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芯」裸泳背後:中國高科技產業3大困境


     摘要:大量資本、人才/技術和利多政策的湧入,並沒有催生出一批做大做強了的中國IC設計公司。相反,宏觀經濟危機提前揭開了產業的遮羞布,將一批「?泳者」拍在沙灘上。
    
    「中國芯」降溫,暴露了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三大困境:市場山寨化和潛規則化,管理江湖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缺位。因此,政府和業界更需要一起解決這些基礎的產業環境問題,而不是繼續「給錢和給政策」。
    
「中國芯」裸泳背後:中國高科技產業三大困境
    
    圖1:三家「中國芯」上市公司股價跑輸納斯達克大市
    
    幾年前,一位高科技海歸帶著晶片(IC)設計技術和滿腔熱情,從矽谷回國創業。海歸找到風險投資(VC),VC又找業內高手幫忙評估,高手的結論是晶片設計的思路和架構有問題,VC放棄投資。得益於當時「中國芯」概念狂熱,海歸還是很容易地找到一個民營老闆融得3,000萬人民幣,並在一個二線城市的高新開發區低價獲得了一塊土地,蓋起了一座漂亮的研發大樓,幾十個年輕人懷揣著納斯達克夢想,夜以繼日。三年過去了,正如當初那位高手所懷疑的那樣,晶片出來了但無法正常工作,幾經更改也無濟於事。由於錢燒完了,後續投資又進不來,老闆和海歸決定關門大吉。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失敗的創業故事。不過,出人意料的是,故事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三年前那座低價蓋起的研發大樓,已經升值到 5,000萬,除去老闆當初的蓋樓和研發投入3,000萬,淨賺了2,000萬,老闆分得了大頭,海歸得了小頭和創業經驗,非常開心地分手。幾十個年輕人的納斯達克夢想雖然破滅,但卻獲得了還算豐厚的工資以及寶貴的晶片設計經驗,他們輕易找到了新的工作並繼續自己的夢想。二線城市的相關官員們也因為這個晶片項目,過去幾年頻繁地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場合露臉,該升官的升官。高新區因為大打「晶片牌」,近幾年來的招商引資工作成績不斐。而附近居民小區的房價,也因為高新區晶片的概念大幅升值。當然最重要的是,晶片雖然失敗了,但GDP肯定是上升去了,而且是乘數效應的數量級……。
    
    這是2007年上半年同樣是海歸的一位本地IC設計公司CEO在電話中講給我的故事(未經證實),並稱這個故事並非純屬虛構。「這確實讓人看不懂,但你不得不承認,這就是中國式經濟奇蹟!」他半帶自嘲半帶得意地強調說。過去的兩年裡,我一直想著這個故事,至今不得其解,為什麼一個微觀上的失敗故事,竟然造就了宏觀經濟上的成功。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到目前為止,奇蹟並沒有在中國IC設計產業發生。儘管過去幾年的「中國芯」大躍進催生了數百家IC設計公司,並也出現一些小明星,但往往都是各領風騷一兩年,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廠商仍屈指可數。相反,隨著宏觀經濟和產業投資的退潮,一批「裸泳者」呈現出來。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加上大量資本(海外VC/民營資本/政府投資)、人才/技術(矽谷海歸)、利多政策(各級政府稅收/土地/資金支持)湧入,為什麼並沒有催生出一批做大做強了的中國IC設計公司?在高舉自主創新的中國,為什麼本地IC設計產業迅速被投資者所拋棄?
    「中國芯」裸泳背後:中國高科技產業三大困境


    
    圖3:2007年後VC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投資降溫
    
    如果我們把目光從晶片設計擴大到軟體甚至更大範圍的中國科技產業,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到目前為止,除了華為和中興等個別企業外,中國幾乎還沒有成長出真正世界級的高科技公司,目前幾乎所有的中國科技企業都是應用或者市場型的公司,而中國技術型公司還沒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即使華為是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典範,但任正非也在2007年坦言,「華為奮鬥了18年,迄今沒有一項原創性的產品發明」。因此,我們有必要追問,為什麼市場、資本、人才/技術和政策都不缺,但中國就是很難出現真正的高科技公司?
    
    如果仔細分析中國的實際,就會遺憾地發現,中國仍然缺少高科技企業成長的土壤。以晶片和軟體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的特怔是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因此它需要一大群高科技人才聚集在一起,通力協作進行先進技術研發,並通過在一個大市場獲得高額回報,形成良性循環。而這與目前以市場山寨化/潛規則化、管理江湖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缺位為特怔的中國山寨經濟模式在根本上是衝突的。
        
    青黃不接的市場:一流企業做山寨,三流決標准

    首先是中國市場三元化,潛規則和血腥競爭使得優秀公司很難利用本地市場完成原始積累。在美國和日韓高科技企業發展過程中,龐大的本地市場作為自留地和試驗場,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儘管中國擁有非常巨大的市場,但卻是一個分裂的市場。
    
