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小米加步槍的真相 粟裕:感謝大連的大砲彈

 

一個六十年來不斷推翻自己的歷史、不斷修正自己歷史的黨,早已是信用破產。

從領導抗戰變成到敵人後方去;從小米加步槍變成蘇援與大連的大砲彈;寫出"人民公敵蔣介石"等書攻擊國民黨,後來卻承認是偽作。但偏偏能有一群人依舊相信這個滿嘴謊言的組織,我都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洗腦能力。

國民黨根本不需要貳心思去破解中共的謊言,中共自己噎不斷推翻自己了。

粟裕所謂的"大連大砲彈",即是指大連建新公司。大連因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限制下,被蘇聯所駐軍、佔有,為中共發展兵工業給予極大的幫助!

共軍的武器來源,主要來自初期的蘇聯、北韓軍援,以及中後期在蘇聯的支持、掩護下,所秘密發展的兵工廠(對外宣稱建新公司)。正式成立約在1947年5月,但從1946年底開始,大連已經趕工,將砲彈經由海運送至孟良崮。

張靈甫將軍就在彈盡援絕之下,敗於共軍的人海戰術與威力強勁的大連大砲彈。

以下轉貼在抗戰結束至戡亂失敗這段期間,擔任中共大連市委書記的韓光回憶錄。(建新公司的成立經過在此文:三、隱蔽的軍工基地,穩定的戰略後方)

-------------------------------

解放初期的大連     (韓 光)

1945年8月22日,大連從日本帝國主義枷鎖下獲得解放,至今整整40十年了。

大連地區(過去通稱旅大)自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曾先後淪為沙皇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大連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為反抗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爭取回歸祖國懷抱,進行過持續半個世紀的艱苦鬥爭。1945年8月,蘇軍出兵東北,配合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並根據當時蘇聯政府同國民黨政府訂立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進駐旅順、大連;我黨隨即取得蘇軍當局的支持和幫助,在這一地區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從此,大連的命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和侵華戰爭的跳板,變為中國共產黨的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之一,並成為中蘇兩國人民共同保衛遠東和平的一個戰略基地。解放初期在大連地區工作和生活過的老同志,對於在這一歷史轉折時期所目睹和經歷過的一切,是永遠難忘的。

一、初  進  大  連

1945年10月初,我受中共中央東北局之命首次去大連。當時,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旅順口海軍根據地對外防務由蘇軍負責;其範圍包括旅順、金縣、海洋島和長山島,北界石河驛,與遼南的新金縣毗鄰。大連市區也在這個範圍之內。  《條約》規定,旅順口和大連的行政權屬於中國,但在對日和約簽訂之前,由蘇軍實行軍事管制。這是旅大地區區別於全國其他解放區的基本特點,也是這個地區最重要的客觀實際。

我到大連後,立即去蘇軍大連警備司令部,會見了司令官高茲羅夫中將。他向我介紹了大連的情況,並希望我們派人來大連成立市委和市政府,早日掌握大連的政權。當時大連社會秩序很亂,政治情況複雜,大漢奸張本政、邵尚儉等乘機出面活動,成立了「大連地方治安維持會」,並控制一部分警察武裝;國民黨市黨部利用中蘇條約有關條款,也公開掛出牌子,發展黨員,建立分部,同「治安維持會」串通—氣,企圖控制大連的局面。

在這同時,本地的一些革命同志也積極進行活動,開展工作。我來大連後的幾天內,分別會見了幾個方面的同志。第一,找到了在日本占領時期與黨失掉組織聯繫的幾位老黨員,其中的唐韻超同志,我們在30年代中共滿洲省委工作時期就已相識。唐韻超等同志在1945年8月下旬蘇軍進駐大連後,立即集合在一起,發動和組織工人群眾,成立大連總工會,至10月上旬,已發展到2萬多名會員,  成為全市舉足輕重的工人階級群眾性組織,對於保看護廠企業、安定工人生活、穩定社會秩序,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取得蘇軍當局的支持,同當時的「維持會」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第二,會見了白全武等10多名思想進步的知識青年。大連解放後,他們組織了一個社會科學研究會,團結了一些青年學生,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同志的著作,傳播革命思想。不久以後,這10多名青年陸續加入了我黨,成為當地宣教文化部門的骨幹力量。第三,會見了抗戰期間由膠東解放區派到大連做地下工作的左友文、張壽山等幾位同志。他們長期隱蔽,積蓄力量,比較熟悉大連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解放後,左友文、張壽山等同志還組織了武裝部隊,後來其中一部分轉入遼南,參加解放戰爭。第四,還會見了當時隨蘇軍進入大連的原東北抗日聯軍的幾位同志,他們對我當時在大連的活動提供不少便利。

大連解放初期,這幾方面的革命力量,對於團結和組織群眾同各種反動勢力做鬥爭,維護社會秩序,擴大革命的政治影響,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表明,我黨在大連地區是有群眾基礎的。但是,由於當時還沒有自上而下地建立統一的黨政領導,還控制不了大連的局勢,這就是大連剛解放時的大致情況。

二、「搶形勢」、  「搭架子」及黨在大連的方針政策

1945年10月12日,我由大連回到瀋陽,向東北局書記彭真等領導同志匯報了大連的情況。黨中央和東北局對大連地區極為重視和關切。東北局領導同志認為大連形勢很好,要抓住有利時機,儘快搭起大連市黨、政、群領導機構的架子,迅速開展工作。東北局當即決定委派我為大連市委書記,帶一批幹部再次去大連,並決定陸續從首批到達東北的幹部中,優失調人,增派到大連。

東北局對大連的工作方針、任務和政策作了明確指示。概括起來說,就是要認識蘇軍駐在並對大連實行軍事管制這一實際情況,充分利用這種情況對我有利的方面,放手開展工作。要充分發動和依靠工人階級,恢復、發展生產,安定人民生活,努力支援前線。工作中,要照顧蘇聯的外交關係,不使蘇聯在應付美蔣方面發生額外的困難。在當地實施我黨的各項政策,要同蘇軍當局充分協商,取得相互諒解,工作方式方法不可照搬其他解放區的模式(如土地改革等)。

1945年10月中旬,我第二次去大連後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按照東北局的指示「搶形勢」、 「搭架子」。首先組成大連解放後的第一屆市委(最初由於人手不齊,曾以「工委」名義進行工作),同時著手建立市政府。蘇軍當局提名當地大商人遲子祥出任市長,我黨以職工總會的名義推薦陳雲濤同志任副市長。有幾個局長職位也都是蘇方提名,由當地工商界人士擔任。我們委派了市政府的秘書長及公安、財政、教育等局局長和其他各局的副局長。1945年11月8日,召開群眾大會,宣布大連市政府正式成立。由於當時的特殊歷史條件,大連的地方政權有很大的特殊性,雖然讓政治名聲不好的遲子祥當了市長,但政府的實際權力還是牢牢掌握在我黨的手裡。

在市政府正式成立的前一天,成立了大連市警察總局(後改為公安總局)。東北局委派原山東軍區濱海三分區司令員趙傑(趙東斌)同志任局長,接管了區、縣警局,按照解放軍的建軍宗旨和傳統作風,以警察的形式,建立起一支我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市政府和公安總局成立後,以漢奸張本政為首的「治安維持會」宣告解散。從此,大連人民有了自己的人民民主政府。在這期間,我們創辦了以大連職工總會名義主辦的黨的機關報《人民呼聲》,出版了市政府機關報《新生時報》,並接管了廣播電台,掌握了宣傳輿論工具。接著,又把區縣級領導機構和經濟部門、文教部門等一系列工作機構建立起來,陸續向一批大型的工廠企業和學校派了黨的書記、廠長和校長。在群眾團體方面,除派幹部加強原有的職工總會外,還相繼建立了婦聯、青聯、中蘇友好協會等群眾團體。從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黨、政、群領導機關的架子基本上搭齊備了。我們在蘇軍當局的支持和配合下,實現了東北局提出的先機控制大連這一戰略要地的任務。

蘇軍的駐在和實行軍管,對我們在大連的工作方針,顯然起著主導的作用。這種特殊的歷史環境,決定我們在執行黨的各項政策時必然帶有地區的特點,要採取一些靈活的方式和策略,但是所執行的各項政策,在本質上同其他解放區是完全一致的。比如為照顧蘇聯外交方面的影響,不授美蔣以柄,我們黨採取了暫不公開掛牌的策略,這樣既便於同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又不影響我們放手開展工作,我們可以通過在各級政府部門、各企業事業單位和公安系統里有公開職務的幹部,以及通過各群眾團體和其他組織形式,同廣大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繫,不斷擴大黨的政治影響,加強黨的領導作用。當時遲子祥被委任為市長,群眾很不滿意,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掌握實際的領導權,不影響我黨政策的實施,不影響人民民主政權的性質。經過說服教育,群眾也理解了這樣的安排。最初大連農村實行的是減租減息,合理負擔,分配「官地」  (政府沒收的敵產)給貧僱農,結合進行反奸清算鬥爭。在鬥爭方式上,我們不採取戴高帽和遊街等做法,而把鬥爭會改在室內進行,避免引起蘇方的干涉。這些做法雖與其他解放區不同,但是也達到了打擊和削弱封建勢力的目的,為以後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1946年,為解決勞動人民的住房困難,市委作了專門決定,從日本人手中調劑出幾十萬平方米住房,分配給工人和城市貧民居住,並結合這一活動,發動群眾,開展反奸清算鬥爭,揭露和打擊了日偽殘餘勢力,進一步鞏固了城市基層政權,這在當時被稱為「搬家運動」。大連解放初期,我們就著手發揮警局和法院的專政職能,通過正常的法律程序,打擊反革命勢力。例如1946年1、2月,一舉摧毀了以漢奸隋雲崶  為首的國民黨「地下軍」,粉碎了他們組織暗殺和暴動的陰謀。當時公安、司法部門的工作是做得很出色的。由於既注意通過宣傳教育,充分發動群眾,又注意通過法律程序,發揮專政機關的威力,迅速清除了舊社會留下的種種污垢,使社會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回想起來,從1945年10月到1952年底我調離大連這一期間,大連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一直是比較好的,沒有發生過重大的破壞案件,重大刑事案件也很少。

事實證明,雖然我們採取的鬥爭形式和鬥爭策略同其他解放區有所不同,但也同樣比較徹底地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有些同志看到大連地區農村土地改革和城市反奸清算鬥爭在做法上與其他解放區有所不同,對這個地區的性質曾經發生過疑問。但歷史事實表明,大連地區從被蘇軍解放後不久,就噎形成蘇軍控制的、由我黨領導的解放區了。

