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中國的老祖宗為何認為國家大事就是戰爭和祭祀?

—華夏文明五千年 第六集-禮樂教育(二)

17分19秒  下載mp3(16k) | (128k)


人類的歷史,是人類文明的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文明是以朝代更迭來創新和延續的。即所謂:「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華夏文明五千年》這個欄目,從獨特的視角介紹、展現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同時試圖在現代的社會條件下、結合現代人的心理和思維的特點延續我們的傳統,希望通過個欄目有助於架起一座跨時空的橋樑,在傳統和現代人的心靈之間促進溝通。我們這個欄目的嘉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研究專家文昭

主持人:文昭您好!

文昭:主持人好,希望之聲的聽眾朋友們好!

主持人:上期節目中我們主要介紹了除婚姻之外的其它一些重要場合上的禮儀,比如祭祖、還有老人的喪禮等,我們還談到,古人之所以非常注重在禮儀程序上下工夫,主要目地是要通過這些禮儀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達到教化人心的目地。比如說,古時候人們出席各種禮儀場合的時候要穿上美麗的服裝,演奏美麗的音樂,以這種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來達到教化人心的目地。如果只是乾巴巴的說教人們往往不愛聽,定一個懲罰的條款出來也容易讓人內心產生牴觸,而美的東西人們自然願意親近,也就達到了傳遞一些重要價值觀念的目地了。

文昭:我們今天看《詩經》,這是我們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時期共305首詩篇,現在我們看到的實際是唱詞,在當時實際都是要配樂的演唱的,而且還有舞蹈,其中一些重大的場合甚至有成百上千人的舞蹈。可惜音樂和舞蹈都失傳了,只留下了歌詞。所以在那個時代,音樂、舞蹈、服飾都是與各種禮儀場合聯繫在一起的。比如《詩經-周頌》裡有一首叫《雍》的詩歌:「有來雍雍,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就是指很雍容和安詳的舉止和神態,這首詩用白話來說就是:「眾人和悅心舒暢,嚴肅恭敬到廟堂,諸侯公卿來助祭,天子儀容好端莊」。這首詩描寫的是祭祀活動接近結尾的時候,大家心情都比較放鬆;但來到廟堂的時候,每個人都嚴肅起來。大概是天子祭禮先王的活動,所以天子作為主祭,諸候公卿都在一旁隨禮、同時提供幫助。天子的儀容真是端莊啊。所以再後來,在節日或慶典上祭祀先王的時候,最後有個環節叫「撤撰」,就是祭禮結束了,要把供品撤走分給參與的人。撤撰的時候就要唱這首歌。《詩經》的305首詩里,直接用於祭禮的有34首,代表性的像《周頌》裡的《清廟》、《既醉》,還有這首《雍》。與祭禮有關的就更多了。所以在這種悠揚的鐘磬音樂聲中,在歌詠聲當中。不管是參與的人,還是觀禮的人,莊嚴肅穆的情感就油然而生,尊敬和追思祖先、珍惜祖先的遣產這些信念,自然就在人們的心中紮下根來,成為了人格的一部分。

主持人:嗯,這也就通過禮樂達到了「教化」的目地了。看來藝術的、美的東西對人的影響真是深啊。我們在海外看到有許多傳統保留的比較好的華僑家庭,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就是給祖先上香,給家裡的長輩磕頭,也是這種古禮的延續吧。

文昭:是,不過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禮的內容大部分都遺失了,只有較少部分作為風俗保留下來了。服飾、音樂那部分內容更是散失得更多,這其實是很大的一個遺憾。今天我們講要追思祖先,沒有那樣的場合,你真的很難產生這樣的情感,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只是一個概念,從概念上知道,我們應該尊敬祖先,可是並沒有把它內化為一種感情和信念。這種民族精神的流失是挺可悲的。

主持人:這就好象講「愛國主義」,我曾聽到有人說,在中國聽了幾十年「愛國主義的宣傳」,也不覺得有什麼。後來到美國看了「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才知道國家是什麼,才知道什麼是愛國主義。所以要營造一個氛圍,讓人們身臨其境,才真正知道那個概念的內涵是什麼,才會真正懂得!

