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2012:中國地產的末日傳說

作者:

►如果告訴中國,不要嚮往第一世界國家的生活水平,中國當然不能容忍這種態度。但是你要第一世界國家人民放棄他們如今的生活水平,他們也不能容忍。那麼大家都過上「窮奢極欲」的生活呢?地球又不能容忍。

 

►中國飆升的房價通過從製造行業轉移而來的錢而被炒起來,僅僅是助長了中國的『泡沫經濟』,中國的製造業將是它發展的盡頭。因為製造業領域所面臨的兩大難題,第一是跨國投資環境的惡化,第二則是嚴重的產能過剩。

 

►房地產帶動了汽車、裝修、建材、家具、家電、園林和基礎建設;一旦地產停擺,這些行業也將面臨著雪崩的危險。

 

►如果說如同戰爭一般的房地產狂潮是一場社會財富再分配的話,那麼在後地產時代的物業稅則是另一場財富大洗牌。

兩年之前,一部好萊塢電影風靡全球,《2012》——這個出自災難片大師羅蘭•艾黙里奇的視覺大片在當年中國和世界票房榜上獨占鰲頭,「《2012》講述是一種可能性,地球會不會在2012年迎來他的終點,如果是真的,人類文明何去如從?」在許多故事和傳說中,馬上就要到來的2012年無疑是一個詭異的年份。天體物理學家指出,地球與太陽的磁極將在這一年發生顛倒;根據日食—聖嬰現象係數理論,這將可能引發地球生命的毀滅。在古老而神秘的瑪雅傳說中,2012年12月21日將是人類文明結束的日子。這個神秘的預言在西方世界廣為傳播,《2012》就是對這個瑪雅預言的誇張演繹。

 

古老的瑪雅曆法認為,地球生命有5個太陽紀,分別遭遇人類的5次浩劫:第一個太陽紀是洪水浩劫,世界遭受大洪水;第二個太陽紀是風蛇浩劫,建築物被颶風催毀;第三個太陽紀是火雨浩劫;第四個太陽紀是地震浩劫;第五個太陽紀就是世界末日,太陽會消失,大地劇烈搖晃,災難四起……當第五個太陽紀來臨,地球會徹底毀滅,按照瑪雅曆法為3113年,換算成耶穌紀元的公曆便是2012年12月21日。

所謂中國模式

 

在電影《2012》中,美國政要面對即將修建完成的諾亞方舟讚嘆道:「這麼艱巨的項目交給中國是對的,沒有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比中國做得更好。」這句台詞在中國影院中引發了觀眾們的狂笑。

 

作為《槍炮、鋼鐵和病菌》的姊妹篇,《崩潰》一書的副標題是「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賈雷德·戴蒙德在書中用大量筆墨來分析中國的現狀和未來。即使有危言聳聽之嫌,但戴蒙德的話絕非杞人憂天,更像是一部「盛世危言」。他提出兩點:一,中國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是世界性的問題;二,如果中國人也想過上已開發國家人「窮奢極欲」的生活,那麼地球就要崩潰。戴蒙德將中國的環境問題歸為6大類,即空氣、水、土壤、棲息地破壞、生物多樣性消失以及超大型工程。因為污染,中國城市居民平均血鉛濃度幾乎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每年因空氣污染而導致的死亡人數大約30萬,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菸草生產和消費國,每年中國大約有73萬人死於抽菸。

 

加入WTO10年來,中國經濟在後發優勢下,依靠全球化經濟分工體系,一直在「大規模快速增長」。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也是世界上化肥生產和消費最多的國家。自1981年以來,中國的化肥使用量增長了5倍,每畝農田的化肥使用量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中國農藥生產和消費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農藥消費量的14%,是農藥淨出口國。此外,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和水泥生產國。在過去20年裡,中國的鋼鐵、鋼鐵製品、水泥、塑料和化學纖維產量分別提高了5倍、7倍、10倍、19倍和30倍,而洗衣機的產量則增加了34000倍。

 

隨著肥胖病的增多,中國食肉者也越來越多。豬肉是中國首要的肉製品,牛肉、羊肉和雞肉等產品的消費量也快速增長,而中國的人均蛋類消費早已與第一世界國家等同。動物類食品人均消費量在30年間翻了幾番,這意味著糧食消耗和農業廢棄物也隨之增加,因為每生產1斤的肉食就需要10或20斤的糧食或植物。中國也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玉米進口國。而飼養動物所產生的排泄已經遠遠超過工業廢棄物,更加重了對土壤和水資源的污染。

 

