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正文

林丹的反思:中國運動員太可悲 金牌永遠是追求不完的

林丹的反思:中國運動員太可悲 金牌永遠是追求不完的

  林丹希望能把羽毛球運動推向職業化,推向「更高的國際舞台」。蔣彬/圖

  林丹年度漢字:新

  「今年我和謝杏芳的新婚,是我選擇這個字的原因之一。從我個人來講,倫敦奧運會已經結束,我的下一個目標是巴西奧運會,當然我不知道我還能不能參加。但我覺得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也是一個新的周期,我希望接下來四年,自己能像原來那樣去努力。」

  林丹是奧運冠軍,同時他還是一位軍人,2012中國夢致敬盛典現場,為林丹致敬的嘉賓也是一位軍人——90歲的蔣大宗。他曾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中國遠征軍的抗日老兵,西安交通大學的教授,同時他也是中國生物醫學工程的學科創始人之一。

  「我比你大一個甲子以上了,當年我像你這樣年紀的時候,抗日戰爭算是勝利了,那時候我們希望國家能夠走到繁榮富強的道路上,但那個時候這是不能實現的夢想。」蔣大宗在致敬現場對林丹說。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激戰李宗偉,成為羽毛球史上第一個衛冕奧運冠軍後,林丹回國就宣傳他的自傳《直到世界盡頭》。在那之前一年,李宗偉也出過一本自傳,叫《敗者為王》。

  這本書的出版,國家羽協一點兒也沒幹涉。儘管林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自己只是寫了一個羽毛球運動員的成長經歷,但人們卻能從中看到更多:一個奧運冠軍對「唯金牌論」的不認同;一個羽毛球選手,對國家羽毛球隊不合理教練方式的反思;一個功成名就的運動員,對不同成績運動員天差地別待遇的追憶……

  在很大的章節里,他描述了自己作為小人物時經歷的那些「刺激」:

  1998年亞青賽,林丹首輪輸球。回到訓練基地後,他很自覺地把東西收好,準備隨時走人。第二天國青隊開會,林丹剛坐下來,就聽到一句話:「你不用坐這兒了,你已經不是國青隊的隊員了。」眾目睽睽下,林丹走出會議室大門,就這麼被開除了。

  2000年剛到國家隊的時候,隊員們根據升降級比賽結果,成績好的進一隊,稍差在二隊,待遇差距很大:二隊住地下室,一隊住樓上。地下室沒有手機信號,要發簡訊,他就得站在床上面,把手舉到最高處。

  一年半以後,帶著全運會男單銀牌,林丹從「地下」搬到「樓上」。本以為可以揚眉吐氣了,卻因為賽制的改變,在長達八個月的時間裡,他每每第一輪就被殺出局。那時他有了個歌星的名字:林一輪。毫無懸念,他被「雪藏」起來,大半年無球可打。「這是他們的一貫做法。」林丹在自傳中寫道。

  拿過不計其數的聯賽、世界冠軍後,林丹在隊裡也相應地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2007年,他提出更換教練,湯仙虎因此成為他的恩師。

  換教練的原因,是林丹覺得,當時國家隊的教練們根本就不會去了解運動員。他習慣在練不好球的時候摔拍子,自己和自己發火,如此之後反而更能進入狀態。有幾年,林丹摔拍子、「打教練」和教練李矛球場上起衝突的新聞,頻頻占據報端。而這些在國家羽毛球隊是不能被容忍的:「因為中國運動員是訓練最刻苦,也最聽教練話的,沒人敢這麼做。」

  但湯仙虎不一樣。不一樣的原因是:「他非常懂得尊重運動員。」

  在北京,林丹終於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塊奧運金牌,但此後,林丹卻開始了自己心裡長達四年的詰問:「金牌帶給國人多少自豪,可這些又能持續多久?真正被人記住的冠軍又有多少?與其這樣,為什麼不讓每一個項目都更具生命力,由市場來決定它們的命運?」

  林丹羨慕科比、喬丹能讓NBA成為青少年夢寐以求的運動殿堂。這些巨星代表著一項運動。而在中國,運動員們創造輝煌的機會似乎只能等待四年一次的奧運會。「這就是中國,很現實。太可悲,也太可怕了。」

  某一個人得冠軍,根本就不重要

  南方周末:你曾多次提起姚明和李娜的職業化發展道路。

  林丹:幾乎每個中國運動員,都是國家培養這一條路的模式。目前為止,真正走上職業道路的,也就是李娜和姚明。你再倒回去想,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職業運動員?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依託於他們的運動本身,這兩個運動本身就是在國際的最高舞台上。

  雖然我是世界冠軍,但很遺憾很尷尬的是,羽毛球不像網球、足球、籃球那樣,它還沒有達到真正的國際高度。如果羽毛球這項運動能讓世界上更多的人喜歡,這才是最重要的。某一個人得冠軍,這根本就不重要。如果我們還繼續停留在拿金牌的話,這個眼光其實非常狹隘。

  我更希望的是,每個現在忙碌於生活的人,都能從運動中得到健康,我們不斷面臨生活的壓力,不斷忙於工作,而忘了健康的本質。運動要做的,就是帶給大家釋放、快樂。

  南方周末:怎麼把羽毛球推到更高的世界舞台上?

