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瘋狂 「拆售時代」突然降臨!一場巨大的連鎖反應開始了

——拆拆拆!地方急了,賺錢一夜進入「拆售時代」

廣告賣不動怎麼辦?拆! 房子賣不動怎麼辦?拆! 土地賣不動怎麼辦?拆! 隨著緊日子的到來,精打細算賺小錢的「拆售時代」,突然降臨了! 「拆哪兒」又翻開新篇章。每一個看似不相關的普通人,都能出一份力,為旱到冒煙的大地提供一份養料。 一場巨大的連鎖反應,已經開始。

為了應對日益乾癟的口袋,地方的創造性從未如此澎湃。

一邊是降降降!一邊是急急急!今年1-4月:

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80926億元,同比下降2.7%;

全國稅收收入為66938億元,同比下降4.9%;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0536億元,同比下降10.4%,比四年前下跌超萬億。

當漲價潮席捲神州大地,更多地方都藏不住了,種種創新舉措都在有利可圖的地方開始出頭——

廣告賣不動怎麼辦?拆!

房子賣不動怎麼辦?拆!

土地賣不動怎麼辦?拆!

隨著緊日子的到來,精打細算賺小錢的「拆售時代」,突然降臨了!

「拆哪兒」又翻開新篇章。每一個看似不相關的普通人,都能出一份力,為旱到冒煙的大地提供一份養料。

一場巨大的連鎖反應,已經開始。

有沒有發現,全國地鐵都在瘋狂大拍賣,廣告率先「拆」了。

如果你搭乘廣州地鐵,會看到這樣花花綠綠的「小廣告」,幾乎把地鐵站玩成了「人民公園」、「相親角」與線下版「Boss直聘」。

什麼時候,象徵著大城市高大上基礎設施、現代化通勤的地鐵,變得這麼「接地氣」了?

   

 仿照《風騷律師》的律師個人海報

一路走在地鐵里,仿佛迎頭撞上無數人的生活切片:

在「單身時代」勇敢追愛的00後

年輕女孩順利畢業走向社會的歡喜憧憬

自信滿滿的應聘者曬出「零散的前半生」

「下一站有車有房」的生日美好宣言

「給i人老公億點點震撼」的合家歡幸福時刻……

你猜猜,在地鐵里做一條這樣的廣告,需要花多少錢?

答案可能讓你大跌破眼鏡——不要9萬9,不要9千9,只要999,就能投上三天!

在廣州地鐵做一條個人投放廣告,標價是:

380元/3天的分時銷售電子屏

666元/5天的12封燈箱

999元/3天的全天輪播電子屏……

不到千元,賺足眼球,這樣太便宜了吧!難怪一時鋪天蓋地,都快被玩壞了。

二線城市的地鐵,就更「物美價廉」了。譬如合肥,1000元甚至可以放上28天,極其划算。

要知道,以前地鐵廣告可不是那麼「親民」的,畫風就一個字——貴。

@Vista看天下指出,以北京地鐵的商業投放為例,一個12封燈箱租用4周的價格從12萬到4萬2不等。雖然實際會給出不小的折扣,但最低也得過萬才能搞定一個。

在實際操作中,商業廣告大多都是將整個出站口的展廳打包售賣,價格只會更高。

為什麼放著好好的貴价商業廣告不做,各路地鐵要跑去做低價零散的個人生意?