在2010年,天災人禍中的海地讓全人類提前看到了世界末日,人們怎會相信它曾經是地球最為繁榮富裕的殖民地,而且它第一個取得獨立。中國用全球7%的土地,養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這是絕大多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事實。但很少有人提及另一個事實:中國占全球7%的耕地,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單位面積上的磷肥和鉀肥使用量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從1984年到2007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增長21%,但化肥投入增加了3368萬噸,增長200%。中國的糧倉東北,農業正在陷入對化肥的過度依賴。農民的化肥用量,逐年增加,不僅造成了土壤土質的惡化,而且某些化肥所含有的重金屬,正在威脅人類的安全,而過度使用的化肥,也使水和空氣的污染加劇。實際上,化肥的邊際效應在逐年遞降,但農民對於化肥就像吸毒一樣,產生了依賴,欲罷不能。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土壤的進一步被破壞,東北這個糧倉,將出現大範圍的危機。換言之,糧倉將有崩解的危險。中國農業問題專家黨國英說:「中國目前糧食高產主要是依靠化肥、農藥,依靠地表水和地下水灌溉,為此我們付出了極大的環境代價。」

 

隨著中國交通的提速,災難與成本也在迅速上升。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輪子上的中國,機動車保有量超過2億輛。根據官方統計,每年因車禍死亡者達到10多萬人,受傷者有100多萬人。平均每天要用300個中國人的身體和生命來祭拜輪子。儘管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只占全世界的1/18,但每年車禍死亡人數占全球的1/5。中國的車禍死亡率已經連續1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國以世界3%的汽車保有量,製造了全球16%的死亡人數。中國城市每萬輛車死亡率是美國的17.8倍。在過去一年,小悅悅事件和甘肅校車事件引發全社會關注。

 

北京的機動車數量超過500萬之後,首都不僅變成了「首堵」,汽車排放的廢氣污染在2011年的冬天發展成為一場社會事件。對很多人來說,空氣污染唯一的好處是污染面前人人平等,即使你是身家億萬的老闆,或是身居要職的高官,在一個重度污染的環境中,你也必須接受這種看不見藍天的囚禁。或者說,除非你乘坐直升飛機,那怕是悍馬或寶馬,也照樣得在路上「臥著」。面對未來,中國還將會生產更多的汽車,也會有更多的土地被改造成公路兼停車場。無論是在路上或者在家裡,你都必須呼吸汽車排放出來的尾氣。

 

從經濟結構來說,所謂中國模式可以歸納為「廉價勞動力+投資+加工製造+出口+外匯存底=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出口工業將製造成品運往國外,污染物則留給自己,而且這種現象正在變本加厲。賈雷德·戴蒙德指出:「如果告訴中國,不要嚮往第一世界國家的生活水平,中國當然不能容忍這種態度。」但是你要第一世界國家人民放棄他們如今的生活水平,他們也不能容忍。那麼大家都過上「窮奢極欲」的生活呢?地球又不能容忍。可以說,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發展問題,歸根到底都是關於人類未來的最大的政治問題。值得讚賞的是,作為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正在轉變態度,開始接受相應的減排義務。

 

美國總統歐巴馬曾經說過一句實話:「缺乏自由的繁榮是另一種形式的貧乏。」中共政府為此反駁道:「希望有關國家尊重各國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毫無疑問,經濟增長是一個社會繁榮的基礎,但如果經濟增長的成本過高、代價過大,這種弱肉強食的繁榮與殺雞取卵的暴富只會帶來巨大的社會不公,從而出現崩潰的危險;這種飲鴆止渴式的所謂增長其實是不可持續的。 一旦中國的經濟真的開始崩盤,它內部的紛爭會事整個國家陷入混亂。根據孫立平教授的說法,去年中國有多達18萬起抗議和騷亂(官方稱為「群體性事件」),平均每天500起。

 

《謊言帝國:21世紀的中國真相》一書的作者、法國政治經濟學家居伊•索爾曼指出,中國的最大變化不在於經濟的層面。自由市場的發展如果沒有和自由思想的進程同步,那麼經濟的發展將是毫無意義的。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模式現在已經走到一條死路。因為任何增長終究會到達一個瓶頸。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徵只是資本的重複堆積,這種陳舊的經濟模式就是典型的「重商主義」。因此說,貌似強大的中國其實只是一堆木頭捆在一起湊成的龐大的木筏,而不是一艘真正的有機組織的、形成強大力量的戰艦。這樣的中國不管怎樣龐大,也是不堪一擊的,一個小小的風浪就足以使其瞬間崩潰。

塔吊上的中國

 

在電影《2012》中,代表官方話語的中國軍人正在進行末日宣傳:「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可以創造更多工作的機會。」毫無疑問,就業與GDP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重要的意識形態:無論怎樣,「發展是硬道理」;不斷地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成為權力合法性的最重要支撐。在衣和食的問題解決之後,住和行成為最大的消費市場。住房與汽車齊頭並進,成為中國經濟的兩根鐵軌,使中國經濟迅速駛入快車道,連續10多年保持著兩位數左右的增長率。反過來,唯GDP主義發展模式也產生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負面效應:收入分配不公平、社會分化、勞工權利得不到保障、環保惡化和社會道德體系瓦解等等。

 