    在我此前的一個文章《深圳「山寨製造」興衰:中國經濟奇蹟縮影》,我提到了中國經濟三元化,即國有企業主導的壟斷產業、外資力量主導的全球化新興產業,以及本地民營/草根企業視為樂土的競爭型產業。作為對應,中國市場也可以草率地分為全球化市場、山寨/草根市場和國家/本地壟斷市場。
    
    以電子產業為例,全球化市場主要是指諾基亞、蘋果、索尼和三星等企業占據的中高端市場,主要面向歐美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中高端消費人群,在這種市場,品牌忠誠、技術領先和時尚設計等是主要競爭法規則;山寨/草根市場大量存在於以中國為代表的亞非拉美國家,價格低廉、功能新奇和上市時間快非常重要,而品牌忠誠度低。國家政策/本地文化壟斷市場,是指有一定身份限制的市場,既包括TD-SCDMA、AVS、CMMB、數位電視、WAPI等中國標準為代表的市場,也包括本地文化較重的市場,如中文搜索、簡訊市場。
          
    
    在老杳列出的「2008年中國十家最「?」IC設計公司」中,就有凱明、鼎芯、凌訊、復旦微納、北京新岸線和龍晶微電子等6家企業受困於本地標準。展訊創始人武平最近卸任CEO只保留董事長一職,據稱也有疲於TD、CMMB和AVS三大國家標準的原因。
    
    江湖式管理:難以打正面持久戰

        
    即使市場沒有問題,對於中國IC設計企業,迅速推出相應的產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晶片和系統都越來越複雜,需要一大群高手齊心協力的長期工作,來不得半點差錯,否則產品的研發時間和成本便大大增加。這要求非常高的管理水平,這對中國企業是非常大的挑戰----在中國武俠小說中,高手總是極富個性和孤獨的,習慣獨來獨往,很難把他們聚集在一起。
    
    相比管理生產線上的工人,管理高手非常難,雖然說起來很簡單----無非是共有的文化和價值觀,豐厚的收入,規範化的管理,但這三點實現起來都不容易。即使是華為,靠的也是高收入加上半軍事化管理,在管理人性化方面和國外企業仍有一定差距。
    
    首先是文化和價值觀的培養,在誠信和職業道德觀缺乏的中國需要長期努力。其次,中國企業面對的是成本壓力大和變化快的山寨/草根市場,很難獲得持續的高額利潤,因此難以支撐很多高收入者,而收入分配不合理和市場門檻低,又會導致公司分裂,所以出現大量老闆型企業,如中國就有數百家IC設計公司。為了降低人員成本同時保持戰鬥力,和很多家族企業一樣,中國高科技企業初創時期常常採用同志加兄弟式的江湖式管理,很難談得上規範化管理。這會產生兩大隱患,一是公司規模變大後,會出現山頭文化以及後進員工難以融入等問題,二是關鍵人員一旦帶隊出走,會給公司帶來重創。
    
    在老杳列出的「2008年中國十家最?IC設計公司」中,就至少有凌訊、鳳凰微電子、互芯集成、智多微電子、凱明、安凡微電子等六家公司都出現了管理問題,例如人員冗餘、幫派林立、流程混亂等。從2008年倒閉的兩家企業身後的一地雞毛來看,儘管只有百十號人,這些所謂的高科技公司的管理並不比地下工廠好多少。另外,炬力、中星微和展訊三家公司在上市後都出現了很難說是正常的人事變動。
        
    智慧財產權保護缺位:創新者的惡夢
        
    和市場山寨化/潛規則化、管理江湖化互為困果的是智慧財產權保護缺位。智慧財產權,可以說是高科技產業最核心、最重要的財產,保護智慧財產權,是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基石。這在中國軟體產業已經有了非常慘痛的教訓,盜版並沒有打倒微軟,卻使中國軟體產業幾乎全軍覆沒----金山是中國最優秀的軟體企業之一,但卻只能夠靠網路遊戲完成上市。
    
    十分遺憾的,智慧財產權問題也是中國IC設計產業的痛。沒有底線的模仿和抄襲,導致的結果常常是亂挖牆角、同類公司湧現和競爭慘烈,讓創新者無利可圖。一位IC設計公司的CEO告訴我,其團隊辛辛苦苦花了三年,但一個民營老闆在最後關頭私下花錢收買了他的半個團隊,三個月後就推出了產品,讓他傻了眼。不久前的一個案例是,上海一家公司的CTO在離職後,迅速開發出了兼容老東家的手機收音機晶片(FM晶片) ,惹來了官司----FM晶片最初由飛利浦壟斷,每顆晶片的利潤是幾個美元,在本地的稅迪科和矽動力取得突破後,一下子就湧入了近10家本地IC設計公司,毛利也迅速降至幾個美分,可謂「慘勝」。

 

責任編輯: 紫薇  來源:搜狐IT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320/12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