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謝選駿:「軟實力」概念是誰發明的




    按照奈的實力觀,所謂「硬實力」指的是一個國家所具有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是有形的、實實在在的,甚至可以量化的力量。所謂「軟實力」則比較抽象,通常指的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影響力,比如文化、道德形象和價值觀等,甚至包括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影響力,都可以歸納為「軟實力」。
    
    依照奈的觀點,「軟實力」這種能力,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
    
    在政治方面,軟實力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價值觀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以此結合基於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等「硬實力」,形成綜合國力。——奈言:「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樣重要,但是在資訊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
    
    進一步細看,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中,硬實力(Hard Power)作為「支配性實力」,還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Soft Power)則更多體現為導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種「同化式的實力」,包括一個國家的思想吸引力和政治的導向能力。
    
    「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它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國際關係的看法。 「軟實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內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義和正當性。四是處理國家間關係時的親和力。五是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對國際規範、國際標準和國際機制的導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國際輿論對一國國際形象的讚賞和認可程度。
    
    有人曾經指出過,美國學者克萊因在1970年代提出了有名的「國力方程」,把「戰略目標」與「國民意志」作為衡量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戰略目標」還是「國民意志」,都是極其複雜的無形因素,也可稱為軟實力,難以用靜態標準來衡量。另一位美國學者斯拜克曼把民族同質性、社會綜合程度、政治穩定性、國民士氣都視為軟實力。英國著名學者羅伯特·庫伯則認為,合法性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
    
    以上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切中要點,因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約瑟夫·奈的「軟實力論」其實是來自湯因比的「文明起源論」。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指出:文明的起源還必須具備有創造能力的少數人,他們是應戰的先行者和領導者,然後大多數人加以模仿。缺少這個條件,文明也是不會出現的。而文明衰落的實質主要在於少數創造者喪失了創造能力,多數模仿者撤銷了模仿行為,以及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失去了統一。總之是社會自決能力的喪失。
    
    顯然,這個「少數人創造」、「多數人模仿」的「文明起源」的機制,就是「軟實力」之所在。
    
    反言之,如果少數創造者喪失了創造能力、多數模仿者相應地撤回了他們的支持與模仿,整個社會失去了新的應戰能力——那麼一個社會的軟實力也就消失於無形了,其結果,就是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失去了統一。
    
    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年)作為英國歷史學家,早年曾在牛津大學接受古典教育,並成為希臘羅馬史和近東問題的專家。1919—1955年,湯因比長期擔任英國倫敦大學教授,並多次參加政治和社會活動。他的一生著述很多,但全面反映他歷史觀點並使他成名的是一套十二卷本的巨著《歷史研究》。這部書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歷史著作。
    
    在《歷史研究》一書的開頭,湯因比就尖銳指出,以往歷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國家作為歷史研究的一般範圍,這大大限制了歷史學家的眼界。事實上,歐洲沒有一個民族國家能夠獨立地說明自身的歷史問題。因此,應該把歷史現象放到更大的範圍內加以比較和考察,這種更大的範圍就是文明。文明是具有一定時間和空間聯繫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時包括幾個同樣類型的國家。
    
    文明自身又包含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其中文化構成一個文明社會的精髓。文明具有兩個特點:第一,都經歷起源、生長、衰落、解體和死亡五個發展階段。第二,文明和文明之間具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或稱「親屬關係」,就像幾代人生命的延續,每一個文明或者是「母體」,或者是「子體」,或者既是母體又是子體。但這種文明之間的歷史繼承性並不排斥它們之間的可比性。
    
    湯因比認為,要揭示文明的起源,首先要了解原始社會與文明社會的本質區別,這一本質區別就是模仿方向的不同。在原始社會,人們模仿的對象是已故的祖先,傳統習慣占據統治地位,所以社會停滯不前。在文明社會,人們模仿的對象則是富有創造性的人物,傳統習慣被打破,社會便處於不斷的變化與生長之中。由此看來,文明起源的性質就是從靜止狀態到活動狀態的過渡。這種過渡之所以能夠實現,既不是由於種族,也不是由於地理,而是由於人類面對某種困難的挑戰進行了成功的應戰。對第一代文明來說,挑戰主要來自自然環境,對第二、三代的親屬文明來說,挑戰主要來自人為環境,也就是垂死文明的掙扎,只有克服了這種掙扎,新的文明才能誕生起來。但是,這種挑戰必須適度,挑戰太大,應戰就不能成功;挑戰太小,又不足以刺激人們起來應戰。
    