當水立方的泡沫造型為中國樹立了一個「不差錢」的形象後,泡沫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現實。早在2008年,《福布斯》評出了全球七大的經濟泡沫,其中中國房地產市場位居第二大泡沫。依靠中共政府4萬億強心針救市,有驚無險的2008「拐點」被成功延後,地產繼續一路狂奔。王志綱認為,2008年出現全球金融危機,正是中國宏觀調控的絕佳機遇,藉此給過熱的中國經濟潑潑冷水,趁勢痛下決心實現轉型,中國經濟將更有後勁,更加可持續。但相反,盲目的貨幣投放,只不過把危機向後拖延,實則加重了中國的經濟病。到2009年,中國土地出讓金總金額達15000億元,占當年GDP的4.4%。中國70個大中城市土地出讓金共計10836億元,比2008年猛增140%,比「瘋狂」的2007年增加49%。「賣地」持續多年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支柱,許多城市包括北京的土地出讓金實際占到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今年初,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公開承認,最近5年來,中共政府出售土地3300多萬畝,獲得土地暴利7萬多億元。

 

 「退休女工」王煉利女士的《中國房地產之厄》一書歷經坎坷,日前終於在香港出版。王煉利通過對來自國家統計局的公開信息中有關房地產的統計分析,她不僅「證實」了「很多專家學者違背了常識在信口開河」的現狀,更重要的是告訴了人們「中國的方方面面是怎樣『被』房地產的」。在這個過程中,全國城鎮野蠻大拆遷、居民就業難、社會消費難以啟動等等社會動盪因素,都可以從「中國『被』房地產」中找到答案。中國房地產真正的高速發展,其實是從1998年開始的,至今已經一路狂奔了整整13年。如果從2001年入世算起,中國房地產用了10年時間將房價推高了整整10倍,而相反,股市還在2000點徘徊,這顯然與貨幣超發有很大關係。10年前,當時中國住房實物分配製度徹底結束,整個金融行業幾乎毫不例外地紛紛開辦房地產按揭業務。銀行的介入使中國房地產業開始空前繁榮。按揭拉低了購房門檻;寬鬆的信貸政策降低了開發商的融資成本;「招拍掛」的土地財政徹底消除了土地瓶頸。

 

對中國來說,房地產從來就是政治問題,對中國房地產來說,這裡沒有真正的市場,卻有真正的政治。可以說,這10年來,地方財政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依靠玩弄房術的「土地財政」,而中共政府成為房地產狂飆中的最大獲益者,大部分地產收益最終都會落進政府的腰包。據全國工商聯對三個一線城市的調查,上海財政從房價中分得的份額為64.50%,北京為48.28%,廣州為46.94%。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地產都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火車頭,或者說是中國經濟的「劫持者」。房地產業即使不占據支柱地位,也是這10年來地方政府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以2009年為例,房地產行業創造的增加值占GDP約6%;中國民眾當年消費性支出約12萬億,其中商品房消費支出為6萬億。2010年,鄂爾多斯的房地產開工面積是1009.4萬平方米,而同期北京市是1639.5萬平方米,開工面積已經接近北京市的2/3。鄂爾多斯人均的購房面積是15平方米,而北京的數據則只有0.78平方米。作為狂熱的投資品,房地產資產的高度泡沫化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不用說唐福珍錢雲會們——1.2億失去了土地的失地農民與300萬戶城市拆遷戶的血淚故事,地產同樣的成為中國中產階級的災難,作家閻連科不得不在網上向胡溫求救。

 

中國目前有8萬多家房地產開發商,它們擁有的土地足以建造近1億套住房。據瑞信分析師估算,加上空置的待售住房,中國已有能力滿足長達20年的住房需求。在戶口隔離制度下,只有勞動力而不要人的中國城市化其實是對城市化的反動。房地產業在過去幾年完全陷於一種失控的非理性繁榮。房地產泡沫吸引大量實業資本殺入,中國的經濟結構迅速地房地產化。作為一個典型代表,曾經作為中國電腦第一企業的聯想竟然早已放棄了電腦製造,而急急殺入地產。外資製造業雲集的東莞工業園區已經變成一座巨大的幽靈城。2010年這裡還有100多家企業和10多萬員工,如今僅剩下寥寥數家企業和幾百名工人。這印證了中國對歐洲出口因歐元區危機遏制消費開支而出現「斷崖式下跌」。經濟學家郎咸平指出:「中國飆升的房價通過從製造行業轉移而來的錢而被炒起來,僅僅是助長了中國的『泡沫經濟』,中國的製造業將是它發展的盡頭。因為製造業領域所面臨的兩大難題,第一是跨國投資環境的惡化,第二則是嚴重的產能過剩。」

 

曾有一部著名的好萊塢電影,叫《生死時速》(《Speed》)。電影情節很簡單,恐怖分子在一輛巴士里安裝了炸彈,只要巴士的時速超過每小時50英里,就不能減速。一旦低於時速50英里,就會引發炸彈爆炸,導致車毀人亡。所以整部電影都在這個瘋狂疾駛、充滿死亡恐懼的巴士中進行。在世界危機蔓延的2011年,有一個段子說:希臘「破產」了,沒事,還有歐洲諸國可以救援;歐洲「破產」了,沒事,還有美國可以救援;美國「破產」了,沒事,還有中國可以救援;中國「破產」了,沒事,我們還有上帝……經濟學家張維迎則這樣說:「中國已到了離開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再無空間的地步。美國的市場經濟如平地推車,停歇無妨,而中國的市場經濟,則如推車爬坡,停頓便是倒退。與政治體制改革這樣的大局相比,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已變成次要。」

