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百年前民國小學課本拒絕洗腦使今人耳目一新

談到近年來興起的民國老課本熱,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已經重印的諸多民國老教材中,要數1912年由商務印書館組織編寫的那套《共和國教科書》(新星出版社,2011年 9月)最見功力。這是辛亥革命之後出版的第一種新編小學教科書,由於當時尚未有「黨化教育」一說,因此,該書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公民讀本」。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這裡說起。有資料顯示,這套教科書問世一百年來,已經重印了數千版次,印數更是達到了天文數字,其影響力之大,至今無人能及。而其內容,以今天的目光來看,仍然遠未過時,其觀念甚至可以被認為相當「超前」,有些更是至今仍屬犯忌的「敏感」話題。

《南方周末》上知名學者資中筠的文章說,翻開這套高小課本首頁的「編輯大意」,就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一條便開宗明義強調說:「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義,以養成共和國民之人格」,不過寥寥數語,便包含了現代公民教育的核心要義。請注意:其最終目標就是培養「共和國民之人格」,這就與此前大清王朝的臣民有了天壤之別。與此同時,這套課本的內容由淺入深極為豐富,不僅囊括了天文、地理、中外歷史、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常識,還介紹了國家政體以及倫理道德,包括文明禮貌待人接物的作風等等,而貫穿其中的主線則是「共和國國民」的精神。

從小學四年級的初小第7冊起,便有了以「共和國」以及「平等」與「自由」為題目的課文,「共和國」講的是國家制度結構;「平等」則介紹了專制與共和之區別,以及在共和制度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內容。此外,這套教材的歷史地理知識也極為豐富,深入淺出,有一課題為「共和國模範」,主要介紹了美利堅、法蘭西和瑞士等三個國家,這也代表了當時中國精英們心目中的最高嚮往。尤為難得的是,關於美國獨立,相關課文強調指出,是從抗稅開始的。

要知道,在1949年之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抗稅」這樣的觀念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的。直到2005年,中央電視台拍攝《大國崛起》的電視專題片,關於其中的美國部分曾經專門採訪過我,我當時重點講述了當年美洲殖民地抗英的著名口號,那就是:「無代表,不納稅」,想不到這一內容卻未能通過不知哪一級的審查,最終在該片中被刪掉了。對此,文章作者感慨說,早在一百年前,共和第一年的小學生們就能從課本當中學到的知識,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人民共和國」時代,卻成了中國主串流媒體諱莫如深的「敏感」內容,這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此外,愛國與愛人類都是本套教科書的重要主題,關於中外關係,課本中反覆論述了要平等對待一切國家和民族之人,不分膚色、種族。書中更有好幾課專門講述了「博愛」和「國際道德」,比如說,對於外國人「或加以侮辱,或施以傲慢,於外人絲毫無損,特以野蠻示人耳(反而顯示出自己的野蠻人面目)」。再比如,在戰爭中,對於「敵軍之喪失戰鬥力者」,也應以常人待之,這就是優待俘虜的原則。與此同時,課文中還對國際紅十字會作了專門的介紹。

綜上所述,資中筠的文章最後強調說,我們不應該忘記,那是一個列強環伺,國人深感積貧積弱之痛苦的時代,理所當然要強調愛國和自強。但與此同時,這套教科書仍在積極倡導人類的平等和博愛精神,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對待一切外國人,培養中國青少年寬廣的胸懷,而不是片面地煽動那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對照今天,這是何其難能,又何其可貴啊!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鐵達尼號沉沒100周年,近日,瀋陽一名收藏家首次曝光一本100年前的小學教科書,這本書用整整兩課來介紹「鐵達尼號沉沒」這個事件。「更為令人驚奇的是,鐵達尼號沉沒是在1912年的4月。時間剛過兩個月,就成為了中國小學教科書的內容,可謂與時俱進。」(4月10日《北京晨報》)

為什麼要將這個事件編進教材?很顯然,事件的重大性和影響力是編輯考慮的一個重要原因,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鐵達尼號沉沒都是一件震驚全球的特大新聞。事件的重要性是一方面,而事件編入教材最終還是要起到「教書育人」的效果,是要教給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那麼,鐵達尼號沉沒事件究竟具有哪些價值呢?《南方都市報》上作者廖保平的文章說,價值當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它可以告訴學生,再好的技術也要有安全操作,否則,世界上沒有「永不沉沒之船」;再比如,通過此事教育學生在沉船、火災事故中所必須的自救求生本領等等,而最能給人以價值的還是宣傳人性中的美好因素。

「船長督率船員百計救護,既知無可為,乃發令下小艇,又令男子退後,婦孺登艇,男子聞令即退,無有喧譁者」。在災難面前,在生死一線之間,船長以及很多船員、遊客保持鎮靜自若的紳士風度,堅持「婦孺優先」的原則,把生的希望留給婦孺、把死亡留給自己,這種人性的美好因素,無論怎麼讚揚都不為過。對此,南都社論的點評更是高屋建瓴:我們偏愛強調災難當前的人的社會屬性,習慣烘托集體或國家的力量,而鐵達尼號沉沒事件卻分明告訴我們,最重要最高貴的還是人的命運和人的情感。

另一方面,談到這幾年流行的「民國范兒」,有學者點評說,我對民國情有獨鐘的,主要是1912到1928年間的北京時期,至於1928年之後的南京和重慶時期,儘管民間社會的努力值得尊敬,但當時以「訓政」為名的黨國體制則並無太多可稱許之處。《新世紀》雜誌上學者王曉漁的文章說,而目前看到的「民國老課本熱」,則常常對此不加區分,囫圇吞棗。民國老課本要遠勝於今天的課本,這是沒有疑問的,但1928年之後的中華民國,已經是「黨化教育」的天下了,所以,那時出版的民國老課本便很難倖免於這種時代風氣的影響。

比如說,打開1932年出版的《開明國語課本》就可以看到,像《孫中山先生的故事》和《游中山陵記》等明顯帶有「領袖崇拜」色彩的課文,雖然比例極小,但是一葉知秋,與上述1912年版的那套小學教科書相比,已經明顯帶有了洗腦的功能。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518/24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