    另外,文明的起源還必須具備有創造能力的少數人,他們是應戰的先行者和領導者,然後大多數人加以模仿。缺少這個條件,文明也是不會出現的。文明出現後並不一定都能發展起來,有些也可能陷人停滯狀態,因此,文明生長還必須具備四個條件:第一,挑戰和應戰的不斷循環往復。第二,挑戰與應戰的場所逐漸從外部轉向內部。第三,社會內部自決能力(對內部挑戰進行應戰的能力)的增強。第四,少數傑出人物的退隱與復出。總之,少數人創造,對一系列挑戰進行應戰;多數人模仿,使整個社會保持一致,這就是文明起源和生長的一般規律。
    
    但是,文明的生長並不是無止境的,只要應戰敵不過挑戰,文明就可能在其生長的任何一點上衰落下來。文明衰落的實質主要在於少數創造者喪失了創造能力,多數模仿者撤銷了模仿行為,以及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失去了統一。總之是社會自決能力的喪失。文明衰落的結果,就是社會有機體的分裂,社會分成少數統治者、內部無產者和外部無產者三部分。他們分別是原來的少數創造者,多數模仿者和文明社會周圍對於文明社會充滿敵意的蠻族軍事集團。
    
    隨著社會的解體,舊的母體文明便開始向新的子體文明過渡,這一過渡經歷了四個階段:首先,列強紛爭,戰亂不已。其次,統一國家時期,特點是一個強大的勢力削平群雄,建立大一統帝國,帶來暫時的和平和繁榮。第三,間歇時期,特點是宗教思想產生並在社會上迅速蔓延。第四是統一教會時期,特點是一個強大的宗教組織出現,但國家卻搖搖欲墜,最後蠻族軍事集團衝破了原有的軍事分界線,摧毀了統一國家,新的文明開始了,以統一教會為代表的新社會又具備了對挑戰進行成功應戰的能力。
    
    但是,文明衰落之後,並不一定馬上導致舊文明的死亡和新文明的誕生,中間很可能出現千年甚至數千年的僵化狀態。比如埃及文明衰落於公元前十六世紀,而其解體和死亡要到公元五世紀,中間經過了兩千年。蘇美爾文明和印度文明也分別僵化了一千年和八百年。現代中國文明在公元十世紀唐朝滅亡後就開始了衰落和解體的過程,先是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接著出現宋代統一國家,但蒙古的人侵使這個過程中斷,社會沒有進入間歇時期,而是處於僵化狀態,這種僵化狀態一直持續到今天仍然沒有結束。
    
    湯因比的這套文明理論,顯然比約瑟夫·奈的「軟實力」論,更為深入地闡明了「軟實力」的來龍去脈。使我們可以舉一反三地想到:即使是所謂的「硬實力」,也是起源於「軟實力」的。他的理論核心也因此被人稱為「文化形態史觀」,或稱為「歷史形態學」。其要點可以歸結為及下幾條:
    
    1、文化是通過對環境的「挑戰」的應戰所遭受的考驗而產生的。
    
    2、文化的生長是由那些「退隱」和「復出」的少數偉大人物的歷史活動所決定的。
    
    3、文化的衰落來自於少數創造者喪失了創造能力,多數人相應地撤回了他們的支持與模仿,整個社會失去了新的應戰能力。
    
    4、文明的解體在於社會體和靈魂的分裂。
    
    在我看來,這最後一條,「文明的解體在於社會體和靈魂的分裂」,正是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分離所造成的文明解體、社會解體,也正是這一百多年的來的中國所反覆經歷的噩夢。
    
    舉一個例子:
    
    1、由於滿清沒有能像日本那樣,對環境的「挑戰」進行有效地應戰,因此
    
    2、無法容忍少數「退隱」的偉大人物「復出」展開其歷史活動,結果導致
    
    3、少數創造者喪失了創造能力,多數人相應地撤回了他們的支持與模仿,整個社會失去了新的應戰能力——
    
    4、最後社會體和靈魂的分裂,使得滿清解體、中國解體。
    
    再舉一個例子:
    
    1、毛澤東集團曾經對環境的「挑戰」進行過有效地應戰,因此一度強大,
    
    2、但毛澤東無法容忍少數「退隱」的偉大人物「復出」展開其歷史活動,結果發動歷次政治運動,導致
    
    3、少數創造者喪失了創造能力,多數人相應地撤回了他們的支持與模仿,整個社會失去了新的應戰能力——
    
    4、最後社會體和靈魂的分裂,使得文革慘敗、共產主義解體。
    
    現在,通過三十年「改革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拋棄毛主義、追隨西方社會的軟實力,來增進了自己的硬實力,但是卻沒有能力增進自己的軟實力,反而使得自身原有的一些軟實力日益萎縮、分裂、變態、消失。
    
    現在,中國社會已經逐漸認識到:如果不能重建並增進中國自身的軟實力,那麼中國的硬實力並不能發揮已有的功效,甚至會反過來,聽憑硬實力惡性發展,成為社會分裂的利器,最終將導致改革開放這個「新型洋務運動」的解體。
    
    盛世危言,殷鑑不遠。
    
    2010年7月12日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博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717/17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