三、隱蔽的軍工基地,穩定的戰略後方

大連當時的戰略地位和政治形勢,對於我黨我軍控制東北,勝利地進行解放戰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大連地處海陸交通要衝,是聯結東北、華北兩大戰場的樞紐,為敵我雙方必爭之地。由於蘇軍的駐在,使美蔣對於這一地區雖垂涎三尺,而終不得染指,使我們能夠穩定地控制大連,並以此為基地支援東北和全國解放戰爭。

對蘇聯出兵東北的政策,陳雲同志當年曾作過這樣的分析:「蘇聯對滿洲的政策基本上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把瀋陽、長春、哈爾濱三大城市及長春鐵路幹線交給國民黨;另一方面,援助我黨在滿洲力量的發展,保持遠東和平和世界和平,是蘇聯這一政策的基本目的。某一時期由於國際國內條件的變動及鬥爭策略上的需要,蘇聯對於執行中蘇協定的程度,及對我援助的程度會有所變化,但蘇聯這些政策的本質是一貫的,不變的。」  (見《陳雲文選》 1926~1949年第221頁)。

這一精闢的分析是完全符合歷史實際的。當時蘇聯當局,因中蘇條約的約束和外交政策上的需要以及對大連實行軍事管制,所以對我們在大連的活動有不少干涉和限制,但是他們的基本政策是支持和援助我黨在這裡發展力量,掌握政權,配合他們鞏固旅順口海軍根據地,以保衛遠東和世界和平。

大連地方黨委從建立之日起,就遵照東北局的指示,注意利用這裡的有利條件,把支援解放戰爭前線當作首要任務。過去大連曾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兵站基地,儲有大量軍械、彈藥、汽油、布匹等軍用物資,解放後雖大部分為蘇軍控制,我們也以公安總局名義接管了一批,還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流散在民間的軍用物資,供應東北前線。在這同時,華東、華北與大連鄰近的解放區,也陸續派人來開設各種「公司」、「商行」,採辦和轉運布匹、醫藥用品、通訊器材等軍需物資。大連市委(1946年7月改為旅大地委)則盡力為他們提供方便,開放綠燈。有時物資在海關被蘇軍卡住,我們及時交涉,也都放行了。1945年底,我軍初進東北,被服供應困難,肖勁光同志專程來連,籌辦布匹,市委當即決定將市公安總局和大紡、金紡所存布匹傾庫撥出,超額完成了供應任務。

肖勁光同志在連期間,我們向他匯報了在大連建立軍工生產基地的有利條件,他也進行了調查研究,並向黨中央報告了情況。不久,中央即發出指示,責成有關地區派人來組織軍工生產。

1947年,東北局、華東局共同決定,利用大連的工業基礎,建立軍工生產基地。由旅大地委與蘇軍當局交涉,接管了以大連化學廠、大連鋼鐵廠為主的一些工廠。東北局、華東局派來大批幹部並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我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大型軍工會合企業,對外稱「建新公司」。這個公司的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們艱苦創業,勤奮鑽研,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試製成功並成批生產出前線急需的後膛炮彈。他們把工廠當戰場,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當時裕華工廠廠長吳屏周、建新公司經理部副部長安疆等同志,為試驗兵工新產品和搶運物資而英勇犧牲。著名勞動英雄吳運鐸同志,也是當時在甘井子試驗炮彈時因傷致殘的。這個軍工基地在解放戰爭期間共生產炮彈50餘萬發,引信80餘萬發,無煙火藥5000餘噸,迫擊炮1200餘門,還有其他各種軍用品。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中,我軍發射的幾十萬發炮彈,大部分都是大連製造的。遼瀋戰役中使用的成百噸炸藥,也是從大連運去的。1948年底,陳毅、粟裕同志曾親自簽發信件,向旅大黨和人民表示勉勵和感謝。粟裕同志生前還說過,華東戰場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華東民工的小推車和大連製造的大炮彈。的確,當年大連的軍工生產,在我黨我軍的兵工史上,應該占有光榮的一頁。

在進行集中的軍工生產的同時,還生產了大量的其他軍需品。金州、大連兩大紡織廠生產的棉布,主要是供應軍需。市公安總局的被服工廠承擔了供應南滿部隊被服的主要任務。從1946年到1949年上半年,供應單棉軍服30多萬套,這在當時可以說是起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從1947年2月開始,大連地區接受了做軍鞋的任務。在各級黨組織、政府、婦聯的發動和組織下,廣大城鄉婦女走出家門,成立了做鞋工廠、做鞋合作社、做鞋小組,開展生產競賽和創模活動。她們同其他解放區的姐妹們一樣,懷著對人民子弟兵的熱愛,針針線線寄深情,趕做軍鞋送前方。到1948年底東北全境解放為止,僅大連市內各區和大連縣,共做軍鞋236.5萬雙。

旅大人民不僅源源不斷地輸送物資支援前線,而且還送出自己的子弟參軍參戰。解放戰爭時期、大連地區人口還不足100萬。據不完全統計,從1945年10月開始到1948年遼瀋戰役前,全地區直接動員和調出參加東北人民解放軍(早期稱民主聯軍)的兵員達3萬餘人。1945年11月,市公安總局成立後,很快地組建起近萬人的武裝警察部隊,在內部受遼東軍區領導,其建制、管理和訓練完全與解放軍相同,實際上是穿著警服的解放軍,也可以說是我軍的一支後備隊。這支部隊不斷擴充,又不斷分批地、成建制地調往前方,先後達14300餘人。

在解放戰爭年代,大連地區還為部隊培養了技術兵種的人才。1946年夏季,中央決定由東北、華東部隊抽調幹部學員,由遼東軍區負責並責成旅大地委協助,在大連創辦汽車學校,並派幹部到蘇聯部隊學習坦克兵的技術和戰術。這個學校至1948年共辦了3期,畢業學員近千人,成為我軍裝甲兵部隊的第一批骨幹。

1946年,東北軍區在大連創辦了關東電氣工程專門學校(簡稱關東電專),培養無線電通訊的機務、報務和工程技術人員,先後畢業學員230餘人。這些學員都受到嚴格的業務、政治訓練,分配到野戰部隊後,成為電訊技術的能手。他們修復原有損壞的電台,改裝繳獲敵人的電台,保障部隊通訊聯絡暢通,深受各縱隊指揮員的重視。他們作為「種子」,還在部隊中培訓了新一代無線電通訊技術人員。          

大連地區在解放戰爭中作為穩定的戰略後方基地,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特別是在1946年底至1947年春,我軍堅持南滿的艱苦鬥爭中,由於金縣石河驛以南一線有蘇軍駐在,國民黨軍隊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我遼南部隊則有所依託,無後顧之憂。經旅大地委與蘇軍打通關係,這一地帶曾一度成為我遼南黨政領導機關進退自如的後方。從1945年底開始,大連就成為東北、華東兩大解放區之間大批幹部調動、轉移和療養的一個中轉站。解放戰爭期間旅大地委創建的一個大型療養院,曾接納來自各解放區的在長期戰爭環境中積勞成疾或負傷的大批幹部,使他們得到較好的治療和休養。有些高級負責同志,如羅榮桓、徐海東、張愛萍等同志,當年都曾在大連療養過。

大連地區作為一個隱蔽的後方,曾經安置和治療過大批從前方撤下的我軍傷病人員,同時還分批組織醫療隊、手術隊,奔赴前線,救護傷員。1947年東北我軍發動冬季攻勢的時候,大連曾在3天內緊急動員100餘名醫護人員組成6個手術隊趕往前方。1948年10月遼瀋戰役期間,大連曾派出5個醫療隊,攜帶大批藥品、器材,到遼西前線參加野戰醫院工作,直到瀋陽解放。        

如上所述,在解放戰爭時期,大連地區作為蘇軍控制下的一個戰略要地和我軍的一個隱蔽的後方基地,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同其他解放區一樣,大連人民為支援解放戰爭前線盡了應盡的義務,做出了多方面的貢獻。大連的全體黨員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幹部,同心協力,帶領廣大群眾,始終不懈地為支援前線做出巨的努力。但是,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為避免蘇方在外交上增加額外因難,我們對支前工作採取只做不說的方針,不作公開的宣傳,不見於報刊文字。因此,當時緊張熱烈的支前工作一直是隱蔽進行,不大為人們所知。在紀念大連解放40周年的今天,大連人民的這一段光榮的史實,是可以公之於世了。                      

四、經濟文化事業的恢復與發展

大連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事業,在完成支援前線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恢復和發展起來。這兩方面是互相促進,互為條件的.

當時,大連是我黨領導下少有的大工業城市之一。能否把工業生產搞起來,不僅對於支援前線、減輕失業、安定民生至關重要,而且直接關係我黨能否在這裡真正站得住腳。當時大連的工業在戰時遭到破壞,又因無原料、無銷路而停產。既缺資金,又缺技術,還面臨國民黨反動派的海上封鎖,要恢復生產真是困難重重。當時北滿、山東、晉察冀等鄰近的解放區都急需大連的工業產品,蘇聯貿易部門也願意訂貨。於是,大連與兄弟地區、與蘇聯貿易部門合作,採取來料加工的辦法,解決原料與銷路問題,逐步恢復工業生產。當時各解放區衝破封鎖線,運來大量糧食、煤炭、黃金等,作為在大連建立軍工基地的投資或換取其他軍需物資,這不僅幫助當地解決了恢復工業生產的資金問題,而且解決了人民群眾缺吃少燒的燃眉之急。從此,大連的經濟逐步擺脫困境,轉入主動,打開了恢復生產、安定民生的前進道路。

到1947年,在大連陸續形成了以下幾種類型的工業企業:一種是中蘇合營和蘇軍代管的企業;一種是華東軍區和東北軍區後勤部門辦的軍工企業和東北局、旅大地委辦的企業,這在當時統稱「黨產」;一種是當地政府經營的企業;還有私人經營的小企業和手工業等。                

中蘇合營企業主要有3個:一個是中蘇大連造船公司,當時每年能修船30多萬噸,還能造小型船舶;另一個是中蘇遠東電業公司,由發電廠、玻璃廠、罐頭廠等30多個工廠組成;還有中蘇鹽業公司,以生產海鹽為主。這幾個中蘇合營企業的股金,都是中方為51%,蘇方為49%,公司利潤按股金分配,並向地方政府繳稅。海港、鐵路、水道公司等企業是蘇軍代管的。

在當時我們還沒有學會管理工業的情況下,採取中蘇合營的方式,對於迅速恢復生產和培養企業管理幹部都是有利的。在中蘇合營和蘇軍代管的企業里,最初我們黨都派幹部去做黨委書記、工會主席,隨後,又逐步派任副總經理、副廠長以至總經理和廠長。建國以後,這些企業交還給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幹部噎成長起來,掌握了管理工業的知識和經驗,許多同志後來成為新中國工業建設的骨幹。