背後原因,是「甲方爸爸」們的廣告需求,已經不夠用了。    

過去三年,中國地鐵從8708的營運里程,飆漲到23年底的10165.7公里,漲幅高達16.7%。

與地鐵規模成反比的,是廣告的上刊率正逐年下降。2023年地鐵平面媒體的上刊率僅有48%,跟三年前相比,下降了四個百分點,為三年裡最低。

這意味著,此時此刻蔓延大國地表過萬里程地鐵,其廣告位超過一半都是空的。

今年前四個月,地鐵廣告還在一路下跌。

數據來源:央視市場研究CTR媒介智訊 Ad Cube 廣告資料庫

形勢之嚴峻,業內有專業人士撰文指出,當今地鐵廣告的降價之風,以及流標之風盛行,以至於——

成都南京、廈門、石家莊、東莞、重慶、瀋陽、青島等地出現經營權費降價後招標流標的現象。從價格看,廈門降60%,石家莊降70%,東莞降50%。」    

一邊是大量閒置廣告資源賣不出去,一邊是虧本消息頻頻傳來——

2023年,廣州地鐵營收創下歷史新高,但由於政府補貼大幅減少,導致歸母淨利潤卻大幅下降8.2億元,最終只有2000多萬元。

不只是廣州,北京、杭州、南京、合肥、鄭州、成都等城市的地鐵站都開始允許個人投放廣告。背後原因大同小異:

若扣除政府補貼,全國29家地鐵公司實際利潤全部都在虧損。

合肥地鐵個人廣告招租

過去20年,當無數年輕人順著地下鐵湧向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陪伴他們的是高歌猛進的樓盤廣告,時髦大氣的美妝時尚廣告,鮮明新銳的網際網路廣告……

如今,時代變了。

鋪天蓋地的個人「小廣告」,五花八門,仿佛成了一塊塊貼在地鐵身上的膏藥、補丁,宣告著緊日子的到來。

滾滾紅塵中的每一個普通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如果說,依靠地方補貼的地鐵營運,都是九牛一毛。那麼,真正大頭的房地產,則足以讓地方真正急得團團轉。

這裡,才是最需要「拆」的領域!

今年1-5月,商品房銷量跌幅高達20%,其中住宅銷售額暴跌30.5%。背後,是因為價格不夠低嗎?

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70城新房房價價格環比下跌0.7%,已經連續12個月下跌。

當房子賣不動了,降價又不被允許,地方政府靈機一動——

要想最大程度釋放購買力,有沒有可能,效法二十多年前香港祖師爺賣樓花?

只不過,這次不只是把一棟樓拆成單套賣,而是進一步,把一套房拆開來賣。

安徽蕪湖這個大機靈表示,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一切皆有可能。    

5月31日,安徽蕪湖宣布,要探索購買部分產權的方式。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合同約定,讓購房人先買房子的部分產權,剩下的產權由房企持有。

這個時候,買房人就可以搬進去這個房子,算半個租客,按時收房租。等買房人終於有錢,能夠從房企手裡買下剩餘產權的時候,所累積交上去的租金款就可以抵扣房款。

這個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讓房企主導購買部分產權,地方政府財政負擔減輕,又能撬動購買力,盤活樓市;

同時,部分產權仍然握在房企手裡,對於銀行而言也是一筆更安全的操作;

再說了,這種房子還能兼任廉租房——交的租金都是你的購房款,相當於免費居住,年輕人不得樂壞了?

簡直就是一箭三雕啊!

地方減輕了負擔,創造了更多真正意義上的「廉租房」,收穫了美名;房企收穫了更多還未長成的購買力,加速去庫存;買房人獲得了更寬鬆的現金流和「免費居住」的房子。

蕪湖,贏麻了。

我提名,給這個神奇的小城蕪湖一個「最貼心」經濟學獎,並督促這個做法儘快推廣到北上廣深,在城中村住麻了的千萬青年,太需要這種操作了。

當然,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是,如何確保不引起金融風險?

以蕪湖新房單價1.2萬計算,購買一套100平的房子,首套房首付需要掏24萬,每月還款超5000元。

需要用到「半租半購」這種辦法的,應該是剛畢業存款不多,收入不穩定的年輕人。

以今時今日的就業率,讓這部分年輕人加大槓桿,賭上他們未來的30年……本就緊巴巴的房企們,會不會被套牢?

對底子發虛的房企來說,從一次性生意到變成長預售屋東,從賺快錢到賺長線錢,做好這個準備了嗎?

