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一代鞋王覆滅 揭開溫州製造的血淚故事

這是一場看似毫無預兆的覆亡。8月16日上午,當車間主管通知大家停工時,浙江霸力鞋業集團成型車間的小張還沒從通宵趕工的倦憊中回過神來。走出工廠大門,他看到三三兩兩的貨車和一雙雙焦急的眼睛——聞訊趕來的供貨商們正等著廠里結算欠下的材料款。

  《21世紀經濟報導》特稿,「那時才聽說王老闆『跑了』。」小張所言王老闆,是浙江霸力鞋業集團董事長王躍進。事發當日,這位溫州商人不知所蹤;三日後,溫州市警局出入境管理處確認,王躍進已離境,目的地是澳大利亞。

  負責處理「霸力倒閉」事件的雙嶼鎮副鎮長姜輝告訴記者,王躍進和鎮裡所有人失去了聯繫,甚至連原集團的高層也無從聯繫到其人。

  隨著王的離去,這家歷時十五載的企業以「猝死」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其身後,是過億的銀行欠貸和數百萬的供貨商債務。

  一名與王躍進相交多年的人士向記者表示,一代「鞋王」的倒掉,源於其轉型投資的失敗。「霸力鞋業其實幾年前就在走下坡路了,王躍進期望通過礦業投資來翻身,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但這個算盤打錯了。」

  該人士向記者透露,負債纍纍的王躍進在澳洲尚在遙控廣西礦業的運作。已失去起家主業的他,仍在期盼礦山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代「鞋王」的覆滅

  8月24日,記者再次來到霸力鞋業集團,發現其門口的集團名稱已被卸去,幾隻瘦弱的母雞在靜靜覓食。

  門牆依舊貼著那張員工工資結算通知單。此前,工人們的工資已經結到8月10日,最後六天的工錢,則由集團所在地的溫州市鹿城區雙嶼鎮政府出面結算。

  曾幾何時,「霸力」還是這座工業重鎮響噹噹的招牌。

 

1984年,王躍進在從舅舅那裡學到製鞋手藝後,創辦了鹿城躍進皮鞋廠。一位當地知情人士回憶,王只有初中文化,但個性很強、肯吃苦,當年跟舅舅學做皮鞋時,白天還在外面拉板車賺生活費。

  作為溫州第一批鞋企老闆,他的鞋廠生意蒸蒸日上,到1994年,王躍進組建了浙江霸力集團,這是浙江省第一家皮鞋行業的集團公司。

  當時杭州「武林門火燒溫州鞋」事發不久,6000餘家溫州鞋企中超過一半關門停產,但王躍進藉此提升產品製造工藝管理,脫穎而出而在1993年一舉獲得「中國鞋王」稱號。而為了「名副其實」,王曾用38張牛皮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一隻巨無霸男式皮鞋。

  不過,就在這隻巨無霸皮鞋問世後不久,霸力鞋業的經營開始走下坡路。相對於上世紀90年代數億元銷售收入的輝煌年景,在鞋業嚴重同質化競爭的21世紀初,霸力盈利能力漸漸萎縮。致力於品牌和渠道新路的溫州同行後來居上,漸漸取代並超越了「鞋王」。

  「這兩年,僅我們鎮工業園區被稱為鞋企『第一梯隊』的三家企業中,已沒有霸力的席位。」雙嶼鎮副鎮長姜輝告訴記者。

  主業利潤的日薄西山,使王躍進打起了轉行的主意。而就在他為鞋企困境憂心忡忡之時,一個來自廣西賀州政府招商團的礦業項目引起了他的注意。

  彼時,礦業投資熱剛剛在溫商中興起,不少在傳統製造業遭逢經營瓶頸的企業主,風起轉而投資礦產、房地產或從事民間借貸。

  「他原想通過礦業投資走出傳統主業的經營困境。」與王躍進相交多年的朋友、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榕芳告訴記者。王本意是通過副業投資打個翻身仗。

  2005年5月,王躍進的「浙江霸力集團賀州礦業有限公司」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新路礦區註冊成立,註冊資本2000多萬元,主要開採磁鐵礦、錫鋅礦。

  並不精礦業的王躍進,將此後幾年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在了廣西,據他的另一位故友溫州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估算,王向廣西的礦山陸續投資了2億元。

  然而,這番「全情投入」並非想像的那樣順風順水。

  原本許諾讓王牽頭整合當地礦區資源的地方政府,在第二年便以「涉嫌非法開採賀州白面山礦段」為由,對王躍進的礦場進行了查處整頓。此外,礦業公司的一人士稱,礦品貨款屢遭拖欠,制約了集團資金的正常運轉。

