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孫立平:我們已經卷到了「不捲不正常」的程度

作者:
接觸到各行各業的朋友,很多人的抱怨都是:累,焦慮,壓力大,甚至連正常的生活都沒有。在這些感嘆背後的,是一個細思極恐的現實:內卷正在正常化、常規化,體制內外都在卷,大人小孩都在卷。卷,在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正常的生活都在成為一種奢侈。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不禁在內心裡發問,這是在幹什麼?難道我們就不能正常地工作,正常地生活嗎?我們來到這地球上就是為了卷嗎?

卷,成了正常;不捲,成了不正常

北京的一位初中學生這樣控訴他們的學習生活:學校每天安排12節課,早上七點十分就要到校,晚上九點才能回家,中間吃飯時間過短,且沒有自習的時間。

似乎不這樣,就是不刻苦。

一位大廠的白領說:當周圍的人都忙到六點半下班的時候,似乎六點半才應該是正確的下班時間,你六點下班就是不思進取。到了節假日,你看著其他的同事還在加班加點工作,你就應該和他們奮戰在一起,這樣才能顯示出是命運共同體。

似乎不這樣,就可能被淘汰的另類。

政府機關也是如此。不少在政府機關工作的朋友訴苦,有意義無意義的事情忙得精疲力盡,壓力非常大。我有一個學生,是政府機關的一個處級幹部,晚上加班到10點左右,幾乎是家常便飯。

似乎不這樣,就不是努力工作。

接觸到各行各業的朋友,很多人的抱怨都是:累,焦慮,壓力大,甚至連正常的生活都沒有。在這些感嘆背後的,是一個細思極恐的現實:內卷正在正常化、常規化,體制內外都在卷,大人小孩都在卷。卷,在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正常的生活都在成為一種奢侈。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不禁在內心裡發問,這是在幹什麼?難道我們就不能正常地工作,正常地生活嗎?我們來到這地球上就是為了卷嗎?

兩則消息,令人膽戰心驚

一則消息是,特斯拉CEO馬斯克在全球股東大會上正式宣布,計劃從2025年開始限量生產Optimus機器人,以供特斯拉工廠使用。不僅如此,馬斯克進一步指出,未來人形機器人的數量可能會超過人類,可能達到100億至200億個,全球所有低端勞動力都將永久退出市場。

另一則消息是,美國一間超級服裝工廠,利用AI與自動化技術,將加工一件服裝的時間壓縮到22秒,並且成本只有2塊錢。德國人也開始把服裝製造帶回歐洲本土。機器人紡織品製造商確信,如果依靠機器人技術,歐洲紡織品生產商與來自低成本國家的競爭對手相比,也有一定勝算的機會。

看了這兩則消息,一種美好的憧憬,再次在我的內心裡油然而生:笨重的體力活終於有「人」替我們幹了。我們可以半天釣魚半天工作了,不,整天釣魚都有可能。

但再仔細想,我們過去也不是沒有憧憬過。假如說,在半個世紀前,有那麼一個人,他有足夠的想像力,他這樣地想像著未來的生活:

人們住在高樓大廈里,家裡有彩電冰箱洗衣機,出門開著自己的汽車,駛上寬敞的馬路,經過繁華的街區,在豪華的辦公大樓里打開電腦,用手機和相關的人進行聯繫。而在郊區的工廠里,還有機器人在做著人類自己不願做的體力勞動。

那將是一個多麼愜意、多麼幸福的生活!

幾年前,何冰先生曾經用他那磁性的聲音告訴青年人:我看著你們,滿懷羨慕。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地享用。

然而,真的會這樣嗎?

然而,如文章開頭說的那種殘酷的現實,就擺在我們的面前。

又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據《中國慈善家》雜誌報導,2024年入職一家綜合性食品企業的77名管培生,要先在一個封閉的訓練基地,經過7天魔鬼式的特訓。

具體說,這些管培生被分成小組,訓練內容堪比軍訓,包括深蹲、高空走斷橋、泥濘地里做伏地挺身、集體搬重物等,其中一項訓練內容是每人負重徒步60公里,在30多度的高溫下,每個小組只分到2瓶水,途中多人中暑。

還有一項訓練內容名為城市生存,要求每個人去陌生人家裡討錢、討飯吃。而對於具體的訓練內容,員工事前並不知曉。據報導,從2019年至今,該企業已經舉行了18期新員工特訓營。據企業宣傳稱,這是為了挖掘受訓者思想、認識自身潛能、克服心理惰性。

這種魔鬼式特訓,背後是這些年風行一時的企業文化,這種文化強調的是所謂的狼性:像狼一樣兇狠,像狗一樣服從,像牛馬一樣吃苦耐勞。什麼樣的企業才需要這一套?

問題在於,對於這一套,人們只能默默接受。沒辦法,身不由己,你不干,兩條腿的人有的是。卷之所以成之為卷,就在於,它像一個漩渦一樣,只要你陷入其中,就只能跟著卷,就很難掙脫開。

甚至,作為卷的對象的自己,也成為卷的漩渦的營造者。更甚至,自己還不斷發起一波一波卷的競賽。

有人打這樣一個比方:在一家公司,所有員工都按時上下班,完成8小時的工作量。突然有新員工到來,自願加班完成10小時的工作量,以換得領導的欣賞與嘉獎。為了與之競爭,獲取更多利益,原本按時上下班的員工也打起精神加班,久而久之,10小時的工作量反而成為常態。

只要我們還把自己作為一種工具,科技再進步,也不可能走出內卷

說到內卷,說到內卷的原因,總會有人說,是資源的稀缺性造成了內卷。

我不知道這裡的資源指的是什麼。如果說,在古代,人多地少,競爭必然殘酷,這應當是一個事實。現在說,應該指的是機會。但任何時候好的機會都是稀缺的,稀缺就會卷嗎?1977年高考考生570萬,錄取人數27.297萬。今年全國高考考生1342萬人,本科錄取名額450萬。機會比原來多多了,但卷得更厲害。其實,稀缺是個相對的概念。北京市海淀區的教育資源可以說是全國最好的,但卷的程度卻是全國第一。

實際上,如果我們不把人作為目標,而是作為工具,甚至自己就把自己作為一個工具,就永遠不可能走出內卷。而且,在技術進步的背景下,可能會卷得更加精緻,更加殘酷。

前一段有一句話在流行:不是羽絨服買不起,而是軍大衣更有性價比。老實說,不知別人是什麼感覺,我倒是在這句話中看到了一絲希望,因為這話代表著某種覺醒。

這個性價比是廣義的,不僅僅是物品之間的比較,同時也是收益和代價之間的比較,進一步說,是人與物的比較。我要軍大衣還是要大鵝?關鍵得看我得要用什麼樣的代價來換,也就是我這個努力值得不值得。

從自己作為人的基點出發,衡量一件事情值得不值得,這就是新的希望之所在。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安達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