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明朝的那些事兒 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 389-391

作者:
<<明朝的那些事兒 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 連載將僅刊登在本站"生活"版的"史海鉤沉"欄目中. 感興趣的讀者請到那裡繼續閱讀. 特此公告.

[389]

他原先以為是薛祿帶兵來平亂,並不放在眼裡,沒有想到,自己的好侄子竟然親自前來,一下子慌了手腳,組織士兵們抵抗,卻少有聽命者。

這個時候,朱高煦才發現自己是如此地脆弱。

朱瞻基實在不是等閒之輩,在征途之中,他曾經問手下的大臣們:「你們認為朱高煦會如何行動?」

有大臣回答:「樂安太小,他可能會進攻濟南,以抗拒大軍。」

也有大臣說:「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會帶兵南下。」

朱瞻基笑著搖了搖頭,說道:「你們說得都不對,濟南雖然很近,卻不容易攻,而且大軍行軍迅速,他也來不及攻擊,南京更不可能,他的那些手下們的家屬都在樂安,怎麼可能願意往南邊走?」

「他會一直在樂安等著我的」

事實確實如此,朱高煦一直都在樂安,倒不是因為他想決一死戰,而是他別無去處。

大軍到達之後,並未強攻,只是用火銃和弓箭射擊城上守軍,雖然沒有動真格的,氣勢卻十分嚇人,城中守軍本來就沒有什麼鬥志,這樣一來更是失魂落魄,紛紛逃亡。

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戰場局勢和士兵心理,派人將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說明首惡必辦,協從不問的原則,並給朱高煦很周到地標上了生擒和擊斃兩種價碼,城中的人頓時蠢蠢欲動,就連朱高煦身邊的侍衛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們看著朱高煦時的眼神,就如同看著一個金燦燦的豬頭。

朱高煦狼狽不堪,只好派人出誠送信,表示願意出城投降,只是希望有一個晚上的時間告別親人,就前來自首。

朱高煦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第二天他準備打開城門,投降朱瞻基,然而他手下的部將王斌拉住了他,對他說了一番義正嚴辭的話:

「寧可戰死,決不做俘虜!」(寧一戰死,毋為人所擒)

朱高煦目瞪口呆,自己都準備投降了,這個部下竟然還如此有骨氣。他頓時精神大振,表示自己一定與城池共存亡!

發表完慷慨激昂的演講後,朱高煦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揮位置。

然後他換了一條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還發表了他的投降演講:

「我罪該萬死,全由皇上發落!」(臣罪萬萬死,惟陛下命)

這場鬧劇就此收場。

[390]

朱高煦是個徹頭徹尾的丑角,陰謀家做不成,造反也失敗,不但沒素質還沒人品,一個月前還大言不慚「歸報爾主」、「徐議我所欲」。

一個月後,就成了「臣罪萬萬死,惟陛下命。」

不做好人,連壞人也做不成,這樣的一個活寶實在讓人無話可說。

朱高煦,你的名字是弱者。

在這場滑稽戲裡,朱高煦扮演了丑角,但這齣戲卻也在無意中成就了一位小人物。

朱高煦出來投降後,按照規矩,皇帝要派一個人數落他的罪行,通俗點說就是罵人,當然這個工作是不可能由皇帝自己來做的。

於是皇帝便指派了身邊的一個御史去完成這項罵人的工作,但皇帝絕對想不到的是,自己隨意指派的御史竟然罵出了名堂,罵出了精彩。

這位御史領命之後,踏步上前,面對這位昔日位高權重的王爺,無絲毫懼色,開始數落其罪狀,罵聲宏亮,條理清晰,並能配合嚴厲的表情,眾人為之側目。(正詞嶄嶄,聲色震厲)

朱高煦那脆弱的心靈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他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伏地戰慄)

這一情景給皇帝朱瞻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認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回去之後,他當即下令派這個人巡按江西。(注意,不是巡撫)

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職責,也不算什麼高升,但皇帝的這一舉動明顯是想歷練此人,然後加以重用。

在歷史中,奸邪小人依靠一些偶然的閃光表現得到皇帝的歡心和信任,從而為禍國家的事情並不少見(比如和紳),但事實證明,這一次,朱瞻基並沒看錯,這位聲音洪亮的御史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二十年後,他將挺身而出,奮力挽救國家的危亡,並成就偉大的事業,千古流芳。

這位御史的名字叫做于謙。

鬧劇的終結

雖然這次造反以一種極為戲劇性的方式完結了,但搞笑並未就此結束,朱高煦先生將以他那滑稽的表演,為我們上演「朱高煦造反」這部喜劇的續集。

朱瞻基確實是個厚道人,雖然很多人勸說他殺掉朱高煦,但他卻並沒有這樣做,只是將其關在了西安門的牢房裡,按說他對朱高煦已經是仁至義盡,可朱高煦偏偏就是個死不悔改的人。