在恢復和發展生產的過程中,旅大地方黨委認真貫徹執行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關於城市工作中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大連工人階級有革命傳統,有熱愛祖國的強烈政治感情,解放不久就建立了強大的工會組織。我們通過工會,把工人群眾廣泛發動起來,千方百計克服困難,恢復生產。還通過辦工人訓練班、黨員訓練班的方式,從工人中培養了大批基層幹部。大連工人階級對於當地經濟的恢復和逐步發展,的確發揮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和統一戰線的政策,在大連解放初期也得到了認真的貫徹執行。我們大膽任用了一批思想進步的中上層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吸收他們參加政府和企業的工作,為恢復大連的經濟,貢獻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在技術人才奇缺的情況下,一段時間裡還留用了一部分日本技術人員。我們的幹部和工人同他們友好相處,在生活上儘量給以較優厚的待遇,使他們對解放後旅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從技術上提供必要的幫助。他們親身體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正確和中國人民對日本人民的友好態度,離開大連回國後,其中很多人成為發展兩國人民友誼的積極分子。

在黨中央和東北局的正確領導和兄弟地區的大力支援下,大連工業恢復與發展的速度是很快的。隨著工業生產的恢復、發展,商業貿易、財政金融和郊區農業生產也都相應地恢復發展起來,城鄉經濟日趨繁榮,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到1949年建國前夕,大連噎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工業基地。

大連的文化教育事業,也是在艱苦條件下起步的。在日本帝國主義40年的殖民統治下,大連長期與祖國隔絕,民族文化被摧殘殆盡。雖然人民群眾的愛國思想仍很強烈,但是有不少人不了解抗戰真相和我黨我軍在8年抗戰中的偉大功績,加上日本投降後,國民黨人員先我們2個月到大連活動,進行了大量的反動宣傳,使相當一部分知識青年受到影響。當時我們進入大連的幹部多來自抗日戰場,長期生活在農村,不熟悉大城市。有些人認為我們「土」,不相信共產黨能管好城市。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通過報紙、廣播和出版革命書刊,以及舉辦各種報告會、講演會等方式,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系統地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真面目;介紹和宣傳我黨我軍在敵後戰場堅持抗戰的英雄業績;宣傳我黨領導中國實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黨領導的書店,還出版了馬列著作和毛澤東選集。這一系列工作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特別使我難以忘懷的是,1946年春天,以沙蒙、王大化等同志為首的東北文藝工作團來連。他們在大連演出了《日出》、  《血淚仇》、  《兄妹開荒》和《黃河大合唱》等,連續演出幾十場盛況不衰,轟動全市,深深地打動了大連青年的心。革命文藝的巨大感染力真如春風化雨,轉變了廣大知識青年的思想,吸引他們走到革命道路上來。許多愛好文藝的青年看了演出以後,更是欽佩備至,紛紛要求參加文工團。大連的革命文藝隊伍就是在這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東北文工團播下的革命文藝的種子逐漸開花結果,使大連解放初期的文藝工作和整個文化事業一直保持著蓬勃發展的生機和活力。東北文工團對於大連解放初期革命文化事業的發展是立了大功的。

解放初期大連的教育事業,是在清除帝國主義殖民地教育影響、建立中國人民的新民主主義教育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市政府成立後,普遍興辦了中小學校,並創辦師範講習所,培訓小學師資。接著又開辦建國學院和文法專科學校,大量吸收有一定革命覺悟的知識青年,以抗大方式進行培訓,充實幹部隊伍。1946年開始在全市城鄉掃除文盲,普及文化,興辦各種類型的業餘學校、職工學校,培養技工和幹部。1948年,在全國解放戰爭勝利在望的形勢下,旅大地委經黨中央、東北局批准,把原有的工科、醫科、無線電等幾個專科學校合併,從國統區和海外增聘有真才實學的教授,組建大連大學(下設工學院、醫學院,即現在的大連工學院、大連醫學院的前身)。這是我黨領導下較早創建的一所新型的正規的理工科大學,它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培養了不少人才。這樣,經過幾年的努力,在全市建立了多層次、多類型的較完整的教育體系。

解放初期大連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是在黨中央和東北局的正確領導下,全體黨員、幹部和全地區人民團結奮鬥而取得的,是和各解放區的大力支援分不開的。至於我們這些當時擔任負責工作的同志,特別是我個人,都是初次進入這個特殊環境的,對大城市工作,知識和經驗不足,能力有限,工作是做得不夠的,可說是邊學邊做,具體的經驗教訓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大連地區解放初期雖然處於一種特殊的情況,但是它同其他解放區一樣,發展的前途,歸根到底取決於黨所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旅大各級黨組織正是在解放全中國的勝利進軍聲中,於1949年4月與廣大群眾見面;地方政府也同時改組,成立旅大行政公署,正式成為東北人民政府管轄的東北解放區的一個組成部分。

至此,大連人民與全國人民一起,萬分喜悅地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整理人:王凡)

註:這份綜述材料,是根據大連解放初期任中共大連市委(後改稱旅大地委)書記的韓光同志近幾年在黨史資料徵集工作會議上的發言和幾次訪問記錄綜合整理而成的。刊出前經韓光同志本人審閱。


中共大連地方史(上卷)之二

大連史志網
http://szb.dl.gov.cn/typenews.asp?id=144

......六、建立軍工生產基地,支援解放戰爭

大連黨組織遵照中央和東北局關於要充分發揮和利用大連工業城市的有利條件和工人階級的技術基礎,組織軍工生產,以便更有力地支援解放戰爭的指示,制定了 「鞏固旅大戰略要地,建設我黨隱蔽後方,發展生產,安定民生,支援前線」的工作方針,把支援前線當作旅大黨組織的重要任務,利用這裡的和平環境,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直接支援東北、華北、華東的解放戰爭,做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貢獻。

1945年9月以後,各解放區在組織軍工生產的同時,為解決解放區的物資供應問題,相繼派出400多名幹部進入大連,以民辦的公司、商行面貌出現,設立辦事機構20餘家。這些機構通過接收敵產、開辦工廠、開展多方貿易以及採辦、轉運各種軍需物資等方式和途徑支援前線,同時將各解放區的糧食、棉花、土特產運到大連銷售,解決大連糧荒,活躍大連經濟。

這些分散的各自為政的貿易機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各解放區戰場的急需,但也給大連的經濟恢復、發展和市場管理帶來許多複雜的問題。為克服多頭經營的弊端,1946年底,旅大地委經東北局批准,設立財經委員會,統一籌劃支前工作,只要是前線急需的物資器材,盡力提供方便。1945年冬季,初進東北的主力部隊被服供應困難,東北人民自治軍副司令員肖勁光於這年年底專程來大連籌辦布匹。市委當即決定,將大連市警局掌握的布匹、綢緞和大連紡織廠、金州紡織廠所存的棉布傾庫撥出,無代價運往前線。大連市警局被服廠承接南滿部隊被服生產任務,全廠職工全力以赴,年生產單軍服6萬套,棉軍服4萬套。1946 年~1949年上半年,該廠共製作30餘萬套軍服,對保證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從1947年2月開始,旅大地區接受為前線做軍鞋的任務。在各級政府的深入發動和組織下,獲得解放的廣大婦女紛紛走出家門,以生產自救的名義成立做鞋工廠、做鞋合作社和做鞋小組。到1948年底東北解放戰爭結束,大連市內經常參加做鞋的婦女達3.4萬人,做軍鞋236.5萬雙,有力地支援了前線。

解放戰爭期間,旅大地區人口不足百萬。為了早日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除源源不斷地輸送物資供應前線外,還動員自己的子弟參軍參戰。1946年2月~1948年9月,全地區直接動員和調出參加我東北人民軍隊的兵員共達3.27萬人。

在向前線輸送兵員的同時,旅大地區還陸續向新解放區支援了大批幹部和技術人員。1946年,東北解放戰爭處於最艱苦階段,前線急需無線電通訊和工程技術人員。這年下半年,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在大連創辦電氣工程專科學校(關東電專),到1950年,先後畢業244人。除少數留在東北軍區司令部外,大部分分配到其他野戰部隊,在實踐中成為電訊技術的能手。解放戰爭中東北民主聯軍繳獲國民黨軍隊大批坦克和汽車,由於缺少技術人員,不能使其發揮作用。1946年夏季,中央決定從東北、華東部隊抽調幹部,由遼東軍區委託旅大地委協辦大連坦克學校(對外稱警官學校四大隊,後改為汽車學校)。1947年6月~1948年末,該校培訓學員900餘人,直接參加解放戰爭,其中許多人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代坦克手。遼瀋戰役期間,旅大衛生醫療部門還派出5批醫療隊,攜帶藥品和醫療器材,到遼西前線參加野戰醫院工作,直到瀋陽解放。1947年東北民主聯軍發動冬季攻勢,急需大批醫護人員,旅大在3天之內組織100餘名醫護人員組成6個手術隊奔赴前線,在醫療設施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這些醫護人員不畏艱苦,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獲得遼東軍區的嘉獎。

旅大作為蘇軍控制、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自然成為東北、華東兩大解放區之間幹部調動、轉移的中轉站和療養基地。1946年10月,旅大為了接納戰爭環境中積勞成疾或負傷的各解放區幹部,使其得到較好的治療和休養,成立了旅大警局訓練處第二療養院(後改為旅大幹部療養院)。到1949年上半年,接納來自華東、華中、晉察冀、西北、中原、東北各解放區領導幹部200多名。我黨許多高級幹部,如羅榮桓、徐海東、李一氓、張愛萍、陳奇涵、張稼夫等都曾在此療養過。療養院實際上成為隱蔽後方的一個重要支前部門。這裡曾成立「華東北撤人員管理委員會」,安置和儲存來自華東解放區的5000餘名幹部、學員、傷病員和家屬,免除了前方的後顧之憂,保護了大批幹部和家屬,增強了部隊機動作戰的能力。