 

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越來越趨於純粹生產型國家,只製造,不創造;只生產,不消費;只出口,不進口。西方國家則越來越趨於純粹消費型國家,只創造,不製造;只消費,不生產;只進口,不出口。在歐洲陷入一片經濟困境之時,溫州的失落已經成為一個不祥的預兆,中國的經濟問題最終仍要回到內需層面。但僅僅依靠富人的揮霍來拉動內需只能製造一個「內虛」的中國。內需的缺失與出口的受阻將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2009年,中國鋼材產能達到7億噸,產能過剩將近5億噸,產能利用率不足75%。從某種程度上,地產從一開始就成為提振內需的唯一砝碼。

 

房地產在推升GDP增長的同時,在政治上產生了更加詭異和無法替代無法動搖的作用。首先,地產有效地化解了產能過剩的嚴峻壓力,鋼筋水泥的高消耗高耗能消解了最大的產能過剩。連續最近10幾年來,中國鋼鐵和水泥產量和消耗量一直占全球總產量的一半以上,而其中絕大部分被用來蓋房子。2008年全國水泥總產量13.9億噸,平均1個中國人1年就要消耗1噸水泥。鋼鐵和水泥行業都是典型的高耗能產業。目前中國建築行業的總能耗已經占到整個社會總能耗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國每年新屋建設量也占世界60%以上,而中國只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其經濟總量只占全世界的7%左右。

 

毫無疑問,房地產對「內需」和「GDP」的帶動是其受到官方鼓勵核心原因。一旦地產崩潰,則整個能源行業、鋼鐵業、水泥業、煤炭工業也都將一損俱損。這些原始工業仍然構成落後中國的核心經濟因素,因為中國尚未發展出成熟完善的知識經濟體系。中國GDP的列車幾乎全部系在房地產的火車頭上。一旦房地產市場倒塌,其結果就是GDP增速放緩、公共債務的上升和通貨膨脹的居高不下,這些將是未來中國面臨的最大困境。應當看到,在中國光鮮的新摩天大樓、高速公路以及子彈頭列車背後,是無人居住的鬼城、空蕩蕩的公路和空駛的高鐵。蔣方舟在《紀事2011》中寫道:

 

「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之後,世界對中國經濟的唱衰忽然多於唱好。在危機感面前,越來越多人開始考慮移民,在2012年前搶一張船票。2011年,所有人都參與了一場沒有贏家、莊家通吃的遊戲。就連春風得意的房地產商,也在史上最嚴厲的行政手段的強壓下,在年末,變得憂心忡忡、愁雲慘澹。」

地產的末日?

 

在電影《2012》中,中國製造了拯救人類的諾亞方舟,最後登上「神舟」的卻是美國人。有些經濟學家指出,2008年是中國經濟由盛而衰的拐點,2009年以來的GDP增長只是依靠資產泡沫催生出來的非理性亢奮。英國渣打銀行的報告預計,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的50%以上都是由投資驅動的,而在危機重重的2008年,這一比例僅為43%。事實上,東莞和溫州製造業的崩潰才是中國經濟的真實場景。從溫州老闆跑路潮,可以想見那些承擔了60%以上的稅收和90%以上就業的中國民間中小企業主的悲慘結局。從2011年伊始,由於對房地產購買和銀行貸款的嚴格限制,中國房地產交易量和價格雙雙下降,引發人們對房地產市場崩盤的恐慌,這將把債台高築的房地產開發商逼至絕境。隨著地產狂熱和經濟泡沫的破裂,中國經濟必將進入非理性蕭條時期,即所謂的「硬著陸」或者「軟著陸」。硬著陸就是暫時性的揚湯止沸,泡沫並沒有消除,泡沫破滅引發經濟危機和經濟持續衰退,社會陷入動盪。相比之下「軟著陸」則使泡沫漸破,消彌於無形,社會可能出現陣痛但不會出現震盪。地產列車上的中國經濟會成為拯救世界的「諾亞方舟」,還是相反,成為「泰坦尼克」,這是2012年最大的懸念和猜想。

 

