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英《金融時報》:中國的油價怎麼「和諧」?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


雅米爾•安代利尼(Jamil Anderlini)北京報導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10月30日,在中國中部省份河南,一個人在加油站購買汽油時插隊,還打死了一個對他提意見的人。對於中國威權政府來說,這件事猶如惡夢。

面對全國不斷加劇的燃油短缺,中國政府從11月1日起把汽油、柴油與航空煤油的零售價提高近10%,以增加國內供應,消除社會不安隱患。

政府政策出現逆轉,是因為短缺問題已經蔓延到了首都北京。通常情況下,北京不會受到中國每隔一段時間會發生的供應短缺影響。

不過,中國政府不願意讓價格漲得太高,因為它對螺旋式上升的通脹有一種極度恐懼心理。在中國歷史上,曾有政權因高通脹而被推翻,而中國目前的通脹率超過了6%,達到了10年來的高點。

在宣布漲價的同時,中國政府表示,不會讓不斷上漲的燃油價格影響運輸和其它依靠燃油的行業,而會向這些行業提供直接補貼。

不斷飆升的全球原油價格使中國政府面對一個嚴重難題——11月1日,國際油價在亞洲交易時段突破每桶96美元,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中國的漲價行動。中國政府對燃油價格實施嚴格控制,上次提價是在2006年5月。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僅次於美國。在1993年時,中國還是一個石油淨出口國,但如今,其將近50%的原油供應依靠進口。

目前的短缺(尤其是柴油短缺)源於全球高油價和政府的嚴格控制,導致中國煉油企業損失巨大:它們必須拿更多的錢購買原油,卻不能提高零售價。

分析人士指出,即使經過這次提價,中國的汽油批發價也只是相當於每桶76美元。相比之下,國際均價為102美元。

因此,這種一次性漲價似乎是官方採取的權宜之計。官方是在下注國際油價最終會下降,可以讓它放鬆控制。

分析人士預計,如果全球原油價格繼續上漲,中國政府可能會把零售價再提高10%,但不會再高了,至少在2008年奧運會之前是這樣,因為擔心發生街頭抗議事件。

為了避免虧損,中國很多較小的煉油企業選擇了停產。而中石油(PetroChina)和中石化(SinoPec)等國有煉油企業只好干別人不願意幹的事。

燕山石化(Yanshan Petrochemical)董事長兼總經理王永健最近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政府價格控制意味著中石化只有在石油價格是每桶60美元時才能達到收支平衡。燕山石化是中石化最大的子公司。

燕山石化預計,今年的虧損將超過10億元人民幣(合1.3億美元),並可能連續第三年得到政府的直接補貼。北京60%的汽油供應來自燕山石化。為了彌補煉油虧損,2005年,政府向它的母公司中石化發放了12億美元的「一次性補貼」,2006年又給了6.4億美元。

「政府必須改革燃油定價體制,我們希望能夠儘快進行,」王永健表示。「不過,在當前這種通脹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很難進行定價改革。」

分析人士指出,越來越獨立的國有石油巨頭正在跟政府玩一場事關重大的「擦邊球遊戲」。為了追逐高利潤,它們把精煉產品用於出口,沒有拿來供應國內市場。

這種情況造成了供應短缺,迫使政府作出選擇:要麼什麼都不做,但可能出現類似於河南發生的那種事;要麼提高價格,但可能引發普通民眾的不滿,並可能升級。緬甸最近發生的抗議,就始於人們反對燃油價格上漲。

「政府將面臨巨大壓力,要求將低油價至少保持到明年奧運會之後,」里昂證券(CLSA)駐香港的中國能源研究負責人關榮樂(Gordon Kwan)表示。「當布希(Bush)和普京(Putin)來北京觀看奧運比賽時,中國政府可不想人們都愁眉苦臉,更別說出現街頭騷動或者燃油短缺了。」

譯者/何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1105/6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