  林丹:這個問題可能非常複雜、非常困難。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不是說一個人就可以,它可能需要很多代的優秀運動員,甚至需要計劃性更強的權威機構,比如國際羽聯、每個國家的羽協來共同努力,把它推上國際舞台。

  南方周末:你自己願意在這件事上怎麼做?

  林丹:回到「中國夢」的主題上,我也在不斷實現自己的夢想。接下來,我的夢想,可能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裡,更多地和球迷、喜歡羽毛球的青少年在一起,我希望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鼓勵,讓他們更加堅定,我不希望自己高高在上。很重要的一點是,我想讓更多人知道,付出一定會有收穫,但一個人一定要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態度。

  金牌和目標比起來,太渺小了

  南方周末: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金牌並不那麼重要?

  林丹:我每年都在看在想。金牌是永遠追求不完的。當你有了第17個,別人就希望你有第18個。甚至媒體會猜你能不能湊夠20個,將來會不會有人真正超過你。

  很多冠軍在奧運會結束兩三個月後,就會慢慢地沒有信心。可能新一個周期的計劃里,他就不在名單裡面了,可能會有更年輕、更有能力的繼承者出現。這當然是競技體育中必有的淘汰,很正常。但慢慢地,我會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在冠軍之外,給別人帶來、留下一些什麼東西,金牌和這些目標比起來,太渺小了。

  南方周末:你覺得你算是一個體制內的反思者嗎?

  林丹:平和地講,我覺得我不能算作反思者。只是我覺得我們在很多地方是需要改變的。這個改變,不代表我們不去拿金牌。拿好成績是一個運動員最基本的標準,在這個前提下,我希望有更多的領導或者權威機構,去真正思考這項運動。

  南方周末:對你來說,奧運金牌、你自身對羽毛球的熱愛、運動員的個人價值實現,這三者的關係是什麼?

  林丹:弄清這三個問題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運動員從小成長到能夠明白第三個問題的過程。我相信所有的年輕人、青少年,剛開始時喜歡這項運動,都是單純的喜歡和熱愛。但追求到一定程度,發現自己能力越來越強的時候,他們開始追求更高的目標,比如說中國冠軍、世界冠軍甚至奧運會冠軍。但從我的感受看,其實大部分的奧運冠軍、世界冠軍都只能停留在前兩個問題上。他們可能從沒有邁入第三步。我不知道是因為怎樣的情況,也許是體制。很多人不太會去在意,或者真正去思考,對運動員個人自身更有意義的東西。

  我打了十二年職業羽毛球,拿了很多世界冠軍,但這好像變成了一種循環,永遠都在為了拿下一個冠軍、下一個冠軍……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非常非常珍貴的東西被我們失去了。現在對我而言,金牌只是一個很基礎的標準,它已經並不那麼真正重要了。

  南方周末:你在自傳里提到,現在國家隊的羽毛球訓練,還是有很多不合理之處?

  林丹: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完美,一定存在著一些不好的方面。即使將來有一天,羽毛球運動推向職業化,也仍會有不好的方面。只是說,大家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看它?我們的決定對將來的50年會有什麼影響?這真是既尷尬又矛盾的問題,我相信很多領導也會考慮到我提到的這些問題。如果真的市場化,會不會影響大家拿金牌的成績?很擔心的就是,兩條路都要走,那肯定走不好。

  馬未都對話林丹

  馬未都:世界級大賽決賽的時候,所有台下看電視的人比你還緊張,你能想像到嗎?

  林丹:大家緊張的時候我基本都在比賽。我看我隊友比賽的時候也會緊張。他們打蘇迪曼杯,我都希望隊友們能一場場贏下來。當然,最緊張的是看我老婆的比賽。

  馬未都:世界級大賽,看到最關鍵的球,我都不太敢看了,因為它關係著祖國的榮譽。你為國家創造了榮譽。但在你的自傳中,你說中國沒有一個職業運動員,為什麼?

  林丹:我覺得這可能是體制的問題。長期以來,所有的中國運動員都是國家培養的,從很小到最終成為世界冠軍,可能這樣的模式會培養出很多的世界冠軍,但為什麼我說沒有職業運動員,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打開市場,沒有真正走上職業化這條路。

  當然,我覺得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顧慮,也許打開這條路的時候,會影響到我們的金牌數,但其實從我個人來講,打到今天,我覺得真正的意義不在於金牌,而在於這項運動會不會被更多的人所尊重,會不會被更多的人所喜歡。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南方周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1208/272507.html