  與此同時,主業亦一波三折。2005年夏,霸力集團因參與牛皮走私,被溫州海關緝私部門處以重罰,合併罰金達1000多萬元。

  去年蔓延至實體經濟的金融危機則加速了霸力鞋業的衰亡。一名供貨商透露,霸力停產前只有兩條生產線在運行,總部員工人數亦縮減至200餘人。

  謝榕芳向記者透露,王躍進曾多次嘗試民間借貸以緩解日益緊張的資金流動,但沒有成功。

  不久,其多元資金鍊條終於斷裂,討債人接踵而至。此時,王躍進選擇了「人間蒸發」。

  8月初,王致電幾位家鄉故友揮言告別,稱自己「赴美國見客戶」,隨後不知去向。溫州市警局出入境管理處事後證實,王已於8月7日離境,目前身居澳大利亞。

  至事發之時,記者從溫州市有關部門了解到,霸力集團共拖欠本地4家銀行貸款1.065億元,尚欠49家債務人(已登記供貨商)金額達700多萬元;此外,其還向溫州某知名服裝企業進行了4000萬元的貸款擔保。

「溫州製造」資本轉型血淚故事

  王躍進苦心經營25年的皮鞋帝國「霸力」之死,在「溫州製造」商群中引發不小震動。

  在其同行看來,2005年進軍礦業之舉,直接造成了王的事業衰敗。

  「如果主業在走下坡路的時候,期望通過另一個不熟悉的行業來翻身,這個算盤打錯了。」謝榕芳說,王「兩條腿走路」的結果,最終連一條腿都無法保全。

  「霸力」轉型失敗並非溫州個案。由於資源市場受國際環境波動影響較大,周德文曾公開表示,溫州投資礦產的老闆中大約有70%的人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而這些「炒礦」的溫商,絕大多數原先都從事傳統製造業。

  由於遭遇發展困境,越來越多的溫商資本正從製造業中撤出。業內人士認為,當下礦產資源投資仍是溫州老闆的一大投資熱點。

  對於生產了全國10%-20%的鞋服,70%以上的剃鬚刀、鎖具、眼鏡,90%以上的打火機的「溫州製造」而言,既有的產能過剩遭逢金融危機,使得企業平均利潤嚴重下滑。

  一名溫商告訴記者,即使浙江60%的光纜企業關門,其剩餘產能也足夠全國所需。

  「轉型」之風隨即席捲「溫州製造」。浙商研究會會長楊軼清對記者表示,近年來溫商轉型有四種路徑。

  一是不放棄傳統產業,通過技術升級、品牌塑立和市場渠道開拓增加產品附加值;二是投向與原有行業相關聯的新興製造業領域,比如最近興起的新能源投資熱;第三種轉型其實是「轉行」,溫商對原所在行業或傳統製造業失去信心,而轉向風險更大,但投機利潤更高的礦產、房地產等資產行業;第四種「轉型」,就是涉足金融、創投等形式的資本運作。

  據周德文估算,目前已經有近1400億元溫州民間資金湧入了創投領域,成立投資基金數量達到300多個。

  「不少曾經做服裝、五金、貿易等傳統產業的老闆,在經過近幾年的製造業發展低谷之後,很多人賣掉了工廠,轉型做創投。」

  相比而言,一些溫企的轉型是出於提升產品附加值或企業利潤的戰略性主動轉型,但像王躍進卻屬於對主業失去興趣之後的「病急亂投醫」。

  「轉型的前提,是要有資源,並對新行業足夠熟悉。」一位鞋廠負責人告訴記者,礦山屬於高風險行業,地方行業投資政策與市場環境波動的變數都很大。

  謝榕芳告訴記者,當年王躍進決定進軍礦業時,手頭的富餘資金並不多,而對新拓業態的投資環境也不熟悉。

  謝榕芳向記者透露,在澳洲「暫避風頭」的王躍進近日曾給她打過電話。「他正在考慮是否回來」。

  王在廣西的礦山仍在運作之中。其礦業公司的一名人士稱,目前公司副總正主操經營管理全局。王躍進仍在期待鐵礦價格大幅上漲能令其翻身。

  「目前的宏觀形勢,對於溫州資本和企業家來說非常關鍵。一方面傳統製造業生存發展處境很難,一方面各種投資誘惑很多。」楊軼清說。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828/14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