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幕 鄧小平不是改革總設計師

作者:

  中共官方媒體眾口一詞地說,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這一說法的依據是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改革開放的大會。


   

    最近,鮑彤先生在《開放》雜誌2008年3月號的文章中,從三中全會原定議程、會議實際進程和會議決定三個方面,令人信服地解構了神話,將歷史的本來面目呈於世人面前。

  由鄧小平提議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原定的中心議題有3個:1、通過農業問題的決議;2、討論李先念在1978年國務院經濟務虛會上的講話;3、討論計劃問題。鄧小平提出上述議題的主旨是把全黨工作的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而不是討論什麼「改革開放」。

  為此,在召開為三中全會做前期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前,鄧小平和華國鋒一致認為:要向前看,不向後看;不算過去的老帳,不糾纏歷史遺留問題,也不擬解決文革遺留下來的毛澤東欽定的大案, 包括給1976年天安門事件的平反問題。鄧在會議議程確定後,沒有參加中央工作會議,而是出訪東南亞三國。

  在鄧小平缺席的情況下,當時只是中央委員的陳雲首先在會上放炮。他在東北組發言中表示,贊成華國鋒、鄧小平的工作重點轉移的意見,也認為歷史問題不糾纏是對的,但話鋒一轉,說有些問題太大,中央不說話,下面不好解決。陳雲依據他本人在中組部和白區地下工作時的第一手資料,並參考了胡耀邦提供的材料,在發言中提出了包括薄一波等61人「叛徒集團」案和「天安門事件」在內的6個問題。陳雲的發言被編成《簡報》印發各組。

  陳雲發言後,一石激起千層浪,譚震林、胡耀邦等許多人發言支持,大家七嘴八舌。會議討論的焦點,變成天安門事件和文革中的一系列重大冤案的平反問題。這樣,在陳雲的帶頭下,華國鋒和鄧小平為會議設置的框框被衝破了,整個會議失控了。

  鄧小平11月14日出訪歸來發現會議失控後,知道自己原來準備的、由胡喬木起草的在三中全會上的講話稿不能用了。那份講話稿的指導思想仍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它宣稱:「實行工作重點轉移,還要處理好階級鬥爭的問題。社會主義社會還有階級鬥爭,黨內還有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這一點無論如何不能忘記。」

  12月1日,鄧小平對胡耀邦說:「喬木思路不行。你給我找人寫。」12月2日,鄧小平將一份親自草擬的500字講話提綱交給胡耀邦和于光遠。胡耀邦、于光遠、林澗青等人連續到鄧家研究討論,並最後定下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稿。在12月 13日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據此作了報告。

  應當說,鄧小平在和陳雲暗中較勁的比試中更勝一籌。在最後的講話中,鄧講了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問題、民主問題、解放思想問題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但是,這是在中央工作會議的實際進程迫使下產生的,是中央工作會議推動了鄧小平思想的變化和進步,而不是鄧小平設計和主導了中央工作會議和三中全會的實際進程。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改革開始的。然而,在鄧小平的講話中,隻字未提農村改革。在由紀登奎負責起草的三中全會關於農業問題的決定中,還強調「不准包產到戶」。這表明,三中全會根本不是一次改革開放的大會,鄧小平也不是什麼「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責任編輯: ChengYunHai  來源:華夏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328/80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