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大唐美貌咸安公主 文武雙全 四個丈夫從60歲到15歲

作者:

「安史之亂」還沒有平定,唐朝發生了內侍李輔國之亂,挑大旗的肅宗皇帝因受驚嚇,竟然崩逝。唐代宗長子李豫被擁立即位,就是唐代宗。他上台後不久,立長子雍王李适為太子。這個李适,在古代的史料上被讀作「李适(濤)」,"適"為什麼讀成"tao",翻了許多史料也沒弄清楚。

唐代宗繼位後,平定劈的統帥還是郭子儀,仍以僕固懷恩為郭子儀的副手,為朔方行營節度。當時,史思明與回紇新登位的登里可汗搭上線,回紇派兵近十萬入塞,有侵擾進襲之意。

登里可汗的父親毗伽闕可汗的皇后(可敦)是唐肅宗親女婿,他自己則娶了僕固懷恩的親女兒。但是,在受到史思明的蠱惑後,他竟然不顧這層關係,率大軍入塞了。

這可是個緊急情況,以前,回紇是唐朝平叛中的同盟軍,助手,此時入塞,那是幫著史思明作亂的。

正當唐代宗為此惶恐不安的時候,事情有了轉機,登里可汗上表朝廷,要與老丈人僕固懷恩和老奶奶(懷恩的母親)見面,唐代宗連忙下詔答應,此時他也不能不答應。

這種情況使僕固懷恩心中暗驚,怕有通敵嫌疑,不敢去和登里可汗見面。唐代宗又下手詔,賜鐵券,明白表示朝廷無嫌猜之心。

僕固懷恩反覆衡量,才與登里可汗在太原相見,敘翁婿之禮,沒有想到,翁婿之間竟然很能談得來,或者僕固懷恩長於說辭,使得「可汗大悅,遂許助唐廷討史朝義」。敵對的力量變成了獄。

於是,數萬回紇大軍在陝州紮營,隨時準備上戰場協助唐軍討平叛亂。

洛陽一戰,僕固懷恩、李抱玉、馬璘等大將(包括大公公魚朝恩也親率一幫勁弩手加入)拼死鬥戰,大敗史朝義十萬多賊軍,收復東京及河陽城。僕固懷恩一鼓作氣,乘勝逐北,壓賊而進,下鄭州、降汴州、撥滑州,追破史朝義於衛州。賊軍睢陽節度使田承嗣等人率四萬多兵馬來援,皆大敗,「賊徒駭散」,於是相、衛、洛、邢、趙、深、恆、定、易數州皆復降於唐軍。

博縣一戰,賊軍背水決戰,又一敗塗地,積屍擁流而下。史朝義逃至歸義縣,又被追及的唐軍打得落花流水。窮蹙之下,史朝義逃入林中自縊身死。不久,田承嗣又向僕固懷恩投降。至此,「安史之亂」平。

由於居功至偉,僕固懷恩被唐廷封為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使。由於皇帝在先前有詔命,平叛後惟取史朝義一族,其餘叛將皆赦免。因此,田承嗣、李懷仙、張忠志、薛蒿等人見僕固懷恩時都叩頭裝孫子,希望效力帳下。僕固懷恩自恃功高,認為自己「賊平則勢輕,不能固寵」,私心頓萌,就上書請朝廷分授這幾個力竭才降的叛將以「河北大鎮」,並大市私恩,「潛結其心以為助」,為後來這幾個人的割據一方埋下禍根。

唐廷下詔令讓僕固懷恩送登里可汗一班回紇兵馬回其原屬地。

登里可汗在得到大批「賞賜」後,返回了黃河西岸原來的駐地。

這時,高原上的吐蕃王朝日益強大,甚至一度攻入了長安,迫使唐代宗逃亡。為了抑制吐蕃勢力,還需要回紇的配合。李适便被派為使者,前往登里可汗處聯絡。

李适的隨從有藥子昂、魏琚、韋少華等人,他們在陝州渡過黃河,不遠就到了登里可汗的大帳。

沒有想到,登里可汗沒有出來迎接他們,還要求雍王李适在帳前向他下跪。藥子昂當然不同意,拒絕了登里可汗的無理要求。

這時,回紇宰相和車鼻將軍則追問:唐朝天子和登里可汗以兄弟相稱,按理說登里可汗就是雍王的叔叔,行叔侄跪拜之禮有什麼錯啊?