各地數以千計幹部的到來,給剛剛擺脫殖民統治的旅大帶來勃勃生機。他們也在恢復發展旅大經濟建設中增長了才幹,學會了管理城市的經驗和各種專業技能。解放初期的旅大人才濟濟,擁有一支可觀的幹部隊伍。1948年,全國解放戰爭勝利在望,黨需要大批各類幹部。旅大黨組織根據東北局指示,陸續把幹部調往全國各地。1948年11月,東北全境解放,旅大地委抽出1500名幹部隨軍南下,組成南下大隊,分赴武漢、南昌、廣州、上海等地。1948年,華東形勢好轉,華東局北撤到旅大工作、療養的幹部,除少數留在旅大外,大多數都陸續回到華東各地。據統計,到1949年底,從旅大調出近4000名幹部支援全國各地,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在解放戰爭中,旅大還有其獨特的貢獻。1946年底~1947年春,國民黨軍隊與共產黨軍隊在南滿處於「拉鋸」狀態,鬥爭十分艱苦。由於金縣石河驛以南一帶有蘇軍駐在,國民黨軍隊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我遼南部隊則進退自如 ,因此,新金縣南部一個狹長地帶被稱為「屋檐下根據地」,這裡一度成為遼南黨政機關和遼南軍區的落腳點,堅持敵後游擊戰爭的基地,在收復遼南失地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旅大的支前工作中,大型軍工生產聯合企業——大連建新公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46年9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肖勁光來旅大籌劃後勤工作。經過考察,他認為旅大有著比其他解放區更為優越的軍工生產條件。在與旅大地委協商取得一致意見後,肖勁光向黨中央提出在旅大進行軍工生產的建議。黨中央接受建議,及時發出通知,要求各解放區派出得力幹部到旅大組織軍工生產。遵照中央的指示,膠東、華東、華北解放區迅速派出400多名幹部來旅大組織軍工生產。

為加強對支援前線的領導,1946年11月,旅大地委根據東北局和遼東分局的指示,成立軍工生產委員會,由市公安總局局長邊章五(邊慎齋)任主任。軍工生產委員會以公安總局工業科名義對外工作。

蘇軍對我軍工生產基本上採取默認的態度,但不同意在市區內生產炮彈。因此,地委選擇市郊甘井子海茂村龍頭山下和老虎牙2處,興建製造炮彈和引信2座軍工廠,對外叫裕華鐵工廠和宏昌鐵工廠。同年7月1日,這2個工廠加上蘇軍移交的工廠,以及大連機械、大連鑄造等l0餘個小工廠,正式組建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第一個大型軍工會合企業——大連建新公司,朱毅任經理,有職工2600餘人。廣大幹部、工人、技術人員急前線之所急,把工廠當戰場,艱苦創業,克服重重困難,從1947年7月~1950年12月,共研製各種炮彈54.57萬發,引信81餘萬發,雷管24萬隻,迫擊炮1400多門,蘇式衝鋒鎗500餘支,彈體鋼3000多噸,無煙火藥450餘噸。除為遼瀋戰役提供上百噸炸藥外,其餘均運往華東、華北戰場,發揮了巨大威力。山東沂蒙山大戰中,我軍第一次使用建新公司生產的炮彈,這些炮彈為消滅國民黨新一軍發揮了作用。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發射了20萬發炮彈,大部分是建新公司製造的,沒有一發出現事故。為此,大連建新公司曾多次榮獲華東前線司令部和中央軍委的通令嘉獎。1948年12月,陳毅和粟裕聯名寫信給旅大地委,對旅大黨組織和工人階級給予華東戰場積極而有效的支援表示感謝。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在總結淮海戰役勝利的原因時高度評價:「華東地區的解放,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民工的小推車和大連製造的大炮彈。

大連建新公司在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中,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創造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中國工人階級的表率,被譽為「中國的保爾」吳運鐸,當時任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長兼宏昌鐵工廠廠長。吳運鐸在抗日戰爭中就領導兵工廠工人製造軍械。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任華中地區最大的炮彈廠廠長,後轉移到沂蒙山重建兵工廠。1947年初,吳運鐸來大連養病治療。這時東北戰場正處於艱苦時期,前線急需大批炮彈和子彈。東北局和旅大地委研究決定,派吳運鐸和吳屏周分別擔任新建的宏昌和裕華鐵工廠的廠長。吳運鐸毅然放棄休養治病的機會,夜以繼日,忘我工作。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僅用2個月時間,就試製出第一批後膛炮彈。為了確保炮彈質量,吳運鐸和吳屏周一起親自動手裝配炮彈試驗。當試到第七發炮彈時,幾經引爆沒有爆炸,兩人為了弄清原因爭相趕上前去檢查,不料剛接近炮彈,一聲巨響,炮彈爆炸了,吳運鐸被掀下山崖,身負重傷,吳屏周當場犧牲,年僅32歲。

吳運鐸身負重傷住進醫院,經搶救,又一次戰勝死亡。傷口未愈,就拄著拐杖回到工廠,和工人一起繼續從事爆破研究。吳運鐸身殘志堅,在從事兵工事業的同時,以驚人的毅力,寫出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在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1948年~1949年,建新公司在試製、運輸槍炮過程中,有17人獻出寶貴的生命。歷史將永遠銘記他們的英名。......


張珍-人物簡介
     
直隸(今河北)定州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化學系。曾任冀中軍區衛生部部長、晉察冀邊區政府工礦局局長、晉察冀軍區軍工部副部長、冀熱遼軍區軍工部部長、東北軍區軍工部大連辦事處主任。建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化工局局長,重工業部化工局局長,化學工業部、燃料化學工業部副部長,第五機械工業部部長,國防科工委顧問。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1941年在晉察冀邊區政府工礦局發明合成石油,獲邊區政府嘉獎。

-----------------------------
努力建立現代化軍事工業基地——對大連建新公司的回憶   (張 珍)

解放戰爭初期,黨中央和東北局以及中央軍委、東北軍區領導再三指示,為了堅決粉碎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的進攻,凡是有條件的地區,爭取用最高速度,建立現代化的重武器裝備,特別是能打陣地戰的野炮和所需的大量野炮炮彈的生產能力。大連是比較理想的工業區,政治上不直接受戰爭的影響(當時大連地區是蘇軍軍管),又是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重工業基地,既有鋼鐵、冶煉工業,又有機械、化學等工業。

我是奉東北局和東北軍區的指派到大連工作的。到大連之前還有一段由晉察冀到東北局和在東北地區參與恢復東北工業的插曲。

1946年,我奉晉察冀、冀熱遼軍區領導同志的指示,到東北局會見並請示彭真同志,目的是請東北局支援晉察冀邊區部隊所需的武器彈藥和軍需供應。見到彭真同志以後,他仔細聽取了我對華北解放區情況的匯報後對我說:  「華北需要什麼,凡是東北有的物資,我們大力支援。」並讓我去找東北軍區參謀長伍修權同志和軍區主管後勤工作的張令彬同志。

彭真同志是老領導,對我比較了解,知道我在晉察冀搞軍事工業。他對我說,東北搞軍工比華北條件好,特別是搞重型武器、彈藥的條件,比其他解放區都優越。他讓我留在東北搞軍工。我說:「我服從組織決定。」當時我一方面全力完成程子華政委、肖克司令員交給我的任務,把部隊急需的軍事物資趕快運回去;一方面就留下搞軍工的事請示晉察冀的領導。經組織上批准後,我就留在東北了。

為了儘快恢復東北工業的生產,彭真同志尤其重視煤炭、電力、鐵路運輸的恢復工作。為此,東北局成立了工業委員會,彭真同志任主任,陳雲、李富春、王首道、陳郁同志任副主任,伍修權同志任秘書長,我作伍的助手,任副秘書長。隨後派我到鶴崗、牡丹江、雞西等地了解情況,並重點協助陳郁同志首先組織雞西等地煤炭生產。有了煤炭供應,鐵路通車了,電站發電了,東北的經濟和政治局面開始好轉。此時,哈爾濱、牡丹江、延吉都先後成立了子彈廠(復裝)、炮彈廠(復裝)、武器修理廠等軍事工業。在伍修權的領導下,這些廠開始由修理、復裝逐漸向製造邁進。在這一階段我在技術上參加了必要的工作。

1947年夏秋之後,李富春、伍修權同志指示我去大連,說那裡工業基礎好,要贏得解放戰爭的勝利,還要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採取一切措施大量生產彈藥,尤其是重型炮彈;需要東北局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匯報;要依靠地方黨委,並向韓光同志說明,要把大連建成一個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軍事工業基地。

1947年9月29日(中秋節)那天,我到了大連,見到了韓光同志,匯報了東北局的指示。韓光同志告訴我,華東的黨組織已派朱毅、曹魯等同志帶來一些幹部到了大連組建炮彈廠,目前正在摸索試驗階段,儘管技術上還沒有完全過關,但組織炮彈生產的條件很好。後來我經過實地調查後,向東北局、東北軍區發了電,報告了大連軍工生產的情況,認為大連能夠生產重型全裝七五炮彈。

當時旅大處於蘇軍軍管之下,建新公司是以民辦商業的名義出現的,朱毅同志任經理,我任副經理,曹魯同志任秘書長,建新公司當時也得到蘇軍的默許和支持。我們黨委通過韓光同志的努力,幾乎把大連的大型重工業工廠都從蘇軍手裡接收了過來,其中有大連化學廠、大連機械廠、大連鋼鐵廠等。建新公司所用的原材料、電力及廢鋼鐵也得到當地蘇聯駐軍的支持。

大連建新公司七五炮彈的生產,經過科研、試製、生產定型等緊張的工作,以及老廠和引信、發射藥、硝酸甘油、裝彈等新建廠的通力協作,1947年底基本上達到了月產1萬發的能力。

1948年我們生產了12.5萬發炮彈,品種是日式和美式(七五口徑)2種。當年就供給了華東戰場,在著名的淮海戰役中立了大功。1949年又生產了12.5萬發,本來這一年可以多生產10萬發左右,但因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全線崩潰,我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勝利在握,遵總部的指示,因無貯存炮彈的倉庫,只好減產。

這裡有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建新公司的統計1948年為25萬發,1949年也是25萬發。我的意見,如果按一彈一筒,我的說法是對的(世界上的統計也如此)。但我們當時為了節約炮彈筒,每2個彈頭、2個引信、2個發射藥包、和2個底火配1個彈筒,戰場上也是這麼用的。因此兩種統計都是有道理的。

為了支援各解放區自製(實際上是復裝)子彈和迫擊炮彈用的發射藥,我們也是全力以赴,充分滿足了各解放區的需要。

我們生產的炮彈質量也是可靠的。曾經有這樣一件事:正當我們開足馬力為前線多生產炮彈的時候,前線指揮部發來電報,說建新公司生產的炮彈發生膛炸事故,死傷了炮兵戰士,讓我們派人到前線查明原因。收到這個電報後,我感到問題嚴重,因為當時我是主管炮彈生產和技術上的負責人,如有失誤,我責無旁貸,應承擔全部責任。我們當即派了葉英同志到浙東前線。葉英同志去後回電說:炸炮的炮彈不是我們建新公司生產的,而是我軍繳獲國民黨的炮彈。為使前線總指揮部首長和指戰員們放心,我們指示葉英同志在前線實地發射300~500發炮彈,試射的結果證明建新公司的炮彈質量可靠。因為前線對炮彈十分珍惜,只試射了100發,前線首長就不讓再打了。此事雖然證明了建新公司生產的炮彈質量可靠,但也教育了我們,軍工生產質量第一的方針和質量是軍工的生命線的思想,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這是戰士的生命,也是戰場上勝利的重要保證。

