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利用笑話傳播不良信息,用心何其險惡

作者:

馮夢龍《古今譚概》有一段子,很短:

方上醫者聞一良方,即筆之。途遇賊,伏林莽潛窺,見群盜方殺一大卵脬者,首墜而脬已縮小。乃取筆記之曰:「醫大卵脬經驗方。」

先解釋一下,「卵脬」指的是陰囊,今天台灣、閩南、潮汕一帶還在使用。「大卵脬」則是指疝氣導致的陰囊腫大。解剖學的解釋,就是腹腔裡邊的腸管下沉到陰囊里,導致陰囊虛假繁榮。

故事是說,有一個新醫生很好學,每聽到一個良方即用筆記下。一次,他在路上遇到強盜攔路搶劫,便躲進林子裡,透過密密的樹葉,看到那群強盜殺了一個「大卵脬」者,那人頭被砍下,陰囊即時縮小,回復到原來的狀態。這醫生不顧身處險境,趕緊摸出筆記下:「治疝氣,砍頭即愈。」

這笑話,跟大家都熟悉的經典段子「治駝背」,有異「曲」同工之妙。

治駝段子,最早見於三國時代文學家邯鄲淳的笑話集《笑林》:

平原人有善治傴者,自云:「不善人百一人耳。」有人曲度八尺,直度三尺,乃厚貨求治。曰:「君且伏。」欲上背蹈之。傴者曰:「將殺我。」曰:「趣令君直,焉知死事?」

說平原(今屬山東德州)有一醫生擅長治駝背,信誓旦旦說,治不好的不超過百分之一。某人駝得很厲害,聽說他醫術高明,便借貨巨款前來求醫。醫生說,你趴下。駝者遵醫囑趴下,醫生抬腳,躍躍欲踩。駝者嚇壞,說你這樣會殺了我的。醫生說,我只管你直,哪管你死。

如此治駝,成本確實是最低的。

《笑林》是佚書,今存二十多則,魯迅的《古小說鉤沉》輯錄最全。在《笑林》中,治駝的段子僅僅是段子,到了明代作家江盈科筆下,這個經典段子就有了一個質的提升。

江盈科的代表作是筆記集《雪濤小說》,治駝故事見於書中的《催科》一文。「科」是賦稅,「催科」就是朝廷催交各種稅,一般是由縣令及下屬來完成。所以開篇即說:

為令之難,難於催科。催科與撫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濟。陽城以拙蒙賞,蓋由古昔為然,今非其時矣。

當縣官,最難的就是催稅,因為這跟他們號稱的愛民是互相矛盾、互相妨害的。唐代有一位叫陽城的官員,看到他治下百姓很苦,一次次頂住上級壓力,免掉了轄下所有稅額,後來還得到朝廷的嘉勉,這事只能發生在古代,今天怎麼可能。

接下來,江盈科直指官吏不顧百姓死活而催稅,是在「竭澤而漁」。每當有人指責他們時,則會這麼辯解:「吾但使國家無逋賦,吾職盡矣,不能復念尓民也。」

我只要讓應交盡交,國家的稅都收齊,就算盡職了,哪管老百姓死活。

講到這裡,治駝的段子就呼之欲出了:「余求其比擬,類駝醫然。」我隨便做個比喻,這就跟治駝的笑話一樣:

昔有醫人,自媒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曲環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駝。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臥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而腳躧焉。駝者隨直,亦復隨死。其子欲鳴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從前有個醫生,自我宣傳說擅醫駝背,「像弓的,像蝦的,像閉環的,請我去,保證早上醫,晚上就直過箭。」有人信以為真,請他去治,醫生拿了兩片木板,一片放地下,叫駝者躺上去,再拿另一片壓在他身上,然後不容分說跳到他身上猛踩,只見那駝背立刻變直,頃刻一命嗚呼。駝者之子要到官府控告這醫生,醫生說,我的職業是醫駝背,只管直,不管死。

吹噓「朝治而夕如矢」,實際卻是朝治而即死,這是多麼的諷刺(在此順便建議,將「朝治夕矢」列為漢語成語)。

江盈科認為,「國家之需賦也,如枵xiāo腹待食;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國家要割稅,如空腹待填;窮人交稅,則像挖腦抽髓,這是矛盾衝突之所在。他也理解那些官吏的工作壓力,「前迫於督促,後懾於黜罰」,迫於上級壓力,害怕被降職甚至撤職,所以只能這麼想:「與其得罪於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於無若我何之百姓。」

這才是官吏如狼似虎的關鍵所在。與其得罪能處治我的上級,不如得罪百姓,反正他們除了會罵罵咧咧,拿我沒轍。所以就各種催交、迫交,直到老百姓傾家蕩產,甚至賣妻賣兒,「如是而後賦可完,賦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最後朝廷收足稅額,百姓也就死得七七八八了。

醫駝者「但管人直,哪管人死」,官吏則「但管錢糧完,不管百姓死」,手法實在太像了。在江盈科心目中,以醫治的名義弄死人,還不如讓駝者繼續駝;催稅逼死百姓,還不如完不成稅額。因為百姓是稅源,把人逼死,以後也就收不到稅了,完全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方針。

道理是多麼的淺顯。

當然,江盈科也明白,一切亂象的根源在哪裡:「雖然,非仗明君躬節損之政,下寬恤之詔,即欲有司不為駝醫,不殺人,可得哉?」如果沒有「明君」厲行節約,減免苛捐雜稅,卻一味要求下面的官吏不當「駝醫」不殺人,怎麼可能。

文章最後一句,他又加了一記重錘:「噫!居今之世,無論前代,即求如二祖時,比歲蠲juān,比歲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唉,今時今日,不要說跟唐宋等前代比,就算是開國之初太祖、成祖二朝,賦稅也是逐年減免的,真是恍若隔世啊。

江盈科死於1605年,萬曆三十三年,他的創作活動都是在萬曆朝進行的,而萬曆年間,後金不斷在遼東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大明王朝疲於應付,為了籌夠逐年加碼的軍費,自萬曆四十六年1618九月起,朝廷先後三次下令加收田賦,稱為「遼餉」。此外,還有「剿餉」、「練餉」等兩項新的加稅項目,都是為了應付彼伏此起的農民暴動。

加稅導致暴動,暴動導致加稅,這是大明王朝無解的死循環。而一個「治駝」段子,就能讓再沒文化的老百姓,也看得出這死循環的死結所在,所以,利用笑話傳播不良信息,古代文人用心實在太險惡了。甚至,連大明王朝最後開掛的那棵樹,也成為歷久彌新的笑料,這殺傷力,可比什麼諧音字變體字大多了,不大力整治怎麼行。

當然,大明王朝會走到最後在樹上開掛,並不是從萬曆年間的「治駝」式逼稅開始的,這個政權的結局,其實在它開始時就註定了。

2022-07-13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東方白

來源:後現代聊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