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標籤 > 中國製造2025

中共不再提「中國製造2025」 網友:牛皮吹破了(圖)
2024-04-28

最近幾年官方幾乎不再提起當年曾高調宣揚的《中國製造2025》。圖為示意圖。明年就是2025年了。9年前,也就是2015年的5月19日,中共國務院正式印發了中共實施所謂製造強國戰略的首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按照官方的表述,中國製造2025的主要...

何清漣:從習下李上到鮮花革命 中國人亟欲「求變」
2023-11-07

真正值得一提的是李克強任內推出的《中國製造2025》,這倒真是一個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定下方向的宏觀指導計劃,但可惜的是美國川普政府盯上了《中國製造2025》,圍繞智慧財產權展開對華「反間諜戰」,斬斷了「千人計劃」這隻偷盜美國智慧財產權的長臂。逼迫中國在2019年放棄了《中國製造2025》。但中國政府很快成立了規模為210億美元的「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對新材料、新一代資訊技術和電力裝備這三個領域、曾被《中國製造2025》計劃列為重點的10個尖端行業進行投資,目前已經初見成效。

日經:「中國製造2025」名亡實存 續補貼科技、EV公司(圖)
2022-07-23

北京2015年5月推出製造業升級計劃「中國製造2025」,期許在2049年前躍為製造業超級強國。七年後的今天,幾乎已沒人談這個詞,但這項產業政策並未無疾而終,反倒因政府補貼而延年益壽。

沒戲了:《中國製造2025》晶片自給率目標落空(組圖)
2022-06-30

美國半導體產業調查報告指出,2021年IC半導體在中國的自給率為16.7%,預料2026年會達到21.2%。因此《中國製造2025》計劃設定的晶片自給率70%的目標顯然已無法達成。

專家:中共欲控制電動車供應鏈與美爭霸(圖)
2022-04-28

2022年3月22日,特斯拉在德國新建的「超級工廠」(gigafactory)正式啟用,典禮上展示特斯拉的Model Y電動車。據一位美國議員和幾位專家的說法,美中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競爭,可能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決定著未來全球供應鏈的主導權。「我們的競爭對手,特別是...

中共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目標網(圖)
2021-09-30

2019年4月27日,在一帶一路論壇結束後,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講話。習近平在掌權以後宣布了兩項廣為人知的重大戰略舉措,即一帶一路倡議(BRI,簡稱一帶一路)和中國製造2025計劃。這些舉措隨後催生了一系列相互交織的次要努力...

兩會爆「十四五」計劃野心 讓美順藤摸瓜制裁中企(圖集)
2021-03-09

中共兩會日前發布了十四五規劃草案,披露了其在科技、產業戰略上的計劃和野心。圖為北京人民大會堂附近的軍警巡邏。中共兩會日前發布了十四五規劃草案,披露了其在科技、產業戰略上的計劃和野心,並泄露了先前遭美圍堵的2025正捲土重來。不過,新出爐的十四五規劃或也為美...

中共前工信部長:成「製造強國」至少需30年 華為被迫養豬網友嘲諷(圖)
2021-03-08

中共前工信部長苗圩3月7日在政協會議上稱,中共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要成為製造強國至少還需30年。圖為中國一家工廠的車間。近日,因被美國制裁而缺芯的華為,被迫發展養豬業,引發網友嘲諷。中共前工信部長苗圩日前在政協會議上表示,中共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卡...

三招可推動美中稀土和醫療物資脫鉤(圖)
2021-03-02

美國政府必須通過建立自己的產業鏈、不採購中國藥品和稀土,並採取加征關稅等三大舉措,逐步與中方脫鉤。稀土生產資料圖。2月17日,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Tom Cotton)發布報告表示,美國對中國生產的藥物、稀土依賴嚴重,這是兩大戰略物資。美國政府必須...

「千人計劃」只是冰山一角 中國人才引進需要系統審視(圖)
2020-12-05

美中國旗2020年11月初,中國河北省召開年度科技引智座談會,這是一個只有數十人參加的小型會議,但是宣布的數據卻令人咂舌。該省官員表示,近年來引進外國專家總量達4.9萬餘人次;僅在2020年內,就在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等1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8...

外商參展上海第三屆進博會規模縮減 採購意向金額卻創新高?(組圖)
2020-11-12

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會展入口。(2020年11月4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博會)周二(11月10日)閉幕。中共官方宣稱,在六天的展期中,參展廠商成功簽署了總計726億美元的採購合作意向,比去年和前年分別增長2.1%和25.6%。不過...

李平:中共特色的大勢判斷及脫鉤對策(圖)
2020-11-01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不見了,「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不見了,去年提出的「中國標準2035」沒有出現,只出現內需、內循環、供給側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