已含糊不清的老師,明帝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他還不停的安慰老師要靜心養病,爭取早日康復。這樣勸慰了一會兒,明帝不再說話,只是默默地站著,過了好些時候,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時隔一天,桓榮病故的消息就傳到了皇宮。明帝這時怎麼也抑制不住巨大的悲痛了,他當即吩咐內宮為他準備喪服,親自到去弔唁。到了太常府門前,沒等侍從揭開輦簾,明帝已下了輦,急忙走了進去,徑直來到了桓榮老

師的靈柩前,流著淚行了禮,又親自獻上輓聯。隨後,轉身對桓榮老師的親屬撫慰了一番,方才含悲離去……

啟示

古人云:「一日之師,終身事之。」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孔子在山東曲阜開創第一所「學校」以來,尊師之風日興。漢明帝尊師重教,一以貫之,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原文

上①自為太子,受《尚書》於桓榮,及即帝位,猶尊榮以師禮。嘗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几杖,會百官及榮門生數百人,上親自執業②;諸生或避位發難③,上謙曰:「太師在是。」既罷,悉以太官供具賜太常家。榮每疾病,帝輒遣使者存問,太官、太醫相望於道。及篤,上疏謝恩,讓還爵士④。帝幸⑤其家問起居⑥,入街,下車,擁經而前,撫榮垂涕,賜以床茵、帷帳、刀劍、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榮卒,帝親自變服臨喪送葬,賜冢塋於首山之陽。子郁當嗣⑦,讓其兄子泛;帝不許,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與之。帝以郁為侍中。[1-4]

(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鑑·漢明帝永平二年》[1])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網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