藥子昂反駁說,雍王身有喪禮,不宜下跪。

如果話說到這種程度就止住不說了,事情還好商量。藥子昂見回紇的可汗和丞相將軍實在有些趾高氣揚,接著說:雍王就是唐朝的太子,也就是唐朝的儲君,堂堂的大唐朝的天子豈有向夷狄可汗下跪的道理?

這下戳了回紇的肺管子了,雙方爭論不休,看樣子如果李适不跪,回紇和唐朝就要兵戎相見了。

在這種情況下,回紇的丞相知道茲事體大,找個藉口溜走了。登里可汗也拂袖而去。車鼻將軍則不依不饒,將藥子昂、李進、魏琚、韋少華各自杖責一百。如果,此時李适跪求的話,估計回紇的打手會手下留情。但是,李适也是個倔強的人,儘管他當時只有十五劉歲,還是倨傲的挺立不動。回紇打手於是下了死手,韋少華、魏琚受傷過重,第二天就含恨而死。死了人後,登里可汗才說,雍王年齡太小,讓他回唐朝吧。

唐代宗死後,李适即位,是為唐德宗。出使回紇受辱這件事一直在糾結著唐德宗,說什麼也不願意和回紇再次和親。

登里可汗死後,即位的是武義成功可汗。

從貞元三年(787年)開始,武義成功可汗就頻繁地向唐朝請婚和親,唐德宗一直沒有答應回紇的請婚。

就當時的情形來看,和親對回紇和唐朝都是有利的,但是,唐德宗轉不過這個彎了。當回紇要求和親時,他便對宰相李泌說:「和親待子孫圖之,朕不能已。」

也就是說,只要唐德宗在位一天,他就絕不可能與回紇和親,回紇要和親,就等子孫後代吧。

李泌(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謀士)深知唐德宗的苦惱,於是便解釋說:回紇與唐朝的交往對雙方都是有利的。一方面回紇依賴唐朝供應絲絹,茶、糧種、金銀、鋼鐵及手工業品等生產、生活資料;另一方面唐朝也要從回紇牧區不斷補充馬匹。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唐朝軍用、民用的馬匹都很缺乏。李沁對回紇的繼續和親又提出幾項條件:回紇向唐朝稱臣,限制來唐使臣的隨從人數,絹馬貿易維持一定的限額數量等。回紇聽了表示願意遵守這些條約。