大連建新公司作為當時東北最大的比較現代化的軍工生產基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在幾年的時間裡就生產了50萬發炮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建新公司生產的軍工產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朝鮮戰爭,特別是朝鮮前線用的炸藥,幾乎全部是大連建新公司(化學廠)供給的。建新公司不僅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大量軍事物資,而且為我國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培養了一批人材。如大冶特殊鋼廠的建立,就是朱毅同志南下時,將建新公司所屬鋼廠成套設備帶去建設起來的。1948年底瀋陽解放後,瀋陽兵工廠也是由大連建新公司派去一批幹部幫助恢復起來的。同時,建新公司還為民用部門輸送了大批管理幹部和技術幹部。

回顧往事,我為建新公司取得的成績而欣喜,也更加懷念為奪取這些勝利而犧牲、流血的戰友,這些同志的光輝業績和英勇的獻身精神至今還深深地銘記在我的腦海中。如在炮彈的研製、生產過程中,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加之有些同志熱情很高但科學知識不足,在一次炮彈引信試爆事故中,優秀的幹部吳屏周同志光榮犧牲;在另一次硝酸甘油爆炸事故中,有6位工人同志光榮犧牲;在運送發射藥的事故中,一次就犧牲了9位同志;在去鞍鋼搶運鋼材時,還犧牲了1位出色的年輕幹部安疆同志。吳運鐸同志也是在大連試製炮彈時受傷致殘的。大連建新公司廣大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同志一心為前線,一切為革命,艱苦奮鬥,努力生產的光榮傳統,是值得我們發揚光大的。

總結過去,建新公司的成績應當歸功於黨中央、中央軍委、華東局、東北局以及旅大地委的正確領導,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著我們不斷奪取勝利,這條基本經驗是我們在今天的四化建設中永遠不能忘記的。

(張珍同志原任兵器工業部部長、國防科工委顧問)


所謂的"運輸大隊長"就是這麼回事。

國軍因被美國武器禁運,彈葯嚴重不足,中共可能只有繳獲槍械大砲,但絕對拿不到什麼彈藥,不可能只靠國軍的武力來打敗國軍。那怎麼辦呢?製造美式彈藥!

-------------------------------------

回憶朱毅同志   作者:韓光
  
1989.05.25

......當時,大連連接著華東、華北、東北三大戰場,有近代工業的基礎,機械工業和煉鋼、化學工業比較發達。日本投降時,工廠雖然遭到嚴重損壞,但有發展軍工生產的物質條件。朱毅同志到大連後,和曹魯等同志經過調查研究,提出了籌建軍工方案,要求旅大地委把大連鋼鐵廠、化學廠,以及大連機械廠、鑄造廠、鍋爐廠和金屬廠撥歸軍工方面。我們滿足了這些要求,很快辦理了正式的交捕手續。此外,朱毅同志等又新建炮彈廠、引信廠和發射藥分廠。於是,由我黨創建的一個大型軍工會合企業就形成了。為了適合當時政治環境的需要,這個大型軍工企業對外號稱叫作「大連建新公司」,由朱毅同志任總經理。建新公司是在華東局、東北局的重視和領導下建立起來的。華東局陸續投入大量幹部和資金;東北局則給調撥糧食和煤炭,並數次派軍工領導同志來大連視察、指導工作。李富春同志代表東北局幾次表示,東北局將專門調撥「建新」所需的物資和幹部,繼續擴大生產,所出的炮彈全部投入到華東戰場。旅大地委遵照東北局的指示,對於建新公司的工作採取三條方針,由地委組織的軍工生產委員會貫徹執行。一是全力支持、全力協助;二是為軍工生產儘可能地提供所需的各種條件,為產品運往華東大開綠燈;三是對建新公司的經營和管理給予充分的自主權。地委主要通過黨組織和工會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鼓勵他們在「只干不說」的條件下埋頭苦幹、放手工作,加快生產的步伐。建新公司於1947年7月1日正式成立後,經過半年多緊張的研製、試驗和生產,到1948年初,就首次在我黨領導的軍工史上製造出後膛鋼質炮彈。1948年一年,大連就為淮海戰役及其它戰場提供了23萬發炮彈,全部是合格優質品。當時我軍繳獲了蔣軍大批美制大炮,所缺的正是需要不斷補充的炮彈,建新公司源源不斷的後勤保障工作非常及時而得力。對此,陳毅同志和粟裕同志曾親自寫信,對旅大地委和工人階級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這個信件就是由朱毅同志親自轉交給我的。1948年12月,朱德總司令在全軍軍工生產會議上曾親自對朱毅同志說:「你們建新公司造的炮彈在幾個戰場上都用上了,前方反映很好。」粟裕同志生前還曾有一句名言:「華東的解放,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民工的小推車和大連生產的大炮彈。」......


下面這篇李竹平的回憶錄也說明了共軍美式砲彈的由來。

李竹平(1912~1992) 江蘇省漣水縣五港人,早在江蘇淮陰中學讀書時就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92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5月由於叛徒出賣而被捕,他堅貞不屈,英勇鬥爭,同年8月,在獄中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5年10月他出獄後到日本求學,抗日戰爭爆發後即回國參加抗戰,輾轉在江淮地區開展群眾工作,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了大量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奉調中共華中分局,組織軍工生產和軍用物資的購運,有力地支援了華東戰場。

------------------------------

華東局財委駐大連辦事處和建新公司   

(李竹平)
1946年10月中旬,正是敵人侵占了淮陰,瘋狂地向漣水進攻的時候,我到了華中分局組織部長兼華中財委主任曾山同志的辦公室——兩間十分簡陋的農民茅屋裡。他對我說:「你來得正好,根據戰略要求,漣水是要丟給敵人的,我今天找一些同志來研究糧食問題,你先參加會議。準備讓你到華中銀行或後勤司令部去工作,會後定吧!」正在開會的時候,分局書記鄧子恢同志拿來一份黨中央的電報,大意是說,大連很多工廠,由於缺乏幹部和資金,未能開工,中央要求各解放區派得力幹部攜帶資金前往,利用這些工廠,生產武器彈藥或兵工材料,同時開展對蘇聯、朝鮮、香港的貿易,採購一些支援戰爭的物資。鄧政委問華中派誰去好?曾山同志向屋裡環顧一下,馬上說:「派李竹平去吧!因為他的工作還沒有定。」陳明、孫冶方同志也在場。吃午飯時,曾部長又向陳毅軍長、張鼎丞司令員講了派我去大連的任務。曾山問陳毅,漣水可否多守幾天,以便把蘇中糧食運到蘇北。陳毅軍長說:「不用著急,打不好,腳跟朝南,退到山東,過一些時候,再腳跟朝北,打回來就是了。」記得陳軍長還很詼諧地說:「看來仗要打下去,我們的運輸大隊長蔣委員長,十分慷慨地送來不少美制大炮,卻又十分吝嗇地不肯多給炮彈。你們去首先要設法搞7.5公分的美制榴彈炮彈,當然其他口徑的炮彈和炸藥也需要的。

當晚,曾部長告訴我,他已讓組織部配備一些搞軍工和搞貿易的幹部,銀行準備一些金子,並要我馬上到蘇中去找陳丕顯同志和海防司令部,準備將來由蘇中運一批黃豆和棉花到大連去。此外,還準備了報務員、譯電員,攜帶密碼和電台呼號,可能的話直接和分局通報。我到蘇中(即今東台一帶)去的時候是汽車送的,回來時因為鹽城以南的橋被破壞了,改乘木船回到蘇北。來去的時間大約半個多月。

我從蘇中回到華中分局,組織部已選派原新四軍二師軍工部政委吳屏周、華中二分區貿易局長石雲階及從上海來的吳怡如(即劉景顥)等同志共40多人隨我一道去大連。以後根據工作需要,等我來電後,再派人去。大概在10月底,我們從沭陽出發,經魯南,由新四軍張雲逸副軍長寫信給濱北軍分區和膠東軍區,幫助我們過膠濟路,走走停停,經膠東平度縣城到煙臺登船,1947年元旦到大連。

到大連後,我首先看到地委劉順元同志,他是我在華中工作時的老首長。他告訴我,中央已把我的關係轉來了,並介紹我同大連地委書記韓光等同志見了面。同時,聽他說山東分局已派來曹魯同志,任務與我相同。曹魯同志原名曹辰力,是我的熟人,他曾任過華中六合縣縣長,據說黎玉同志派他來大連時,要他時刻記住山東給他的任務,故為其改名為曹魯。

我到大連後,由於華中分局正向山東撤退,一時聯繫不上,地委要臨時借我帶來的幹部,去加強大連一些部門的工作,同時使他們熟悉大連情況,將來對我們工作有好處。記得當時吳屏周到研究所,吳怡如到百貨商店,石雲階到海關。大部分同志都參加了臨時工作。

1947年3月,華東局派朱毅同志來,組織華東辦事處,並帶來曾山同志給我的信。主要內容是說,華中分局已撤消,他負責華東局財委工作,要我協助朱毅同志把華東各地區、各部門在大連的工商企業全部統一起來。這些企業的一切物資、現金及不動產全都交給辦事處使用,不得轉移。同時,膠東也派來周嘉琳同志,首先統—膠東各部門在大連的企業。

朱毅同志來後,商得大連地委同意並經華東局批准,成立以朱毅同志為書記的華東財委駐大連工委,我和曹魯、周嘉琳、朱宏升(山東渤海區派來的)等同志參加工委。工委下設立2個委員會:一個是兵工委員會,對外叫建新公司,由朱毅和曹魯同志負責(後來譚光廷同志去了,朱任經理,譚任政委,曹任秘書長),任務是籌建炮彈廠及恢復為製造炮彈提供原材料的大連煉鋼及滿洲化學等工廠。另一個叫財貿委員會,由李竹平、周嘉琳、高競生等同志負責。下面有3個攤子:一個叫大華公司,負責統—膠東各單位;—個叫東順昌,是渤海區黨委的;新成立一個復豐商行,派王瑞庭任經理,接受和處理華東運來的物資,擴大山東噎開展的對大連及對蘇、朝的貿易,採購華東戰場上急需的物資,負責與華東物資來往的海上運輸,為建新公司所屬各廠籌措經費。

當時還沒有用華東辦事處的名義。陳易同志來大連以後,進一步縮小了大華及東順昌的任務,後即全部停止了大華等的業務,成立了華順商行,把大華等公司的一批幹部併入華順。這時,華東在大連只有2個機構,1個搞兵工,叫建新公司;1個叫華順商行。1947年秋天,成立了華東財委辦事處,對外叫華順商行。