地產興起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房地產吸納富人的富餘資金,同時藉助房價的節節拔高使富人更加感覺富有,從而使富人得到最大的滿足。在股票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地產甚至成為熱錢的唯一方向。在「波士頓諮詢」所做的調查中,14%的中國富人完全靠地產投資(投機)獲利,實際數字明顯比這大得多。這對農民化的中國富人來說,當今買房就如同古代買地,「不在地主」變成了今天的「不在房東」。事實上,中國地產從一開始就與居住無關。《人民日報》曾毫不諱言地指出,普通購房者早已被中國房地產徹底拋棄。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0年經濟藍皮書》指出,中國房價收入比超出合理承受範圍,85%中國家庭無能力買房。類似鄂爾多斯市康巴什新城這樣的「城市幻影」、「空城計」、「幽靈城」或者「鬼城」在中國絕非孤例。《人民網》曾有一文為《巨大樓市泡沫顯現,中國空置房可供2億人居住》,據此,可以推算出中國住房空置率至少超過30%。據劉植榮先生說,荷蘭安排無房戶免費入住空置一年以上的住房;法國對空置住房的產權所有人進行罰款;丹麥強迫空置超過兩個月的住房免費供他人使用;瑞典徵用空置住房當做廉租房供無房戶使用,甚至把空置住房推倒。

 

美國諮詢機構Demographia2011年對全球數百個城市的居民房屋購買力進行的調查顯示,香港房價高達平均家庭年收入的11.4倍,在調查中最高;澳大利亞的主要大城市房價為其平均家庭年收入的6.1倍;而美國這一比例為3.3倍,在被調查的7個國家及地區中最低。該機構認為,當房價收入比達到5.1以上就屬於嚴重偏離購買力(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前房價收入比達到5)。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城鎮居民的房價收入比高達8.76,而大城市的房價收入比更高,北京、上海、深圳更高達15倍以上,讓城市居民無法承受。

 

對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開發商來說,限購令純屬「逼上梁山」的無奈。即使阻力重重,為了避免更大的泡沫危險,限購令仍可能會走向長期化和擴大化,這種釜底抽薪的辦法無疑將主動擠壓地產泡沫。事實上,今天的中國地產泡沫危機並不是第一次。據《中國房地產市場年鑑(1996)》統計,「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價格為1350元/平方米,1991年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漲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達到7500元/平方米的頂峰。短短3年,增長超過4倍。……海南全省財政收入的40%來源於房地產業。……廣西北海黃金地段的樓盤價格達到了6000-7000元/平方米,最高的超過1萬元/平方米。」接下來泡沫破裂,樓價跌到500元/平方米,且有價無市。這場地產危機給占全中國0.6%總人口的海南省留下了占全國10%的積壓商品房。

 

早在2008年,華爾街空頭大師詹姆斯·查諾斯就曾說:「中國的房地產泡沫比杜拜嚴重1000倍以上,甚至更糟。」他認為,中國經濟只是一個等待破裂的泡沫,其中房地產是一個風向標。中國房地產業主要靠銀行貸款支撐,隨著房價進一步下滑,呆帳、壞帳會成為困擾中國銀行業的一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將無法在經濟增長不出現嚴重放緩的情況下遏制通貨膨脹。專家預計,房價下降30%銀行將增加1萬億元以上的壞帳;房價下跌30%以上,銀行就會受巨創。一旦銀行倒閉,中國金融和中國經濟必然衰退,甚至崩潰。不容忽視的一點,至2010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的債務餘額為人民幣10.7萬億元。這尚未包括中央和鄉村一級的債務。

 

對於素來大秤分金大塊吃肉的開發商來說,2011年更像是一場悲劇的序幕。從年初的限購到年中的限貸,調控政策的緊箍咒從未放鬆。銷售量下滑、存貨激增、現金流緊張、消費者觀望,這些巨大的壓力之下,開發商不得不放下身段,開始降價促銷。從溫州到鄂爾多斯,進入10月以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包括一線城市在內的46個城市素來堅挺的房價終於出現停漲或下降。被很多開發商寄予厚望的「金九銀十」黯然收場,低迷的成交態勢仍在延續,能按進度完成銷售比例的開發商屈指可數。很多企業無奈之下選擇降價促銷,結果引發了先期購房者的憤怒抗議,甚至成為可怕的群體性事件。在量價齊跌的嚴峻勢態下,「賣不掉」的問題仍在持續發酵,逐步演變成整個地產行業的最大危機。

 

向來以中國地產的旗手而著稱的萬科資產負債率已高達78.97%,這個負債率也是萬科2008年以來近4年期間裡的最高值。萬科11月銷售面積和銷售金額環比分別減少了26%和20%。綠城淨資產負債率從去年底的132%飆升到了令人咋舌的163.2%。險境中的綠城,不得不向中國最大的「金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求救,而綠城足球隊也準備轉讓。12月12日,房地產股票領跌大盤,致滬指失守2300點,成交量創3年來新低。讓中國地產商感到絕望的是,這種敗相或許還只是開始。從12月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傳出明確聲音:2012年繼續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如果說2011年是中國地產業的秋天的話,那麼2012年就是一個真正嚴酷的寒冬。

 

從10月份開始,國內房價停止瘋漲而轉入下滑,資金緊張的開發商不得不大幅降價,拋售房屋。35個國內大城市房屋銷售指數顯示,其中29個城市的銷量同比下降,包括北京在內的6個城市銷量下降超過50%。10月份房價下跌的中國城市有34個,比9月份翻了一番。

