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外媒 美國雜誌:中國可能被自己的增長嗆著

北京奧運期間的空氣狀況堪與菲爾普斯及博爾特爭頭條位置。幾乎所有的報導都會包含這樣的評論:隨著工業活動全面恢復,空氣品質很快再次惡化。感覺是清潔的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必須達成權衡。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中國要維持增長,就必須改善它的環境。中國經濟比三十年前有效率多了,但它推崇的擴張給自然資源帶來空前的緊張,而且如今開始危害公眾健康。無論中國經濟規模能否與美國匹敵或者超越美國,中國如今很可能趕上前蘇聯令人驚駭的環境惡化、本土產業效率低下、最終經濟停滯的水平。

水並非到處都是

中國面臨水危機。喜馬拉雅冰川從頂部開始融化。長江冬季水位處於有紀錄以來的最低水平,黃河的外流量是四十年前的10%。

水消耗量加大,而且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以及工業擴張,消耗量自然會繼續加大。如果冰川再也無法提供充足的水,稻米的產出量將會直線下跌。中國糧食自給自足的目標將無法達成。

東部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發生下陷。在農村地區,根據衛生部的數據,超過40%飲用水不安全。四分之一的地表水不能使用了,五分之三的水再也無法養魚。衛生設施是一個關鍵的衛生指標,然而中國儘管財富日增,但在這方面卻落後於全球平均水平。面對水位日益下降,水電大計將陷入絕境,對煤的需求加大,從而令空氣品質更加惡化。

其他元素也不樂觀

可耕種土地總量減少。在1996年,按照官方的數據,可耕種土地是1.3億公頃多一點。到2007年,可耕種土地減少至1.22億公頃以下,達到中央政府的1.2億公頃紅線,而且耕地正加速減少。

雖然舉辦奧運,但空氣品質已經惡化到致命的地步。世界二十大空氣污染環境,中國城市占了大部分,而且可能每年有75萬人因空氣污染而死。此外,在攀登全球收入階梯的同時,中國的出生缺陷率也高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平均水平。這與空氣污染的關係是很明顯的:產煤大省山西的出生缺陷率最為嚴重。

中國的環保投入占GDP的比例是1%多一點。而根據世界銀行2006年的評估,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直接損失占GDP的5.8%。

衛生困境

從水污染到出生缺陷,中國的公共健康受損。中央政府的衛生投入將增加25%,但也只有130億美元,以人均來看少得可憐。

健康是經濟發展的核心。例如,跟長期經濟增長最相關的一個因素是預期壽命。不幸的是,危害中國公眾健康的衛生環境顯而易見。環境危害的效果要一代人時間才能在公共健康上體現出來,但初期的跡象已經明顯。而且大型的公共健康項目要發揮作用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北京還沒有領會到這個挑戰的分量。

蘇聯:一個有益的對比

中國改革三十年了。在二戰後的三十多年裡,蘇聯以非常驚人的經濟擴張為豪。然而,在增長的表面之下,生態破壞實際上已經開始縮減預期壽命,並最終導致長期的經濟停滯。此外,俄羅斯聯邦最近的復興源於它的自然資源,而中國並沒有那樣的自然資源。可能往後的一代人時間裡,中國工業興旺境況將非常不同。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美國頭版雜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904/10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