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同治陝甘回變後裔中亞過明清生活 東干人在碎葉城

阿波羅網編者按:東干族來歷,摘自維基百科

同治陝甘回變

 

同治陝甘回變,又稱同治陝甘回亂,是發生在中國19世紀清朝同治年間的一場戰爭和動亂。這是由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在1862年和1877年之間發起的一場與漢族之間的仇殺,它維持了十年多,波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區,最後被多隆阿部隊和以漢人湘軍為主的清朝軍隊鎮壓。

這次暴亂的目的是在黃河西岸陝甘地區以驅逐、殺害非穆斯林為手段來建立回民的民族國家,但是並未提出雲南杜文秀領導的回民起事那樣建立伊斯蘭國的口號。戰亂對西北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損失人口2000多萬

 

西北回漢之間民族衝突引發的大規模屠殺。戰前陝西省有回民170萬人,在該省人口中占有相當比重,而且絕大部分分布在關中地區。1880年陝西回民人口谷底數不會超過15萬,戰亂中損失的回民在160萬口左右,人口損失率高達91.4%。戰後只有西安城內未參加作亂的3萬回民得以倖存,少部分逃亡,其餘人均已死亡。甘肅省回民在戰爭中的死亡率也相當高,但仍在該省居民中占有一定比例。一部分回民為逃避報復,隨白彥虎逃至俄國,成為今天的東干族

 

此役對漢族的打擊也異常嚴重。首先,部分回民軍曾打出「殺漢興回」的口號,導致對漢族百姓無差別對待,馬長壽《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調查記錄》中記錄,當時回軍攻破漢族村寨之後,四處尋人殺人,有漢人躲入地窖中,回軍就用辣椒面燃熏,窖中老少熏死大半。這種殘忍的手段使得陝西人口銳減,田地、灌溉渠等基礎設施被破壞,亂後關中不少地區千里赤地,一片殘破景象。直到光緒年間,「長安、咸寧、華陰等縣多狼,三五成群,路人多有戒心,且鼠害尤甚,一貓貴至千錢」。


有這樣個被世人遺忘的一群。

在從前的蘇聯,他們一直被稱為「東干」民族,會講流利的俄羅斯語。他們的祖先於130年前來到中亞,和多數海外華人的祖先一樣,在鴉片戰爭(1840年)後,即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之間,由於中國內亂,生活所迫,而漂流他鄉。

這批流落在中亞的中國人,聚居點主要在吉爾吉斯和哈薩克的交界處,即是秋河的兩岸,包括吉爾吉斯首都比什凱克的周圍,這一帶其實就是古代的碎葉城(現為托克馬克市),距離中國邊界約有1千公里

今天,他們仍被俄羅斯族、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稱為「東干人」,其實,他們是源自中國大陸陝甘兩省的回民,他們使用的語言是跟中國陝西和甘肅境內一樣通行的北方方言。

百多年來,他們並沒有忘記中華文化。他們創立了海外華人歷史的數個「唯一」或「第一」。

為了繼承母語文化,他們創立了世界獨一無二的,唯一把中文用斯拉夫字母(即俄羅斯字母)來拼寫的中國語言,相應地,也擁有以斯拉夫語拼寫的報紙及完整的一至十二號(即小學至中學)的課本教材。

他們是中國以外最大的回民社會群體,今天人數達到12萬人;當年也是最大一批武裝反清失敗後的移民群落(數萬人),那是海外華人穆斯林歷史上悲慘的逃亡史,在1877年深冬季節,這些來自中國陝甘兩省的回民,越過海拔5千至6千米以上的高原,後有清兵追擊,前有雪山阻路,成功逃亡至中亞的只占 30%,大約70%的人或戰死、或凍死、或餓死、或掉在雪崩中,至今老人家憶起都還會流淚。

這些目前居住在哈薩克、吉爾吉斯和烏茲別克的中國人,為什麼會被現今俄羅斯人稱為東干人呢?

東干,即指甘肅東部,原來是他們的第一代人來到這裡後,被人問作從哪裡來時,他們回答「東干」,即甘肅東部,後來一直沿用為「東干人」,其實是中國西北部的陝甘回民。

與中國隔絕近百年後,這些東干民族的生活方式,有些還停留在清朝時代,比如在他們的日常用語中,稱呼首相、總統為「皇上」或「皇帝」,政府機構叫做「衙門」,警察叫「衙役」,學校叫「學堂」,上學或上課叫「上學堂」。

更甚的是,有些女人的頭飾和穿著仍是清朝時代的,她們的這種清朝穿著,在結婚典禮上是不可少的服飾。


圖片來源: 網絡


圖片來源: 網絡


圖片來源: 網絡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南洋商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1013/221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