工委建立後,由於華東局的領導和地委的支持,工作是相當順利的。建新公司派出大批由華東來的幹部,接收了甘井子一部分工廠,並很快地恢復了與生產炮彈有關的部分廠子。同時委派在大連病休的原新四軍二師軍工部部長吳運鐸同志任引信廠廠長。商得地委同意,把吳屏周同志調回任炮彈廠廠長,抓炮彈廠籌建工作。在他們選定老龍頭為廠址之後,經過嚴格的審查,立即調去一部分幹部和工人,同時在公司里還留用一批日本技術人員作為顧問,解決—些較困難的技術問題。並決定,立即把大連機械廠(廠長是王敬之同志)一部分較好的工具機拆卸裝箱,運到甘井子老龍頭。我們覺得應該向蘇軍駐軍司令打個招呼,以便取得他們的支持。結果,出乎我們的預料之外,那位司令不允許我們在大連搞兵工生產。

就在這個時候,肖華同志來了,找朱毅和我去,記得地委書記韓光同志也在座。當我們匯報我們的任務、工作情況以及目前工作上遇到一些困難後,肖華同志首先分析了東北形勢。他說,東北解放區得天獨厚,像坐在沙發上,背後蘇聯是大沙發;西面外蒙古,東面朝鮮,是兩張小沙發;大連是前麵茶幾,看守著南大門。華東戰場打不好,影響華北;華北打不好,將影響東北。大連必須積極支援華東前線。同時批評我們,不應把我們的工作向蘇軍報告,因為他們與蔣介石有外交關係。他要我們回去後,立即把機器運往炮彈廠,不要再和任何蘇聯人打招呼。為保證大連和華東海上運輸的安全,第一,應當做好保密工作,要地委給我們辟一個專用碼頭,來往物資不要經過海關檢查,凡軍用品包括彈藥、汽油、兵工材料及鈔票紙等一律免稅;民用品由華東辦事處按月將稅直接交到地委(實際上我們沒有採購過民用物資)。第二,船員可以武裝起來護航,但在大連不得著軍裝和攜帶武器上岸。

地委和我們都按照肖華同志的指示做了,一切都很順利。當我們到車站去運被蘇軍封存的工具機的時候,在場的幾個蘇聯軍人一句話沒講,就遠遠地走開了。地委又決定把小港作為我們的專用碼頭,除山東海防司令部所屬的船隻外,其他船隻一律不許停靠。這時候來了一位蘇軍校官,高競生同志接待了他。他問:「小港是你們的專用碼頭嗎?」高說:「我們是正當商人,要發展對蘇、對朝貿易,貨運很多,需要這個專用碼頭」。他說:「我也是正當軍人,和你們打過很多交道,是老朋友,希望你把你們船的形狀和標誌告訴我,我可以通過我們的海軍朋友,在進出港口時給予方便。」後來高競生同志把我們70多條汽船的形狀和標誌交給了他。這次交談以後的2年多時間裡,我們幾乎每天都有10多條船日夜進出港口,從未受到留難。當然,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如:一次聽說蘇軍管理的旅順倉庫里,有很多日本炮彈和炮彈殼,高競生同志找到與他很熟的管庫的蘇軍少校,想要這批炮彈和彈殼,這位少校當面拒絕,結果是不歡而散。這又一次證明我們犯了方法上的錯誤。因為兩天後來了一位少尉,他表示要把倉庫里的這批炮彈和彈殼送給我們,但要嚴格保密,否則,他將會受軍法處分。

工具機運到兵工廠後,那裡的同志緊張地進行試製工作。1947年9月,我們都歡欣鼓舞地傳遞著炮彈已試製成功的好消息。但是就在第一次試驗時,不幸事件發生了,廠長吳屏周同志在這次事故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工人出身的廠長吳運鐸同志負重傷,鮮血染紅了全身。吳運鐸同志沒有被負傷而嚇倒,在醫院裡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在病床上學習了日語,以便查閱日文技術資料。當他可以行動的時候立即回到工廠,和廣大職工同志一起繼續我們的事業。在以後2年當中,老龍頭生產了大量的炮彈和發射藥,運到華東,用蔣介石送來的大炮回敬蔣介石。

1947年前後,蔣介石大舉向膠東進攻,這時我們經濟上幾乎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由於山東人民支前任務十分繁重,很多物資運不到海邊,而解放戰爭卻需要更多的兵工材料和軍需物資。特別是蔣介石送來大批汽車和坦克,我軍卻沒有汽油。為此,我們不得不把山東運來的近2000噸花生油,全部換成蘇聯的7000 多噸汽油。同時,建新公司的開支也日益增加。此外還要供給華東撤退到大連來的大批幹部的生活費用。工委考慮後,決定由曾山同志派來傳達任務的華東財委生產部長陳易同志和我一道經朝鮮去哈爾濱,向東北局求援。10月底到哈後,李一氓同志帶我們去見李富春同志。在我們匯報後,富春同志當即決定:(一)建新公司所屬各廠經費,從1948年1月起,全部由東北局負責,今後不要華東1文錢;(二)生產的炮彈和發射藥,全部運往華東,東北不要一顆炮彈,一斤發射藥。現在回憶起來,富春同志不僅這次給華東解決了困難,1948年他到朝鮮商談貿易時電召我去,除聽我匯報了我們在大連的工作外,他還告訴我,華東可以從朝鮮提供我國的貨單上,選擇自己需要的東西,貨款由東北局支付。這次我們購得華東急需的電解銅、電解鋅和炸藥等。

陳易同志於1948年初回華東後,曾山同志有電報給我們,說建新公司由東北領導。但我們和建新公司真正分開(主要是幹部),是在1948年4月。當時我回華東匯報工作,曾山同志決定:撤消大連工委,將建新公司和華東財委大連辦事處分開。建新劃歸東北領導;華東辦事處仍由華東領導,由譚光廷、李竹平、高競生負責,任務如前。此後辦事處和建新公司的關係,就是他們生產的全部炮彈和發射藥,由我們運往華東。

回顧建新公司獲得的成就,我認為1948年以前,首先是得到華東局特別是曾山同志的關懷和支持;1948年以後,又得到東北局特別是富春同志的關懷和支持;其次,在開始建設時,肖華同志關於對蘇軍的工作方法以及與地委關係的指示,是工作取得順利的主要保證;第三,大連地委的大力支持、是取得成績主要條件之一;第四,朱毅、譚光廷、曹魯、吳屏周、陳一民、周家華、陳克奇(以上各位已離開人世)及譚偉、郭石等同志,在建廠和生產中,團結全體職工,包括一些留用的日本技術人員,都付出了極大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吳運繹等在一線工作的同志,都以無比的獻身精神,不畏艱難險阻,完成了黨賦予的歷史使命;第五,也應當提一下華東辦事處的幾十名幹部,幾乎每人每晚要用自己的肩膀扛10噸左右的物資,從倉庫搬到船上。很多同志病了,但一想到前線的需要,又都一躍而起;第六,還要提到的是山東海防司令部70多隻汽船上的近千名船員,2年多時間裡,他們經常穿插於敵人兵艦封鎖的大海上,特別是1947年秋季以後,敵人在山東沿海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在成山頭裡面的小港俚島,在海外大約10華里的海面上,有時還有2隻兵艦封鎖。但是,他們從沒有間斷前線急需物資的運輸。他們在與風浪搏鬥的時候,像一隻勇敢的海燕,在遇到敵情的時候,又都拿起武器,是一個無畏的戰鬥集體。可惜這些同志的名字,我都記不起來了。(李竹平同志離休前曾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


李竹平提到的"俚島"也有段故事,這是中共將大連軍火運至華東的重要港口,經由種種偽裝或是轉運,成功避開國軍眼線,將大連的大砲彈源源不絕送上前線。

----------------------------------

700多萬人支前!淮海戰役後勤補給之謎

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是國共三大決戰中戰鬥最為激烈的一次戰役,經過65晝夜的浴血奮戰,人民解放軍共殲敵55萬餘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眾所周知,陳毅元帥在淮海戰役結束後有一句名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粟裕將軍也說過:華東戰場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人民的小推車和大連生產的炮彈。山東人民的小推車自不必說,在三年解放戰爭中,山東人民有700多萬人加入到支前行列,將4億多公斤糧食及大量的作戰物資運達前方,保證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淮海戰役不斷注入血液。另人費解的是,粟裕將大連的炮彈與山東的小推車一併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之間有什麼特殊的關係?大連的炮彈是在哪裡登陸的,又是怎樣運往前線的呢?為此,筆者走訪了當年淮海戰役中軍需物資的中轉站──山東威海俚島鎮。

大連:後方軍工廠

「炮彈都是從大連運過來的。」筆者走訪的10多名當年參與過俚島軍火運輸的老人們都這樣說。

1945年8月22日。蘇聯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規定,派兵進駐旅大地區並實行軍事管制。

大連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占領的工業城市,日本投降後,雖然工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鋼鐵、機械、化工等行業基礎未被破壞。1946年11月,中央軍委指示,利用大連近代化工業基礎和海上運輸的便利條件,進行兵工生產,支持解放戰爭。當時,大連的大型企業幾乎都由蘇軍軍管,經大連黨組織與蘇軍交涉,得到蘇軍的默許和支持。1947年7月,蘇軍將化學廠、鋼鐵廠等企業移交中方。我黨的第一個大型軍工企業──建新公司在大連正式成立。

在1947-1950年的4年時間裡,建新公司共生產日式三八、九四、一二四和美式七五山炮彈54萬餘發﹔藥筒26萬餘個﹔自配M式野山加引信9.5萬個,改產擲彈引信55.6萬個,修理舊引信16.2萬個﹔生產美式、日式底火60.9 萬個﹔雷管24萬隻,60迫擊炮1430門﹔蘇式衝鋒鎗1563支﹔生產彈體鋼3000多噸,各種型號無煙藥450噸。其中,除為遼瀋戰役提供百餘噸炸藥外,絕大部分經海路越過國民黨軍隊的封鎖,送到山東半島東端俚島的我軍物資接送站,再由山東支前大軍用成千上萬輛小推車運往華東前線。

俚島:天時地利人和

當時,東北還處在國民黨軍的控制之下,大連在蘇軍的駐守下就如同一個小小的孤島,成為東北地區唯一暢達外界的出海口。因此,當時運送炮彈的線路只有一條:海路,即由大連包需物資海運至山東半島的某個港口。

從天時上看,當時膠東地區還沒有解放。大部分區域為國民黨所控制,我軍控制的港口只有威海市轄內的石島、龍鬚島、俚島、南我島等幾個小港,而在這些小港中,為何偏偏選中俚島呢?