李泌的分析,正是唐德宗內心的矛盾苦痛之處。作為唐德宗個人來說,他無論如何也難以忍受過去的被侮辱和回紇現在對唐的威脅;但作為唐朝皇帝來說,又不得不從國家大局考慮。

經過對利弊的反覆權衡,德宗壓抑著自己內心的痛苦,勉強自己同意了和回紇和親。

可是,選哪個公主前往回紇和親呢?經過慎重考慮,詔令第八女咸安公主出嫁回紇可汗。

咸安公主天生麗質,聰慧有加,自小就在宮中學習琴棋書畫,遍頌漢文典籍。更重要的是,她常年習武練箭,練就了一身的功夫,身體強壯。這在當時也是不可多得的本領。

聽到自己要前往回紇和親,咸安公主從國家大局出發,也為了分擔父親的重任,便痛快的答應了。

唐代宗便安排回紇使者合闕達干在麟德殿與咸安公主見面。他要讓回紇的使者知道,自己的女兒是多麼的漂亮,精幹。

果然,合闕達干對咸安公主驚為天人。

在大殿側面偷偷觀察的德宗這才露出些許笑容,便也在麟德殿接見合闕達干,允許他們和本朝互市,並將馬價絹5萬匹讓他們這些使者帶回去。

他們臨走時,唐德宗反覆遴選,選了一幅咸安公主的畫像,讓合闕達干帶回去讓武義成功可汗相看。這說明唐德宗對咸安公主是充滿信心的。

次年,回紇可汗派他的妹妹骨咄祿毗伽公主率領50多位大酋婦人和宰相躞蹀(xiedie)等千餘人到唐朝迎娶公主。躞蹀走到了振武地方,突然被來自草原的室韋包圍,激戰而死,餘下人奮力衝殺,在唐朝邊將的配合下,才突出重圍。看來,咸安公主去回紇和親,一開始就充滿了危機,連保證路上的平安都是個問題。

迎親隊伍到了大唐境內後,唐德宗讓他們在朔州和太原留下了700人,其餘人一百多人到了長安。十月,回紇迎親使者和貴婦們到達長安,唐德宗到延喜門接見了他們。這時回紇一改往日的傲慢態度,對唐朝畢恭畢敬,武義成功可汗上書唐德宗說:「過去您與我是兄弟,現在我是您的女婿了。女婿,是半個兒子;您是父,我是子。倘若您害怕西戎(指西域的一些少數民族政權),可以由我率兵去除掉它們。

見此上書,唐德宗的心情好多了,便設宴招待回紇公主,派專人帶領回紇公主進入銀台門。那時,唐德宗的女兒貞穆、憲穆、莊穆三位公主都在銀台門內等候,翻譯給他們互相介紹後,回紇公主下拜,唐公主答拜,一邊作揖一邊進門。唐德宗到了秘殿,回紇公主隨後進去拜謁。此後由內史賓引導回紇公主到貞穆公主住處,又由翻譯引導到了設宴處。宴會上,唐德宗有賜,回紇公主就降階下拜,不是唐德宗所賜,則避席下拜,賢妃、公主都起來答拜。骨咄祿毗伽公主是個聰明人,同時也對大唐文化敬服,便一一按照唐朝的禮節行禮如儀。唐德宗精心安排的這種儀式,在心理上造成了回紇臣屬於唐朝的態勢,也覺得總算出了一口氣。

不久,唐德宗「盡建咸安公主官屬,視王府」。同年十一月,以殿中監、嗣滕王李湛然為咸安公主婚禮大使,主持婚禮;由右僕射關播負責咸安公主的護送任務。唐德宗本人也參加了餞別,儘管咸安是庶出,但也是自己的親骨肉,為此德宗還賦詩一首。(可惜只見於記載沒有找到原詩。)

據史書記載,送咸安公主的關播等人「皆清儉謹慎,蕃人悅之」。此人回來後升為兵部尚書。

咸安公主嫁給武義成功可汗僅一年,可汗就染病駕鶴西遊了,他的兒子多邏斯繼立,被唐德宗冊封為忠貞可汗(789—790年)。按照回紇婚俗,咸安公主又和忠貞可汗結為夫妻。

忠貞可汗即位,他的弟弟很不服氣,他和僕固懷恩外孫女小可敦葉公主過從甚密。這個葉公主不知是由於愛情至上,還是另有所圖,此時,她應該也是被忠貞可汗收房了,趁著忠貞可汗不防備,毒死了忠貞可汗。這距咸安公主改嫁給他僅有三個月。

忠貞可汗的弟弟想篡位,並許諾葉公主為可敦,可是這個願望並沒有實現。忠貞可汗的次相率領士兵殺掉兇手葉公主和篡位者。有的歷史研究者就認為,在這件事情的後面,有咸安公主的影子,可能就是她策劃的這次平叛。