有一天,朱瞻基想起了他的這位叔叔,便去看望他,兩人沒說幾句話,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腳,把朱瞻基鉤倒在地。

[391]

我每次看到這個地方,都百思不得其解,總是搞不懂朱高煦是怎麼思考的,他的腦袋裝的是否都是漿糊。

既然腳能鉤到,說明兩人已經很接近,你上去撞也好,咬也好,掐也好,踢也好,都能起到點作用,這麼多方法你不用,偏偏就是鉤他一下,如同幾歲小孩的惡作劇,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鬧劇還沒有完,吃了暗算的朱瞻基十分氣憤,老實人也發怒了,便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銅缸把朱高煦蓋住,那意思就是不讓他再動了。可後來發生的事情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朱高煦先生突然又不干喜劇演員了,轉而練起了舉重,他力氣很大,居然把缸頂了起來,但由於頭被套住看不清,只能東倒西歪的到處走。

呆著就呆著吧,你幹嘛非要動呢?

這一動,就把命動沒了。

朱瞻基從頭到尾見識了這場鬧劇,他再也無法忍耐了,於是派人把大缸按住,然後找來很多煤炭,壓在缸上,把煤點燃燒紅,處死了朱高煦。

這種死刑方法極其類似江南名菜叫花雞的做法,不過名字要改成「叫花豬(朱)」。

朱高煦先生就這樣結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他的一生,從陰謀家到喜劇演員,再到舉重運動員,無不是一步一個坑,極其失敗,但我們實在要感謝他,是他的搞笑舉動使得我們的歷史如此多姿多彩。

我曾數次懷疑這段記載的真實性,因為我實在很難理解這位朱高煦先生的行為規律和原因,懷疑他是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但在歷史之中,人的行為確實是很難理解的。

不管這位朱高煦先生精神到底正不正常,史料記載是否真實,朱瞻基終於擺脫了這最後一個累贅,一心一意地去做他的明君去了。

朱瞻基的統治時間並不長,只有十年,加上他父親的統治時間,也只有十一年,但他和他父親統治的這短短十一年,卻被後代史學家公認為是堪與「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

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評價,盛世何來?來自休養生息,清靜養民。

其實封建社會的老百姓們自我發展能力並不差,你就算不對他進行思想教育,他也知道自己要吃飯,要掙錢,要過好日子,只要官府不要天天加收田賦,徵收徭役,給這些不堪重負的人們一點喘息之機,他們是會努力工作的。

明宣宗就是這樣的一個不擾民的皇帝,他沒有祖父那樣的雄才大略,但他很清楚,老百姓也是普通人,也要過日子,應該給他們生存下去的空間。

在他執政的十年裡,每天勤勤懇懇,工作加班,聽取大臣們的意見,處理各種朝政,能夠妥善處理和蒙古的衝突問題,能不動兵儘量不動,所以在他的統治時期,一直沒有出什麼大事。

這對於像我這樣敘述故事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於當年的百姓們而言,卻是功德無量。

好的皇帝就如同現代足球場上的好裁判,四處都有他的身影,不知疲倦的奔跑,卻從不輕易打斷比賽的節奏,即使出現違規行為,也能夠及時制止,並及時退出,不使自己成為場上的主角。

這樣的裁判才是好裁判。

不干擾百姓們的生活,增加他們的負擔,為其當為之事,治民若水,因勢利導,才是皇帝治國的最高境界。

這樣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朱瞻基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好皇帝,而且從治國安民的角度來看,他比他的祖父要強得多。

朱瞻基的痛苦

朱瞻基是明君,是好皇帝,但他也有著自己的痛苦。

世界上還有人能讓皇帝痛苦?

是的,確實存在這樣的人。他們就是那些平日跪拜在大殿上,看似畢恭畢敬的大臣們。

這些大臣們絕非看上去那麼聽話,在他們謙恭的姿態後面,是一個擁有可怕力量的龐然大物。

自唐朝以來科舉造就了很多文官,並確定了文官制度。歷經幾百年,這一制度終於在明朝開花結果,培養出了一個副產品。那些憑藉著科舉考試躍上龍門的精英們通過同鄉、同門、同事的關係結成了一個無比巨大的實力集團——文官集團。

明仁宗朱高熾是一個公認的老實人,好皇帝,但就是這位好皇帝,卻被一個叫李時勉的大臣狠狠地罵了一頓,朱高熾品行很好,怎麼會罵他,這又是從何說起呢?

原來朱高熾先生做了這樣幾件事,他登基之後,要換侍女,新君登基,這個要求似乎也不過分,此外他還整修了宮殿(規模並不大),最後由於身體不適,他曾有幾天沒有上朝見群臣。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 吳量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1116/63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