筆者走訪了俚島鎮小鹽灘村的村民劉夕卿、楊兆平等老人。劉夕卿今年93歲,解放戰爭快結束時擔任過俚島區海上稽查隊的隊長,儘管沒有參加過炮彈運輸,但了解俚島老港的布局。楊兆平,72歲,當時年紀尚小,卻親眼目睹了炮彈的運送過程。

他們向筆者回憶道:當時的俚島鎮規模不大,只有東街西街,三縱兩橫。但在榮城縣的眾多小港中還是比較繁華的,俚島是當時全縣的商貿中心。附近的石島、夏莊等鎮的商販都到這裡進貨,做生意。小港周圍的交通相對要好一些,儘管當時沒有柏油馬路,但俚島鎮的泥路修得還中規中矩。俚島港的地理位置很優越,它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海岸線長80華里,是天然避風良港,東有外遮島擋住東南風,西北有層巒小山削弱西北風。港口三面環山,只有東部一個開口,比較隱蔽。這些條件是其它小港無法相比的。

戰爭的後勤支持離不開群眾的支持,而我軍在俚島的群眾基礎也是深厚而強大的。俚島所屬的榮城縣是老解放區,動員群眾力量不成問題。

海運:瞞天過海

在我軍尚無海上作戰能力的條件下,黃海和渤海的制海權當時仍由國民黨軍所控制,他們力圖封鎖遼東半島到山東半島的海上交通線。儘管因蘇聯的干涉,國民黨軍封鎖海上運輸的企圖受到很大阻礙,然而軍需船隻一旦出海,就會暴露在國民黨軍隊的火力之下。

筆者查閱了1947年的相關資料後發現1947年5月20日,中共中央華東局曾致電中共中央東北局並中共中央稱:「國頑近集中10餘炮艇阻我煙臺大連交通,已有大小炮艦30餘艇往走,如無法保證海上交通安全,則運糧運藥均很困難,望與友方(蘇聯)研究,打破國頑海上封鎖辦法,最好友方經派商船開至煙臺將我方對象一次運送完畢並運回糧食物資,我們只能運用商人帆船星夜偷運部分。」從中我們看出,當時的運送方法是,糧食藥品等生活物資以蘇聯商船為主力運送,我軍自身只能利用晚間秘密運送一部分。那麼怎樣才能徹底突破國民黨的海上封鎖,將軍需物資安全快速地運往目的地呢?

筆者從當年運送軍火的村民中了解到一些情況

楊雲舉,90歲,劉家圈村村民﹔袁正杰,73歲,峨石村村民。兩人均參加過當年的炮彈運輸。他們告訴記者,為了避免被國民黨軍法發現,船隻行使的路線呈「大於號」。

袁正杰:「從大連出發,不是直接到俚島的,而是先到朝鮮再到俚島。」
楊雲舉:「運炮彈的船是從朝鮮方向駛至俚島的。」


那麼運輸的船是軍船還是民船呢?

楊永堯,76歲,小鹽灘村村民,其父在解放戰爭期間在俚島港做卸貨算帳的會計,參加過軍需物資的港口搬運工作。他告訴記者:「船是木頭的,過去叫汽排子,機器的,燒柴油的。」

「船上有個兩層樓的小房子。我們叫它鴕樓子。一般能運三四百噸貨物。」楊永堯說。

為了繞過國民黨軍的封鎖,我軍採用的是36計中的「瞞天過海」,先從大連朝東駛入朝鮮海域(或者公海),之後掉頭沿西南方向朝俚島進發,這樣在開始運輸的時候可以使國民黨誤認為是駛往朝鮮半島的商船,從而放鬆警惕。同時,由於國民黨沒有足夠的艦艇對這一海域進行全面的封鎖,疏而有漏,我軍的軍需運輸船就這樣繞過封鎖,駛向了解放區。

為了避免汽船聲音過大,當時的船上還裝有「消音裝置」。楊永堯說:「當時為了不讓那麼大的聲音被國民黨軍發現,就在船上的煙囪上套個大筒。」

東興:鮮為人知的公司

國民黨軍沒有想到我軍能在他們眼皮子底下包需物資一船一船地運到俚島,他們更沒想到,俚島這個當時人口不過千人的小漁港竟然轉移了數量驚人的軍需物資。 1947年前後的俚島是寧靜而又熱鬧的,在繁華的商業活動的掩蓋下,一場聲勢浩大的軍需物資大轉移在這裡秘密進行著,炮彈、汽油、生鐵等源源不斷地從這裡沿著鄉村土路,一站接著一站地運往前線。

整個軍需物資的大轉移是組織嚴密、分工細緻的:從大船搬運到小船,從小船卸到岸上,再由岸上陸路運輸,整個過程環環相接,充分體現了我軍戰時後勤工作的高效和縝密。

楊雲舉老人曾運炮彈到外地,據他講,裝炮彈的箱子有1米長、30厘米寬,一個箱子重70來斤。至於其它軍需物資,老人們表示還有銅板、鐵砣子,300多斤的汽油桶得五六個人來抬。

由於俚島是小港,幾百噸的船舶是靠不到碼頭的,要想將這些貨物運到岸上必須加上一道程序﹔用小舢板駁(擺渡)。小舢板就是當地人運貨用的小船,長十四五米,最寬處兩米左右。96歲的峨石村村民楊振加老人當年就負責從大船往小舢板上運炮彈。他告訴記者,他把炮彈一箱一箱地從大船上沿著半米寬的木版扛下來。從大船到小船之間的垂直高度有兩層樓那麼高。

楊永堯告訴筆者,船上的貨物卸到岸上,汽油都搬到俚島東西兩邊的山腰,靠山排著,這樣國民黨的飛機就發現不了。炮彈一類的軍火就搬到東西大街的倉庫里。當時老百姓的海草房也成為臨時倉庫。港口所在的俚島村的村民的房子幾乎都做過我軍的倉庫。軍火箱子在轉運過程中也有破損。所以,「軍火從倉庫運走後,地上滿是硫磺」。

卸貨的時候也是危險重重

「我們在碼頭卸貨的時候,國民黨軍的飛機在頭頂上過,機槍朝我們掃射,我們趕快跳進海里,心裡那個怕呀,要命呀.」楊永堯回憶道。儘管如此,俚島人民的支前熱情並沒有削減。「那陣兒的人思想可不得了,覺悟高。只要是聽說是給共產黨運炮彈,大家幹勁都很足,卸一天貨都不累。」

軍需物資太多了。沒有現代交通工具,很多貨物不能及時運走。「運不了就送到東興公司。」筆者採訪的另一位老人楊雲彬無意中向筆者透露了這個沒有任何記載的公司。筆者在俚島鎮的調查中未能找到當年在東興公司做事的任何人,只能從當年參與軍火運輸的老人的老人的記憶中搜索它的一些碎片。

據楊永堯老人回憶,東興公司是1945年俚島解放以後成立的,負責糧食和油脂的運輸。據其它老人的回憶分析,東興公司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一家負責戰時軍需供應的公司,由於當時膠東大部分地區被國民黨軍占據,戰局不定,在成立時不便公開身份,便以「公司」命名,可以隱蔽它的政治傾向,工作人員應該是地下工作者。

壯舉:推著小車一站又一站

支前運輸人員的情況分為3種,第一種是臨時民工,第二種是隨軍常備民工,第三種是二線常備民工。第二種在當地叫出夫,即當地共產黨組織在每個村挑選出五名群眾隨軍前進﹔期限是幾個月,吃喝睡都和軍隊在一起。由於出夫造成的田地不能耕種和農忙時節人力不夠,當地政府會採取措施彌補或幫忙。中共中央華東局 1946年11月18日規定:「出夫必須是全村合理負擔,記工算帳發工票,常備夫一個工算一個半工,出夫人之農作物得由村中及時還工??。」

從港口運往前線的陸路運輸隊屬於前者,由於從大連來的軍需船隻時間不固定,因此不可能專門找人運輸,每次來船都是黨的地下組織單線聯繫,一級一級通知,當地黨組織和各村負責人出來動員,當時動員群眾參加支前工作是一項相當重要的工作。

袁正杰老人當時和父親參與了軍火的外運。他說當時村裡有小車的農戶都參與了。作為當年參與軍火運輸的一員,老人記憶猶新:「俺爹推(小車),我拉,小車是木頭軲轆,能推4箱炮彈,一箱70斤,當時運的不光有炮彈,還有其他物資,運到文登大水泊,最遠送到了文登七里塘。」

袁正杰還告訴筆者,他運一趟可以領到25斤玉米,貨送到目的地要開單據,清點貨物,目的地都是一個露天的大空地,貨物就堆在那裡。

楊雲舉也是當年運貨的一員,他說:「運到西邊文登城是120里路,還要往西運70里,這190里三天三夜打個來回。在乳山縣有大車拉,咱這個地方沒有公路,都使小車推,那陣子小車那個多啊。」

「一塊運的有多少人?」

「有的是。附近村(的人)都去,全俚島的村莊沒有不去的。」

「空中有沒有飛機?」

「沒有。青島有。」

「你們晚上在哪兒睡?」

「晚上住店。到文登城一路淨是開店的,睡覺不拿錢(軍隊負責)。我們帶著乾糧。」

老人說他最遠運到海陽桃村。和袁正杰不同,楊雲舉當時運炮彈是領錢的,可是具體數目他記不清了。

60年過去了,發生在俚島的這場軍火大轉移不應被忘卻,因為這是淮海戰役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勝利之源之一。(選自《環球軍事》雜誌)


吳運鐸:淮海戰役勝利幕後功臣 提供炮彈20萬發

(瞭望東方周刊)

「轟!」1947年9月23日中午,大連甘井子一個名叫老虎牙的山窪里,一聲巨響讓山外頭的人們嚇了一跳。

巨大的爆炸氣浪把大連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長、引信廠廠長吳運鐸拋向空中,甩到了五六丈外的海灘沙地上。

那一瞬間,吳運鐸以為自己死定了。

幾小時前,吳運鐸和炮彈廠廠長吳屏周一起,把8枚炮彈搬上了車。他們的任務,是實驗剛剛仿照日本炮彈製造的新炮彈。

吳運鐸把其他人都留在了山外,和吳屏周兩個人帶著炮彈進山了,在海岸邊的山腳下,他們選好了試驗場。

頭兩顆炮彈都順利爆炸,第三顆卻半天沒動靜,吳運鐸檢查發現是信管出了問題。試到第七顆炮彈時,又不響了。

吳屏周從岩石後躥出來,向這顆炮彈跑去,吳運鐸趕忙追了過去。他倆同時在炮彈旁蹲下身,吳屏周背對著高山,準備用手檢查炮彈,吳運鐸的兩條腿剛剛往下彎,這顆炮彈就像山崩地裂一樣爆炸了。