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發布,全國100個主要城市住宅價格連續第三個月環比下降,鄭州市住宅均價在全國100個城市中跌幅進入前10。從7月份開始,鄭州商品住房成交均價就一路緩緩下滑,連續4個月環比下降,雖然幅度只有幾十元,但拋物線的趨勢卻是持續盤跌。歷來堅挺的中國房價,第一次從習慣性的假摔變成了真降。據一位長期生活在鄂爾多斯的人透露:繼高利貸危機之後,康巴什樓市大面積降價,從去年的均價10000元暴跌至現在3000多元。

 

從12月5日,廣州市海珠區琶洲縱橫公寓一夜之間將房價由25000元/㎡降為13800元/㎡,此前3個月,這個項目總共1000套房子之售出16套。據北京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統計,2011年北京商品房住宅銷售面積為900萬平方米左右,比上一年下跌27%,也遠低於2008年,成交量創10年來的最低點。二線城市的西安11月份商品房交易面積為85.33萬平方米,比去年同期跌了五成。與此同時,房產仲介市場正在經歷2008年以來最嚴酷的寒冬。今年以來,北京二手房仲介共關店約1000家,深圳更是從8000家銳減到5000家,不少門店幾個月沒有成交一套房。目前中國樓市蕭條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商品房銷售面積持續下降,房屋庫存繼續上漲。毫無疑問,全國性的樓市調控拐點已經出現。

 

12月的第一周,全國35個重點城市中,13個城市房屋成交量同比跌幅超過50%,貴陽降幅達到74.09%,蚌埠降幅達到72.1%。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11月的成交量下降具有拐點意義,以前都是一線城市下降,現在是二三線城市下降。中國社科院在發布的《住房綠皮書: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1~2012)》中住房報告稱:「2012年第二、三季度房價將有大幅下降的可能,降價勢頭將由城市的邊緣區域向中心區域擴散。」

 

作為房地產的未來預期,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中國土地市場成交巨幅縮量,住宅用地成交量更是創出年內最低。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133個城市共成交土地1365宗,成交面積5500萬平方米,環比減少40%,同比減少37%;其中住宅類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綜合性用地)408宗,成交面積2004萬平方米,環比減少37%,同比減少45%。由鄭州市國稅局提供的稅收數據顯示,前11個月,鄭州市房地產行業入庫稅款9.10億元,這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達到13.1%,減收1.37億元。中原地產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國130個主要城市土地市場總土地出讓金為1.18萬億,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5200億元,減少了30%。如果計算全國所有城市,則今年土地財政將可能減少上萬億。

 

據《東方早報》報導,整個「金九銀十」階段,中國鋼價跌幅超過500元/噸,勢頭直逼2008年末。應當說,房地產帶動了汽車、裝修、建材、家具、家電、園林和基礎建設,一旦地產停擺,這些行業也將面臨著雪崩的危險。不久前,摩根史坦利、瑞士銀行和花旗銀行陸續調低了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預期。如果明年中國實際的增長率為8%,那麼這將自1999年以來最緩慢的增長;相對於去年10.4%的增長率而言,這樣的減速對於中國人來說感覺會像是衰退。

 

當年,日本房價在創下天價後,下跌70%;中國香港1998年開始,連續下跌6年,下跌近70%;泰國房價曾跌掉3/4;中國台灣曾下跌50%以上。歌星王菲在1997年以七成按揭,分20年供款的方式以4800萬港元購入了沙田寶松苑的一個豪宅住房單元,每月供款額達29萬港元,兩年後只能以半價出售。30年前,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曾給日本帶來巨大的痛苦,銀行破產,大量的銀行被兼併,整個社會進入10年的經濟通縮時代。如果說日本的房災導致了該國經濟倒退了10年,那麼中國地產的崩潰將是一場多米諾骨牌式的政治災難,遠比民主化和富裕的日本和香港更加危險。與日本當年高達2/3跌幅相比,謝國忠所說「中國房價跌去一半」的預言並不誇張。事實上,此番降價風暴是中國經濟放緩的必然結果,並非因為調控政策。 種種不祥的跡象表明,中國經濟這輛疾馳了10年之久的高速列車,似乎快要到燃料耗盡的時候了,因為「中國房價永不落」的神話已經變成謊言。

 

中國的國歌有一句著名的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早在2008年,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就警告中國面臨著「潰敗」的危險。2011年10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在瀋陽進行了一場禁止錄音錄影的演講。郎咸平根據中國製造業將要坍塌和地方債已經達到債務危機程度等因素,得出了「中共政府已經破產」、「中國將會陷入幾十年大蕭條」、「中國將會成為全世界最窮國家」 等悲觀結論。俗話說,風雨來臨蟻上樹,大船將沉鼠先逃。精英們的「叛國」告訴人們,暴風雨就要來了。據美國移民局透露,2001年到2009年移民美國的中國人是59萬多人,而2011年移民美國的數量超過100萬人,2012年符合條件的移民人數至少將達到130萬人。另據福布斯排行榜調查,目前中國大約六分之一的千萬富豪已經或正在移民國外,三分之一的千萬富豪已經擁有海外資產,至少有十幾萬億財富已經被席捲而去,這意味著未來的中國將「人財兩空」。移民的原因有許多種,但最關鍵的是安全感缺失;這包括生命的安全,財產的安全,食品的安全,空氣的安全,教育的安全,權利的安全等等。