文昭:是這樣。所以西方有句諺語,我看過我會忘記;我聽過的我會記得;我體驗過的我會理解。服飾、音樂這些元素能帶給人美的體驗,所以印象會尤其深刻。但是另外一面,就是藝術必須是真誠的,它才能打動人。所以孔子說「祭神如神在」,禮儀活動也是一樣,祭神的時候就真的像神靈在側一樣,內心虔誠莊重,才會有那個神性的、富有感染力的場,再輔以服飾、音樂這些元素,那才會給人深刻的印象。以前中國拍的一些愛國主義電影,當你發現它和現實脫離了,和歷史的真實也脫離的時候,你基本上對它就免疫了,也就不會給你帶來多少影響了,因為它不真。什麼叫真正的 「理解」。它不是一個符號,不是一個概念,而是要使你的身體裡發生某種化學反應才行。我們說「中華文明燦爛輝煌」大家明白嗎,可能都會說明白。可是當我去看神韻藝術團的演出,通過音樂、舞蹈、服飾、燈光等許許多多元素,把這一幅幅中華文明的景像展現在你眼前的時候,這時我對「燦爛輝煌」這個詞有了不同的理解,因為它使你身體裡起了某種反學反應。我們說華夏文明有「服章之美,有禮義之大」也是一樣,這只是一個概念,如果有一天我們真能把這個場合恢復、再現出來,大家可能都會有感慨,原來這就是「服章之美」、這就是「禮義之大」。

主持人:聽起來真是很令人神往,不過回到現實當中。古人把很多精力花在各種禮儀活動中,主要的目地是傳遞一些重要的價值觀,進行品德教育。現代人可能會想,這樣會不會花在工作的時間就少了,這個「禮」雖好,但太複雜成本就太高了。

文昭:古人確實說過「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國家的大事就兩件,一件是祭祀,一件是戰爭。祭祀就是「禮」的一部分內容嘛。「禮」的活動太複雜太隆重會不會成本太高沒必要?看從哪個方面講。古代沒有電視廣播等傳媒,怎麼把全社會導入良性的秩序呢。就是通過各種禮儀場合的活動,展現出的美、莊嚴和秩序,從而使人們都起而效仿,也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去實踐,於是整個社會就步入了一種良性的秩序。而且「禮」也能起到管理社會的功能,比如祭祀是一項分工和程序都很複雜的活動,有主祭、有助祭、有司儀,不同的職位需要有不同的才幹和聲望的人來擔任,祭祀中要向上天、祖先和神靈報告這一年國家或家族的所作所為,因為要考評人的功過;行禮祝拜的時候要依據人的身份等級來排列次序。所以要組織一次祭祀,就要考查不同人的品德、才幹、聲望,就是把社會納入一種有序的管理了,而且人們都是自願配合參與的,這樣說起來行政成本反而是更低的。所以孔子才說:「明白了各種大祭、小祭的意義,管理社會就像看手掌上的東西這麼簡單吧」。

主持人:現代社會強調的是法律,聽起來這個「禮」是管理社會的另一種思路。而且如果大家都是發自內心的配合參與的話,真的可能用不了各種機構那麼多的公務員了。

文昭:不僅如此,因為「禮」不僅體現為品德和秩序,還體現為外在的文明。有很形象的表現,除了音樂、舞蹈、服飾之外,還有建築、競賽、各種集會活動。有外國人一看,原來華夏文明如此輝煌啊,從而在自己的國家也效仿、推廣,這就實現了文化輸出、價值觀輸出了。用古人的話講,就是由「治國」而達到「平天下」的高度,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這個國家的「軟實力」超強。可以不戰而勝。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還會覺得它成本高嗎?

主持人:今天聊過以後,我對華夏文明的「禮義之大」又有了新的理解。時間有限,我們下次接著再聊,看來這個「禮」的內容真是有很多可說的呢。謝謝文昭。

文昭:謝謝主持人,謝謝希望之聲的聽眾朋友。

聽眾朋友,今天的華夏文明五千年就到這裡,感謝您的收聽,我們下期節目時間再會。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1213/228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