吳屏周當場犧牲,而吳運鐸被送到了大連的醫院,一周之內昏迷了無數次。一個多月後,他死裡逃生,醒了過來。

這段經歷,吳運鐸後來寫到了他的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裡,在解放之初的中國,引起了巨大轟動,《人民日報》專門撰文,稱他為「中國的保爾」。

作為一個炮彈專家,吳運鐸的背後,是一群軍事工程師和一段特殊的歷史。

「中立地區」的軍事構想

1947年春天,吳運鐸和妻子陸平奉命穿過膠濟鐵路,告別魯南,到達煙臺附近的一個漁村。在這之前,吳運鐸噎因為多次試驗炮彈炸傷了眼睛,眼睛紅腫流膿水,痛苦不堪。

出生於湖北的吳運鐸,少年時當過礦工,加入新四軍後,進入修械所工作,自修機械製造,用各種各樣的土辦法,摸索研製了子彈、地雷和手榴彈,是軍工領域土生土長的工程師。

此時的人民解放軍正在迅速轉入反攻,國民黨軍隊在各條戰線上都遭遇了慘敗。他們的美式裝備大批地落入解放軍手裡,野戰軍因此裝備了不少大鋼炮。大規模的攻堅站和陣地站臨近,部隊對彈藥的需求將會空前旺盛。

大連的地下黨組織接到指示,要在短時間裡在大連建立大規模的炮彈廠。

「之所以選擇大連,是因為在抗日戰爭時期,大連一直被日本占領,日本投降後,大連仍然保留了一些重工業設施,比如煉鋼廠、化學廠,還有大連機械廠。」杜永生說。他1948年進入建新公司引信廠,曾在吳運鐸手下工作了幾年。建新公司在建國後改為國營五二三廠,他任廠史辦公室主任。

1946年11月,中共旅大地委根據東北局的指示,召集各解放區駐大連的負責同志進行籌議,成立了地委軍工生產委員會,由公安總局局長邊章五任主任,曾在延安茶坊兵工廠擔任領導的胡俊和劉振任副主任。

在這之後,華東局、膠東兵工廠、華中分局、晉察冀中央局,遼東、遼南??各個解放區幾乎都委派了一些技術幹部到了大連。

「因為上下級關係不明確,局面一時有些混亂。」杜永生說。

後來關係終於理順了,陳毅指示華東局組織部長曾山派華東局財委副主任朱毅率領一批幹部奔赴大連,成立了華東局財委駐大連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華東各個地區在大連設立的機構,大連建新公司就此誕生。

當時的東三省,大型的軍工生產基地,只有大連和瀋陽。

吳運鐸就是在這個時期來到大連,在這之前,他在魯南的沂蒙山區擔任華中軍械所副處長兼炮彈廠廠長。

1947年,組織決定由他和吳屏周帶領一部分人,選擇甘井子海茂村原來一個日本人遺棄的膠合板廠的舊址,建立生產炮彈、彈殼的隱蔽工廠,起名叫裕華工廠。

吳運鐸自己又帶了一部分人,在甘井子老虎牙原來日本留下的一個石礦機修廠,建立了生產引信、底火的第二隱蔽廠,起名叫宏昌工廠。

日本投降以後,蘇聯軍隊進駐大連,大連所有的工廠、學校等等,名義上都在蘇軍的管控之下,大連是「中立地區」,既不歸共產黨管,又不歸國民黨管。

但實際上,共產黨在大連的力量非常強大,算是一個「特殊的解放區」,這也是將兵工廠設在大連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1947年底,建新公司的員工噎有2600多人,而這個數字在1948年,達到了8000人。1948年底,解放戰爭逐漸轉入了戰略進攻階段,遼瀋戰役噎結束,華東野戰軍正在淮海戰役的戰場上奮戰,建新公司的生產任務越來越重。

蘇軍「暗渡陳倉」

根據杜永生後來了解的情況,在1947年冬天,生產材料供應還是相當困難的。

雖然經過地委和蘇軍交涉,7月1日,蘇軍就正式將他們經營的煉鋼、化學、進和、制罐四個工廠移交給了建新公司,但是當時這些工廠里的設備大部分已被蘇軍拆走。大連機械廠的工人們,只能把剩下的破工具機修復,利用廠里剩餘的火車車軸做原料,試驗生產炮彈彈體。

「生產彈殼需要大量的銅,當時我們很缺銅,經過跟甘井子蘇軍司令部一個少將司令的協商,他同意給我們提供一些方便。」杜永生說。

當時,大連所有的倉庫都在蘇軍控制之下,一到晚上,我方的運輸車就一輛輛地把那些工廠倉庫里的銅運走。蘇軍則象徵性地朝天放幾槍,第二天宣稱工廠倉庫被盜,以這種隱蔽的方式暗中支援。


另外,物資和彈藥運輸,也極其困難和危險。

1947年,為了解決物資上的不足,各解放區的後勤部門先後在大連建立了物資供應機關,名義上是貿易商行,實際是中轉戰場物資。

普蘭店中轉站就是專門為建新公司設立的中轉站。當時上級確定運轉站的主要任務有三個:負責建新公司和東北有關單位的人員和車輛進出石河驛蘇軍崗卡的接送和食宿安排;物資轉運;安排建新公司生產的炮彈做射擊試驗。

這裡面最難的,就是打通蘇軍崗卡的關係。「蘇軍在石河驛的邊防司令是個大尉,叫乾巴特,我們說服了他,所以後來我們的出崗證明都是由旅大公安總局和蘇軍大連司令部簽發的。」杜永生介紹說。

證明一面是中文,另一面是俄文。為了方便建新公司的工作,乾巴特經常在出港證明上籤半個月或者一個月有效,時間長了,崗卡上計程車兵見到簽字就不檢查了。

就這樣,建新公司和東北解放區之間的崗卡障礙基本打通了。

「國際大廠房」

大連地委在為疏通各路關係奔忙時,吳運鐸噎在引信廠的實驗室里,忙著解剖和研究從戰場繳獲的各種美式和日式炮彈了。

一位曾在吳運鐸的實驗室里工作過的女化驗員回憶說:「他總是把殘疾的右手插在兜里,鑽進自己的工作室,一呆就是大半天,有時候他會突然從屋裡鑽出來,跑到臥室里把不到一歲的兒子從小床上一把抱起來,跟他玩一玩放鬆一下心情,然後又馬上鑽回工作室里研究他的炮彈去了。」

而在一公里外的廠房裡,工人們正在沒日沒夜地投入生產。這位女化驗員記得,女工們集體住在一個大屋子裡,打通鋪。沒有幾鐘點工作制,也沒有幾班倒,所有人24小時連軸轉,機器是從來都不停的。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工人們都沒有工資,就是拼命干,都想為解放戰爭出點力,沒人有私心,大家也沒有任何怨言 。

當時除了引信廠和炮彈廠這兩個秘密基地,大連市區里其他的工廠里,還有不少日本的技術人員,仍然留在原工廠工作。

「客觀說,他們也做出了不少貢獻。」杜永生說。

建新公司根據當時技術的需要,曾經留用了一批日本技術人員,大約300人,開始這些人怕受懲罰,處處謹小慎微,生怕遭到報復,在技術上遇到問題問他們,他們總是說「我們不會」。

共產黨捕手後,日本技術人員的月平均收入是苞米210斤,噎比中國人高了一倍以上,但是他們過慣了好日子,而且當時旅大地區財政困難,不能按時發薪,他們的生活也經常遇到困難,何況他們大多數是黨組織為了工作需要勉強留下來的,就總是鬧著要回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47年10月,建新公司特別成立了日本人工作委員會。

「當時有一個日本冶金專家叫荻原,這個人是國內一部電視連續劇里一個角色的原型,他本來很反動,和廠方鬧對立,後來曾任新四軍軍部敵工部長的李亞農,親自到他家找他談話,給他們做了各種解釋工作,荻原終於被感化了。」杜永生說,「後來,荻原把一個沒有公開的關於硬質合金的製造方法,告訴了我們的技術人員。」

除了做思想工作外,在待遇上,組織又決定給日本技術人員增加了三分之一的薪水,還接管了日本的小學校和醫院,建了日本人俱樂部,除工資外,每人每月還有9公斤救濟糧。

1951年建新公司結束後,這些日本人才陸續回國。

為淮海戰役輸送20萬發炮彈

在試驗炮彈時被嚴重炸傷後,吳運鐸不得不長期留在大連的醫院裡療養,但是一想起前方的戰事,他就躺不下來。

稍微能動了以後,他就向組織申請一位日語老師,幫助他學習日語,目的是看懂他收集的日文技術資料。後來,他又請求上級購買化學實驗儀器和一些藥品,在療養室里布置了一間小型的炸藥實驗室。到了那年秋天,信管的設計圖樣全部完成。吳運鐸也終於丟掉了兩根拐杖,能夠顫顫巍巍地走路了。

1948年的上半年,他就回到了工廠。不久,他研製的仿美M48引信和仿美75毫米山炮彈成批投入了生產。

這些山炮彈,絕大部分由華東局財委駐大連辦事處的華順商行組織的運輸隊,經海路越過國民黨軍隊的封鎖,源源不斷地送到山東半島東端俚島的我軍物資接運站,再由山東支前大軍的成百上千輛小推車運到前沿兵站。


「建新公司生產的單基、雙基無煙藥,除三分之一留作自用外,其餘的都支援了各解放區。」國營五二三廠廠史辦副主任張濟對生產炮彈的數量和去向,進行過詳細的統計。

據稱,在淮海戰役中,共有20多萬發炮彈來自建新公司。

1948年,建新公司還生產炮彈引信2.2萬多隻,迫擊炮900門。在吳運鐸的帶領下,1949年,建新公司又生產了美式全備山炮彈6萬發,因為當時解放戰爭迅速取得了全國勝利,所以上面指示建新公司暫停生產軍火。而噎生產的這6萬發炮彈,後來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巨大威力。

當年,華東野戰區副司令員粟裕在總結淮海戰役勝利原因時曾經說:「華東地區的解放,離不開山東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從1949年3月開始,建新公司開始陸續有幹部離開,回到原工作單位去了,很多技術和管理人員陸續離開了大連。建新公司在解放後,改為國營五二三廠,從軍工廠逐漸轉為民用。

而吳運鐸,也在全國解放到來之時,被送到莫斯科去治病。

大連建新公司,在解放後的60年間幾次變動,工廠的名字也改了多次。但是直到今天,在新建的廠房後面,依然保留了一排破敗不堪、雜草叢生的老廠房。

那正是吳運鐸他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工程師們,在解放前夕的那段日子裡,曾經摸爬滾打、提著腦袋研究炮彈的地方。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中國泛藍聯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914/260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