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環球旅遊 > 正文

不裸不行:日本游體驗「裸式溫泉浴」

日本泡溫泉,不裸都不行!在日本裸體泡溫泉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裸體是最自然的狀態,在這樣的天體營溫泉世界,袒然相對,滌盪身心,融入自然的意境,妙不可言。難怪把泡湯當至愛的日本人說,溫泉是他們的「心的故鄉」。

已走過千年歷史的日本溫泉,不因歲月抹殺其魅力,反而隨著歲月的積澱顯得更有味道,各地的溫泉瀰漫著濃濃的人文氣質。「穿過縣境的長長隧道,就是雪國了……」這是日本諾貝爾大文豪川端康城的得獎巨作《雪國》的開卷語,這句話可說是全日本耳熟能詳、琅琅上口的句子。而此書的背景地新瀉縣湯澤當然成為冬天人氣最旺的地方,遊客可以從文字中感受雪中泡湯的恬靜。

川端康成因為伊豆的山水、名湯的絕美景色,創作出了《伊豆的舞女》,成為遊客對伊豆的基本印象。有馬溫泉與豐臣秀吉的關係頗深,豐臣秀吉曾幾次到訪這裡,並建造了專用的浴場----—湯殿館。現在,湯殿館的遺址已經規劃成「太閤湯殿館」(豐臣秀吉的官名為「太閤」)展示館,開放展出。就連孫中山當年也曾踏訪箱根的溫泉鄉,他的投宿地點成為各家旅館最引以為自豪的事情之一……溫泉與日本,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任誰也說不清,任誰都無法割裂的。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旅行社推薦:

冬季去日本泡個「裸式浴」,成為旅行社組團一個重要內容。以下溫泉點正是各大旅行社的熱門推薦。

花卷溫泉

位置:位於岩手縣

特色:童話內容主題的故鄉。花卷溫泉以及台、志戶平、大澤、鉛等十幾處溫泉組成了聞名全日本的花卷溫泉鄉,擁有東北屈指可數的住宿設施。花卷還因為是 20世紀初的童話作家宮澤賢治的誕生地而聞名遐邇。花卷市內有宮澤賢治的出生的家、紀念館,還有宮澤賢治童話村、波蘭廣場、宮澤賢治伊哈套布館等根據童話內容建造的場所,每年參觀訪問者絡繹不絕。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登別溫泉

位置:位於北海道

特色:作為北海道代表溫泉----—登別溫泉海拔200米左右,是原始森林環抱的溫泉療養地。這裡十幾種溫泉各具特色,水質優良,已被列為世界珍稀溫泉之一。溫泉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地獄谷,火山氣體從灰黃色的岩石表面向外噴出,周圍空氣中充滿了濃烈的硫磺異味,簡直是一幅地獄中的景象。

溫泉東北部是登別原始森林,這裡以水枹樹、九枚竹為中心,混生著各種闊葉樹,聳立在東邊的四方嶺有養熊場,可以見到黑棕熊。從山頂望去,透明度為日本第二,湖水澄碧的俱多樂湖也是一道景觀。

別府溫泉

位置:位於九州特色:出水量日本第一的溫泉區,在大分縣中部、鄰接別府灣的別府市,背靠以鶴見岳為主峰的鶴見火山群,它的流出量居日本第一。

別府溫泉由別府八泉的浜脅、別府、觀音寺、明礬、鐵輪等八個溫泉鄉組成有。鐵輪溫泉附近的「地獄巡迴」這一項目,是別府溫泉觀光最精彩的內容。一般都是遊玩藍色熱泉的海地獄、涌動著含紅色粘土熱泉的血池地獄、以及有龍捲地獄之稱的間欠泉等八個地方。在近郊有高崎山自然動物園,可看到被指定為國家自然保護動物的日本猴。還有鶴見岳和由布岳等群山環抱的志高湖等休閒旅遊設施,是舒適的旅遊區。

指宿溫泉  

位置:位於九州

特色:著名的沙蒸溫泉浴。洋溢著南國氣氛的、溫暖的指宿市,位於薩摩半島東南端,由於氣候溫暖,即使在被木槿樹包圍的九州來說,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觀光地。尤其是天然沙蒸溫泉很有名,這是在被天然湧出的溫泉加熱的沙中進行沙浴,穿著浴衣躺著,讓人把適量的沙鋪在身上,受熱後血流加快,大約十分鐘,汗就從體內冒出,臉上很涼快,所以從小孩到大人都很喜歡。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在日本如何浸溫泉

在介紹充滿魅力的日本溫泉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正確的「日式澡堂使用法」。

當你在浴室脫盡衣物時,最初可能對全裸有些牴觸,不過這才是「裸的交往」的日式浴法的第一步,請不必躊躇。只用一條備用的小毛巾遮住進入浴室,且小毛巾一般不放入池中。在進入浴池之前先用熱水淋一下胸部及下腹部(這叫「淋水」)。這是最基本的禮節,從衛生上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接下去,慢慢進入浴池。日本的澡堂溫度相當高(家庭浴室攝氏42℃左右,溫泉則有時可達攝氏45℃),不習慣的人會感覺相當燙。所以,從腳尖開始到腰,胸,肩的順序,慢慢將身體浸入是健康上的要求。進入浴池後可一直浸到水沒過肩頭。日本的浴池很深,所以腰觸到浴池底部,自然肩會浸到水下。不過,這樣一來,心肺的負擔很重,有心臟病和高血壓者請務必注意。

入浴池泡浸時間,熱溫泉(攝氏43 -45℃)的一次5-10分鐘,溫熱溫泉(攝氏40℃以下的)以20-30分鐘為宜。然後,到「洗場」清洗身體和頭髮。如果浴室里沒有水龍頭或蓮噴頭的話,用小桶或洗臉盆打水沖洗。洗完頭髮和身體之後,將香波與肥皂完全沖洗乾淨,再次沉入浴池,讓身體發熱。最後,出浴池,淋浴全身,然後用毛巾擦身,回到脫衣處,穿上衣服。

責任編輯: 陳柏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6/0907/13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