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大陸海外上市72%低於IPO 多股票涉欺詐被停

—原標題:中國股票:應重視在美「客場」劣勢

HeQinglian點評:中國大陸企業在海外沒有吸引力。從2000年算起,在美國上市歷史超過1 年的中國股票中只有28%的股價高於當時發行價。這些企業是被認為最有增長前景的中國公司,並由美國的風險投資基金一手培育。多隻股票涉嫌欺詐被停牌

陸美國市場的中國成長性公司已有上百家。這些股票過去的表現曾經令人矚目,但近年來除少數公司比如百度、攜程這樣的明星公司外,大多數公司即便年均增長率高於20%,估值水平也明顯低於其他地區的同類型股票,並未能反映自身的業績水平和成長前景。

沃特USX中國指數(Halter USX China Index)收錄了迄今為止最為完備的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除去在美國和香港兩地上市的公司,該指數中還包含了 144隻在美上市的中國股票。以市值加權計算,這些股票在過去5年中的集體表現明顯差於在香港市場上市的同類股票(以MSCI中國中小板成長指數為代表)以及Russell 2000成長指數,最近一兩年的表現差距更是明顯。

從2009年6月6日到2010年6月8日的這一年中,這些股票平均下跌了3.8%,而同期香港市場的同類股票上漲了19.2%,Russell 2000指數上漲了15.1%.

在美上市的中國股票波動也更為劇烈——平均波動率達到70%,而香港市場的同類股票波動率只有55%.

中國股票在美國的IPO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也日益下降。 2010年年初以來的10隻中國股票的美國IPO中,只有2隻股票當前股價高於IPO當天開盤價。從2000年算起,在美國上市歷史超過1年的中國股票中,只有28%的股價高於當時IPO價格。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在香港市場上市的同類股票中,50%的股價都已超過了當初的IPO價格。

只有百度一隻股票在美國市場得到了充分的認可,部分原因可能在於谷歌模式的巨大成功,以及谷歌退出中國內地市場對百度贏利前景的正面影響。但是百度的高估值只是統計孤例。在美上市的中國股票普遍對香港市場的同類股票存在折價現象。以6月11日市值規模在2.5億~100億美元的股票為例,美國上市的中國股票預測本益比的中位數約為11,PEG(即用公司的本益比除以公司的盈利增長速度)的中位數在0.59左右,但是香港市場上市的股票預測本益比的中位數為 13,PEG的中位數達到0.71.

分行業來看,估值差距更為明顯。例如,幾乎所有中國主流的入口網站、網路遊戲、信息服務和其他高成長性的IT企業都在美國上市。然而,在美上市的中國資訊技術行業平均估值水平對同類香港市場上市企業存在26%的巨大折價。

醫療行業的折價現象亦相當顯著。儘管美國上市的中國醫療企業擁有國際認可的優秀產品和更為卓越的研發能力,以市值加權平均計算,其對香港市場上市的同類公司仍然存在 38%的折價。美國投資銀行Piper Jeffery的高級分析師在近日的行業分析報告中提到:「在美上市的中國醫療公司相比在香港市場上市的同類企業,估值存在11%~70%的折價現象,折價的幅度大小取決於使用的估值比率(本益比、企業價值/營業收入)和選擇的年份(2009~2011)。如果和中國內地上市的醫療企業相比,折價幅度則更為驚人(43%~93%)。」

上表展示了以6月11日市值加權計算的,在美國和香港市場上市的股票分行業的動態本益比情況。只有可選消費一個行業在美國市場的估值水平高於香港市場。

美國對上市公司的會計標準和財務透明性的要求比香港市場更高。理論上講,美國市場的估值水平應該更高,而不是更低。可惜理論和實踐並不一致。

導致估值差異的結構性原因之一,在於沒有任何一家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進入MSCI指數。儘管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股票在流動性、會計標準和財務披露方面都比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優勢更大,MSCI 指數卻只收錄了香港市場上的公司股票,由此導致美國市場上的中國股票缺乏指數基金的支持。並且,大多數中國、亞洲和新興市場的基金都選擇MSCI指數作為基準指數,購買美國上市的中國股票將會給此類基金帶來更大的跟蹤誤差。這一缺陷也導致機構投資者對美國上市的中國股票興趣的降低。

Russell 3000指數調整可能會進一步降低基金公司對美國上市的中國股票的興趣。該指數現在包含的30家中國公司在6月30日後被剔除出列,也就是說和該指數有關的ETF都將不會再有購買這些股票的需求。這就意味著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幾乎被徹底排除在任何主要股票指數之外了。

導致估值差異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和中國的信息溝通障礙。和美國一樣,香港同屬中國公司的境外市場,香港和內地的法律體制有著顯著的差異。但是香港投資者在文化知識和語言交流上占有優勢,對中國公司的經營環境理解也更為深刻。因此他們對財務報表的質疑和中國經濟的擔心,也比美國投資者要小得多。

當然導致估值差異的原因並非全部來源於指數結構和投資者。中國公司的經營歷史太短,很少有超過20年的公司。和美國本土公司相比,中國公司的經營者缺乏控制增長速度、管理投資者預期和增強業績可預測性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對於平滑公司業績非常重要,特別是在美國市場要求財務季報而大多數香港股票只要求半年報的情況下。

對於中國的上市公司來說,雇用和留住有才華的CFO也是一大問題。CFO是上市公司和投資者之間的一座橋樑。遺憾的是,既對中國和美國的會計體系有深入了解,又能熟練運用中英文;既能適應中國的企業文化,又能從美國投資者的角度闡述公司財務狀況的CFO在中國實屬鳳毛麟角。結果是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CFO的流動性非常大,大多數CFO都不會留下來和公司共同成長。在這種情況下,CFO要想更好地介紹和展示公司就顯得難上加難。隨著 IPO的不斷增加,對CFO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這一問題可能會更加突出。

和在香港上市的股票相比,投行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股票的評級更少。原因在於最有資格對這些股票進行評級的分析員基本都身處亞洲。他們的薪酬主要是和證券公司在亞洲分部的經營業績掛鈎的,而交易美國上市的中國股票算作是美國市場的業績,因此分析員很少有對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進行評級的動力。

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代表了部分中國最被低估和最有增長前景的公司。很多此類企業都是由美國的風險投資基金一手培育起來的。由於其顯赫的歷史地位,美國市場對於中國的大多數成長性公司仍具有吸引力。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股票在美國市場被低估和邊緣化(尤其是和香港市場相比),中國的企業可能已經意識到美國市場是自己的「客場」,並非「主場」。(作者系 GMO基金公司董事)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作者詹惠敏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710/17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