物業稅元年

 

聖雄甘地曾經說過:「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當經濟泡沫如多米諾骨牌一般紛紛破滅時,中國經濟必將進入無可奈何的後地產時代。屆時,中國將出現當年日本和香港樓市崩盤的景象:房屋價值嚴重縮水,大量的按揭出現斷供,銀行出現大量的壞帳,地產商紛紛破產……在後地產時代,壓力最大的無疑是被土地財政撐大肚子的地方政府。如果說房地產是鴉片,那麼很多人都已經成癮了。從2011年的情況來看,對中國地產商來說,未來的2012年絕對是一個不祥的年代。2011年與2010年相比,許多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就已經減少五成左右,連累財政收入下降。製造業的蕭條和破產浪潮無疑已經削斷了政府稅利的另一條財路。正處於建設高峰期的政府一旦陷入財政困境,下一步會做出什麼舉動,這是值得每一個人關注的。溫家寶今年特別指出,要利用房價合理回歸的有利時機,出台治本之策。那麼何為「治本之策」?

 

從過往的事實來看,近10年來的每一次政府對房地產進行「調控」,其結果都是「空調」——房價更進一步地飛漲。房子越來越貴,土地才奇貨可居,能賣個好價錢。限貸、限價和限購,中國本輪房地產調控仍然富於強烈的行政色彩。相比受商業銀行和地方政府人為操縱的限貸和限價,封殺富人囤積的限購成為中國地產的真正毒藥。任志強說過:「我沒有責任替窮人蓋房子,房地產開發商只替富人建房。」限購徹底斷絕了中國地產的源頭。後地產時代的來臨,失去土地財政的政府極有可能再次啟動物業稅。

 

物業稅已經被無數政客和經濟學家呼喊了許多年。每當房價高漲時,許多「專家」就說抑制房價上漲的唯一方法是實行物業稅。理由是現行的中國房地產在生產、流通環節的稅賦很重(包括土地出讓金),但持有環節的稅很輕。因此造成有錢人買很多套房,這種投機活動讓房價暴漲,使窮人買不起房子。如果加大了持有環節的稅收,則擁有多套房的投資者會減少,房價就會跌下來了。這種持有環節的稅收就是指物業稅。

 

房地產飛漲了10多年,中國雖然沒有成為全世界最富的國家,但至少已經成為全世界房子最貴的國家。按理說,物業稅就應該早就該出台了,好讓房價回歸其應有的價值,至少不要使其泛濫成泡沫。然而事實上,物業稅並沒有引起政府的任何興趣。理論上,稅收是政府唯一的合法收入。政府好比民眾飼養的一條狗,看家守夜,為人民服務。正如人是狗的主人,民眾也是政府的主人。準確地說,政府是納稅人用稅收供養的一個公共組織,維持正義和公理,保護弱者,抑制強權。稅收具有雙重功能,它不僅是政府存在的物質基礎——政府需要稅收作為生存費用,稅收也是維持公平公正的重要手段。依靠稅收的槓桿原理,削富濟貧,以福利的名義縮小社會差距,增強人民普遍的幸福感。稅收的這兩種功能中,前者有利於改善政府的生存狀態,後者有利於增進社會公平和人民的幸福。

 

「毋庸置疑,中國的房地產泡沫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但我們的房屋稅比辛巴威還要低;這種情況真是可笑」(易憲容)。雖然目前中國房屋稅(物業稅)起征額度極低,甚至僅僅是一種象徵性意義,但並不意味在土地財政斷絕之後仍然能保持這種「象徵性」程度。從人類歷史來看,「劫富濟貧」永遠是一種「替天行道」正義;特別是在基尼係數從20年前的0.24發展到超過0.5的當下中國,合理的物業稅將能起到縮小貧富差距的效果。至少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原因,物業稅遭遇到體制內的強力阻擊,這被黑領群體視為陽光法案的預演。地產投機的背後隱藏著大量洗錢暗流,物業稅極有可能造成對腐敗和體制的「誤傷」。2009年陳紹基案發後,拔出蘿蔔帶出泥,廣東因害怕被牽連的社團要員在風聲鶴唳之下,外逃多達150個家庭。其中退休的省級幹部6人,廳級幹部多達70人,被他們帶走的灰色資產估計至少超過100億。因事發突然,這些黑領們在國內囤積的房產基本都沒來得及變賣,僅在廣州一地被中紀委查封的「無主」(已經潛逃)房地產就超過1800套,散布在碧桂園等上百萬的豪華別墅多達160套。又比如貴陽市常委樊中黔被查有13套;茂名副市長楊光亮有14套;文強被查有16套;楚雄州長楊紅衛被查有23套;杭州副市長許邁永被查有25套;山西蒲縣煤炭局長郝鵬俊被查有35套房產;浙江省藥監局長黃萌被查有84套房產……