15歲的忠貞可汗之子阿啜被立為了可汗,咸安公主立即派人將情況報告給父皇,朝廷唐冊封阿畷為奉誠可汗(790—795年)。

按照回紇的風俗,奉誠可汗又娶了後媽咸安公主為可敦。

這一年,咸安公主只有二十歲,奉誠可汗15歲,一個大姐姐領著小弟弟主持著回紇的大政,不過有唐朝做堅強後盾倒也相安無事。

貞元十一年(795年),奉誠可汗去世,年僅20歲。這時的咸安公主25歲,兩人一起生活了五年。應該說,這五年的生活還是不錯的。因為這段時間,不但擴大了貿易往來,而且還配合唐朝出兵抵擋了吐蕃的進攻。而且唐朝依照回紇的要求,將回紇改為了「回鶻」。

奉誠可汗去世後,骨咄祿繼立,被唐冊封為懷信可汗(795—805年)。年輕的咸安公主又作了懷信可汗的可敦。

僅僅8年的時間,咸安公主就嫁了四任丈夫,經歷了一次關乎生死的政變。丈夫的年齡從60歲到15歲,她都以堅定的信念,從容不迫的態度度過了。唐德宗選她為特殊情況下的和親公主算是選對了。

咸安公主此次和親確實不辱使命。不僅使唐朝爭取到了回紇這個野蠻民族的支持,同時也扭轉了一百多年來唐朝與吐蕃交戰失利的被動局面。貞元七年(791),吐蕃再次犯唐時,回鶻奉誠可汗「遣使獻敗吐蕃、葛祿於北庭所捷及其俘畜」(《舊唐書·回紇傳》),奪回北庭都護府,吐蕃遭到了空前大敗。此後,回鶻又多次挫敗吐蕃,吐蕃逐步衰落,再也無力對唐朝發動大的進攻。從戰略實效上來看,咸安公主無疑是唐朝功勞最大的和親公主。

咸安公主出嫁回紇,對發展唐與回紇的絹馬貿易,維護雙方的姻好關係都起了重要作用。當時,回紇人以馬市絹,常埋怨唐絹尺寸不夠,質量低劣,而唐朝則認為回紇所賣馬匹瘦弱,派不上什麼用場。這樣埋怨一多,勢必使雙方矛盾加深。這一嚴重問題最後由咸安公主出面周旋而得到解決。《白氏長慶集》卷四云:

咸安公主號可敦,遠為可汗頻奏論。

元和二年下新敕,內出金帛酬馬值。

仍詔江淮馬價縑,從此不令疏短織。

合羅將軍呼萬歲,捧授金銀與縑采。

元和三年二月,咸安公主魂歸天堂。她在回鶻生活了二十一年,先後經歷了三次「收繼婚」風俗的折磨,可以說,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唐朝與回紇的和親調和事業。咸安公主去世後,唐憲宗「廢朝三日」,並冊贈其為燕國大長公主,諡襄穆,也稱燕國襄穆公主。白居易也再次用「禮從出降,義重和親。承渥澤於三朝,播芳猷於九姓。遠修好信,既申洽比之姻;殊俗保和,實賴肅雍之德」(《祭咸安公主文》)的誄文,對其和親回鶻的歷史功績給予了高度頌揚。咸安公主死後葬回紇,也是唐朝唯一一位沒有葉落歸根的正牌公主。

白居易:《祭咸安公主文》:「柔明立性,溫惠保身;靜修德容,動中規度;組糾之訓,習於公宮;湯沐之封。遂開於國邑。及禮從出降,義重和親。承渥澤於三朝,播芳猷於九姓。遠修好信,既申洽比之姻;殊俗保和,實賴肅雍之德。方憑福履,以茂輝榮。宜降永年,遽歸長夜。悲深訃告,寵極哀榮。爰命使臣,往申奠禮。故鄉不返,烏孫之曲空傳;歸路雖遙,青蠓之魂可復。遠陳薄酹,庶鑒悲懷。」

懷念哀憫之情溢於言表,讀後催人淚下,對這位和親公主肅然起敬。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唐朝歷史百科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601/248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