這些問題恐怕暫時無解,只能先「拆」為敬。

土地市場,同樣在「拆拆拆」,拆出一個新時代。

去年全國賣地收入5.7萬億,跟2021年的8.7萬億相比,已經暴跌3萬億;

今年前四月,中國賣地收入10536億元,同比下降10.4%,與2021年同期收入21383億元相比,下降超萬億。    

可以預見的是,今年的賣地收入,並沒有好轉的趨勢。這超萬億的窟窿,究竟還能從哪裡補?

畢竟,原本的買家們,幾乎全部趴窩——

民營房企,兩年前開始就開始高喊「活下去」;國央企,這兩年也接連拿不動了;一向最可心的城投平台,被接連曝出「拿地不開發」的「空轉醜聞」。

圖源:民生固收,財聯社

2023年,土地市場飛速萎靡,城投拿地面積已經超9成

而大規模「沉睡」在城投手裡的土地,還在逐漸「滾雪球」,隨著時間增長一步步累積。

@西政資本給出的一組數據是,浙江省2021年7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全省城投平台競得的480宗涉宅用地中,順利進入開盤階段的僅118宗,占比僅為24.6%。

換句話說,剩下四分之三處於「沉睡狀態」的土地,該如何處理,已經成了地方的「心頭大石」。    

再不「拆」,還能怎麼辦?

地方已經急得團團轉,使出了十萬分的虔誠,開始一日三省吾身:

市場究竟還有沒有需求?——有!

有的話,應該怎麼滿足?——要啥給啥!

房企拿不動地,是不是可以直達需求終端(買房人)?

浙江看著跨境電商產業帶出海的蒸蒸日上盛況,猛地醒悟:不就是去中間商嘛,這個我熟啊!

土地直接零售,面向個人消費者就是一招秒棋。畢竟,大的錢是拿不到了,小的錢還是有希望的。

今年,浙江麗水就推出個人買地建房,將昔日成千萬上億的大塊土地,拆分成零散的小塊。

圖源:麗水人居

最關鍵的是,每畝起拍價只要200-300萬,讓普通人也能自己建房。

圖源:網絡

曾經震撼過全網的浙江農村豪宅,或許也會蔓延至市區外圍。

具體實操過程中,可以單個業主拿地建設,也可以多業主聯合競買,具體的建設方式更是個性化十足,大可「量體裁衣」,在市區擁有一套專屬於自己的「自建房」。

如此一來,大批富裕的浙江農村「別墅業主」,很難不感到怦然心動。

除了滿足真正的居住需求,最關鍵的是,這樣操作下來並不昂貴。

智谷趨勢此前算過一筆帳,跟麗水當前改善新盤的2萬元均價相比,個人拿地+建設造價+稅費,也就在一萬上下,是一筆很划算的買賣。

一個房企倒下了,還有千千萬萬個有錢有需求的買房人。

農村包圍城市,依靠群眾力量緩解土地財政困難,浙江不愧是民營企業大省。    

而經濟大省浙江尚且如此,其他省份又有多少「沉睡土地」與「滯銷土地」?

2024年,當地方急著處置土地,「土地零售」或將進一步擴大到多地,讓更多人有機會住上自己夢想中的房子。

一個時代的啟幕,伴隨的是越來越多普通人,開始站上歷史舞台。

這個歷史時期,我們會迎來無數個人在土地上一展才華,將對家的期待一一「寫」在大地上。

套用一句名言——這是最壞的時代,但也是最好的時代。

過去十餘年,土地財政高歌猛進,經濟的潮水滋潤著一個時代——

光鮮亮麗的廣告櫥窗,被野心勃勃的企業占領,滿屏滿眼只剩跳動的商品;

拔地而起的商品房,在口口傳誦中只有向上跳動的價格最有意義;

從拿地到開工到成為千篇一律標準型號的房子,無人在意戶型設計是否合理。

但當潮水開始退去,被高速增長掩蓋的一切,都開始浮出水面。人們開始沉下心,關注自己真正要什麼了。

「拆」了,未必是一件壞事。它的背後也許是多元、彩色,回歸於需求的日常。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智谷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