 

學者袁劍曾說:「正如熱戀會讓情人們智商降低一樣,繁榮也可以讓人迷狂。長久的繁榮更是特別容易推動普遍的幼稚預測,明天還會像今天一樣繁榮。」如果說資本從製造業流向房地產給「通脹棺材」上敲下了最後一根釘子,那麼接下來的就是世界末日般的泡沫清算。2012年無疑是這場清算的最美妙時刻。在古老的瑪雅傳說中,2012年是世界末日;對中國來說,至少是地產的世界末日,地產泡沫終將破滅。所謂「政府不會讓房價下跌」的童話是絕對荒謬的,4年前的股災曾使平均每個中國股民損失了20多萬。財富是不會「蒸發」的,它只是從一個人的口袋跑進另一個人的口袋而已。可以想像,當地產已經崩盤時,房地產一片蕭條,擊鼓傳花的遊戲在一聲鼓響中宣布結束,這場非理性遊戲的不幸兒將成為替罪羊被推上祭壇——你必須為你的房產支付稅費。你可以斷供拖欠銀行的錢,但你不可以欠稅。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透露,目前他們正在努力建設城鎮個人住房信息系統;毫無疑問,這是物業稅的前提,城鎮個人住房信息系統是為全國範圍內開徵房屋稅做技術上的鋪墊。

 

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調整財政轉移支付結構,加強縣級基本財力保障。要推進營業稅改徵增值稅和房屋稅改革試點,合理調整消費稅範圍和稅率結構,全面改革資源稅制度。」據《中國證券報》報導,房屋稅試點擴大方案即將出台。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之前表示,未來房屋稅進一步推開的大方向已經明確。年底將會對重慶、上海兩地的房屋稅試點情況進行總結,屆時會出台下一步擴大試點的方案。「政府調節房價未來的方向,將是以房屋稅等經濟手段來逐步替換『限購令』這樣的行政手段。」賈康近日直言,房屋稅將(取代土地收入)成為未來政府的財源支柱。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認為,目前中國房屋稅稅基很小,未來限購政策或將取消,屆時房屋稅的作用將會發揮出來。

 

中國有世界上最富有的政府和最貧窮的家庭,在福布斯的榜單上,中國稅負痛苦指數在公布的6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列第二。曾有網友這樣計算中國官方的稅收:「月收入1萬,要交14%個稅,12%公積金,8%養老保險,4%醫療失業險=3800元,如果你拿出6200全部消費,需要為你消費的商品埋單17%增值稅,28%各種雜稅=2800元,所以,一個月賺1萬的人,你相當於要拿出6600元來繳稅。」在官方制定的高中教科書中,明確地說明:「稅收具有無償性,國家取得稅收收入既不需要返還給納稅人,也不需要對納稅人直接付出任何代價。」

 

2007年5月30日,財政部以調控之名,突然宣布將證券印花稅稅率從1‰調整為3‰;10天後,國稅局宣布實行新的車船稅繳納制度;緊接著,不少企業的出口退稅制度被宣布取消;同時大幅提高資源稅稅率……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股市從6100跌倒1600,而政府財稅收入每年增長率從超GDP雙倍變成3倍。民主的終極其實還是稅收問題。荷蘭的建國,法國大革命,美國的獨立,都是從政府徵稅問題引起的。

 

歷史是一個扳彎的竹子,一切最終還要彈回來。

 

10年來,中國地產狂飆猛進,釀成一場無遠弗屆的經濟災難、政治災難和文化災難;作為這場中國災難的始作俑者,註定逃脫不了一場末日審判。地產的每一輪暴漲都脫離了房價的基本面,為日後的下跌積聚動能,上漲預期下的樓市繁榮完全是一場「金融傳銷」。對於這樣的畸形市場,停漲便意味著暴跌,「穩定房價」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12年會是一場世界的末日嗎?至少對地產人是這樣,還有很多沒錢回家過年的農民工,怒砸售樓部的業主,亡命天涯的老闆和高利貸者。如果說如同戰爭一般的房地產狂潮是一場社會財富再分配的話,那麼在後地產時代的物業稅則是另一場財富大洗牌。

 

在2012年即將到來之際,在鄭州黃河灘區租地種田的農民韓洪剛,在60畝地里種了40萬斤蘿蔔,5分錢一斤還賣不出去,他乾脆廣告免費送給市民;結果不僅40萬斤蘿蔔被一搶而光,甚至連他地里的紅薯也被挖走不少,「蘿蔔哥」一夜之間躥紅網絡。雖然開發商不是「蘿蔔哥」,房子也不是蘿蔔,但它們都長在地上,道理是一樣的。10餘年來,中國地產商最愛說的話就是「賣樓就像賣菜一樣」。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博客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1229/230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